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天下》:道與術,取與予,利與害,方與圓,常與變,生與死

2020-12-11 郭偉勝在線

莊子《天下》篇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早的一篇學術論文,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見一斑。整篇文章行雲流水,磅礴彭拜,肆意汪洋,層次分明,鞭辟入裡,抑揚頓挫,神來之筆,宛如天籟,讀來酣暢淋漓,令人愛不釋手。

春秋末年,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皆自說自話,自圓其說,都認為自己學說登峰造極,可以解人類倒懸之苦,給人生提供了終極解決方案,增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但在莊子看來,專家沒有靈魂,縱慾者沒有心肝。好比人的五官,眼耳口鼻舌,雖各有所用,但若各自為政,不能融通,那也是盲人摸象,廢物一個。百家爭鳴,吵吵嚷嚷每一家都高舉自己的學說,分道揚鑣,搖旗吶喊,殊不知都是迷途羔羊,亂人亂己。長此以往,道術成為了方術,後世學者必將眼花繚亂,難以分辨孰是孰非,不見天地之純,不識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墨家主張兼愛非鬥,禁攻寢兵,高度自律,嚴以律己,絕不寬以待人,要求普天之下勤苦節儉,苦體絕甘。以腓無胈脛無毛沐風櫛雨的大禹作為最高精神領袖,奉為大聖。生前不享受,死後不厚葬,不聽靡靡之音,不可紙醉金迷,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下手要狠,慎獨自律,制定標準,不差毫釐,對人對己,苛刻無比,絕不手軟,絕不姑息。

墨子死後,其弟子又分宗別派,自立門戶,內訌頻起,遙相指摘,不一而足。但墨家各分支,有一點是相同的,都在選自己的老大,在選老大的過程中,又開始分派站隊,紛紛爭爭,綿延不休。

如此憋屈地活著,墨子能夠做到,但天下普通常人做不到,這是背離了人性,遠離了王道與大道,莊周不屑一顧,不足為取。

宋榮子吸收了墨家的精華,依然是嚴於律己,但是主張寬以待人,每個人做好自己,別人做不到也不去抱怨和指責。提倡容忍,反對爭執和鬥爭,都在「忍」字上下功夫。忍辱後能負重,一心為人民服務,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遇到盛情難卻的時候,也一再交代,少做一點米,不要鋪張浪費,我吃一點點就夠了。連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飽,可每天還是心甘情願地喊著口號:要做救世主,解放全人類!

莊子認為宋榮子的學說,精神可嘉,方法不可取。

戰國時代比較盛行法家思想,彭蒙,田駢,慎到是當時法家思想的倡導者。他們主張摒棄主觀意識,不發表任何意見,一切隨大溜。但主張制定律法,一切按法律辦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考慮什麼人情因素。法官判案,要做執法的機械手,一切按法律文字辦事,按程序走,就不會犯錯誤。慎到主張人就要像一塊土坷垃一樣,撥弄一下動一下,安分守己;象風中飄蕩的羽毛,不要用力,不要用智,隨著風旋轉就是了。

天下豪傑都恥笑說:「慎到的學說,不是活人之道,而是死人之理。」

無為主義大師老子主張空虛不毀萬物,處弱守拙,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謙虛低調,無遺其咎。致虛極,守靜篤,無為而無不為也。

老子的濡弱謙下為表的思想並不符合莊子的風格,這也是老子和莊子學說的區別所在,把老莊混為一談,或許是今人的一廂情願。但莊子對老子給予高度的讚揚,稱之為「古之博大真人」。

莊子的思想如水無常勢,變化無形,將道與術,取與予,利與害,常與變,方與圓,生與死的問題都一網打盡了。莊子提倡身心解放及高度的精神自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能出世也能入世,能從群眾中走出來,還能走到群眾中去。

莊子學說可望不可及。「天下沉濁不可與莊語」,莊子只能用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其中也儘量使用了民間故事,民家諺語以及古代聖人的對話方式述以論之,世人聽得懂還是聽不懂,全看他的造化了。

最後出場的還是莊子一生的辯友——惠子。莊子對於這個又愛又恨的老友可沒有客氣。他認為惠子的學說就是捨本逐末,打個嘴仗,過個嘴癮而已,沒有任何益處。列舉了惠子的一些觀點,無非就是一些悖論或二律背反的文字遊戲。比如「我在說謊」「萊茵瓶」「莫比烏斯怪圈」等等一些奇談怪論。莊子批評惠子是「弱於德,強於物」,惠子思考的問題都是分崩離析的無機思維,這就是「強於物」,而莊子提倡的是有機思維,回歸到人的天真和本性,天真的本性裡面包含著直覺、潛意識、第六感等有機思維和全息論的整體思維。

惠子的思想是緣木求魚,是在山谷裡用大聲呵斥回聲吵著自己了,是在陽光下用快步走擺脫影子的跟隨,悲哀!

相關焦點

  • 以商入道,成就大業
    術必須緊緊的圍繞道,術是服務道的;道對術起指導性作用。取與給予的辯證關係取:是收穫、是得到。取是付出的一種回報;沒有付出就想得到回報,那是搶或者是偷。予:是付出、是奉獻。給予是因,取得是果;沒有因哪來的果。
  • 我有很多話要說,直到讀了莊子,才知道所有的話早已被莊子說盡了
    莊子雄文萬千,在其三十三篇文章裡總共用了六萬五千四百六十九個字,二百四十二個寓言故事,述盡了道與術、生與死、常與變、取與予、得與失、利與害、方與圓的方方面面,在宇宙、生命、修行、生活、愛情、婚姻、審美等各方面都有深刻而獨特的見解,給人以心靈上的洗禮和啟迪。
  • 道家始祖莊子的養生之道
    莊子以薪比喻人的身體,以火比喻人的心神,薪可以燃盡,而火是沒有盡期的。而要做到「清靜無為」,就要「忘我」,而「無欲」則是「忘我」的前提。莊子在《庚桑楚》篇中指出: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容易擾亂人的意志;容、動、色、理、氣、意六者,容易束縛人的心靈;惡、欲、喜、怒、哀、樂六者,容易影響人的品德;去、就、取、予、知、能六者,容易阻塞人的大道。
  • 莊子養生論:重養神之道 輕養形之術
    [1]莊子認為,萬物為天地所生,陰陽混合則成體質,氣息離散則返歸元始。生死往來,非己所能掌握,「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既然人的出生和死亡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養形」是徒勞無益的。既然養形不足取,該怎麼辦呢?莊子提出了「養神」的主張。他說:「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 南華真人莊子真傳養生法:恬淡無為的養神之道
    做過蒙地的漆園吏,為惠施摯友,因家貧,曾借慄於監河候,也曾麻鞋布衣見魏王,平生不願做官從政。」也就是說,養形離不開物,包括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為取得生活所需的各種物品,必須勞其形體,由是造成了精神的虧損,這剛好違背了養生之旨。他抓住生活中一些死於非命的現象,據此批評「養形」,說「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
  • 我讀《莊子》|為什麼莊子講: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老子講:「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導棄利,盜賊無有。」看到這段經文,我其實是似懂非懂的。我也聽說過莊子講過更有激進的說法:」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我更是感覺不能理解。直到我讀到莊子《胠篋篇》,對這些命題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 現實生活中戰戰兢兢的莊子,和理想世界中天壤地別!
    莊子的精神自由,實際就是通過一些非常規的邏輯思維,把不利於自己的客觀現實置之於腦後,或者多看看這些不利的現實中所隱藏著的有利部分,使自己的精神一直處於愉悅的狀態。為了更形象地說明這一點,我們舉蘇東坡的《定風波》為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 兩權相害取其輕,即求「利」
    比如說砍斷手指得以保存手腕,就是在害中選取小的,相比較斷腕來說,砍斷手指就是利。因此說遇上強盜是害,但砍斷手腕以免殺身之禍就是利。遇到強盜的害,是別無選擇的困境,但我們選擇斷腕以保全生命,就是兩害中取其輕者,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求「利」。
  • 為人處世應該懂得的方與圓
    方與圓是中國哲學和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早有「天圓地方」之說,意指天地的自然形態,後經演變,古代先賢賦予了方與圓更為複雜、更具內涵的哲學意義。在方圓之道中,方是原則,是目標,是做人之本;圓是策略,是手段,是處世之道。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莊子》的負能量還是大智慧?
    01首先,我們要了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出處。 這句話出自《莊子·外篇·胠篋qū qiè》胠篋,原意為撬開箱子,後泛指盜竊。 莊子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做了很多鋪墊,並借用「田氏伐齊」和「盜亦有道」這兩個典故,從而作出了「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那句名言。
  • 鄧小軍:《莊子·齊物論》疏義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小道理遮蔽了道,這是對當時學說自以為是絕對真理之現象的批判。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此言齊一生死、是非、可不可,喻指齊一物論。齊一生死,是就那自然的生、死言;若相害之死,即非自然的生、死。此不在莊子所言之應有之義之內。
  • 莊子「長生不死」之術:超越時空,不死不生
    《莊子-大宗師》裡曾描述「長生不死」的狀態:「無古今,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意思是:沒有了古今即時間的概念,可以穿越時空,處於「不死不生」的狀態,沒有死也沒有生。「殺生者、生生者」都是指大自然,大自然讓人出生,最終又讓人死亡。
  •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各位看看這個文字,美不美!像詩經一般的文法,簡練而精要,並且句句都是人生至理!吾輩厚生,當為往聖繼絕學,乃國人義不容辭責,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更何況如此美文,句句讀來皆讓人,心曠神怡,茅塞頓開。
  • 他死後剛過頭七,妻子就拎著斧頭劈棺取髓,莊子冷笑:這就是人心
    今天講的這個故事,是一個關於人心、信任與愛情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咱們常說的「莊生夢蝶」的莊子。話說莊子得了師傅老子的真傳,修煉到能夠分身隱形,出神變化。於是棄了漆園吏的前程,辭別老子,週遊訪道。婆娘當即就尋來斧頭,獨自前往後屋劈棺去取亡夫腦髓。女人用力劈棺,剛把棺材劈開,只見莊生從棺內嘆口氣,推開棺蓋,挺身坐起。」莊子復活了,田氏眼也直了、臉也綠了,戲卻不得不演下去。面對莊子的質疑,她乾脆放下膽,巧言抵飾。向莊生道:「奴家自你死後,日夕思念。
  • 老子智慧分享: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含義:古來善於當士的人們,微妙、幽深而通達權變,深邃得令人難以測識。5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含義:做人不應該只追求空有樣貌動人如玉,要追求精神或思想像石頭般堅硬有主見。10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含義:所以聖人掌握萬事歸一的法則,可以治理天下。不單憑自己所見,反能看得清楚,不自以為是,反而受尊敬,不自我誇耀,反能見功勞,不自高自大,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