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浪漫的離婚協議書: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2020-12-07 隨手談詩

我們總有一個誤解,認為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女性是沒有愛情的,她們在結婚之前,就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婚之後要「出嫁從夫」,丈夫死了要「夫死從子」,所謂「從一而終」,在婚姻中沒有半點說不的權利,否則就是不貞潔,會受到萬人唾棄。

實際上,這種「節婦」觀念,是唐朝以後才開始大行其道的。唐朝以前,對婚姻和女性還是持有比較開放的態度,並不強行要求從一而終,女性若對婚姻生活不滿意,有主動離婚的權利,甚至還有專門的「婚姻fa」,保障夫妻雙方的利益。

唐律

一套完善的唐律,並不是一次性確定下來,就再也不改動的,和當今一樣,唐朝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不斷地修訂。

唐朝立國之初,由於社會尚未完全安定,所以社會狀態並不完全明朗,因此唐朝的第一部唐律《武德律》,實際上繼承了隋朝的《開皇律》,到唐太宗貞觀年間,新帝國的統治已經逐漸穩定下來了,修訂唐律就被李世民提上了日程,他花了整整10年時間,才在《武德律》的基礎上,修訂完成了《貞觀律》,奠定了往後近三百年的唐律基礎。

此後唐高宗修《永徽律》,唐玄宗修《開元律》,都是在《貞觀律》的基礎上,根據社會實際情況,因時制宜地進行調整和完善。

最值得一提是唐高宗永徽年間修訂的《永徽律》,當時唐帝國處於一種全國上下對唐律條例理解不統一的情況,特別是關係到人才選拔的科舉制度,許多科目的考試都沒有統一的標準,唐高宗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便召集全國的唐律專家和重要臣屬,對《永徽律》逐字逐句進行解釋,一年後共編撰30卷《律疏》,與《永徽律》合編,最後由唐高宗親自批准並頒布,稱為《永徽律疏》,也稱《唐律疏議》

這《永徽律疏》有多厲害呢,因其附有對條文的明確解釋,後世的宋、元、明、清在修訂時,都以其為藍本,可以說是影響了中國上千年,我們今天說的唐律,特指《永徽律》

《永徽律》中有「戶婚律」21條,就是唐朝的婚姻fa。

開放的「婚姻」

唐朝人對婚姻的態度十分開放,《唐律·戶婚律》有3種離婚規定和離、放妻、義絕,「夫妻義合,義絕則離」。

和離 男女雙方自願離婚,並籤訂離婚協議,就是和離。

《太平廣記》中記載了一樁和離案,男女雙方本來結了婚,但女方嫌棄男方太窮而反悔,非要離婚,審案的是時任江西撫州刺史的大書法家顏真卿。

被嫌棄的男子叫楊志堅,和他的名字一樣,這是一個有志氣而且好學上進的好青年,無奈家境貧寒,他的妻子嫌貧愛富,以「資給不充」為由提出了離婚,楊志堅為了挽留,寫了一首詩送給妻子:

當年立志早從師,今日翻成鬢有絲。落託自知求事晚,蹉跎甘道出身遲。金釵任意撩新發,鸞鏡從他別畫眉。此去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時。

大意是說,自己年輕時便立志讀書,待到有所成時已經兩鬢斑白,家窮是因為痴迷讀書,沒有及時考取功名,希望你再認真考慮一下這些年我們之間的感情,因為一旦離婚,今後便是形同陌路。

楊妻表示我考慮個鬼哦,拿著這首詩如獲至寶,跑到官府就要離婚,顏真卿打量楊妻半晌,作出了審判:

「楊志堅早親儒教,頗負詩名。心雖慕於高科,身未沾於寸祿。愚妻睹其未遇,曾不少留……汙辱鄉間,傷敗風教,若無懲誡,孰遏浮囂?妻可笞二十,任自改嫁。楊志堅秀才,餉粟帛,仍署隨軍。」——《太平廣記·雜錄》

按律,顏真卿同意了楊妻的離婚申請,但她的做法實在是傷風敗俗,應當給予懲罰,所以先打20板子,至於楊志堅嘛,這個人有學問、有詩名,今後就跟著我混吧,做我的幕僚,工資福利一樣都不會少。後來,楊志堅成為了「臨川八大家」之一。

放妻男方提出離婚,叫放妻,也叫休妻、出妻。

雖然男方掌握了離婚的主動權,但並不代表可以為所欲為,只有女方犯了「七出之條」,男方才能以正當的理由提出:

「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yin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不順父母去,為其逆德也;無子,為其絕世也;yin,為其亂族也;妒,為其亂家也;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口多言,為其離親也;盜竊,為其反義也」。——《大戴禮記》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七去」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不順父母、yin、妒這五條,家庭幸福在於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否則就算勉強度日,也不會和諧;

「無子」這一條在今天雖然不太被認同,但古人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由於缺乏科學知識,往往把不能生育的罪責全部推到女方身上,現在我們知道,不孕不育男女雙方都可能有關係,而且很多人就喜歡丁克生活,這是夫妻的自由,並不違反什麼,也不違背禮制。

盜竊本就違fa,就算不休妻,也會被強制離婚;口多言,不是說愛說話、嘮叨,而是指喜歡搬弄是非,說人閒話,可能會搞得親朋之間、鄰裡之間關係不和睦,十分令人討厭,但要不要休妻,則看男方的態度了。

最讓現代人難以理解的是有惡疾這一條,如果妻子生了病,作為丈夫,不是應該照顧呵護,直到病癒嗎?在古代這卻成了女性被「休」的理由之一,實在是很不人道,真應了那句「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七出是非常嚴苛的規定,女方若犯了七出,甚至不需要官府宣判,只需一紙文書由雙方父母和證人籤字,就可以理解解除婚姻關係。

但七出並不是絕對的,因為還規定了「三不去」原則:

「婦有三不去:有所娶無所歸(無娘家可歸的),不去;與更三年喪(曾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大戴禮記》

就是說女性離婚後無娘家可回的,曾為公婆守孝三年的,夫妻同貧賤後來富貴的,這三種情況,不能離婚。同時,為了保障女性權益,《唐律》還有規定:

「有三不去而出之者,杖一百,追還合。若犯惡疾及奸者不用此律。」

女方有三不去,若男方要休妻,不但不能得逞,還要打100板子。但如果女方犯了七出中的「惡疾和yin(奸)」兩條,即使符合三不去,也可以休妻。

由此看來,雖然放妻的主動權掌握在男方手上,但對女性也有一定程度的保護,在對女性重重束縛的封建時代,實在是難得的,隱隱閃爍著一點人性的光輝。

義絕因特殊原因,被強制離婚的,叫義絕。

比如夫妻雙方有一方犯zui的,要義絕;提親被拒絕,採取恐嚇手段強制結婚的,要義絕;假結婚的以及不合符結婚條件的,如不到結婚年齡等,要義絕;近親結婚的,要義絕。

總之,對違fa犯zui和不符禮制的行為,堅決打擊,絕不姑息。

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近親結婚,明文禁止了同宗同姓、同母異父、尊卑親屬之間的婚姻,但並沒有禁止同輩近親的結合,如表兄妹之間的婚姻,在古人看來是親上加親的大喜事。因此可以判斷,唐朝並沒有從科學上意識到近親結婚的危害,只是從道德倫理上進行約束。

伏願娘子千秋萬歲

說了這麼多唐朝離婚的規定,但再完善,也改變不了離婚是一件悲劇的事實。夫妻雙方曾經相愛過,也有過白頭偕老的誓言,最終卻走到離婚這一步,雙方都一定經歷了十分痛苦的抉擇,當愛情消失後,雙方該如何收場,彼此保留最後一絲情誼,最後一分體面,是許多人面臨的難題。

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了一批唐朝的「離婚協議」,其中一份《放妻書》,給出了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在此摘錄全文,以供賞讀:

蓋說夫妻之緣,伉儷情深,恩深義重。論談共被之因,幽懷合巹之歡。凡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結緣,始配今生夫婦。夫妻相對,恰似鴛鴦,雙飛並膝,花顏共坐;兩德之美,恩愛極重,二體一心。三載結緣,則夫婦相和;三年有怨,則來讎隙。若結緣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來相對。妻則一言數口,夫則反目生嫌。似貓鼠相憎,如狼羊一處。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以求一別,物色書之,各還本道。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蟬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韻之態。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三年衣糧,便獻柔儀。伏願娘子千秋萬歲。某年某月某日某鄉謹立此書——《趙宗敏謹立休放妻書》

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夫妻二人因三生緣分走在一起,原本也是伉儷情深,你儂我儂。但三年之後,就逐漸產生了嫌隙,伉儷夫妻變成了貓鼠一窩、狼羊一處,看來緣分已盡,只好選擇離婚。

這位叫趙宗敏的男士,表現出了大度的一面,先是祝願妻子婚後貌美如初,找到更好的如意郎君,與自己「解怨釋結,更莫相憎」,更表示離婚後3年,自己依然會提供錢糧作為補償。

一句「一別兩寬,各生歡喜」,感動了不少現代人,一度成為網絡紅句,最後更是祝願娘子「千秋萬歲」

相比起現代離婚協議中那些冷冰冰的財產分割,和爭奪子女撫養權,唐朝人在離婚的時候,也能彼此珍重,雖不能白頭偕老,但願能溫柔分手,這大概是最浪漫的離婚協議了。

唐朝離婚或喪偶(喪夫)後,不禁止女方改嫁,得益於唐律的開放和包容,也讓唐朝的愛情傳奇故事,達到了巔峰,我們熟悉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被白居易寫成了《長恨歌》,到清朝,劇作家洪昇又將其改編成了《長生殿》;同樣被人熟知的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悲劇,實際上是詩人元稹以自己為原型,創作了《鶯鶯傳》,後來被元朝王實甫創作出雜劇《西廂記》中國古典四大戲劇,唐朝的故事就佔了兩齣,另外兩齣是《牡丹亭》和《桃花扇》。

中國自古就有「貞婦烈女」的觀念,所謂貞婦,是指離婚或喪偶後絕不改嫁的女人,烈女是指離婚或喪偶後,或為了避免侮辱而自殺殉節的女人,但這種觀念在唐朝並不是強制的道德綁架,真正讓「貞婦烈女」大行其道的,是從宋朝開始,特別是明清時代,大批大批的女子或自願、或被迫地選擇以身殉夫,清史專家郭松義在著作《清代婦女的守節和再嫁》中統計過,有清一朝,僅節婦就多大百萬餘眾,真是駭人聽聞。

相關焦點

  •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最早的離婚協議書
    演員文章和馬伊琍離婚時,文章微博寫道「一別兩寬,餘生漫漫,依然親情守候」。馬伊琍微博寫到:「此情有憾,然無對錯。往後,各生歡喜」。文章文中的「一別兩寬」,馬伊琍文中的「各生歡喜」,其實出自同一個典故,就是一封唐朝人的離婚協議書—《放妻書》,文中點睛的四句就是「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 古人的離婚協議書: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古代的男女雙方喜結連理之後,如果婚姻關係不和諧,女方是不能提出離婚的,需要由男方寫一封休書,將女子遣回娘家,女子才恢復自由之身,但這樣之後,女子又將顏面掃地,受盡世人恥笑。但即使是離婚對女性不利,在古代還是有很多離婚的例子。例如陸遊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唐婉,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一直流傳到今天,並且留下了為世人傳唱的沈園組詩。
  •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古人的離婚協議書也這樣的溫情脈脈
    「一別兩寬所謂《放妻書》就是當時的離婚協議書,敦煌出土的這批史料並不是屬於個人記錄,而是官方的離婚協議書的模板。這些標準模板的格式相對類似,比如要先簡述雙方為什麼離婚,離婚後的財產的分配,並且還會表達對對方的祝福,當然都是以男方的口吻寫的,在此摘錄一二。
  •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這句話你真看懂了麼?
    7月28日下午15時許,文章發微博稱:「一別兩寬,餘生漫漫。」隨後馬伊琍發布微博:「往後,各生歡喜。」一個「一別兩寬」,一個「各生歡喜」,內容你真的看懂了麼?其實,「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這句話來自敦煌莫高窟發掘出的一份《放妻書》(離婚協議書):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各還本道。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嬋鬢,美掃蛾眉,巧呈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解怨釋結,更莫相憎。
  •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唐代人離婚怎麼寫通告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唐代人離婚怎麼寫通告 宗禾 2019-07-28 20:46 來源:澎湃新聞
  • 馬伊琍、文章離婚後,印證「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其實,雖然離婚但是同在一家健身房訓練也沒什麼不妥,但是正是因為這個細節,引發了不少網友「文章、馬伊琍已經複合」的猜測。甚至還有網友留言,「馬伊琍來找文章還是文章找馬伊琍」、「能把他兩口子勸和了嗎?」等表達自己的狀態。眾所周知,馬伊琍、文章兩人在去年7月28日公開在社交平臺上宣布離婚。
  •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的背後蘊藏著的唐朝離婚制度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的背後蘊藏著的唐朝離婚制度敦煌出土的唐代《放妻書》被稱作「世界上最早的離婚協議」,其中的一句「一別兩寬,各生歡喜」,更是成為了人們慣用的宣布自己戀情結束的文案。凡為夫婦之因,前世三生結緣,始配今生夫婦。若結緣不合,比是冤家,故來相對……即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各還本道。
  •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唐朝和平分手協議中的婚姻法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這句常被情侶用在和平分手時給對方的祝福語上的名句,出自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唐代婚姻文書《放妻書》(全稱《某專甲謹立放妻手書》)。某專甲謹立放妻手書:蓋說夫妻之緣,伉儷情深,恩深義重。論談共被之因,幽懷合巹之歡。
  •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唐朝和平分手協議中的婚姻法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這句常被情侶用在和平分手時給對方的祝福語上的名句,出自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唐代婚姻文書《放妻書》(全稱《某專甲謹立放妻手書》)。
  • 以文章、馬伊琍官宣「一別兩寬,各生歡喜」為引來看唐代離婚制度
    往後,各生歡喜。」有歷史創作者就表示,這是不讓歷史創作者活了,娛樂新聞又能撐起好幾周。縱橫就想說,文章和馬伊琍還是很夠意思的,在分手官宣詞裡面,竟然給我們歷史作者留了空,文章官宣中「一別兩寬」,與馬伊琍官宣中的「各生歡喜」,實際是有歷史典故的,出自唐朝時期的《放妻書》。
  •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出處,唐代《放妻書》(附原文)
    放眼古代,休妻者少之又少;今時今日,離婚則是家常便飯。然於古於今,好聚好散者少,別後積怨如仇者多。可謂是幾世修得同船渡,離岸便是冤家客。縱使觀念開放的現在,離婚有的時候也很難做到各自安好的和平分手。然而,在古代卻有這樣的胸懷和格局。
  •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那些關於分手的古詩詞,教你如何說分手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我國古代詩人對待分手是怎樣看待的麼?下面這些詩詞帶來了很好的詮釋。01.一別兩寬,各生歡喜。一別兩寬,各自歡喜最早來源於敦煌出土文物「放妻協議」。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各還本道。願娘子相離之後,重梳嬋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各還本道。願娘子相離之後,重梳蟬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宮之主,一別兩寬,各生歡喜。」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多麼豁達的人生,誰說古人迂腐,有此豁達大度的態度,今後的生活,想必是都能夠用一種愉悅的心情度過。有了好的心情,生活又怎麼會差到哪去!
  • 文章馬伊琍離婚,一別兩寬,各自歡喜,網友神評論
    7月28日下午,藝人文章和馬伊琍分別發微博,宣布離婚。文章的微博如下:「吾愛伊琍,同行半路,一別兩寬,餘生漫漫,依然親情守候。」馬伊琍的微博如下:「你我深愛過,努力過,彼此成就過。此情有憾,然無對錯。兩人文明而體面的離婚宣言中有「一別兩寬」、「各自歡喜」之句,來源於敦煌出土文物「放妻協議」,原文如下:「凡為夫婦之因,前世三生結緣,始配今生之夫婦。若結緣不合,比是怨家,故來相對……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各還本道。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嬋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
  • 失女後李倩月父親聲聲淚:不愛了就放手,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林徽因與徐志摩相戀時,當時也是如膠似漆,兩人在康橋邊漫步吟詩,浪漫而溫馨。但當有次,林徽因在站臺上看見徐志摩老婆張幼儀用「哀怨、絕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著她時」,她顫抖了。她收拾起散亂糾結的情絲,做出了快刀斬亂麻的決定,給徐志摩寫了封分手信。
  • 此後餘生,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如果一份感情像雞肋,可能需要說再見了,「從此以後,一別兩寬,各生歡喜」。最終,曾深愛的人以分手告終,你們成了陌路人。同學張軍一次聚會愛上了一位姑娘,第一次相見就對姑娘動了心,他主動要了對方的聯繫方式。最後她是這樣說的,「從今以後,我不再打擾你了,不再聯繫你,彼此安好吧」在感情裡,我們始終要給自己留一份體面,既然對方決定放棄你了,就別再糾纏下去了。既然兩個人沒有了結果,不如一拍兩散,各自安好。
  •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歷史上那些創造第一的「離婚」
    姜太公一再勸說她別這樣做,並說有朝一日他定會得到富貴。但馬氏認為他在說空話騙她,無論如何不相信。姜太公無可奈何,只好讓她離去。就這樣太公就成了離婚第一人。歷史上第一離婚懸案製造這一懸案的人是影響幾千年歷史的「至聖先師」孔子,孔老先生。
  • 從且行且珍惜,到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大眼摘要:昨天文章與馬伊琍通過微博宣布離婚,一時成為微博熱搜,引得吃瓜群眾趕緊搬來板凳看故事。回顧兩人的戀愛婚姻,就是一部劇情跌宕起伏,但結局並不出意外的人生大戲。昨天(7月28日)。文章與馬伊琍通過微博宣布離婚,一時成為微博熱搜,引得吃瓜群眾趕緊搬來板凳看故事。
  •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協議離婚屢見不鮮
    社會上對離婚,再婚,以及寡婦再嫁基本上不會採取強硬幹涉的態度。《舊唐書》中有文字記載,整個唐朝出嫁的123位公主中,再嫁的又23位,三嫁的有4位。大家對女性再婚習以為常,不會有任何非難,女性如果因為感到和丈夫「情志不合」提出離婚,也非常普遍。「協議離婚」在唐朝被人們所接受。在當時把這種離婚稱為「和離。」和那個情趣不同的丈夫離婚後會怎麼哪?「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然後商議擇人再嫁。
  • 有些人一別兩寬,但願各生歡喜吧
    如果他是下文所說的那種人,那你還是和他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吧:跟你性格不合的人很多情侶分手的原因,都是性格不合,這說明和跟你性格不合的人談戀愛,是很難長久的。比如你手裡有了餘錢就會去做慈善,但他卻選擇請客擺闊到處揮霍,你看不慣他的做法卻又改變不了他,如果不想最後鬧得太難看的話,最好的做法就是和他一別兩寬,往後各不相干。跟你生活習慣差太大的人獅子和羚羊永遠無法成為朋友,因為二者的生活習性不一樣,一個吃肉而另一個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