永寧老街 攝影 黃偉華
(海峽之聲記者黃德展 黃偉華) 2月17日,天空飄著小雨,記者來到永寧鎮永寧老街,漫步在石板路上,追尋老街寧靜的生活和厚重的人文。
2013年6月,永寧老街入選第五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從600多年前永寧衛建立,至20世紀80年代初,永寧老街一直是永寧鎮的商貿中心。如今,老街雖已不復昔日繁華,但作為永寧的文化脈絡,依然承載永寧數代人的生活記憶和文化認同,記錄著永寧的發展與變遷,記錄著永寧與臺灣的歷史淵源。永寧老街,雖然只有1公裡多,卻有講不完的故事。
除了店鋪,永寧老街有三多,廟宇、宗祠和古厝。在供奉保生大帝的鰲西宮,村民劉曼鳳介紹,她在1963年從廈門海滄嫁到永寧,當時鰲西宮已劃撥給永寧鎮供銷社做倉庫。1988年,重新恢復為民間信仰場所。在永寧老街的鬧市中,還有許多這樣的廟宇,比如供奉蕭王爺的蕭王府、供奉保生大帝和釋迦摩尼的梅福禪寺、供奉五顯大帝的五顯廟、供奉觀音的慈航廟、供奉城隍爺的城隍廟……
妝糕人製作 資料圖
永寧古街居民陳大伯介紹,在永寧老街,按照不同「擋境」,不同村莊、不同姓氏居民信仰各自的廟宇;也有永寧鎮所有居民都信仰的廟宇,比如城隍廟。
永寧老街的廟宇充滿了人情味。鰲西宮的樓下除了入口,還有兩間店面。梅福禪寺在外觀上和普通的現代民宅沒有任何區別。看守廟宇的,一般為行動不便的弱勢群體。永寧的民間信仰,很好地體現了和諧、寬容和多元化的特色。林則徐名言「應視國事為家事,能盡人心即佛心」,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特點。
永寧老街的店鋪,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民俗文化,比如已經被列入石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妝糕人製作、阿潭水煎包等。漫步在永寧老街,你也隨時可以遇見挑著擔子賣湯圓的阿伯、開著摩託車賣麥芽糖的大叔。在永寧老街98號,一間無名的小店,今年28歲的王先生已經在父親的店裡工作了十多年,他說他喜歡永寧老街的安靜和便利。在店裡,除了賣各種現代的雜貨,還有傳統的米餅、地瓜餅和湯圓。正在手工製作湯圓的王先生和記者說,現代人的口味變了,現在生意沒以前好了,但是他不想改變傳統,也不想使用機器,因為這才會保留老街的「古早味」。
永寧老街的小女孩 攝影黃德展
退休醫生、永寧民間文史工作者、《永寧鎮志》主編鄭天應介紹,在永寧老街,大夫第、林氏宗祠、鶯山書舍、榮興商號和霞源古厝等歷史遺蹟,都記錄了永寧與臺灣的歷史淵源。
在林氏宗祠旁,有一座兩進古式官邸大夫第,是清代臺灣鹿港最大郊商林元品的故居。林元品父親林振嵩移居鹿港,創建日茂行。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清政府開放鹿港與蚶江對渡,泉臺貿易日趨繁榮。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林振嵩回家養老,林元品接掌日茂行,將日茂行經營為鹿港最大的郊商。林元品在臺灣時,曾因支持官府平定叛亂,在臺灣誥授奉直大夫。所以,林元品時在鹿港營造林氏宗祠,號稱誥命祠堂,同時分別在鹿港、永寧兩地建造大夫第。
為保存見證鹿港開發的歷史遺蹟,彰化縣將鹿港日茂行舊址評定為縣級古蹟,並在2003年進行了古蹟修復。在鹿港日茂行舊址,還可以看見一塊「鰲波東注」的匾額,說明了林元品不忘永寧(熬城)的故土情結。
榮興商號在永寧頂街,經營油坊、磨坊,第一代高啟特,擁有3艘大商船,其中榮興號專航臺灣基隆。榮興商號出產的面線細嫩潔白,十分可口,在臺灣十分暢銷。從乾隆年間到清朝末年,永寧與臺灣的商貿興盛一時。除了日茂行、榮興商號,還有霞源號、永進、東源等多家商號。
永寧古衛城遺址位於永寧小東門口,由一堆古城石砌成。永寧鎮古稱「鰲城」,是一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衛城。據史料記載,永寧古衛城修建於1387年,為當時東南沿海第一大衛城。經歷600多年歷史滄桑,永寧古衛城只剩下歷史遺蹟。2013年11月10日,永寧古衛城城門城樓修復工程開始進場施工,目前已經完成工程總量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