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日,國家發改委於2019年10月30日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正式實施,其中第三類淘汰類中規定:「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用品,到2020年12月31日禁止生產,到2022年12月31日禁止銷售。」由此可見,我國對於微塑料治理的高度重視。
自從美籍比利時人、化學家、發明家列奧·亨德裡克·貝克蘭(Baekeland Leo Hendrik)(1863~1944)1907年發明酚醛樹脂開啟塑料時代以來,人類使用塑料已有百餘年歷史,塑料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由於其難以分解處理也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其中,微塑料對環境的影響就值得引起廣泛關注。
微塑料是指粒徑很小的塑料顆粒以及紡織纖維,通常認為直徑小於5毫米,主要來源於直接排放到環境中的小塑料顆粒以及大塊塑料垃圾降解產生的塑料碎片。「微塑料」這一概念由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理察·湯普森(Richard Thompson)教授於2004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中首次提出。微塑料有片狀、線狀或塊狀等很多形態,由於它體積小,肉眼常難以辨別。
微塑料根據來源,可分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是指在製造出來時,就是體積很小的塑料片或者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這些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顆粒,被眾多洗護產品用來增加液體密度、去除角質,同時也讓產品變得新鮮好看。英國政府科學辦公室發現,一支面部護膚膏可含有超過280萬個微珠,這意味著每次衝洗可釋放多達94500個微珠。微珠還存在於洗衣粉、洗滌劑和一些家用清潔產品中。次生微塑料是指那些暴露在外界的塑料垃圾,在光照、風力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分解而成的塑料碎片。由於普通的塑料無法生物降解,只會碎裂成更小的塑料碎片,這些都是微塑料的來源。
如今,微塑料在地球上已無處不在,不僅會出現在自然水體、飲用水甚至動物體內,一項調查發現,微塑料還能進入大氣循環,並伴隨降雪進入高山和極地地區。德國和瑞士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介紹,他們在德國多地、瑞士阿爾卑斯山區以及北極地區採集雪樣,對融雪進行過濾,再用紅外顯微鏡檢測濾液中殘留的塑料顆粒。微塑料在這些地區的雪樣中均大量存在。德國南部某鄉村公路雪樣中微塑料最多,濃度達到每升15.4萬個;北極雪樣中的微塑料也不少,可達每升1.44萬個。在海洋中,塑料汙染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已超乎想像。海洋中的微塑料主要有聚氨酯、聚苯乙烯、透明塑料、有色塑料、玻璃纖維等,數量和種類繁多。2019年2月,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包括馬裡亞納海溝的6個世界最深的海溝中都發現了微塑料,科學家推測「地球上很可能已經不存在尚未被塑料汙染的海洋生態系統了」。2016年,日本九州大學與東京海洋大學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南極海域漂浮著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的微塑料。2018年1月,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的科考隊員在鮑威爾海盆中,發現小於0.3毫米的微塑料。這說明微塑料的汙染已遍布全球各個角落。據統計,海洋中大約有80%的塑料碎片來自陸地的汙染,還有20%是來自於船舶的活動,或是直接從大型貨輪丟棄的垃圾。
人類雖然處於食物鏈的最高端,但是微塑料對於人類健康的威脅依舊存在。微塑料可以通過海洋中的食物鏈進入到海洋生物體內,並最終威脅人類健康。研究發現,塑料製造過程中使用的化學物質「可能會遷移到魚肉中,從而成為海鮮的可食用部分」,積聚到一定濃度可能對人類有害。由此可見,微塑料雖小,但是威脅卻大。2014年,首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微塑料汙染列為全球亟待解決的十大環境問題之一。2015年,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把海洋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於大型海洋塑料垃圾,將其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二大科學問題,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並列的重大全球環境問題。2017年6月首屆聯合國海洋大會,通過《我們的海洋、我們的未來:行動呼籲》文件,呼籲各國減少使用塑料、預防和顯著減少塑料和微塑料等各種海洋汙染。2018年3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了2018年世界環境日主題——「塑戰速決」,呼籲世界各國齊心協力對抗一次性塑料汙染問題。這表明,一次性塑料汙染問題已成為危害巨大、值得全球共同關注的重要環境汙染問題。2018年6月19日,英國禁止銷售含有「塑料微珠」的法令正式生效;歐盟也於2019年1月提案2020年全面禁止化妝品中刻意添加塑料微珠。
隨著人們有關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環境健康意識的提高,微塑料已成為海洋科考的熱點問題。專家指出,微塑料的危害可能取決於閾值,超過某個數值,它們才會真正對人體產生危害。為維護海洋生態環境,中國積極履行微塑料治理職責。為深度參與全球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治理,自2007年起,國家海洋局在我國沿海近岸50多個代表性區域組織開展了海洋垃圾監測。2016年,國家海洋局啟動了我國國內近海微塑料監測工作。2017年,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成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中心」,為深度參與全球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治理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公益性服務。2017年,中國首次將海洋微塑料監測範圍擴大至大洋及極地領域。2017年,國家生態和環境部門將微珠以及含有微珠的化妝品和化學藥品列入高汙染、高環境風險清單,中國塑料微珠禁令在此基礎上出臺。
總而言之,微塑料汙染治理迫在眉睫,亟待形成微塑料治理的全球共識,共同推進微塑料汙染的全球治理。
2020.11.18廣州市發改委 廣州市環境保護局發布:
2021年起禁止在我市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2023年起禁止在我市銷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本文來源於網絡,均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