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非遺」,你知多少?

2020-12-06 遂寧新聞網

遂寧地處巴蜀交接地帶,「四達之區, 西接成都,東連重慶」,歷為川中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川巨邑」、「東蜀之大都會」 之稱。一千多年來,遂寧人民用勤勞和智慧譜寫歷史,鑄就輝煌,同時也創造了多姿多彩、獨具川東北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遂寧獨特的城市文化符號。

今天

6月13日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今年的活動主題是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

遂寧「非遺」知多少

一條微信帶你來看

國家級非遺項目

(3項)

一、大英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大英縣卓筒井鎮現存的卓筒井是宋代卓筒井的僅有遺存,因其獨有的價值而備受鹽業、鑽井、文物各界專家學者的關注。大英井鹽深鑽汲制技藝出現於北宋慶曆(1041—1048)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世界鑽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其用椎架子套圜刃形鑽頭,以衝擊式方法向地下深處開鑿小口徑鹽井的鑽井技術,是人類發明最早的小口徑鑽井技術,對研究中國鹽業史鑽井史具有極高價值。

卓筒井被中外專家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世界石油鑽井之父」。「大英井鹽深鑽汲制技藝」於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大英卓筒井、大英井鹽深鑽汲制技藝和大英豐富的地下天然鹽滷資源為依託,大英「中國死海」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技術以及古老資源等在旅遊業上運用大膽創新,通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與時尚旅遊要素而創造出的一種全新旅遊概念和旅遊方式,是傳統與現代、古老與時尚、資源與科技完美結合的新一代旅遊產品。目前,大英「中國死海」已經建設發展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健康療養度假區,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二、沱牌麯酒傳統釀製技藝

射洪歷代盛產美酒,杜甫曾以「射洪春酒寒仍綠」加以讚譽。傳承於唐代春酒的「沱牌麯酒傳統釀製技藝」至今已1300餘年。其重要載體—泰安酢坊,現存古窖池兩處、古井一口,始建於唐代,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中國食品文化遺產」。

「沱牌麯酒傳統釀製技藝」歷經古通泉縣(現射洪縣)自然發酵之「濫觴」、「酯」酒、西漢之醴壇、南北朝之醪糟酒、唐時以寒綠聞名的「春酒」,宋元之大小酒、蒸餾白酒,明代之謝酒,民國李氏泰安酢坊麯酒發展而來。民國35年(1946年),前清舉人馬天衢為其命名「沱牌麯酒」。其傳統工藝大致可分為築窖、制曲、釀造、儲存四大環節,全過程均屬於手工技藝。

該技藝依靠川中特有的地理、人文環境,全憑釀酒技師的「看、聞、摸、捏、嘗」掌握和判斷產品品質,通過言傳身教,口耳相授,方延續至今。該技藝保護單位沱牌集團尤其注重對「沱牌麯酒傳統釀製技藝」的生產性保護,正在以「泰安酢坊」基礎上,建設具有唐、明、清及民國時期風格的「沱牌麯酒傳統釀製技藝」傳承基地;建設以「沱牌麯酒傳統釀製技藝」 為主題的酒文化博物館;培育成四川省著名工業旅遊景區——「沱牌釀酒工業生態園」的重要景點之一。

「沱牌麯酒傳統釀製技藝」是中國傳統蒸餾濃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之一,擁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學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它反映了四川白酒產業發展的重要歷史進程,是我國釀酒業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對於研究我國的釀酒歷史、詩酒文化以及傳統生物發酵工業等具有極高的價值。該技藝已於2008年6月7日被國務院(國發[2008]19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徐氏泥彩塑

「徐氏泥彩塑」是以徐得親、徐興國父子為主要代表的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徐氏泥彩塑」以其工藝獨到,泥塑作品上百年不變型,五十年不變色的傳統美術工藝特點,2008年6月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徐氏泥彩塑是一種家族傳承的民間工藝。其作品用黃泥、粘土就地取材,先繪圖設計(包括白描,效果圖和施工圖),再扎架、砌粗坯、上細泥等白坯完成待幹,修補後,刮灰打磨,作立彩花紋,上彩貼金,開相完成。「徐氏泥彩塑」採用傳統人物造型,服飾彩畫、貼金、繪畫工筆重彩,透出古風雅韻,其作品主要集中於旅遊景點及宗教寺廟中,代表作有重慶市豐都縣新鬼城泥塑等。其作品流傳於四川、重慶、湖南、江西、海南、臺灣等地,在旅遊景點及宗教寺廟極受歡迎。

「徐氏泥彩塑」為適應時代發展,積極開展生產性保護。在保持「徐氏泥彩塑」的傳統技藝基礎上,建立「徐氏泥彩塑技藝傳習所」。傳習所集技藝傳承、工藝展示、工藝品開發銷售、參觀體驗為一體,為「徐氏泥彩塑」傳承培養人才,宣傳推廣徐氏泥彩塑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也為本地群眾和外地遊客增添一處參觀學習的去處。

省級非遺項目

(15項)

一、蓬萊大樂

蓬萊大樂,又名「川中大樂」,是流行於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及其周邊地區的民間大型傳統打擊音樂。此樂由我國周朝時宮庭樂師發明,流傳到唐代開元年間,唐明皇聽到此樂高昂悅耳,演奏隊型壯觀,氣勢磅礴,特命為「大樂」,專供皇帝登基和帝王出巡時使用。明末,有一青年樂師因戰亂出宮,後到中江定居,用他的技藝建起了一支樂隊,於是世代相襲,清光緒年間傳入現在的大英縣蓬萊鎮境內。20世紀初,蓬萊大樂在四川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諸縣十分興盛。

蓬萊大樂由主樂組和輔樂組兩部分組成,陣容龐大,少則幾十人,多則上千人,曲牌有「雲頂翻」、「鳳點頭」、「撲燈蛾」等十多種。早期的蓬萊大樂節奏歡快,氣勢熱烈喜慶,融北方鑼鼓陽剛之氣和四川民間打擊樂柔媚秀麗風格於一體。後來經政府部門組織專人發掘整理,依據傳統模式,結合巴蜀文化特點,重新製作樂器,創製新曲牌「五洲慶瑞」,改進樂器組合,調整鼓樂隊形,使得「蓬萊大樂」演奏時場面更加恢宏,節奏更加激越,高潮迭出,豪氣勃發。人們盛讚「蓬萊大樂」為四川的「威風鑼鼓」。

如今在遂寧,每逢節日和大型慶典活動上都能看到蓬萊大樂表演,因其獨特的節奏感和恢宏的場面,觀眾們盛讚其為四川的「威風鑼鼓」。2007年,蓬萊大樂被正式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二、象山花鑼鼓

象山花鑼鼓是流傳於大英縣象山鎮最古老的原生態情景音樂。它始於商周,興於秦漢,盛於唐宋。它拙樸雅俗,打唱交融,活潑恢諧,情趣疊生,被譽為四川地區原著漢民族民間音樂「活化石」。樂器由大鑼、大鼓、大鈸和四個馬鑼組成,演奏時根據不同曲牌,所用樂器側重不同,形成不同的情感色彩。

八仙鼓、蓬萊大樂由於流傳範圍很廣,因此保存得比較完整,直到今日還在演奏。可是,象山花鑼鼓只限大英縣象山鎮所有,幾乎將要滅絕,目前當地只有5位花甲老人勉強能夠演奏象山花鑼鼓,流傳於世的象山花鑼鼓曲牌只有區區15首,而且全是口傳下來,就是徵集到的象山花鑼鼓的老樂譜,也令人費神費解,難以演奏。為了挽救這種瀕臨消失的古樂活化石,大英縣文化館開始派人去當地尋訪樂師,開辦了象山花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培訓班。現已收到原始花鑼鼓樂牌92個,常年演奏有15支,採集到了傳統花鑼鼓的歷史改革和相關歷史資料。建立一支5人組成的花鑼鼓研究隊和一支娃娃花鑼鼓演出隊,在禮儀、節日、廟會等活動演出時深受老百姓喜愛。

三、船山桃子龍

「桃子龍」是遂寧的一種民間舞蹈,因龍軀為桃子形而得名,更因其身軀各不相連,又被俗稱「脫節龍」。相傳川北一帶的「娘娘」會,各家各戶均要上廟獻桃,以求得送子娘娘的保佑,後來在觀音會和元宵燈節活動時,人們將竹編扎彩飾的桃子組合成一條龍,舞時,一人持寶戲龍,一人持龍頭,數人持龍身,一人持龍尾,八女孩各拿兩朵彩雲在龍身兩側伴舞。由於桃子龍為脫節龍,表演者可任意往來穿梭,此起彼伏,似龍在雲海裡翻騰、沉浮。正如民間俗語:「桃子龍,各耍各,穿來穿去脊連著。」

公元521年,南北朝梁武帝正德十五年,遂州大地上的一座大寺廟被皇帝賜名「廣德寺」;其後不久,大約在公元581年至600年間,隋朝的皇帝又給遂州另一座大寺廟賜名「靈泉寺」。隨著這兩座名寺的興盛,遂州大地的佛事活動也迅速發展。每年農曆二月的香會節、娘娘會,都有四面八方的人湧向這兩處寺廟朝山拜佛祈福求壽。而在這些廟會活動中唱主角的,就是一種叫做「桃子龍」的民間龍舞。最初舞蹈多為16人表演,1人持寶戲龍,7男各持一節舞動,8女各拿兩朵「雲彩」於龍身兩側舞動。通過8個富有特色連綴而成的套路將桃子龍的柔美與活力展現得淋漓盡致,這與其他龍舞確有諸多不同的地方,參與者更多以女性為主。

隨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進步,桃子龍的舞技有逐步的提高,逐步的創新。從最初的幾人到如今壯大到60人的團隊,作為桃子龍傳承人的李賢林一直在創新,他說,「我覺得桃子龍這種舞蹈現在越來越趨於年輕化,它要展現出女性的活力與柔美。以前是採用鑼和鼓伴奏,現在我加入了音樂的旋律伴奏,更加動聽,更加有舞動感。」

1500多年過去,在歷史演變過程中,「桃子龍」已經成為了遂州一種別具特色的傳統文化項目,成為了遂州文化的一條根源、一種靈魂……

四、遂寧耍旱龍

耍旱龍是四川省遂寧地區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產生於遂寧市大英縣卓筒井鎮安樂辦事處為幹屏村龍王廟並流傳於遂寧及周邊地區。

耍旱龍的道具有石雕龍王、竹編七節龍或十節龍、竹編龍頭。耍旱龍時,在龍舞鑼鼓的伴奏下,有的藝人抬著龍王,有的藝人舞著竹編龍頭,有的藝人舞著竹編節龍,舞姿優雅、壯觀。藝人們舉起龍頭在龍王廟前舞了起來,一些壯年男子從龍王井中提來泉水,紛紛向龍王身上潑去。舞龍套式主要有:五龍歸位和蛟龍翻滾。五龍歸位:五龍歸位是龍頭從中心點開始,分別要向東、西、南、北昂頭、點頭,龍身隨之擺動,完成東西南北方位後,復歸到原開始時的中心點位。蛟龍翻滾:蛟龍翻滾是長龍分順時針和逆時針形成圓圈來回滾動。

遂寧耍旱龍用獨特形式反映人們生活習俗和精神風貌,反映出多種文化交融的深厚內涵。以大龍具、大場面、大套路、大變化來體現大氣勢、大情感。包含著精緻和細膩,貫穿著靈動與輕捷。它集龍舞之所長,既體現出了卓筒井鹽工的粗狂和豪放,又同時具有桑麻織女的精美與靈巧,是卓筒井鹽文化的生動體現和反映。

五、通家山女兒碑廟會

通家山位於遂寧市射洪縣縣城東20公裡的青崗鎮,是清代射洪烈女陳滿姑的故鄉。

通家山上女兒碑據有關資料記載,建立於清朝道光戊子年,建碑緣於清代白蓮教起事,部屬(混進之地痞)進逼青果寺範家灣,欲佔當地封翁陳秉乾之季女陳滿姑為妻,揚言如不同意,將殺害其父母及全家,並血洗周邊村莊。其時,陳滿姑已18歲,飽讀詩書,明理憐貧,為救父母和鄉鄰免遭殺戮,毅然挺身而出,智誆賊首,聲稱若能放走父母,不殺鄉親,姑知鄉鄰遠避,父母無恙,為保己清白之身自刺而死。事後,鄉民為紀念陳氏烈女滿姑孝義烈潔,請得朝廷旨意,建坊於青崗場與金山場,並於通家山陳滿姑殉難之處立女兒碑。後獲得四川省總督丁葆禎贈匾題詞「功德及民」。1937年紅軍過通南巴時,紅軍總司令朱德聞知後,亦贈匾題詞「保我赤子」。

通家山女兒碑廟會從清代嘉慶辛酉年開始,當地民眾將每年正月十八日(滿姑殉節日)至十九日作為廟會,朝拜貞烈祠陳滿姑,周邊兩市五縣的民眾也前來朝拜,不下兩萬餘人,延續至今(除解放初、文革中停外)已歷近三百年。會期中,組織有紙紮車推靈官開道,數十面彩旗迎風招展,隨後是高矮亭子人撐肩抬,共18臺象徵滿姑18歲殉難。接著是舞龍舞獅高翹雜耍,鑼鼓震天、鞭炮轟鳴、私塾停課,工農停工,一派祥和景象,和融氣氛,給人潛移默化的精神文化澤潤。哺育了文明之風。

六、涪江船工號子

「涪江船工號子」是船工在漫長的水運勞動中,產生發展並流傳下來的勞動號子。生動的反映了當時船工們的生活狀況,勞動場景和內心世界,表現了船工們運輸途中的艱辛和勞累。

自古以來,涪江流域盛產糧、棉、油、蠶絲、甘蔗等農作物及天麻、白芷等名貴藥材。秦漢時,已是華夏重要農業區,至唐宋,沿江重鎮相繼崛起,形成多處巴蜀繁市。自東漢末年(約220)設德陽縣以來,人文薈萃,出產豐沛的川中遂寧,以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暢達迅捷的水陸交通,逐漸成為川中重要的人員物資集散地,被盛譽為「東川巨邑」「川中重鎮」。

涪江水運環境複雜艱險,擔負著川西北和川中人員物資交流的船舶多為重船、大船多,故其單船用工數量往往是川內其他江河的幾倍,船工最多可達數百餘人,黑壓壓的縴夫被川人俗稱為 「涪江老鴉纖」!涪江上的坐堂號子工為全脫產,常頭戴禮帽身著綢衫,打著傘搖著扇,穿著泡花草鞋出現在船頭或縴夫之間,這是有別於其他江域號子工的獨有標誌之一。由於涪江船工號子工全系脫產專職化,這使得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門研究號子,不斷擴充曲目,增強號子的感染力,逐漸形成了涪江號子獨具特色和魅力的曲目體系。

傳承至今的近30支涪江船工號子中,出(下)水航行專用曲目有悠揚甜美的《三轉彎》、《邊橈》《打艄號子》等7支;逆水航行專用曲目有如高亢激越的《咋咋號子》《造纖號子》《數板號子》等14首;出水、逆水共用的曲目有熱烈歡鬧的《斑鳩夾櫓》《龍船號子》《背船號子》等6支;還有非航行勞作用的曲目《立桅號子》《扯倉號子》等。

涪江船工號子多數曲目為「無詞歌」,均是在不同的水運環境下、不同的勞動緊張度中和不同的勞動心態時,所激發出的各種歌唱化了的勞動呼號聲,偶爾夾有單句、短語。儘管這些號子並未通過語言來傳遞信息,然而它們所表達的情緒和形象卻無比真切、鮮活、生動感人。有的悠揚婉轉,令人陶醉其中;有的歡快熱烈,讓人喜形於色;有的詼諧風趣,使人樂在其中;有的痛楚悽涼,令人聞之欲泣;更有在惡水險灘間的拼搏吶喊,聞者仿佛身臨其境置身驚濤駭浪之中……少數曲目為「有詞歌」,內容十分豐富,題材極為廣泛。有戲說歷史故事的,有責斥昏庸統治的,有訴說船工苦難的,也有航行中觸景生情即興編唱出來取樂逗笑的。

在同類江河號子中,涪江號子是極為少見的多聲部大型套曲。涪江號子以領腔與應腔形成的二聲部為主,當兩個號子頭交替領腔而出現的後起音與前尾音相疊置時,亦或眾船工同時或不同時出現兩種不同的應腔時,這時又形成了三個聲部,這在川江各類號子中獨具一格。

由於涪江流域航運量猛增,船工需要日益增加,遂寧航運公司大膽衝破水運無女性的千年禁區,挑選近百名女性組建了川江第一支「三八女子船工隊」——這是迄今為止全川、乃至全國唯一的一支女子船工隊,1951年開始下河拉縴的王德秀,成為了第一個女號子領腔。飽含女性嗓音特殊魅力的優美唱腔,成為了涪江岸邊一道令人遐想的奇妙風景……

雄壯激越的涪江船工號子,也許不會再在涪江兩岸的青山綠水間悠然迴響,但在藝術的舞臺上,在音像和文字的世界裡,它依然會保存並向世人展現著它悠久的歷史和迷人的音韻……

七、遂寧坐歌堂

「遂寧坐歌堂」又稱「坐花園」、「坐花堂」、「陪十姊妹」,屬嫁歌之一,為姑娘出嫁前夕舉行的一種歌唱儀式。「遂寧坐歌堂」是春秋戰國時期隨巴人南下入川後傳承下來,經蜀文化浸融後,形成了與原古巴國腹地歌種有著一定色彩差異的「遂寧坐歌堂」,其婚嫁儀式程序多而隆重。

現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遂寧「坐歌堂」的程序形式多樣,主要包括「開聲」、「陪耍」、「歌堂賽歌」和「送新娘」。所謂「開聲」,就是由新娘一人先唱,其蘊含了兩方面情緒:一是「哭」,表達對雙親和親屬的不舍,對父母家庭養育之恩的感激;二是「祈」,表達對未來美滿家庭生活的祈盼。新娘「開聲」後是「陪耍」,這需要姊妹陪著新娘哭唱。隨後是「歌堂賽歌」,接著由眾姊妹演唱《送歌堂》表示出嫁前夕的「坐歌堂」演唱結束。「送新娘」在出嫁當天早晨演唱,新娘在歌聲中梳妝、拜別、上花轎。遂寧「坐歌堂」歌詞題材既涉及對父母感恩、祝願、惜別等內容,同時還包括與生活相關的內容。

遂寧「坐歌堂」現主要存在於船山區河沙鎮、蓬溪縣任隆鎮等嘉陵江和涪江的交界地區,傳承有100多首不同的曲調。在遂寧一些農村地區舉行婚嫁時,仍會演唱「坐歌堂」,既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助興表演。

八、遂寧叫賣調

叫賣調是我國民俗歌曲的一種,是當時的小商販叫賣商品招攬生意的吆喝聲,由於遂寧的民俗風情、語言與其他地區不同,所以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叫賣調。

「遂寧叫賣調」是叫賣調和叫買調的統稱。本土的零商小販、流動匠人、荒貨客,以及館店吆廝等,在從業活動中,為了吸引、招攬買主、賣主,對自己的叫賣(買)語言,不斷進行聲調節奏的加工美化,逐漸成為了歌唱性的叫賣調,並一代代地流傳了下來。

「遂寧叫賣調」的唱詞多為直白式的。賣什麼、買什麼、服務什麼便唱什麼。唯獨館店跑堂調類中有些叫賣調例外。吆廝們把所唱的品名進行了隱語化。如蒜苔炒黃蟮叫「棒打悶龍」;豆芽煮豆腐叫「金鉤掛玉石」;面煮軟點叫「帶瓢」;不放豬油叫「免白」等等。

「叫賣調」因所唱品名的多寡不同;唱詞語言聲調起伏波浪線的變化多樣,以及加工、美化程度有別。故而形成了叫賣調各自的個體個性差異。有的時值短、有的時值長;有的粗獷憨美、有的婉轉悠揚。同一品名、項目的叫賣調,也有多種不同唱腔。

遂寧叫賣調是涪江邊祖先們的生活寫照、情感宣洩,是口頭文化的活化石。然而,在組建集體經濟後,個體小商販及流動匠人絕跡,叫賣調也失去流傳的基礎,「長街叫賣」、「村野呼售」的現象漸漸消失。

「只有極少數老年人還會唱,面臨失傳的危險!」作為遂寧叫賣調傳承人之一的王學模希望更多人對這一類傳統文化給予關注,讓祖先留下來的精華保存下來。

九、石工號子

石工號子在遂寧地區,尤其是在安居區分水鎮廣為流傳。分水鎮有著悠久歷史,據史料記載,乾隆五十二年就建立了分水嶺場,在這片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上,石工們在開山採石、修塘築壩、修橋築路、營造梯田、蓋房造屋時,配合各種勞動,呼喊著各種不同節奏和不同速度的石工號子。

石工號子多以高亢且自由的聲腔出現,演唱時一領眾和,渾厚有力,從輕唱至四言八句,到編成歌謠傳唱,形成了一種獨特韻味。石工號子種類繁多、腔調豐富、風格獨特、傳唱地域廣泛,最早傳唱人可唱九十二腔、八十二調。石工號子種類可達一百七十餘種。打磨石頭時唱拗料號子,唱時一領一合;開鑿石頭時唱臺間號子(也叫大錘號子),獨自一人,打一錘,唱一聲,渾厚有力,嘹亮粗獷,歌詞充滿快樂和對職業的自信。

安居石工號子是遂寧民間一種異常寶貴的「土文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裡,三歲小孩也能隨口唱上幾句,但如今,石工號子的傳承人並不多,為此,安居區出臺了相關保護計劃,以期讓面臨失傳的石工號子再度唱響遂寧, 在安居區分水鎮的中小學,開設有一門特殊的音樂課——石工號子,便是舉措之一。

十、蓬溪石雕

蓬溪石雕發源於唐朝,這讓蓬溪石雕作品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盛世氣魄。經過世代工匠們的不斷創新,蓬溪石雕形成了精雕細刻、纖巧靈動的地方風格,並融入建築中,與建築藝術交相輝映,成為石雕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因歷史藝術積澱豐厚,石雕工藝遍布民間。作為蓬溪石雕代表性傳承人的趙德陽,一手巧奪天工的石雕絕技,將蓬溪的石雕藝術演繹得純熟完美。趙德陽認為石雕技藝是藝術思維創作的完美結合和體現,石材加工的技藝要求和難度遠遠高於其他手工技藝,沒有現成的樣品比照,只有通過雕刻藝人的思維創作,再經手工雕刻慢慢成形。

1990年,傳承人趙德陽受省雕塑工作室委託參與修建的「德陽藝術牆」,「雄中雅健,巧奪天工」,巧妙地將地形環境作藝術處理,開創了城市擋土牆建築與造型藝術有機結合之先河。1994年,指揮修建都江堰「靈山百態觀音」藝術工程,採用圓雕、浮雕、線刻、彩塑等各種藝術形式,雕刻出100餘尊觀音聖像,其形態各異,或莊嚴肅穆、或慈和安詳。

2009年,蓬溪石雕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十一、遂寧福錦手工編織技藝

遂寧福錦編織技藝源於兩漢時期,唐宋時期達到頂峰,編織的真絲掛毯一度成為皇室貢品。《四川通史》記載,「遂州貢陵,樗蒲陵」。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保存著遂寧貢品珍貴錦樣。

至元明清初,頻繁的朝代更迭令百業凋零,遂寧福錦遭受重創。尤其在民國時期,連年戰亂讓桑地毀損、人口銳減,織錦藝人倖存者寥寥,遂寧織錦技藝僅在仁裡鎮一陳姓家族內代代相傳。解放之初,百業俱興。隨著遂寧縣仁裡地毯廠(後更名為宏發地毯廠)的成立,遂寧福錦再次迎來發展的春天。當時在船山區仁裡鎮從業人員多達2000人,可說是戶戶有機架,處處聞機聲。圖案新穎的遂寧福錦,多次獲得省市金獎並經外貿口岸銷售到美國、德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福錦工藝極為繁複,需要經過圖案設計、絲線處理、配色、掛經、織錦、過緯、下錦、編穗、平合、洗錦、整理等十幾道工序,且每一道都是手工完成,全憑藝人的實踐經驗加以掌握控制,其傳承也主要靠言傳身教、口耳相授,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經驗的積累才能掌握其技術。 如今,經過歷代織錦工藝的繼承、發展、創新,並與遂寧歷代傳承的觀音民俗文化有機地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福錦手工編織技術並傳承至今。它是中國傳統織錦的典範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對研究織錦技術與中國觀音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是傳統手工技藝中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十二、遂寧竹編

遂寧竹編歷史久遠,但過去只是農民幫補生計的手段。遂寧市安居區石洞鎮土地肥沃深厚、鬆軟溼潤,極宜慈竹生長,放眼儘是層層竹林。由於竹源豐富,石洞人家家戶戶善織竹器,世代相傳,歷史悠久。早期,該鎮多編織涼蓆、籮筐、簸箕、提籃等農用工具和生活用品,以製作精細、選料講究、美觀耐用而著稱。鎮上的編織高手,既能製作各種形狀難度大的竹器,還可一次編出載重不差的容器,竹編手藝早已遠近聞名。

竹編是純綠色的手工產品,通過選用本地優質慈竹為原材料,經過去青、排版、分層、拉絲、防黴、防蛀、上色等數十道工序處理,製作成細如髮絲、薄如蟬翼、晶瑩剔透、不腐不蛀,永不褪色的竹絲,再用多種不同的挑、壓、破、拼等編織絕技,運用提花、編織的原理,通過虛實和明暗的變化,與各種書畫作品奇妙結合,在特定的環境中手工編織而成,編就的竹編字畫,清秀淡雅、神形酷肖、栩栩如生、立體感強,其精細效果和藝術神韻完全可與絲綢、刺繡相媲美,既保持了書法藝術和國畫的神韻,又充分體現了傳統竹編的藝術風格,因其採用純手工藝製作,只有相似的,沒有相同的,件件獨具匠心,堪稱狐品。

隨著生產的發展,石洞農民與時俱進,遂寧竹編代表性傳承人趙勤於2006年投資辦起了靈光竹藝坊,不斷引進先進技術,變換新工藝,調整產品結構。除去傳統的竹藝編制外,還把竹編融進市場經濟。根據市場的變化和需求,不斷設計和製作新品種,用竹子編織出富有藝術品位和家鄉特色的旅遊商品和工藝品,並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趙勤每年還在家鄉舉辦竹編藝術培訓班,培訓人數達到200多人次,預計年產值可達到200萬元以上。既解決了地方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又解決了留守兒童沒人管和空巢老人沒人問的問題。如今,竹編已成為石洞農民致富奔小康的財源,不少農民因此告別了舊居,建起了新樓房,石洞鎮的竹編工藝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十三、觀音繡

因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蜀地盛產絲帛,蜀繡逐漸發展成為蜀中特色繡品。遂寧從古至今一直是紡織之鄉,在傳統蜀繡的基礎上,融入遂寧獨具特色的觀音文化元素,形成了本土特色的繡品——觀音繡。

遂寧「觀音繡」作為蜀繡的一種,以蜀繡為基礎,同時吸納其它名繡精髓,繡制各種觀音、蓮花、荷包、蒲團、佛枕、方巾等寄託愛情、平安、福壽康年等美好寓意。觀音繡法有暈針、木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其特點絨片平滑、繡品細膩、渾厚圓潤、靈動美觀。

刺繡本就給人柔和之美,觀音繡美在其動靜相宜。「靜」在其用料的柔和溫潤,在其構圖的細膩嚴謹,在其繡娘的寧心靜氣;「動」在其色彩的鮮活明快,在其人物的靈動傳神,在其手法的飛絲遊走。一靜一動的完美結合,讓人留戀在製作的過程中,久久停不下思緒。懷著感恩的心去製作一幅觀音繡,她所表達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積極向上的心融入到繡品中,傳遞給人就是正面的,鼓舞的力量。

穿針引線,絲絲蘊含和諧之美。傳統美術工藝的傳承需要人的承襲,繡品背後的繡娘們一針一線繪製心中的夢想。刺繡人群大多來自農村婦女、下崗女工以及大量殘疾人。觀音繡在傳承技藝的同時解決了部分社會就業,在弘揚民俗文化的同時發展了地方經濟。夢想對於她們就是用手中的絲線,「繡出春光百花豔,繡出百鳥歌聲脆,繡出情侶永相愛,繡出海峽白帆歸,要繡神州春常在,要讓人間更嬌媚。」創造美的同時傳遞著希望。大愛之心詮釋著古樸的民俗風情,觀音繡的傳承寄託著一代又一代遂州兒女樸實的夢想。

十四、「油符」療法技藝

「油符」療法技藝又名華佗「油符」簡稱「油符」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醫學。是以「意念、道引」生物靜電等相結合、應用古法。用指尖粘相應的植物油,按照嚴格的「陰陽八卦」符號,稍用力塗在相應的草紙等墊料上。經手法、指法處置後,固定在相關部位,緩慢作用於骨折斷端或臟腑經絡而起治療作用,如能應用得法對某些疑難雜症有立起沉痾的效果。

「油符術」從石塊、樹皮、竹片發展到草紙、香油等做墊料,作為古老傳統醫藥,幾乎失傳 。現僅有該項目傳承人賴伯驥及少數民間醫生在正確使用。

十五、送蠐蟆

送蠐蟆是盛行於蓬溪縣新星鄉、文井鎮等地以及南充市西充縣、南部縣部分村鎮的傳統民俗活動。在民智未開的時代,村民認為蠐蟆會帶來瘟疫,為驅趕蠐蟆,保佑孩子健康長大,送蠐蟆活動延續至今。當時「蠐蟆燈」是用柏樹的樹皮包上臘肉梗做成的,後發展為用竹子和紙來做。

正月十四晚上,村民舉著「蠐螞燈」聚集到一起,向附近的河灘、田壩走去,將手中的「蠐螞燈」點燃,一邊歡唱著「十四節,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我把蠐蟆送下河。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樣高……」,一邊將手中燃燒著的「蠐螞燈」扔進河中或插在田間,藉以預示趕走瘟疫,人們又可以過上平安健康的一年。

隨著時間的推移,蠐蟆節的活動目的逐漸演變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福與期望。現不僅是為孩子們祈求平安,更多的是祈願五穀豐登、幸福健康。

來源:遂寧文旅 郭佳穎 林敏/整理

編輯:孫 各 王 瑞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

覆審:李興紅

監製:杜 波

相關焦點

  • 流光璀璨,秭歸非遺知多少
    流光璀璨,秭歸非遺知多少 2020-09-06 0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門五父子 官知遂寧府(下)
    在丹稜和遂寧兩地縣誌中,有關李燾家族中李燾、李熹、李垕、李壁官知遂寧事都有記載可查,而唯有李埴官知遂寧事不見諸於縣誌記載。一任遂寧知府李壁曾平定遂寧兵亂  李壁(1157—1222),字季章,號石林,又號雁湖居士。李燾第六子。李壁曾官至禮部尚書、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端明殿學士、賜資政殿學士。卒後,諡文懿。
  • 哦,遂寧! —— 遂寧新聞網
    ▲老池盤龍鱔一杯美酒融入了歲月包容了「捨得」文化從射洪春酒到「悠悠歲月酒,滴滴沱牌情」讓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成為了蜀錦的代表明麗清秀的蜀繡融入了遂寧的觀音文化成為了「觀音繡」更襯出了遂寧女子清新脫俗的氣質
  • 四川省級非遺項目 舞姿優雅的遂寧耍旱龍
    遂寧耍旱龍  四川新聞網遂寧5月8日訊(記者 何春林)耍旱龍是四川省遂寧地區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產生於遂寧市大英縣卓筒井鎮安樂辦事處為幹屏村龍王廟並流傳於遂寧及周邊地區。  耍旱龍的道具有石雕龍王、竹編七節龍或十節龍、竹編龍頭。
  • 身為壽陽人,你知道壽陽非遺有多少嗎?
    壽陽非遺知多少 1 「愛社」儺舞 (壽陽國家級非遺) 壽陽民間藝術的 2 壽陽背棍(省級非遺)
  • 哇,遂寧! —— 遂寧新聞網
    將兩種文明水乳交融地繼承下來以至於重慶人來到遂寧就如同到了成都成都人到了遂寧就如同到了重慶從天空中俯瞰遂寧正處在四川盆地天造「大坑」中心位置攝影@夏和平《大趨勢》作者奈斯比特將遂寧稱為「世外之城」要是你想找一個世外城市,在這兒你可以發現許多。
  • 遂寧首部歷史讀物《遂寧史話》:講述我們的家園故事
    市委書記邵革軍批示:「《遂寧史話》資料翔實、論述嚴謹,系統介紹了遂寧的悠久歷史,填補了遂寧無《通史》的空白,值得一讀。」嚴謹治學五年打撈千年故事「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梳理並弘揚地方歷史文化,這既是銘記鄉愁、培育家國情懷的精神需求,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需要。如何讓遂寧2000年歷史能入尋常百姓眼呢?楊世洪與胡傳淮反覆商議後,完善、確定了編撰原則。
  • 海軍遂寧艦艦長楊彥斌——在最好的年華遇見「你」
    10年後,他在艦長「海選」中脫穎而出,成為輕型護衛艦遂寧艦的首任艦長,向著實現夢想邁出了大大一步。那一年,他33歲。 在楊彥斌看來,人生的幸福,就是遇見一個時代。他說:「幸福很多時候就是人與時代的緣分。我,碰巧遇見了這樣的時代。」 我是遂寧的護「寶」人 遂寧在哪裡?
  • @理塘丁真 歡迎你來遂寧玩
    來源:遂寧文旅 要說最近火遍全國的人物 你能想到的是誰? 禮尚往來,我們在此 也對丁真和全國人民發出邀請 #遂寧歡迎你來#
  • 西安傳統武術知多少?市非遺保護中心開啟非遺直播公益講堂
    6月12日,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西安市群眾藝術館主辦了主題為「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的直播公益講堂,重點圍繞傳統醫藥和武術非遺項目開展。現場邀請了陝西非遺專家傅功振、西安體育學院武術院院長陳亞斌、形意八卦拳術代表性人物朱永金、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陝西故事主持人居筱萌等嘉賓,對體育類及武術類非遺文化現場解讀、探討及挖掘,邀請了非遺匠人們現場演示互動。
  • 且看遂寧閒 人文遂寧|遂寧|蓬溪縣|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黃峨|黃曉洪
    來源:遂寧文旅遂寧當年「川中重鎮」如今「花園城市」但你知道它名字的來歷嗎?遂寧遂寧作為一個地名,開始於東晉。東晉與十六國並存,而遂寧則屬於十六國中的成漢國。各國之間的連年混戰,遂寧也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
  • 以陳子昂為媒 遂寧與6地攜手共推文化旅遊合作
    本報訊(記者 袁敏)3月5日,遂寧觀音湖畔,遂寧市與河南省洛陽市、北京市朝陽區、內蒙古額濟納旗、陝西省西安市、甘肅省張掖市、遼寧省朝陽市等6地共同發布《「1+6地區」戰略合作對話倡議書》,共同推進7地在文化和旅遊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這幾地何以共聚遂寧?這源於1300餘年前的唐代詩人陳子昂筆下的濃濃詩意。
  • 「香約遂寧·膳在蜀中」遂寧名宴評選正式啟動
    遂寧新聞網訊 3月17日,以「香約遂寧·膳在蜀中」為主題的遂寧名宴評選活動在萬達廣場正式啟動。市商務局副局長鄧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總經濟師李隆智出席啟動儀式。據了解,遂寧名宴評選活動由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主辦,旨在持續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菜餚內涵,打造遂寧美食名片和放心舒心消費環境,展示遂寧餐飲文化和行業風貌,促進全市餐飲行業綠色、健康、加速發展。
  • 以陳子昂為媒 遂寧與6地籤署「1+6城市」戰略對話倡議書
    隨著2018年度陳子昂國際詩歌周的不斷推進,陳子昂這位遂寧籍的唐代大詩人也越來越受到矚目。作為陳子昂國際詩歌周的重頭戲,5日,在遂寧市倡導下,遂寧與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市、北京市朝陽區、陝西西安市、河南洛陽市、甘肅張掖市、遼陽朝陽市六市籤訂《「1+6城市」戰略合作對話倡議書》,七市將以陳子昂為媒,開展文化和旅遊戰略對話合作。市委常委、副市長袁超,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塗紅出席會議並講話。
  • 十四張四川遂寧歷朝行政區劃圖,遂寧歷史了解一下?
    秦時的遂寧地區處於巴蜀兩郡交界處,如今的安居區基本屬巴郡,其餘部分屬蜀郡。這時的遂寧境內並沒有縣級及以上行政機構。西漢時分巴蜀兩郡部分地區置廣漢郡,廣漢郡治梓潼。此時遂寧地區大部分屬廣漢郡,安居一帶屬犍為郡。
  • 遂寧老照片:電影院,犀牛堤,船山公園,文星下街,鐵貨街
    遂寧新市場曾經的遂寧鐵貨街遂寧人60餘年記憶的錦華紡織廠,願你浴火重生!70、80年代的廠區入口這些記憶中的景區照片你記得多少?你小時候都去過嗎?記80後的船山老公園,找回你的童趣
  • 「遂寧」《大陸尋奇》攝製組走進遂寧
    11月13日至17日,中國華藝音像實業有限公司和臺灣「中視」《大陸尋奇》聯合攝製組走進遂寧採訪拍攝電視專題片,攝製組一行通過體驗參觀的方式,採訪拍攝了遂寧的歷史人文、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美食、旅遊資源和城市建設等,捕捉本地的美食和古韻美景。
  • 遂寧民謠裡的公主與王子
    靈泉寺遂寧地處四川盆地中部,自東漢置縣之始,歷為州、府、郡、縣治所和專員公署駐地,素有「川中重鎮」之稱。我曾在遂寧的一本鄉土讀物上讀到這樣一則民間故事:很久以前,涪江流域有一個小國(即今遂寧地區),國王妙莊有三個女兒,長公主妙清、二公主妙音、三公主妙善,她們清苦修行,後來均修成了正果。我相信,有關觀音的民謠,恐怕不會只有遂寧民間口口相傳的這一首。但是,我寧願相信這是一個唯一。觀音是一尊頗有修養的菩薩。她非常自由,而且法力無邊,能夠循聲而至,救苦救難。
  • 你想成為遂寧傳媒集團的LOGO設計者嗎?還有豐厚現金獎勵……
    我們期待你的創意設計!遂寧傳媒集團是由遂寧日報社、遂寧市廣播電視臺、四川天遂文旅集團合併組建而成,於2019年12月30日掛牌成立,是四川省深化市級媒體融合改革試點工作後成立的首家市級國有傳媒文旅集團。集團致力於建成主流宣傳輿論陣地、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網絡輿情聚合平臺、新型傳媒文旅集團。
  • 「香約遂寧 膳在蜀中」 遂寧名宴評選活動進行半決賽評定
    「香約遂寧 膳在蜀中」 遂寧名宴評選活動進行半決賽評定 新聞來源:遂寧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