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印象之中,小喬能被周瑜強行奪佔,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件好事,因為她被周郎所奪。
周郎,這是民間對周瑜的稱呼,這是對周瑜的尊稱愛稱,常與周瑜的才情聯繫到一起匯成一句廣為傳頌的名句,曲有誤,周郎顧。在宋朝蘇軾的筆下,周瑜在赤壁談笑間令稱雄北方20年的曹操,檣櫓灰飛煙滅,被譽之為千古風流人物。而這些僅是周瑜眾多優點之中的兩個而已,精通音律,胸懷韜略。
曾是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手中的老將,還是助孫堅父子鼎立三國的元勳程普,嘗輕視周瑜年輕,不屑在周瑜之下,與周瑜不甚融洽。儘管如此,迫於孫權的命令與周瑜交往過後,對周瑜是大佳讚賞,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為此,陳壽在《周瑜傳》中稱,瑜長壯有姿貌,性度恢廓。不僅僅如此,裴松之在註解中借曹操之口又稱,周瑜年少有美才。擁有國色之貌的小喬被周瑜這般如此接近完美的人物搶佔,又與她相伴十二年,幸福美滿都不足以形容。
可是,在火燒赤壁之後的兩年周瑜去世(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小喬的生活便不那麼順心如意了。小喬並不是周瑜明媒正娶的妻子,她只是擁有妾的身份,這與她的姐姐大喬在孫策那裡的地位一樣。孫策曾對周瑜說出了小喬和大喬在二人在他心目心中的地位,橋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在這句話的前面,還有策從容戲瑜等字,這無疑點出了孫策的輕視。
周瑜性度恢廓,應該不會在這裡去較真,也不會刻意提升小喬的身份來摔打如兄弟一般的主公的臉面。然而,這給小喬的未來生活帶來了麻煩。
周瑜死後,孫權對這位如兄如師的臣屬,給與了極高的待遇。孫權親自穿素服,為周瑜舉哀。而後沒有按照之前將領陣亡或病逝在哪裡,便葬在哪裡的陳規,命人將周瑜從巴丘(湖南岳陽)接回了吳地,改葬在蕪湖。並下令所需的費用,由國家供應。最後下令,故將軍周瑜、其有人客,皆不得問。
人客,指的是佃客和賓客,有佃客和賓客必有封邑。他們負責提供勞力換取在周瑜的封邑上勞作或者為周瑜提供服務,解決自己的衣食問題。這些佃客和賓客本是國家的勞力,需要繳納賦稅,孫權明令禁止他人過問,這是在酬謝周瑜過往的功勞,福及周瑜子女。
周瑜共有兩子一女,一名循,早卒,曾娶公主為妻。一名胤,娶宗室女為妻。按照漢朝為官的基本規則,三十歲才可以為官。這在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的中間時期,自然不可能精準。
周瑜死時只有36歲,周胤排在周循之後,且娶妻為宗室女,身份略次於周循,是為次子。周胤因父兄接連離世,自然接收了周瑜的封邑,收取費用維持家族的開支,而人客就是其收入的源頭,且因孫權的詔令不需上繳這部分人客產生的多餘費用。另外,周胤因父親周瑜的緣故,入朝為官為興業都尉,駐紮在公安,獲得俸祿。再有就是以周瑜過往與部將的和睦相處並肩作戰的情份,也會有一部分人會時常探望,資助周家。
在這種情況之下,家族裡的人按部就班包括小喬,家族會繼續興旺下去,即便吳國滅亡了也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
但是,周瑜的後人周胤卻是出現了狀況。先是在黃武元年(公元229年)獲罪,貶至廬陵郡,後在赤烏二年(公元239年),被諸葛瑾和步騭以縱情深色為由,聯名彈劾周胤。孫權為了勸誡後人,準備降罪於周胤,將其廢為庶人。
儘管周瑜的女兒早在黃初六年(公元225年)嫁與了孫權冊立的第一任太子孫登,卻也是無濟於事,孫登為人謹慎,愛人好善,不敢觸及私情。唯一一次孫登向孫權提到自家母親的名份問題,想要母以子貴提升母親為皇后,卻被孫權沉默不語對待。
面對周胤被貶斥,太子孫登也是無能為力。小喬在周家的輩分雖高並與眾將相熟,但是卻沒有什麼話語權,也沒有什麼效力。
周胤的頑劣不堪受到打擊,整個周家也會受到連累。不知該慶幸還是該惋惜,就在諸葛瑾、步騭上報,孫權裁決時恰逢周胤病死,此事不了了之,算是保住了周瑜留下的封邑。
小喬身為妾室,如果小喬能活到赤烏二年,其處境則更為艱難,人老珠黃不說,還無一技之長,雖因姐姐大喬的關係,能與孫氏皇族有聯繫,但大喬也是妾室的身份並沒有什麼封號之類證明其家庭地位的記載,更何況孫權為了保證自己的正統,避免晉封孫策後人引發孫氏內部爭鬥,在孫策的追封上也是大費周章,封為長沙桓王,其子孫紹降為侯爵,是為吳侯,後改為上虞侯。孫皓繼位後,將孫策之孫,上虞侯孫奉誅殺。
小喬作為名將的妾室,也沒有明確的身份,且因周氏家族的衰落,頂著周瑜儒將「遺孀」的名號困於家族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