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朝暉
太平洋島國巴哈馬國首都Nas-sau是個風光旖旎的小城。人口約11萬,就在Nassau海灣街一個律師事務所的門上,有一塊刻著大量公司名稱的黃銅牌,讓人難以相信的是,這裡竟然是在巴哈馬組建的14000多家外國公司所有的有形資產。
「我們有很多的工作就是幫助公司進行海外離岸註冊,這項業務從前年其實就不那麼好做了,外管局查得很嚴,而且相關政策的改變讓很多地區已經不那麼順利操作了。不過這次看來是來真的了。」一位從事離岸註冊的律師感嘆著。
這次是來真的了。
瑞銀的讓步
瑞士銀行業已經保持了近300年的保密制度正在經受挑戰。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競選時就保證,要禁止美國公司通過稅收天堂逃稅。美國政府也確實出手了。
瑞士銀行業巨頭瑞銀集團(下簡稱瑞銀)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2009年2月18日,瑞銀宣布,集團已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延期起訴協議,並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籤訂同意令(ConsentOrder)。此前,美國司法部起訴瑞銀集團,指控其幫助多達5.2萬美國客戶隱瞞帳戶,這些客戶的總資產約為148億美元。美國要求瑞銀披露這些帳戶的持有人。
由此,瑞銀將向美國共計支付7.8億美元的罰金。此外,瑞銀將完成退出其在非美國證監會註冊實體中的美國跨境業務。
根據本報得到的信息顯示,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發出命令,在延期起訴協議中所列的某些美國客戶的帳戶信息將轉交美國司法部,基於瑞銀所掌握的證據,這些客戶依據對 《瑞士美國雙重徵稅條約》的解釋可能涉嫌稅務欺詐。
「瑞銀對在瑞士和美國政府進行的各項調查以及瑞銀的內部審核中發現其美國跨境業務的違規行為深表遺憾,」即將卸任瑞銀集團主席PeterKurer說,「我們對這些不當行為承擔全部責任,並將嚴格執行與美國司法部和美國證監會達成的和解協議的各項條款。我們決心全面遵守各協議條款,並及時完成此項工作。」
顯然,儘管瑞銀集團以一己之力獨撐私人銀行的最後尊嚴,但此舉依然一石激起千層浪。
離岸之害
「通常,跨國企業雖在避稅天堂設立公司,但該公司並不會真正從事實質性的商業活動,而是通過關聯公司將銷售或提供給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商品或服務,通過避稅天堂公司轉手交易,將所得部分或全部留在避稅天堂,以達到降低稅負的目的。同時,由於避稅天堂未與其他國家籤署任何稅收協定,也不存在情報交換機制,從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稅務當局可能較難掌握設立在避稅天堂的企業的稅務信息。」普華永道中國稅務部合伙人黃富成直言。
黃富成分析,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劇,納稅人跨國投資和經營活動日益頻繁,國際重複徵稅的矛盾日漸突出。為了避免國際雙重徵稅,納稅人紛紛採取應對措施,以降低稅收負擔。跨國企業原則上應該在各國法律規定允許的範圍內,根據各國政府的稅收政策,透過對所經營的商業活動的事先規劃和安排,進行稅收籌劃,以達到節省稅收成本的目的。然而,在稅收利益的驅動下,國際上卻逐漸發展出相當多的避稅甚至逃稅措施。其中,利用避稅天堂降低稅負的方式就經常被跨國企業所採用。
據非官方統計,全球匯集於「避稅天堂」註冊的70多萬家企業中,最保守的估計,80%以上並沒有將主要經營活動放在這裡,這些公司在這裡完成了必要的註冊登記手續後就將所有盈利性商業活動移至他國。
在加勒比地區,「離岸金融業」成為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在這片為海洋環繞的島嶼上,除了幾個有開採性資源的島嶼百慕達、開曼群島等國家和地區都有「離岸金融業」。
實際上,中國公司在海外註冊離岸公司在國際上已經有一些年頭,在國內佔有市場則是在1996年前後。據說,在這些地區註冊的企業有上萬家與中國內地相關,其陣勢蔚為壯觀。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相關人士表示,各國稅務當局以保護本國稅收利益為出發點,均逐步在本國稅法中加強了反避稅的力度,例如:對於通過變更稅收居民身份進行避稅加以限制,如採用登記註冊地及主要管理機構所在地的雙重標準進行判定;對於關聯方之間不合常規的交易,進行轉讓定價調整;訂立相應的反避稅天堂條款等。除加強國內稅收徵管外,各國稅務當局在反避稅領域也開始加強合作,籤訂稅收協定並加強情報交換等。另外,國際上會以合理商業目的等標準審查納稅人的交易安排是否僅僅出於避稅目的而明顯缺乏商業目的;並且會將一系列形式上獨立但實質上相關聯的交易,合併成一個交易整體看待,以確定交易安排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