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德國《圖片報》消息,泰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際,泰王哇集拉隆功與20名嬪妃留在德國避疫,泰王包下阿爾卑斯山脈的四星級水療酒店。針對泰國國王在疫情時期待在德國度假,泰國有民眾抨擊國王不問民間疾苦。泰國高官對此警告稱,在網上妄議國王最高將面臨15年監禁。
嗯,沒錯,真【後宮佳麗】,不是【古代宮廷小說】,20個,朕吃得消!
好了,不要妄議國王,小心誅你九族。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部揭秘泰國宮廷生活的電影《安娜與國王》。
《安娜與國王》是由安迪·坦納特執導,朱迪·福斯特、周潤發等領銜主演的歷史愛情片。
影片根據史事改編,講述了寡居的英籍女教師安娜裡歐諾文與暹羅國王之間著名的愛情故事。
劇情簡介
本片根據史事改編,與1956年的黛博拉.蔻爾與尤伯連納(女男主角)版本相比,重新詮釋了寡居的英籍女教師安娜.裡歐諾文與暹羅(泰國舊稱)國王之間著名的愛情故事。
19世紀60年代,安娜(朱迪.福斯特)攜子來到暹羅,成為該國多妻多子的國王(周潤發)家的家庭教師。起初,由於迥異的風俗文化,安娜遭遇了許多看難以克服的困難,隨著兩人的深入交往,儘管仍有許多不和諧存在,但他們逐漸贏得了互相的尊重,並碰撞出愛情的火花。
英國婦女安娜應邀前往暹羅王宮中做家庭教師。由於東西方文化及各自性格上的差異,她與國王的子女乃至國王本人時有衝突,甚至差點被趕走。但是隨著了解的加深,尤其是在一次粉碎敵對分子政變陰謀的過程中,安娜臨危不懼和國王對自己國家的忠誠都給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國王認識到,女人是可以同自己平起平坐的;而孩子們更是由衷地把她當成自己的良師益友。就在國王從心底喜愛她的時候,她卻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來王宮授益解惑的任務,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四十年後,當年的得意門生已經繼承了王位,像老國王一樣對自己的國家竭盡忠誠,並帶領人民向二十世紀進軍做好準備。
影評:暹羅苟存法則
本片根據暹羅史上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1862年,拉瑪四世聘請英國人安娜利奧諾文絲夫人擔任暹羅王族子弟的教師。
這個事件並不是憑空出現的,這與當時東南亞遭到西方國家殖民的形勢相關。
事實上,早在拉瑪四世繼位之前,他就和美國、法國的傳教士接觸,向他們學習英語,學習西方的歷史、思想和科學,他通過閱讀從新加坡定期寄來的各種歷史書籍和報紙,跟上世界形勢,他是暹羅君主中第一位比較了解西方的人。
從片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雖然安娜與兒子剛到暹羅時發現暹羅與英國截然不同,而且他們還無法與當地人溝通,但是進入宮廷之中,拉瑪四世和他的首相都能使用相當流利的英文與安娜進行交流。
聘請安娜作為王族子弟的教師,讓西方文化深入到宮廷內部,這一點足見拉瑪四世學習西方的決心。
畢竟安娜所教的是暹羅將來的繼承人,而事實上,安娜的西方教育對朱拉隆功在他繼位後所推行的改革有著深遠的影響。
而這一點相信是符合拉瑪四世的期望的。
安娜教育大王子朱拉隆功如何放下君主的過分驕傲,教會他對規矩、原則的尊重,通過皇室的一名奴隸受虐的事件,安娜讓朱拉隆功開始學會用西方的眼光去看待暹羅的傳統制度。
電影通過虛構的情節,反映了作為一名英國教師的安娜在思想上給予朱拉隆功的深刻影響。
而安娜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切,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拉瑪四世的包容與對她的尊敬和欣賞。
影片體現出的拉瑪四世對安娜的態度,某程度上代表的也是他對於英國等西方國家的態度,他在安娜面前保持自己作為一名君主的驕傲與獨斷,但同時他又保持該有的理性,對於安娜的思想、行為表示欣賞,即使她的行為挑戰了他作為一名君主的權威。
他邀請安娜作為自己的子女甚至妻子的家庭教師,就是希望藉由安娜的教育使整個皇室得到根本上的改變,拉瑪四世在向安娜學習與保持君主驕傲之間徘徊,而這正是一個君主專制國家在向西方學習時必然經歷的矛盾。
片中有一段關於舉行周年晚會的內容,在拉瑪四世對安娜的話中體現了暹羅的外交政策,他要邀請英國的貴族和外交官,與英女皇的公使打好關係,這樣即使法國要攻打暹羅也要三思。
與大國為伍,嚇退強鄰,這種聰明的外交策略是暹羅在東南亞地區中苟得獨立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一段中,拉瑪四世還選擇了以西方舞會的形式來與英國貴族、外交官打交道,他試圖改變外國人認為他是野蠻人的看法,這一點與其他地方顯然有著不同之處。
片中拉瑪四世不但沒有強迫外國人遵循暹羅的禮儀習慣,反而選擇讓暹羅的皇室去學習西方禮儀。
我們會發現,在暹羅並沒有發生類似中英交往中的禮儀之爭、緬甸與西方交往中「脫靴「事件等的問題,因為暹羅選擇了以西方的模式來與西方交往,他願意遵循西方世界認可的交往方式來行事,這一點對於西方世界對暹羅的看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這體現了暹羅願意通過友好和平的方式來與西方接軌的思想,從而也成為了西方國家不對暹羅使用強硬武力手段的原因之一。
暹羅面對西方挑戰時的開放心態,對於它的改革與生存至關重要。
拉瑪四世那名背叛他的妃子被處死一事,是專制國家的君主至上思想與西方國家民主平等理念激烈碰撞的體現。
安娜無法接受拉瑪四世任由這個追求真愛的女子被處死的做法,她去爭取去努力,結果發現她的無能為力,而事實上,拉瑪四世並不是不想救那名妃子,只是在這個國度他作為一名君主,他有自己的做法,而安娜的行為反而令他無法按照自己的方法來放那個妃子一馬。
雖然拉瑪四世願意接受西方的思想,可是他卻絕不肯丟掉作為一名君主的權威與威嚴,因為在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裡,君主的權威是可以動搖一個國家的,要是他無法維持自己的威信,他的地位與他的國家都將陷入危險與混亂之中。
而這正正體現了暹羅作為一個君主專制國家向一個現代化國家過渡時的困境,而這種過渡,在拉瑪四世在位期間最多只能奠基,即使他的兒子朱拉隆功進行改革,這個國家要轉變也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那是一個漫長且充滿阻礙與矛盾的過程。
片中利用那些與英國商人交易的暹羅人的死亡作為導火線,帶出了整部戲的最後高潮部分——真正的危機,暹羅內部反對改革的勢力的謀反。
在電影的前半段已經有提及一個被緬甸人滅殺的村莊,當時大臣認為罪魁禍首是在緬甸背後操縱的英國人,而拉瑪四世對此將信將疑,而之後那些與英國商人交易的暹羅人的死又再一次將矛盾拉出來,這個線索的設置來源於當時的一個情況——英國人幾乎完全掌握了泰國的貿易,但在種種跡象都將矛頭指向英國人的時候,拉瑪四世卻選擇了相信英國人。
而英國商人為了避免遭到暹羅的懷疑,於是向首相道出他所得到的小道消息。
可以看出,暹羅與英國由於有貿易上的嚴重依賴,彼此關係是相當緊密的,就連拉瑪四世所聘請的教師安娜也是來自英國的,一方面英國商人會努力維持他們對暹羅貿易的壟斷,另一方面暹羅也努力地向英國學習以求改革。
在拉瑪四世與謀反者最後的對決中,有個極具象徵性意義的關鍵轉折——安娜的兒子路易吹響英國的軍號嚇退了叛軍,救了拉瑪四世。
當拉瑪四世勝利後,他又再將那最重要的外交策略說了一次:
與大國為伍,嚇退強鄰。
而這正正是影片想反映的一種觀點,暹羅之所以存活下來,除了學習西方進行改革之外,最重要的是它與大國為伍的策略。
但作為影片高潮的這一次叛變同時還反映了另外一種情況,雖然作為君主的拉瑪四世力行向西方學習的政策,但是在國內依然會有相當的保守勢力對此反感,而這種反對的意見可能會動搖拉瑪四世的君主地位,在這樣一個國家之中要進行西化的改革是要面臨嚴峻的考驗與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