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幫老鄉的忙,閒來無事,我就看看一本關於《易經》的書,正好這個這位老鄉的一個親戚,易經古稀的老人問我:你入門了嗎?我說:沒有。他說:這一類書,你還是少讀,你該好好地去謀個差事,好好的生活。
於是,他給我講了一個真實的事情。就是一個小夥子天天讀《聖經》,而且那個小夥子每天堅持看五頁,說是要好好研究透徹,只要跟別人講話,該小夥就滿嘴的《聖經》,很難融入周邊的環境和人事。該老人就跟小夥子說:《聖經》不適合你讀。他的理由:拜神、拜佛可以作為一個精神寄託,但不能指望那些神佛會保佑你。
老人說,男人到了一定年齡,就該成個家,成了家就有了擔當。單身久了的人,往往沒有什麼壓力,如果沒有一定的自制力,就流入放任,從而荒廢了一生。像他這個年齡,想幹什麼已經沒有能力了,你們年輕人該好好找個營生,工作也好,做小生意也好。就是不要天天看這些東西,不能說這些東西不好,而是這些東西會耽誤你的時間。
他說的這些話,其實我從早就有這種感覺,也曾經有過一個大人物說過類似的話。古人在教育方面,為什麼先讓孩子多讀儒家的書,在建立一定的入世人格之後才可以讀老子、莊子呢?原因就在於:如果不建立入世的人格後,讀莊子往往會陷在裡面,不能自拔,沒有什麼責任感,流於放任甚至放蕩。
難道說莊子、佛、老子這些東西不好嗎?絕對不是!因為這些東西太過於玄奧,說的也非常的有道理,但是研究透徹太難了,不是一般人的智力能夠讀通的,很容易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比如佛講的「精進」很少有人讀得出來,比如《易經》,它最主要的是講述的一種科學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所謂的算卦看相的知識,莊子的本質是儒家的「內聖外王」,沒有足夠的內心強大和高度的智慧底子,是搞不懂這些的,會逐漸的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這些是一位大師說的)。
如果讀過《論語》的朋友應該知道孔子對於鬼神之事怎麼說的:務民之義,在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也是中國歷史唯一沒有被宗教左右的政治團體。在孔子的觀念裡,鬼神跟人是兩碼事,兩種層面的事物,各有各的事情。人有人的事情,神有神的問題,是不搭嘎的。在中國歷史上,凡是與宗教有關聯的政治團體沒有不失敗的,從黃巾軍、五鬥米教、白蓮教到最近的太平天國拜上帝教。
那麼,《易經》一類的書就完全不值得讀了嗎?他建議:老了再去讀,或者你有一定經濟基礎了、不再為生活發愁的時候再去讀。南懷瑾也建議,年輕人不要去讀這些書,因為怕智慧不夠,鑽進去爬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