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第三屆潮州騎行節活動舉行。
從韓江到鳳凰山,經碧道遊古寺賞鄉村美景……冷空氣來襲,也擋不住騎行愛好者騎遊韓江遊徑的熱情。11月29日,第三屆潮州騎行節活動舉行,潮州市及周邊地市的45支隊伍共350餘名自行車騎行愛好者參與活動。當天也正式公布全國示範河湖·韓江潮州段的4條遊徑。
本次活動由潮州市文廣旅體局主辦、潮州市自行車運動協會承辦,旨在倡導綠色、環保、低碳生活方式,探索新農村旅遊新體驗,發現好山好水,助力潮州全域旅遊發展。
當天還舉行潮州市文化旅遊體育推廣大使聘任儀式。潮州市副市長李克儉為潮籍奧運冠軍林躍、歌手郭元朝頒發聘書,並為全國示範河湖韓江潮州段遊徑標識牌揭牌。
騎手們經過韓江潮州段。
近期,潮州為全國示範河湖·韓江潮州段設計了4條遊徑,包括生態碧道遊徑、體育健身遊徑、歷史文化遊徑和左聯紅色文化遊徑。當天的騎行活動以北關旅遊服務中心為起點和終點,途經意堤路、別峰古寺、鳳凰革命紀念公園、溪美村等地,全程105公裡。
騎手們盡情騎行。
在騎行過程中,騎行愛好者們不僅可以欣賞沿途美景,領略潮州鄉村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還可以親身感受潮州新村新景和文旅新風。
「在潮州騎行的體驗很好,空氣清新,潮州的山路讓人盡興!」從廣州來參加騎行節的騎行愛好者王子原如是說。
【知多點】
全國示範河湖韓江潮州段遊徑
一、生態碧道遊徑
生態碧道遊徑
歸湖金舟島
金舟島,今屬潮州市潮安區歸湖鎮,古稱沙洲。據史料記載,明崇禎年間(1628-1644),島上已建立了村莊。因地形似舟,民國19年(1930)改稱為仙舟。後因物產豐富,取「義舟載金銀」之意,1950年改稱為金舟。
金舟島佔地面積約2平方公裡,島區四面環水,周圍天然形成的江河漫灘景貌怡人,島內竹影婆娑,島中佳果四季不斷。島北古樹參天,濃蔭蔽日,白鷺飛鳴,島南有江底溫泉,緊接清波,在江邊沙洲上遙望,霞飄千裡,江河萬丈,美景天成。
鱷渡秋風
古時候潮州鱷魚為患,韓江北堤中段,有個古渡口,叫鱷渡,故韓江原稱之為鱷溪(惡溪)。相傳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韓愈刺潮,因聞鱷魚為患,危害人民的性命財產,便寫了一篇《祭鱷魚文》,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設置祭壇,「以豬一羊一投惡溪之潭水而祝之」。韓愈祭鱷該段是韓江上遊最寬闊的江面,沿江堤邊木棉樹挺拔偉岸。昔日金秋季節,渡船來往於兩岸,可以一面風使三面帆,形成秋風送帆的美麗景觀。潮人崇祀韓愈,便把秋風送帆的特有景色「鱷渡秋風」作為潮州八景之一。
鱷渡秋風 莊建明 攝
北閣佛燈
北閣佛燈,闢建於宋代,形成於明朝,整個景區背依金山,東臨韓江,依山傍水自下而起,高低錯落,雄偉壯觀。最高處的玄天閣,重簷翹角,紅牆黃瓦,閣內重塑玄天上帝的立像一尊。著名書法家秦咢生為玄天閣題匾並重書對聯:「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飛絡地維。」
相傳閣前的佛燈,夜間普照四方,故以「北閣佛燈」為名並列為潮州八景之一。景區融自然風光、園林雅趣、人文景觀於一體,高覽低俯均是別致的景色,堪稱嶺南一絕。
平湖玉帶
廣東省潮州供水樞紐是以供水為主,結合發電、兼顧航運及改善水環境的綜合利用的大(I)型水利工程。潮州供水樞紐使韓江下遊及三角洲地區水資源統一調配,解決當地人民群眾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被譽為「潮汕人民生命線工程」。
潮州供水樞紐有效調蓄江水,韓江潮州市區段常年保持較高水位,水流平緩,河水澄清,呈現潮平兩岸闊、平湖明如鏡勝景。又以仙洲島下遊至供水樞紐一帶,水面開闊如湖,樞紐如玉帶橫跨兩岸,景色蔚為壯觀,於2010年被評為「潮州市特色景點」,命名為「玉帶橫江」。
江東橋頭
近現代,韓江流域出現了一批走出本土,向外追尋理想的有為青年,他們以筆當槍,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而大聲疾呼,其中包括洪靈菲、戴平萬和馮鏗等左聯文學青年。紅棉公園是南粵左聯之旅的一個重要節點,集中介紹和展示韓江左聯文學青年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活動、文學作品及家書文獻等資料。
洪靈菲故居,為潮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潮安區江東鎮紅砂村,距紅棉公園約2.5公裡,這座以「亦瑞居」為名的老建築,成為紅砂村鄉村文化的一大亮點,是「左聯」紅色文化的紀念節點。
二、體育健身遊徑
體育健身遊徑
溼地公園
全國示範河湖韓江溼地公園,覆蓋意溪鎮意東堤外、金山大橋下的灘地和水域,灘地長約1.2公裡,寬約250米,面積約450畝。為潮州首個溼地公園,具備涵養水資源和滿足水生態觀光的雙重功能,溼地公園的建成有助於韓江河道的水質淨化,對推進市區沿岸綠帶建設、塑造「一江兩岸」城市景觀、提升潮州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義。
韓江溼地公園。 溫億中 攝
別峰古寺
別峰古寺,坐落於擁有明代潮州八景之一「鳳棲木棉」的別峰山上。該寺總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分為山門、大門、圓通寶殿、兩廂、藏經閣,亭3座,放生池一個。
距別峰古寺不遠的婆姐嶺古驛道,是古時饒平到潮州府的驛道,也是閩粵的要道。婆姐嶺現存的古道全長約180米,共一百七十餘級。古道由青石鋪就,順著地勢蜿蜒曲折。石板上刻有動物、水產、花卉、星辰鬥象、幾何圖案等,是中國至今發現的第一條刻有圖案的古驛道。
獅峰村。餘利興 攝
獅峰村
獅峰村佔地面積約3.6平方公裡。村內自然景觀保存良好,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以生態農業和自然觀光旅遊為雙線發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與落實,已經成為全市新農村建設和黨建示範村,潮州市「最美村莊」「廣東省首批文化和旅遊特色村」「廣東美麗鄉村特色村」。
獅峰村是潮州市多次騎行活動的必經之地,騎行者不僅可以領略潮州鄉村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還可以親身感受「鄉村振興」戰略下新農村建設的新氣象、新風貌。
溪美村
潮州市歸湖鎮溪美村佔地面積約6.29平方公裡。鳳凰山區最大的溪流——鳳凰溪穿村而過,自東北向西南匯入韓江,鳳凰溪(溪美段)是鳳凰溪流域的精華部分。溪美村主種水稻、橄欖及其他經濟作物。村內鳳凰溪流水潺潺、竹影婆娑,村前村後橄欖成林,風景秀麗如畫,溪美村因此而得名,被稱為潮州的小桂林,景色優美,風光宜人,生態資源良好,素有「好山、好水、好空氣」的美譽。
峙溪村
峙溪村坐落於廣東省森林小鎮——赤鳳鎮,人口約1800人,有耕地約417畝,山地約4940畝。明朝中期創村,居住魏、許、江、蘆、李等姓。昔時韓江水漲,環村皆水,村似溪中之「嶼」,因嶼與「峙」潮語同音,故稱峙溪。峙溪村民風古樸,風景渾然天成,毗鄰韓扛,水上運轄業發達,農產品眾多。
三、歷史文化遊徑
歷史文化遊徑。
龍湖古寨
龍湖古寨佔地面積約1.5 平方公裡,創鄉於宋代,至今約有千年歷史。在古代,龍湖古寨是韓江平原重要的貿易商埠,商人通過龍湖碼頭向閩西贛南等內地銷售大批商品,還運出多種特產到南洋一帶。龍湖碼頭每日船隻來往如穿梭,一片繁忙。
龍湖古寨以「潮居典範、祠第千家、書香萬代」之美譽而聞名海內外,如今仍保存反映昔日繁華競相的三街六巷景觀。古寨建築物薈萃石雕、木雕、貝雕、嵌瓷、彩繪、灰塑等潮州民間藝術,既匯集了宋、元、明、清及民國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近代又吸收了來自西方的建築藝術,堪稱潮州建築藝術精品寶庫的縮影。
龍湖古寨。 陳鑫 攝
青龍古廟
潮州青龍廟(安濟王廟),原祀水神、蛇神,後改祀蜀漢永昌太守王伉,廟區建築裝飾集潮州木雕、潮繡、花燈、嵌瓷、彩繪於一體,是展示潮州民間工藝的重要地標。每年農曆正月十三至二十八日為安濟聖王廟會。廟會內容有:遊花燈、賽潮州大鑼鼓、祭壇前採青藝術競賽、舞龍、舞獅、舞鯉魚等活動,活動牽動潮汕民眾及海內外僑胞。自清代以後,廟會傳至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成為聯結海外華僑的重要紐帶。青龍廟會也成為潮州民間文化習俗,它是潮州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潮州古城
潮州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是閩粵交通要道,粵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潮州文化素有「嶺海名邦」、「海濱鄒魯」美譽。潮州古城享譽海內外,擁有大量文物古蹟,著名景區有:中國四大古橋之一、世界第一座啟閉式石橋梁「廣濟橋」;國內街區中牌坊數量最多、最集中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牌坊街;韓文公祠、開元寺、許駙馬府、己略黃公祠、筆架山潮州窯遺址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海陽縣儒學宮、鳳凰塔等省級文保單位;以及李厝祠、北閣佛燈、外江梨園公所等市級文保單位。潮州以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著大量的海內外遊客,成為粵東的旅遊中心。
西湖公園
潮州西湖始闢於唐貞元十二年,主要由葫蘆山和西湖所構成,面積約450餘畝。潮州西湖是著名潮州八景之一「西湖魚筏」的所在地;景區中有人民藝術家陳波兒雕像、紀念革命志士的春濤亭、「潮州七日紅」時周恩來、賀龍等偉人運籌帷幄的涵碧樓;還有紀念韓愈、蘇軾、文天祥等歷史人物的景韓亭、新蘇亭、文山亭等。景區中「葫蘆山摩崖石刻」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涵碧樓、革命烈士紀念碑和湖山腰城遺址,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潮州西湖。 林文強 攝
李工坑村
鳳凰山是中國畲族的原住地和發源,文祠李工坑村是畲族的主要聚居點,畲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2012年入選第二批「廣東省古村落」,2019年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
李工坑村佔地面積約4.6平方公裡,村中建有一座「李工坑畲族文化展覽館」,展示了畲族民俗文化、畲歌畲舞、工藝等。「招兵節」是畲族最具民族特色且最隆重的民俗節日。李工坑村民以農業種植為主,有茶葉、竹子等,其中鳳凰單叢茶形美、色翠、香鬱、味甘,有詩云「願充鳳凰茶山客,不作杏花醉裡仙」。
四、左聯紅色遊徑
左聯紅色文化遊徑
紅棉公園
近現代,韓江流域出現了一批走出本土,向外追尋理想的有為青年,其中包括洪靈菲、戴平萬、柯柏年、陳波兒、梅益和馮鏗等,他們以筆當槍,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而大聲疾呼,紅棉公園是南粵左聯之旅的一個重要節點,集中介紹和展示韓江左聯文學青年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活動、文學作品及家書文獻等資料。
洪靈菲是左聯七常委之一。洪靈菲故居距紅棉公園約 2.5公裡的,佔地面積約 1200 平方米,是「左聯」紅色文化的紀念節點,2020年被公布為第四批潮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紅棉公園
紫凝軒
楓溪英塘村紫凝軒是我市第一批歷史建築之一,始建於明末清初,佔地1150平方米。這裡曾是潮汕抗日遊擊隊員王炳榮及其族內宗親居住場所。由於紫凝軒地處英塘村村緣,地理位置優越,成為創建革命活動據點的首選。從1939年8月起,潮汕地下黨組織便在此創建抗日武裝平原地下活動據點、秘密聯絡處。紫凝軒承載著潮汕地下革命鬥爭的史實,流傳著不朽的紅色故事。
銘記光輝歷史,凝聚前行力量。紫凝軒成為潮州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楓溪區黨員教育基地,紅色精神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
紅色一條街
劉察巷原名「劉按察巷」,因明代嘉靖年間福建按察使劉子興曾有府第在此而得名。
潮州「左聯英傑」之一的柯柏年,其故居位於潮州市湘橋區劉察巷15號,佔地面積約600多平方米。在該故居裡,誕生了柯柏年(原名李春蕃)、李春濤、李春霖、李春秋等革命志士,其中李春濤及李春霖是革命烈士,他們為新中國的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劉察巷13號,是烈士柯國泰的故居。柯國泰從學生時期就積極參加、領導抗日救亡運動,是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
2011年,柯柏年故居及柯國泰故居被評為潮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歸湖溪口村
社會主義新農村——歸湖鎮溪口村,佔地面積約1.7平方公裡,村內擁有眾多古建築,有寶書樓、潮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戴平萬故居等。
戴平萬,「左聯」籌備組成員和「左聯」領導人之一。戴平萬故居始建於清代,坐西向東,由前埕、主座及後花園組成,系「四點金」建築格局。戴平萬故居與美麗農村建設工作相結合,作為紅色文化黨建教育基地,成為歸湖鎮美麗鄉村新亮點。
溪口村重要歷史文化地標——溪口古渡,昔為登榮都要津。西通潭頭、曲灣、西林諸鄉,南下潮州府城乃至汕頭埠。
溪口古渡。
鳳凰山革命紀念公園
鳳凰山革命紀念公園是潮汕地區革命的搖籃,為了緬懷先烈,教育後人,於2000年開始籌建,整座公園佔山坡面積約12畝,三面環山,座落東北、面向西南。園內有烈士碑、紀念館、碑廊、浮鳳閣、韓鳳亭、思源亭等部分。
鳳凰山革命紀念公園不僅是中華民族紅色記憶的重要陣地,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承載。同時,鳳凰山革命紀念公園是弘揚革命傳統精神的宣傳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全媒體記者】蘇仕日
【實習生】陳淑曼
【作者】 蘇仕日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