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欣說三毛欺世盜名、人格分裂、荷西根本不愛她
三毛從臺灣到美國,再到撒哈拉沙漠,用浪漫的筆觸描繪了她眼中的世界。這一切從未被懷疑,直到一名叫馬中欣的人的出現。
馬中欣花五年時間,重訪三毛之路,說三毛欺世盜名、人格分裂、荷西根本不愛她。
馬中欣其人
和三毛相似,馬中欣是職業旅行家、探險家、旅行作家。
不同的是他還是一名攝影家,現任雜誌特約攝影記者。不過職業中20年一直不溫不火,倒像是一個懷才不遇的人。數次的徒步旅行更是愛好。而讓他一夜之間名聲鵲起的,就是源自於《三毛真相》,他說,三毛是一個性格叛逆、說話做事隨心所欲之人,終其一生,她都是在「表演」,在做「秀」。
荷西不愛三毛?
最大的疑點就是荷西並不那麼愛三毛。
馬中欣採訪了三毛的鄰居,在鄰居的口中,荷西明明可以在島上工作,卻去了別的島。有時還寧願住旅館而不是家裡。
可這能說明什麼呢?現在的異地戀情侶大多也是分居兩地卻也深愛著彼此。通勤的便利、生計的壓力、都能成為兩人暫時分開的原因,又如何能夠證明荷西並不愛三毛呢?
更何況荷西和三毛的愛情觀本就自由而浪漫,三毛早在《溫柔的夜》中就表述說「我們是終生相伴卻又截然自由的,兩個人不過是希望結伴而行,對彼此都沒有過分的要求和佔領。」而在三毛的遊記中也提到,荷西去了另一個島上,每周才可以回家一次,於是,三毛就決定將車與行李託運過去,陪著心愛的荷西。
身為局外人,我們又能如何真正看透他們兩人之間的事情呢?
三毛,著裝怪異,老,醜?
為論證三毛的外形怪異醜陋,馬中欣採訪了三毛不認識卻認識三毛的當地華人。
三毛的著裝怪異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判斷,至少說沒有差錯。況且,如果沒有擾亂社會秩序,個人如何穿著是個人的自由。
三毛老嗎?每個人都會老去,不知這一點真相有什麼作用。
三毛醜嗎?且不說人的審美都是非常主觀的 評論一個人的價值從五官來評價本身就是一件膚淺的事情,文學創作需要看臉嗎?從來沒有人認為三毛是一個美人,廣大讀者被三毛吸引也是因為她獨特的氣質和文字魅力。
誰在撒謊?
「三毛若是陳平(三毛真名)虛構出來的,那荷西更是虛構的,但這並不妨礙陳平以三毛為名寫出的小說,關鍵是讀者是否在乎虛構,荷西不代表這個人不存在,我們在臺灣從未看到,在三毛的書中丈夫荷西走過什麼地方。按理三毛這個標榜自己浪跡天涯、處處都待不長久的女人,居然帶著他的小丈夫隱藏在偏遠的北非沙漠與小島長達一年之久,是有些怪異的。」
這是馬中欣在還未開始啟程去探索《三毛真相》前所寫的話。可以看出他提到了三毛對讀者的影響力巨大,相比真相,他更在乎推翻三毛後,她龐大的粉絲為馬中欣帶來的關注紅利。
而在《三毛真相》一書中,馬中欣對於宗教的信奉倒是再一次令人懷疑其書的邏輯。
對於荷西的犧牲,他認為是荷西殺生太多,才葬身海底。甚至在描繪三毛的住所中,說其房子風水不好。最後甚至在書中寫道,「現在,讓我們來為三毛祈禱吧!」。
如果真相不是從客觀的正反兩面來看,那麼真相就只能淪為偏見。
在三毛的書中,荷西的家人並不喜歡三毛,尤其是荷西母親和三毛之間產生過大大小小的爭執。馬中欣找到了荷西的大哥、姐姐甚至是關係最惡劣的母親,卻沒有找與三毛關係最好的小妹。
刪掉對她有利的信息,留下全是對三毛的惡評,那到底是真相,還是他想讓世人看到的真相?
三毛的欺騙?馬中欣的誣陷
通過前面的分析,大致判斷出誰在撒謊,那個人就是馬中欣。
誠然,三毛的作品存在美化和修飾,就連三毛自己也說:「三毛是三毛,我是我」,書中至情至性的三毛我們嚮往,喜歡著,但文學作品確實是文學作品,萃取於生活,那些不值一提的矛盾都被遺落在真實的世界裡。我們見證了三毛和荷西的風花雪月,卻忘了他們也有正常夫妻的煩惱。
於此,遊記中的三毛與現實有一定的出入我是理解的。
但《三毛真相》又是一種「三毛全部在捏造」的腔調,它在網上也可閱讀,但是我看了幾篇實在難以繼續。無論這本書是否披露了真實的三毛,馬中欣——一個籍籍無名的旅行作家,沉澱了20年也不被關注的人,卻花了五年的時間就為了論證一個已故的知名女作家在說謊?
於情於理,都不合適。
於情,他的措辭很惡毒,稱她編造故事,虛構美好愛情,人格分裂,精神異常,滿口謊言。這是對已故作家的一種不尊重。於理,他更像是一種不承認他人成就的詆毀。尤其是在三毛去世二十年之際,馬中欣又出版了一本《三毛之謎》,為《三毛真相》正名。這樣的寫作目的何其不堪?
真相的真相
梵谷他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但是我們卻一直把他的作品視如珍寶。並沒有人因為他生患精神病而否認他的藝術成就。
但馬中欣在描述他眼中的《三毛真相》中,無論是言辭還是論調都充滿了個人偏見,顯得毫無同情心。三毛女士從小患有抑鬱症和自閉症,馬中欣這本書的內容中也有提到三毛幻聽幻覺、情緒波動大、焦慮,但如果這是一種精神疾病的話,一切就情有可原。
眾所周知,精神障礙的人往往難以接受現實的殘酷,會將真相理想化,將美好的一面展示出來,卻並不提到生活的難處。但這並不是三毛女士本身想去隱瞞甚至欺騙大眾的想法。這是因為她和一般人接觸中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於是她就寄情於文字,希望能夠在她的文字中找到一片屬於她的精神世界。
身為一名有著抑鬱和自閉的作家,這種做法難道有錯嗎?為何馬中欣要將這種行為寫得如此的卑鄙無恥?為何馬中欣對三毛的成就避而不談,直擊她現實生活中的落魄,又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憐憫的眼光去審視她的成就?
答案顯而易見。
於三毛,1981年三毛在醫院結束了她年輕的生命。佳人已逝,即使書中有不可靠非本人的想法,三毛也無力反駁。馬中欣無論寫得如何的脫離現實,也沒有人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他所說的有失公允。
對馬中欣而言,三毛作為一個眾所周知的人物,開闢了流浪文學,是一個文學造詣極高的奇女子。對如此的一個著名人物進行批判,註定會引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馬中欣勞碌20餘年,依然不溫不火,便可以藉此機會名利雙收。
《三毛真相》中,他徹底顛覆了三毛的為愛堅守的形象,震驚了大批粉絲。他火了,一夜之間名聲大噪,從此擺脫了無名旅行家的生活,頻繁參加關於三毛的採訪和活動,賺的盆滿缽滿。
王爾德在《道林格雷的畫像》中說道,「同一切好名聲一樣,你有出色表現就會招來敵人」,盛名之下的三毛,被馬中欣之徒利用,大抵如此。只希望馬中欣這樣潑髒水的人少一點,再少一點,不能因為功利心,丟失了人性。
文/趣史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