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英偉達收購ARM,對於中國晶片產業,是災難還是機遇?

2020-12-18 電科技

本以為英偉達(NVIDIA) RTX 3090顯卡是英偉達2020年的核彈「終曲」,沒想到,這不過是一個「序曲」。近日,英偉達宣布將以400億美金估值收購晶片技術公司ARM,以破天荒的高價在整個科技行業中扔下了一顆「核彈沙皇」。

此次交易案之所以引人注目,除了前無古人的400億美金收購價,更重要的還是源自於英偉達和ARM所處的市場地位,當它們二者合二為一後對於產業所帶來的爆炸性影響。正如ARM聯合創始人Hermann Hauser在收購前的忠告:「如果英偉達收購了ARM,那將是一場災難。」

當前形勢下,科技屆的全球化進程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一旦ARM這種代表著底層技術的公司易主,無疑將會對整個科技行業,尤其是底層技術剛開始勃興的中國晶片產業造成隱形的巨大的不確定因素。

ARM易手,誰在雀躍?

如果僅從商業角度考慮,英偉達收購ARM其實目的很單純——補足自身輕量級終端的業務能力。

儘管近幾年英偉達在GPU、人工智慧領域等領域頻頻發力,股票在短短5年內翻了18倍,成為這個星球上目前估值最高的半導體晶片公司。但是由於自身的產品功耗巨大,因此,英偉達的業務始終局限於伺服器、PC等終端上,並沒有涉足移動終端、IoT等輕量級終端,數年前的Tegra,也終因功耗問題,在移動端被高通殺的大敗而歸。

反觀ARM的技術,在性能與功耗之間取得了絕佳的平衡,在傳感器、數字相機、無人機等領域廣泛應用。軟銀董事長孫正義就不無炫耀的表示:市面上95%以上的智慧型手機都採用了Arm的技術。

考慮到英偉達急需夯實自身的實力與壟斷半導體晶片行業40年之久的英特爾正面交鋒,因此,拿到ARM的技術,自然就成了最為渴求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正常的商業邏輯之下,由於英偉達和ARM的美國資本和英國資本性質,也決定了英偉達收購ARM一案,其實是摻雜有十分複雜的利益糾葛。

IC Insights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晶片公司佔據全球晶片市場份額超50%。其中美國的無晶圓廠晶片公司佔全球無晶圓廠市場68%的份額,而IDM公司佔全球IDM市場46%的份額。可以說,不論是設計還是製造,美國都像霸主一樣,牢牢管控著全球晶片市場的秩序。

但遺憾的是,美國的「拳頭」一直存在一條裂縫——那就是並不能直接控制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獨領風騷的ARM。比如在美國禁封華為的時候,ARM中國就表示,「我們從沒有斷供,一直在支持華為,包括華為產品的發布和持續的出貨。」

從這個角度考慮,英偉達收購ARM,對於中國晶片產業來說,也許是被埋下了一顆炸雷。

中國的晶片業會受影響嗎?

自2019年開始,美國就開始屢屢針A對華為下達禁令,其中最為歹毒的一招,就是禁止美系的晶片代工廠給華為代工處理器。

這意味著,華為所需要的高端處理器將會被斷供。

餘承東此前透露,由於需要使用臺積電先進的5nm工藝,因此,華為Mate 40系列搭載的麒麟9000晶片,「在9月15日之後無法製造,將成為絕唱。」

晶片分設計和製造兩個方面,在美國關乎製造層面的禁令之外,由於ARM此前隸屬於軟銀旗下,並且華為的海思、飛騰等處理器均獲得了ARM的v8指令集授權。因此,在設計方面,華為的晶片並未受到太大的波折。比如華為可以選擇中芯國際等國內上遊產業鏈的28nm光刻機量產打造純國產的海思晶片。

然而一旦英偉達收購ARM一案正式敲定,也就意味著美國可以直接管控Arm,對於華為來說,很大可能將不會再拿到更先進的ARM v9授權,如若成真,這將極大阻礙華為在晶片設計領域的發展。

考慮到作業系統和晶片的架構呈絕對聯繫,也就是安卓(Android)與ARM結構緊密配套,拋開ARM,讓安卓另外適配一套非主流的微結構是難於上青天的。因此,一旦美國政府掌握ARM,那麼,它就幾乎可以決定任何一家移動終端製造商的生死存亡,這不光對於華為,對於整個中國市場的手機廠商來說,都是極大的威脅。

而與英偉達收購ARM相配套的,美國也在同時加緊封鎖中國底層的晶片技術。此前美國國防部就表示或將針對中國的晶片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進行制裁。考慮到中芯國際是中國市場最大的、技術最先進的晶圓代工廠,一旦美國對其進行封鎖,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中國底層的晶片技術直接被打回「石器時代」。

由此,我們再來重新審視英偉達收購ARM時就會發現,這將會在晶片「設計」層面強化美國的管控力,再加上美國已經在「製造」層面實現霸權,一旦美國在這兩個層面發起雙重鉗制,對於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中國晶片產業來說,無疑是一次釜底抽薪。

在不確定的未來做最確定的準備

儘管我們在前文中對英偉達收購ARM後,將對中國市場產生何種負面影響進行了一些假設和推演。回到現實,我們也沒必要過分擔憂,因為英偉達收購ARM涉及的利益錯綜複雜,需要經過中國、美國、歐盟和英國的批准,該交易案本身其實也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因素。

此前,ARM 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安謀中國身陷「換帥」風波 ,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吳雄昂希望推動安謀中國「獨立發展」,並和華為保持合作。而9月14日,在談到安謀中國的「換帥」風波 時,ARM公司CEO沃倫·伊斯特表示,ARM有辦法解決中國合資企業的管理問題,情況「在控制之中」,言下之意顯然是希望穩住各方局勢,讓中國政府放心。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高通企圖收購恩智浦一案,在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市場均準批的情況下,就因中國政府一票否決而失敗。英偉達收購Arm案,形勢比高通收購恩智浦時更為嚴峻,相信中國政府不一定會「吞下」ARM主動遞過來的這顆定心丸。

此外,由於英偉達收購ARM還會打破相關技術中立性的慣例,蘋果、三星、高通等嚴重依賴ARM技術的大型商業公司,對此也一定會有不少「情不自禁」的小情緒。

另一方面,作為英國本土碩果僅存的高科技企業,雖然ARM此前也曾被軟銀收購,但是軟銀的收購更多的涉及資本層面,而英偉達一旦收購ARM,那麼很有可能會遷出英國,搬入美國,這顯然也不是英國希望看到的結果。

因此,雖然交易的兩方,軟銀和英偉達有共同的期盼,該交易也十分符合美國的利益,但是除卻這三方利益,更多的利益方其實並不願看到英偉達收購ARM,而這,或許就將會扭轉交易案的結果。

不過,雖然英偉達收購ARM一案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卻是對我國科技產業所敲響的又一次警鐘,打破了此前眾多科技企業「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天真和幻想。技術是沒有國界,但是公司一直有國界,技術所有人也一直有國界。

站在這個角度考慮,即使英偉達最終不能收購ARM,我國也必須盡力儘快扶持晶片技術相關的資本和產業。就像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所言,中國要認清現實,「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思想準備……對於一個大國而言,只有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晶片領域如此,其它任何領域也都是如此。」。

相關焦點

  • 英偉達收購ARM的交易可能被一國或多國監管機構拒絕
    不過,這一交易從宣布之初就備受關注和爭議。英偉達創始人兼執行長黃仁勳說收購ARM是一生僅有一次的機會。ARM聯合創始人Hermann Hauser卻說這筆收購會是一場災難,還建立了「Save ARM(拯救ARM)」的網站,呼籲更多人參與阻止ARM賣給英偉達。
  • 晶片行業或遭遇大動蕩,ARM被英偉達收購,高通、蘋果慌的一批!
    近日,英偉達以400億美元收購ARM。作為GPU的創新者,英偉達收購ARM質疑聲不斷。我將全面解釋ARM收購對於晶片行業的影響。但是英偉達準備收購ARM公司,這就對晶片架構產生了威脅。儘管英偉達多次表態,會遵守平等的原則,ARM會繼續保持開放式。但商場如戰場,英偉達收購ARM後,究竟會不會倒打一耙,誰也不知道。
  • 英偉達黃仁勳稱併購ARM是一生僅有的機會 但業界不這麼看
    晶片製造商英偉達併購手機晶片設計廠商ARM的要約引發全球關注。對此英偉達創始人兼執行長黃仁勳在接受全球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兩家公司的聯合是一個「一生僅一次的機遇」。這一交易價值近400億美元,包括215億美元英偉達股票、120億美元現金。這也成為了全球晶片史上最大金額併購交易。
  • 英偉達一旦收購ARM,我們如何反制?中國是否該動用一票否決權?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通訊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的人們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機,並且,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智能,但是,這些手機都離不開晶片,所以現在晶片的地位至關重要,它關係著一個手機廠商的命脈。近日,美國的一筆收購交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我國的半導體行業。
  • 英偉達400億吞下ARM:孫正義「手頭緊」,黃仁勳「終圓夢」,中國要...
    根據協議,作為英偉達的一部分,ARM將繼續運營其開放許可模式,同時保持全球客戶中立性,這是其成功的基礎。迄今為止,其已出貨1800億個晶片。在媒體和分析師電話會議上,黃仁勳表示,英偉達不參與手機CPU市場,和ARM是完全互補的,就像英偉達此前收購的網絡晶片公司Mellanox一樣。對於蘋果、三星,以及英偉達的競爭對手英特爾和AMD都將保持中立性。
  • 英偉達為何想要收購Arm?黃氏定律正取代摩爾定律
    (Jensen Huang)的名字命名的新定律——黃氏定律(Huang『s Law)似乎正在取而代之,而這也正是英偉達收購英國晶片設計巨頭Arm的重要原因。 英偉達首席科學家兼研究高級副總裁比爾·達利(Bill Dally)表示,從2012年11月到今年5月,英偉達晶片在一類重要的人工智慧計算中的性能增長了317倍。換句話說,平均而言,這些晶片的性能每年都會翻一番以上,這一進步速度讓摩爾定律顯得相形見絀。
  • Nvidia、ARM兩大晶片巨頭欲合併 對中國科技界的影響超乎想像
    這裡有個小故事,在Arm最初期產品開發時有一天他們的工程師發現他們的晶片(那時產品叫arm1),在沒有接上電源的情況下,居然一直在正常的運行!研究人員很快發現那個晶片是靠那個計算機鐵框架上漏電的那點電流在驅動著,使得它能夠保持正常的運營!日本軟銀於2016年以320億美金的估值收購了Arm。
  • 9月15日: Arm賣給英偉達是場災難;甲骨文證實與字節跳動達成協議
    ·趨勢洞察Arm聯合創始人:賣給英偉達是場災難,有損商業模式據路透社報導,Arm聯合創始人Hermann Hauser 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評論稱,軟銀(Softbank)將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出售給美國晶片公司英偉達(Nvidia)的交易是一場災難。
  • 晶片的戰爭:重構與平衡
    對於英偉達收購ARM一案對晶片產業界所帶來的影響,一位受訪者直言不諱。為什麼英偉達收購ARM 會給業界帶來如此巨大的影響呢?答案在四年前軟銀收購ARM的時候就已經露出端倪,因為ARM技術直指未來的時代——物聯網世界。ARM的前身為艾康電腦,1978年創立於英國劍橋。
  • 幹掉英偉達?晶片企業永遠不可能睡上安穩覺
    對於英偉達如今在人工智慧訓練晶片市場確立的壟斷性地位,某種程度上也要歸功於十年前英偉達首席科學家戴維·柯克一系列在當時看來風險極高的瘋狂決策。2019年年底的GTC上,英偉達與阿里、百度等中國企業的高調合作,進一步凸現了GPU在雲端人工智慧算法訓練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搜索的時代已經結束,智能推薦的時代已經到來。」圖片來自GTC現場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GPU對深度學習推薦模型的貢獻其實不難理解。
  • 請回答2020:晶片巨頭併購潮究竟意味著什麼?
    這一年,移動通信晶片大廠的高通想要拿380億美元的高價整個吞併了全球汽車晶片廠商恩智浦,等於買下汽車晶片市場的一大片江山,最終因為涉及市場壟斷審查而未能成功。更離譜的是,這期間博通還站出來試圖強行收購高通,收購金額更是高到1300億美元,這一極富「戲劇性」的強行拉郎配,最終在美國政府的幹預下以一場鬧劇收場。
  • Arm中國「奪帥」羅生門繼續!吳雄昂稱Arm罷免決議無效
    但Arm中國公司的羅生門事件還未『真相大白』,Arm就已易主。今年 9 月,軟銀集團(SoftBank)表示,已同意以高達 400 億美元的價格將晶片設計公司 ARM 出售給英偉達。這也成為半導體史上最大收購案。
  • 楊健:莽蒼踏雪行,揮灑縛豪英——ARM收購案對中國及世界晶片產業...
    問:IP是啥意思?但從後續公布來看,或許是受限於市值對比,或許是軟銀希望儘快回收現金,EDA雙雄的收購積極性都不高。全球排行前十的IP企業,中資相關的至少有3家,儘管市場佔有率不高,我們可以創造性地試探各種新的收購可能。事實上,這些IP企業與ARM的合作都非常密切。問:您認為ARM收購案對世界晶片產業格局有何影響?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67期:將保持中立性!英偉達創始人就收購...
    英偉達創始人就收購ARM發布致員工信近日,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就收購Arm發布致員工信。信中表示,英偉達將收購Arm,打造人工智慧時代的最先進計算機公司。同時,他還強調,將保留Arm的名稱和強大的品牌形象,維護Arm的開放許可模式,並為全球任何行業的客戶提供服務,並通過英偉達全球領先的GPU和人工智慧技術進一步擴展Arm的IP許可產品組合。
  • 黃仁勳首次答疑:ARM中國將是英偉達的重要部分-虎嗅網
    在昨日下午,我們參加了「英偉達收購ARM」的線上媒體答疑會,而英偉達CEO黃仁勳與ARM CEO Simon Sagars(西蒙·賽格爾)出席了這次答疑會。各國開發者乃至大眾心裡存在的疑問,都通過媒體之嘴傳達給了這次交易中的兩位關鍵人物。 我們挑選精編了黃仁勳與西圖克斯的所有回答,是否回答了你心中的疑問,見仁見智吧。
  • ARM斷供華為?孫正義:別胡說,不是我,我沒有!
    一開始是遊說其他國家不要使用華為的電信設備,聲稱是「不安全」,沒想到這一招並不奏效,於是就換了一種更暴力的手段,就是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開始限制上遊供應商對華為的零配件供應,於是乎很多國際巨頭都中斷了對華為的供貨。
  • 英偉達史上最大手筆收購終於實錘
    歷時一年多,英偉達史上最大手筆收購終於實錘!4月15日,據國外媒體報導,消息人士透露,英偉達收購以色列晶片廠商Mellanox的交易已獲中國批准。據悉,該項批准將不包括「單獨持有」的要求,目前正在等待籤字。而上個月,外媒報導稱,該項批准已接近完成,但將要求這兩家公司在數年內保持獨立的研發部門。
  • 中國晶片的短板與突圍|田豐產業觀
    田豐、 郭俊翔、劉駿/文 2010-2020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新商業蓬勃發展,從數字經濟體量上看,中國已經超過美國,中美數字經濟產值比值為1.35:1,而從「網絡大國」到「網絡強國」的關鍵環節是晶片。晶片一直是中國進口金額最大的商品。
  • 他將扛起中國晶片設計大旗!
    晶片是一個龐大的朝陽產業,機會無限。 這是君臨2020年晶片系列研究的第三篇,前面我們分析了設備和製造,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晶片產業的上遊,設計。 晶片設計專家是這樣的,早上來到公司,泡杯茶,打開晶片設計軟體,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
  • 評論:大陸發力晶片 臺灣電子產業面臨歷史性機遇
    來源:經濟觀察網原標題:臺海觀瀾 | 大陸發力晶片,臺灣電子產業面臨歷史性機遇經濟觀察網 王義偉/文 由中興、華為先後引發的「晶片」之痛,在2020年7月觸動了大陸方面集中、爆發式的反應一方面是大陸正在發力以晶片製造為主的電子科技類產業,一方面是兩岸經貿中電子科技類產品成為亮點。可以說,臺灣電子產業正面臨著一個歷史性機遇。如果臺灣電子產業抓住了這機遇,就很有可能與大陸一道,將海峽兩岸的此類產業深度融合,並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無可撼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