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的這首《十五夜望月》中,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自古以來,中秋節就是中國人的一個重要節日,在今年尤為重要,其因在於受新冠疫情影響,原本庚子年的春節,所有人都老老實實待在家裡,那兒也不去,恪守著行為底線,為控制疫情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對於將親情看得極重,在春節必要走親竄戚的中國老百姓來說,更是難能可貴,這付出不可謂不大,隨著國內疫情穩定,中秋順又來臨,可說遲到了九個月的春節又將面臨,這一點從中秋前夜各大城市高速堵車就可見一斑。
今年的中秋有一個重要的活動那就是中秋晚會,而晚會舉辦的地址則在洛陽城的應天門,對於生活洛陽長達十年的我而言,對於這座城市是有著一種別樣情愫的,那麼,對於在這樣情景下將晚會舉辦於應天門,必然有其特殊意義,那麼,對於應天門你又了解多少呢?
隋唐洛陽城的宮城,又叫紫薇城,而應天門則是紫微城正南門,原名則天門,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重建於唐高宗顯慶元年。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則天諱改稱應天門,又稱五鳳樓,若元正、冬至、陳樂、宴會、有罪、除舊布新,當萬國朝貢使者、四夷賓客等重要慶典,皇帝均登臨聽政,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及接見萬國來使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唐高宗俘獲百濟國王、武則天稱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儀式均在應天門城樓上舉行,功能類似現在的北京午門。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垛樓和東西闋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廡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築群。應天門上有兩重觀,上寫「紫微觀」,門前置有雙向三出闕,東西兩邊共計十二闕,以廊廡相連,宛若空中樓閣。天子三出闕是古代城門建制的最高等級,乃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禮制,故有著「隋唐第一門」、「天下第一門」之稱。其歷經隋、唐、五代、北宋等時期,沿用500多年,見證了諸多歷史事件的發生。
歷史上的應天門在不同時期名稱也有所不同:隋代初建,根據《論語》「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取「以天為則」之意,故稱「則天門」;王世充據洛稱「鄭王」 時,將則天門改稱順天門。李世民攻佔東都洛陽後,因嫌其太過奢華而用火焚之。唐初,該城門重建後又改稱則天門。唐神龍元年705唐中宗李顯執政時期,避武則天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改稱應天門。唐晚期被稱為「五鳳樓」,後又復名為應天門。
這座城門見證了隋煬帝楊廣入主東都、唐高宗詔釋百濟扶餘王、女皇武則天登基稱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的王朝盛世,也見證了王朝興衰更迭……
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云:「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首詩說的「皇都 」指的是洛陽,「天街」就是應天門前的天街。
當年白居易登此城樓,寫了一首詩《五鳳樓晚望》,這首詩云:晴陽晚照溼煙銷,五鳳樓高天泬寥。野綠全經朝雨洗,林紅半被暮雲燒。龍門翠黛眉相對,伊水黃金線一條。自入秋來風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唐文宗時任東都留守的令狐楚其作《皇城中花園譏劉白賞春不及》云:「五鳳樓西花一園,低枝小樹盡芳繁。洛陽才子何曾愛,下馬貪趨廣運門。」這裡的「劉白」指的就是劉禹錫、白居易。
唐朝滅亡後,歷史進入五代時期。五代後梁太祖朱溫,是後梁王朝的開國皇帝。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朱溫遷都洛陽,命將領羅紹威取魏州的建築材料,重建了五鳳樓。
後梁為後唐所滅,《舊五代史·後唐莊宗紀》說,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二月一日,後唐莊宗親自在圜丘祭祀昊天上帝,禮儀結束,宰相率百官按次序稱賀。然後,莊宗回到五鳳樓,發布大赦天下的詔令。
《宋史·太祖紀》說,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太祖派李仁祚等修復洛陽宮室,包括五鳳樓,為遷都洛陽做準備。次年三月,宋太祖出巡西京洛陽。四月,宋太祖合祭天地於西京南郊,登五鳳樓,宣布大赦天下。
《宋史·真宗紀》說,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駕臨洛陽。二月十七日,「御五鳳樓觀酺,近臣預座,唯親王別教坊樂。端門內為山車二,每車前後設樂,凡四部。旱船四,每船設樂一部,以船翼車而進。其進至樓前,退至端門。樓前東西街為棚各三,每車設樂一部,凡六部。樂作,東西迭進。召洛陽父老五百人座樓下,賜飲。十八日,復御樓,賜宗室、百官宴於都亭驛。翌日如之」。
北宋梁周翰的《五鳳樓賦》描述了五代北宋五鳳樓的景觀:「去地百丈,在天半空。五鳳翹翼,若鵬運風;雙龍蟠首,若鰲載宮。丹楯霞繞,神光和融;朱楹虹植,晴文始烘。繡楣焜燿,雕栱玲瓏;椒壁塗赭,綺窗暈紅。雙闕偶立,突然如峰。平見千裡,深映九重。奔星墜而交觸,靈景互而相逢。」
朝代更迭,戰火紛飛。應天門曾多次被燒或損毀,但由於是宮城正南門,位置、地位重要,所以總是「屢燒屢建」。到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再次被金兵燒毀。從此,歷史上恢宏大氣的應天門徹底湮滅在歷史中。
這就是應天門的大致歷史,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盛世,也可以看到衰亡,一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弔唁魏徵時所言:「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也正是基於此,新中國建立以後,自九二年開始,國家文物局便開始籌備應天門遺址修復及考古工作,經過多番努力與辛苦,終於,2019年9月13日中秋夜,應天門遺址博物館正式開放。
復原後的應天門建築高50.8米,相當於現在的15層樓高,仿唐代官式宮廷建築風格,主要由臺基、城樓、朵樓、闕樓、飛廊、連廊等組成,為減少對遺址層 的幹擾,復原後的應天門採用大跨度異型鋼結構建造承臺。闕樓基臺、城樓等外貼仿古青磚和青白石,主要展陳區域有六層。一樓為序廳和遺址層,二樓和一樓之間 的夾層為遺址棧道;二樓為平臺廣場和城門;三樓為業態規劃區,四、五、六樓為紫微觀仿唐復原廳。
如今,從南門進入應天門遺址博物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壁畫——天街小雨,其展現了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從南至北依次是定鼎門、天街、天津橋、天樞、天宮、天堂。進入序廳後,可以看到一幅長達50米的大型壁畫《應天長歌》,它以隋煬帝首建應天門、二聖宴樂、武則天登基大典、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批遣唐使以及宋代重修五鳳樓五個故事,串起整個隋唐洛陽城以及應天門整整530餘年的歷史,為中外遊客架起了探索中華文明獨特魅力的橋梁。
此次中秋晚會之舉辦,洛陽將受到全球矚目。應天門與洛陽的一處處遺蹟也將「化身」為講述華夏歷史、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陣地與窗口。對洛陽來說既是一份榮耀,也是展示河洛文化和洛陽良好形象、推動洛陽加快建設副中心打造增長極發力都市圈形成新引擎的重要契機。我們相信,「古今輝映、詩和遠方」的洛陽,必將為央視中秋晚會添彩!
同時,這也突出了中國在這個大變局中所展現出的非同凡響,疫情在這裡戛然而止,我們也必定會堅守這份成績,不讓惡魔捲土重來。應天門一如其所表現出的過往,再一次地見證了時代發展的大變局。
註:三出闕,是城闕中最複雜的一類。一般形制是在母闕外或後側附兩齣子闕,子闕也是依次縮小,規模都較母闕小。三出闕中有一類型,是雙向三出,即在母闕的後側和外側都附有兩齣子闕,平面呈曲尺形,母闕平面一般呈方形、兩子闕平面呈長方形,形制結構更複雜。日前考古發現的三出闕都是隋唐及以後的,形制都基本定型。隋唐洛陽城宮城應天門也是平面凹形的形制,不同的是其城闕為雙向三出,結構更複雜,闕樓與城門間以飛廊和垛樓連接。這種闕形,強調了宮門上的城樓是構圖的主體。城樓特別高大巍峨,左右雙闕與它形成犄角之勢,處於陪村的地位。凹形平面拉開了整組建築的深度,使它控制的整個空間擴大了。平面進退有致、更加強了立面上高低錯落的效果,大大豐富了建築的造型。隋唐以後宋元時期的宮城正門城闕無一不是此種形制。明清時期是我國城闕的衰退期,凹形平面仍存在,但闕已經退化成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