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翁氏家族有多顯赫?出了兩位帝師兩位狀元兩位巡撫

2021-01-12 勇哥讀史

在晚清時代,有兩個家族極為顯耀:一個是安徽合肥李氏家族,另一個就是江蘇常熟翁氏家族。

人們將這兩個家族編成對聯,便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這裡的宰相,指的是合肥李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李鴻章;這裡的司農,則是指常熟翁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翁同龢。

事實上,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翁氏家族比李氏家族「闊氣」多了。短短十年間,翁氏家族出了兩位帝師,兩位狀元,兩位巡撫,在朝廷內外風光無比。

翁氏家族的發跡,始於翁鹹封。

翁鹹封是乾隆時期的舉人,雖然沒有考中進士,更上一層樓,但還是由此進入官場,做了海州的學正——相當於一個區縣的教育局局長。

翁鹹封本身沒有在官場上走得更遠,但他生了一個好兒子:翁心存。

翁心存打小就聰明伶俐,志向高遠,聞名於鄉裡。於是,1822年,在翁心存31歲的那年,他終於考中進士,成為江蘇常熟翁氏家族第一名進士。拿到進士這張「金字招牌」後,翁心存的官場之路走得比父親順暢多了。他步入仕途後,歷任廣東學政、工部尚書、吏部侍郎、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

1861年,「辛酉政變」爆發後,肅順等一幫人被扳倒,曾經被肅順打擊過的一幫人則回到政治舞臺。翁心存在1860的戶部鈔票案中受到牽連,被肅順彈劾過,受到革職留任的處罰。於是,翁心存順理成章地得到了重用,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當然,翁心存最光耀的事情,還得是先後做過鹹豐皇帝和同治皇帝的老師,榮為「兩朝帝師」。

翁心存有3個兒子:長子翁同書、次子翁同爵、三子翁同龢。

翁同書讀書成績也非常好,於1840年考中進士。1858年,翁同書在琦善軍中供職時,因為收復了一些實地,授任安徽巡撫。翁同書是江蘇常熟翁氏家族第一個巡撫。不過,翁同書只當了兩年巡撫,就因為處置苗沛霖事件不當,又兩次棄城逃跑,被曾國藩一紙彈劾,革職下獄,差點人頭不保。幸好慈禧太后、同治皇帝看在翁心存的面子上,饒了他一死,減罪流放伊犁。

翁同爵沒有走科舉考試這條路,而是以父蔭進入官場。翁同爵的名聲不及哥哥翁同書和弟弟翁同龢,但他的官運特別好,做過陝西巡撫、湖北巡撫。在湖北巡撫任上時,還兼任湖廣總督。

翁同龢是江蘇常熟翁氏家族中名氣最大的一位,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位。他26歲考中進士,在殿試中取得一甲第一名的好成績,這就是狀元了。由此,翁同龢成為江蘇常熟翁氏家族中第一名狀元。此外,翁同龢還做過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的老師,又是「兩朝帝師」。當然,翁同龢最為世人熟知的,還是他與李鴻章之間的恩恩怨怨。

在翁同書、翁同爵、翁同龢三兄弟中,翁同書的命運最為坎坷,不過,他的後代很爭氣。

翁心存病死後,慈禧太后以同治皇帝的名義,特賜翁同書的次子翁曾源免於鄉試、會試,直接以舉人的身份參加殿試。結果,翁曾源在殿試中高中榜首,成為翁同龢之後,江蘇常熟翁氏家族中的第二個狀元。

不過,遺憾的是,翁曾源進入翰林院後沒多久,就生了病,不得不退出官場,回到老家。在老家生活了20多年後,翁曾源因病去世,享年54歲。

在翁曾源之後,翁氏家族還出了一個人才,叫翁斌孫,他是翁同書的孫子。1877年,年僅17歲的翁斌孫進士及第,轟動一時。

【參考資料:《清史稿》《中國近代史》等】

相關焦點

  • 這個楊姓家族,顯赫了一千年,後代還出了兩位千古一帝!
    他因斬殺項羽發跡,家族竟顯赫了一千年,後代還出了兩位千古一帝!楊喜這個名字應該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家族的輝煌是從他搶奪項羽屍首發跡開始,他的歷史記載很少,除了當初被封為赤泉候之外無太多記載,很多子孫後代名聲都遠超於他。繼承父代爵位的兒子和孫子的知名度並不高,但到了第四代的時候,出現了一個高居丞相之位的人,他就是楊敞。
  • 同治、光緒兩朝帝師,翁同龢:後人無償捐美183件文物引發爭議
    等於總共向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捐贈的文物多達200多件,且件件價值非凡,說成是國寶也不為過。翁氏家族在清朝時是個名門望族,世受皇恩,翁同龢的崛起,得益於其父翁心存。翁心存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後為同治帝師。
  • 漢衝帝3歲,漢質帝8歲,兩位孩子是如何繼位的?
    今天小編要說的是兩位年幼的皇帝,這兩位皇帝登基的時候都是孩子,在位時間也非常短,都不滿一年,這兩位皇帝就是東漢時期的漢衝帝和漢質帝。中國古代奉行「有嫡子立嫡子,沒有嫡子就立長子」的原則,所以說其實在封建社會,比起年齡來說,更重視出身。
  • 狀元翁同龢:叔侄聯魁,狀元及第,四世五人,俱為進士,堪為奇蹟
    不僅如此,常熟翁氏家庭在中國近代政治、科舉史上有著顯赫的地位。父子宰相,同為帝師,三子公卿,四世翰苑,成為清代政壇佳話;叔侄聯魁,狀元及第,四世五人,俱為進士,科舉史上實屬罕見。至常熟翁同龢紀念館可感受先賢之才德和清白家風。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的兩朝帝師翁同龢,詩書傳家,濟世報國,歷史流芳。不僅如此,常熟翁氏家庭在中國近代政治、科舉史上有著顯赫的地位。
  • 在袁世凱發跡以前,袁氏家族出了哪些聲名顯赫之人?
    事實上,在那個講究出身的時代,袁世凱也有著顯赫的身世。袁世凱祖籍河南項城,他的遠祖已不可考。在他稱帝時,一幫子御用文人為了給他光耀門楣,曾為他找了兩位「先祖」:較遠的一位是三國時代的袁術,稍近的一位是明代的袁崇煥。不過在袁世凱看來,袁術乃「篡漢國賊」,袁崇煥也不過是「亂明奸雄」,都不配給他當祖先。
  • 狀元及第、連中三元、獨佔鰲頭!到古代學霸家族吸一波喜氣|遊遍江蘇
    【翁氏故居 綵衣堂】   翁氏家族是江南的名門望族,他們是父子帝師、叔侄狀元、四世翰林,而翁同龢   連中三元、魚躍龍門……獨自美麗了500多年的明代彩畫,承載了翁氏先祖對家族子弟讀書明理的諄諄教誨,而抬眼望向房梁,面對古時工匠如此的匠藝也忍不住要發出「WOW 」的感嘆
  • 常熟翁同龢 兩朝帝師 看過風雲 閱遍千秋
    1905年),統共有638位狀元,入清朝常熟地區出的第一個狀元,就是翁同龢。作為同治、光緒兩朝帝師,在在晚清內政外交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平反冤假錯案翁氏最為鼎盛時期,稱「一門四進士、一門三巡撫;父子大學士、父子尚書、父子帝師」,主要說的就是翁心存和翁同龢。後還有一門兩狀元的說法,是翁同龢的侄子翁曾源也高中狀元,但相比起翁氏其他入仕者,翁曾源並未有什麼大建樹。常熟人傑地靈,彼時琴派、畫派、書法和篆刻皆為當世聞名,翁同龢幼年於常熟祖宅長大,自然也受地域文化薰陶。
  • 最能打的129師,一共培養出兩位元帥,兩位大將,八位上將
    在改編成129師後,該師在八年抗戰的時期,參加大小伏擊戰,遊擊戰數千起,如:夜襲陽明堡機場,炸毀敵人飛機,很大程度上增援了忻口戰役。還有經典的伏擊戰神頭嶺戰鬥也是129師打得,以及七亙村戰鬥、響堂鋪戰鬥、長樂村戰鬥、百團大戰等經典戰鬥。都是129師全體成員在抗戰時期創造的輝煌戰績,同時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很大貢獻。
  • 最能打的129師,一共培養出兩位元帥,兩位大將,八位上將!
    在改編成129師後,該師在八年抗戰的時期,參加大小伏擊戰,遊擊戰數千起,如:夜襲陽明堡機場,炸毀敵人飛機,很大程度上增援了忻口戰役。還有經典的伏擊戰神頭嶺戰鬥也是129師打得,以及七亙村戰鬥、響堂鋪戰鬥、長樂村戰鬥、百團大戰等經典戰鬥。都是129師全體成員在抗戰時期創造的輝煌戰績,同時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很大貢獻。
  • 科舉史上最牛的一門三狀元,出了兩位宰相一位將軍,父親也是進士
    眾所周知,科舉在明清時期發展完備,每三年舉行一次,全國士人各展其才,進行比試,如果能高中狀元,那簡直是整個家族乃至整個家鄉的榮耀,畢竟中國歷史上的狀元總人數也才500餘人,很多偏遠地方可能數百年都出不了一位狀元。然而在四川南充大橋鎮,卻有一處名為「三狀元故裡」的景點,嚴格說來應該是兩位狀元和一位進士。
  • 萬古神帝:崑崙界有十大神器,兩位諸天兩位元會神靈,天庭害怕了
    在《萬古神帝》這部小說中,崑崙界曾經鼎盛一方,萬界來朝,然而到張若塵開始修煉那會兒沒落到神靈都不曾有,凋零至此。一、崑崙界沒落的原因其實崑崙界沒落的具體與詳細的原因暫時還不知曉,但是其中肯定有天庭與地獄的合謀,兩大勢力都希望崑崙界沒落下去,所以才會有須彌神僧被圍攻而死,崑崙界眾多神靈無故消失。
  • 河北省的一個縣,歷史上出過兩位狀元和一位皇太后
    京九鐵路、朔黃鐵路在肅寧境內交叉而過,肅寧縣有省級園林縣城、國家級平安縣、「中國裘皮之都」的稱號。秦朝置武垣縣,今肅寧全境屬之,治所在今河北肅寧縣東南十六裡。東漢建安十一年(206年),武垣徒治東武垣城(今河間市城南12.5公裡)。隋開皇三年(583年),武垣縣治遷至瀛州城(今河北省河間市區)。開皇十六年(596年),武垣縣改名河間縣。
  • 同治、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書作兼收顏字和北碑之長,翁同龢楷書
    這是對老師的註解,在古代還有一種老師,那就是皇帝的老師——帝師,是對帝王老師的尊稱,作為皇室乃至一代帝王的老師,身上背負的職責就更多了。歷史上有名的帝師有很多,翁同龢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是同治、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翁同龢(1830年---1904年),江蘇常熟(今蘇州常熟)人,鹹豐六年(1856年)考中狀元。
  • 帶您去常熟領略「學霸家族」的風採
    要是家裡能出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那一整個暑假都能喜氣洋洋。那若是一個家族都是學霸,又該是怎樣的神奇體驗呢?想知道?那就跟著小i去翁同龢紀念館轉轉,看看這個常熟出了名的「學霸家族」,到底哪裡與眾不同!翁同龢紀念館(翁氏故居)學 霸 的 基 因學霸復學霸學霸何其多在常熟,有一條翁家巷,巷子裡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那便是鹹豐年間的狀元、兩朝帝師翁同龢的故居了,如今被闢為翁同龢紀念館(翁氏故居)。而翁氏家族作為清代常熟八大家族之一,從這裡走出的名人當然不止翁同龢一人。
  • 崇禎皇帝錯剮的兩位名流,一位忠誠報國,一位高調進諫
    大明朝,是中國古代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出了兩位勤政的皇帝,一位是朱元璋,另一位就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崇禎帝即位之初,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可惜其後生性多疑,對忠臣大開殺戒,大明江山最終毀在了他的手上。它的滅亡,又讓漢族人民成為滿族奴役壓迫的對象,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舞臺。
  • 李鴻章侄子李經羲多厲害?擔任軍校校長,走出兩位元帥20名上將
    安徽合肥李鴻章家族是晚清時期一個顯赫家族生在顯赫的家族,李經羲也走上當官的道路,由於性格頗為特別,愛打抱不平,一度還頂撞慈禧太后,多次丟了官帽子。晚清時期,清廷注意到清軍早已腐朽不堪,於是開始編練新軍,當時計劃在全國編訓三十六鎮,其中第十九鎮編訓於雲南。編練新軍是需要軍官的,創建軍校勢在必行,「各省應於省垣設立講武堂一處,為現帶兵者研究武學之所。」
  • 清代嘉慶年間神木出了兩位武狀元
    狀元鎖牌陝北神木位於黃河岸邊,秦漢時期原始森林覆蓋,後來成為西北少數民族來往、紛爭、雜居和融合的前沿,是邊防要塞、軍事重鎮,秦長城、明長城縱貫南北。深山密林的自然條件、金戈鐵馬的戰爭環境,礪煉出強勁的武風,歷代相傳,將星璀璨,彪炳史冊。清代嘉慶22年(1817)至24年(1819)年間,出現了武鳳來、秦鍾英兩位武狀元。清代總共武狀元10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