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過廣播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二戰以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而告終。對於二戰最終的勝利,許多人都將其歸功於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對此許多人心中都有一個疑問:若沒有美國的這兩顆原子彈,日本還能堅持多久才會投降?
當日本在戰爭中節節失利的時候,日本軍國主義並沒有放棄戰爭的打算,反而叫囂著要「本土決戰」、「一億玉碎」等,但這些計劃最終卻被美國投下的原子彈給打破了。可事實上,哪怕沒有原子彈,日本也堅持不了多久,最多幾個月,因為此時的日本不但極度缺乏戰略資源,連糧食都少得可憐。
二戰期間,日本的戰爭消耗幾乎全部來自佔領區,但戰爭後期的日本本土,早已被盟軍圍得水洩不通,無法從外界獲取資源,再加上日本本土資源極度匱乏,所以其產出速度根本無法跟得上戰爭的消耗速度,更為重要的是,島上已經沒有糧食了!1942年,日本國內每人每天的糧食供應標準為0.23升(日本容量單位),因為日本國內的糧食無法滿足需求,所以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1945年,日本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大規模減產,但由於盟軍的封鎖,日本糧食進口的數量僅為之前的十分之一。因此哪怕沒有原子彈,日本也撐不了多久,若他們真的撐了下來,那麼他們所說的「一億玉碎」也將成為現實,不過不是戰死,而是餓死的。因此日本投降只是時間問題,美國的原子彈只是加速了他們投降的時間而已。
既然日本投降只是時間問題,那麼美國為何還要投下兩顆原子彈加速日本投降呢?那是因為日本哪怕多抵抗一天,美國都將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當時日本組織了許多自殺式攻擊,比如「神風特別攻擊隊」,給美軍艦隊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只有儘早結束戰爭,美國才能避免這些損失,因此原子彈就成了最佳選擇,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只有經過戰爭的檢驗,美國才能用原子彈更好的威懾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