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中文系的嗎?北京大學教授:「本專業不培養作家」

2021-01-08 朵朵聊情感

清末以來中國開始設立大學,細分專業和系,直到越來越多的人會把自己的專業和部門與未來的職業等同起來。

例如,當你從計算機系畢業時,你將成為一名程式設計師;如果你從建築系畢業,你將成為一名建築師;如果你從音樂系畢業,你將成為音樂家等等,這是對我們認知的誤解。有些人認為中文系的畢業生會成為作家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夢想將來成為作家的學生將申請中文系,然而卻的現實與我們的認知正好相反。

大多數著名作家不是中文系的

如果你算一下中國現代的著名作家,你會發現他們中很少有人學過漢語並成功畢業。例如,眾所周知,魯迅先生最初學的是醫學,但他覺得醫學救不了中國人,於是他放下手術刀,拿起筆,創造了一代人。

像他一樣,有郭沫若和武俠寫了很多作品,比如《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一代,金庸先生畢業於法學,而新月派的代表詩人徐志摩寫了《再別康橋》這樣感人的詩,在劍橋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

此外,冰心、張愛玲、余光中等著名作家都是外國文學系的畢業生,更何況,沈從文,巴金,葉聖陶甚至沒有上過大學。當然,這種誤解不僅是對我們的誤解,也是對許多早期作家的誤解。

例如,齊邦媛先生在晚年回憶說,他被國立武漢大學中文系錄取是因為他想成為一名作家,然而她的恩師朱光潛先生立即建議她轉到外國文學系,朱光潛先生這樣說:「學寫作,毫無意義,純粹浪費時間」。

得到肯定答案後,老師繼續問李健吾想不想當作家,點了點頭,老師馬上讓他去外國的文學系。李健吾也聽從了老師的建議,最終成為了未來一代的文學大師。老師是中國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他不是中文系的,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中文系不培養作家是大學裡的常識

從表面上看,中文系與文學密切相關,但他只研究文學。華文系不會培養自由易寫、充滿感性的作家,研究者們在學術上致力於理性而不是嚴謹的學習,而不是嚴謹的邏輯訓練。這也是以波士尼亞人為代表的學校成立中文系的基本宗旨。

因此中文系實際上是一個更傾向於理論教育和學術研究的學校系。中文系雖然可以讓學生多學習文學理論和知識背景,但可以培養學生更嚴謹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

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他也扼殺了學生的創作靈感,使他們的思維局限在一個很小的框架內,使學生有時無法寫出東西。

同時,由於過度學習過多的理論知識,學生的寫作變得過於深沉沉重,充滿學術氣息,就像閱讀學術論文一樣,內容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使普通人難以理解。

此外,許多學術流派的教授們非常重視學術規範的思想,甚至排斥諸如寫作等文學作品。就像過去的老派學者一樣,他們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是讀得太多了,所以變得僵化了。

因此在很多人,甚至是少數知名作家的心目中,中文系是培養滿口「之乎者也」的專業。胡適先生曾感嘆自己是「但開風氣不為師」,因為他像一個老學者一樣讀了太多的書,思想也太理性了,所以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永遠不會有大的成就。

中文系似乎是離文學的專業,但也是離文學創作最遠的專業。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許教授曾在課堂上公開表示:「本專業不培養任何作家,請有這種想法的同學馬上轉系」。

上一代人之前,兼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的王力曾說過:「文學人才其實很難養成,但倘若說文學人才可以養成的話,最適合養成文學人才的專業應該是外國文學系,而並非中文系」。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學院中文系的教授,還是致力於文學創作的作家,都認為中文系根本培養不出作家。如果你真的想成為一名作家,你最好去外國的文學系,開闊視野,展開想像力的翅膀,然後你可以閱讀中國文學作品,然後你會發現許多有不同的想法和觀點,從而衍生出很多創作靈感。

中文系值得一讀嗎

之前,我國中文系乃至文壇的人才儲備水平還存在差距。老一輩的文學大師們還在苦苦支撐中國文學,而後繼者卻卻從未出現過。

一位名叫王雲飛的江蘇考生用文言文寫高考作文,並獲得滿分,為了給這篇作文打分,評卷小組甚至邀請了中文系多位教授進行評閱,然而王雲飛使用的深度連有一些缺點。本文研究了古文教授在沒有高三候選人的情況下,其一生中的積累情況,之前,國內文壇人才庫薄弱。

文學的積累要靠一生,而不可能也只能在大學幾年內完成。然而隨著快餐文化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只關注最後的文憑,而不是獲得文憑之間的過程,這種功利性思維造成了當前中國中文系乃至文學界人才短缺的困境。

其實,歸根結底,中文系是否值得一讀,是眾說紛紜的問題,這取決於你個人的願望。

免責聲明:如果文章內容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30天內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儘快刪除內容。文章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和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作家出自中文系?北大教授:「本專業不培養任何作家」
    當然這種誤區也不是只有我們這種圈外人會有,許多作家早年也曾陷入這個誤區當中。例如齊邦媛先生在晚年的時候曾經回憶到自己因為想成為作家而考取了國立武漢大學的中文系,但是她的恩師朱光潛先生得知此事後卻馬上勸她轉繫到外國文學系,朱光潛先生是這樣說的:「學寫作,毫無意義,純粹浪費時間」。還有一件類似的事情是發生在北京大學校園裡的,著名作家李健吾當年考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系。
  • 北大中文係為王力等三位一級教授銅像安放揭幕
    今年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成立110周年,也是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為緬懷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四位一級教授,在去年為古文獻專業奠基人魏建功先生舉辦銅像安放揭幕之後,11月21日,北大中文係為楊晦、遊國恩、王力三位先生銅像安放揭幕。
  • 廈門大學中文系專業介紹
    中文系  廈門大學中文系創辦於1921年,魯迅、林語堂等著名作家、學者曾在該系執教。現有教師58人,其中教授24人(博士生導師16人)、副教授20人,講師13人。有在讀博士生94人,碩士生269人,本科生578人。  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具有較高的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中國語言文學知識,能在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從事文學評論、中國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的專門人才;培養能在文化藝術、新聞出版部門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編輯、文秘宣傳等實際工作的專門人才。
  • 北大中文系的「老主任」楊晦
    一個多月後,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北大,指定音韻學家魏建功先生臨時擔任中文系主任,維持「過渡時期」的工作。魏建功做了一年多,便由楊晦先生接任,那是1950年7月,可謂百廢待興的時期,教學很不正常。他當系主任後即遇上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的大調整,那是新政權的要求。中文系的任務確定為「培養學生充分掌握中國語文的能力和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思想,使成為文藝工作和一般文教工作的幹部。」
  • 北京大學:專業與通識相結合 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培養體系
    只有做到按學科「大類招生」,並在培養過程中實現,在大類中按照學生的專業秩序選擇,進行自由分流,才能實現真正的「大類招生」,絕不能為了「大類」而「大類」。此外,北大還允許同學們在全校範圍內自主選課,和在學部內自主轉專業。除教育部規定和招生時有約定的專業除外,同學們可以自主選擇轉系轉專業,不受除學術要求以外的任何限制。
  • 北京大學中文系12位知名學者國圖主講中國古代文學
    3月16日,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聯合主辦的「風雅·風骨·風趣——中國古代文學名家名作講座」開幕式暨首場沙龍在國家圖書館舉行。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杜曉勤等領導專家出席活動。
  • 地球人的漢語言學習聖地:中國第一中文系,宇宙第一文學院
    在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上,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最佳選擇是北京的2所超級大學,一個是被稱為「中國第一中文系」的北京大學中文系,另一個是被稱為「宇宙第一文學院」的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一個多世紀以來,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了一大批知名學者、教授、記者、劇作家等,對中國人文科學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按照教育部學科門類劃分,中國語言文學主要包括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8個二級學科。
  • 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軒」在閱讀王閱讀興趣班開講!
    2019年11月6日,中國首位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文軒」老師做客閱讀王閱讀興趣班,通過在線直播的形式與上萬名閱讀王的小學員們進行實時互動,與孩子們暢談「兒童閱讀與寫作」,並為家長們常遇到的兒童閱讀與教育難題答疑解惑。
  • 著名網絡文學作家血紅受聘上海大學兼職教授
    劉煒(左) 上海大學文學院 官網 圖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副主任許道軍副教授代表中文系和創意寫作學科致辭歡迎劉煒(血紅)教授加盟創意寫作學科團隊。他指出,職業作家受聘高校教授創意寫作是創意寫作教育應然之舉,和新文科建設提倡的人才培養理念一致,上海大學中國創意寫作研究中心於2017年就和閱文集團聯合在國內率先創辦了網絡文學方向創意寫作碩士點,劉煒(血紅)的加入對推動網絡文學方向創意寫作點人才培養有重要意義,期待創意寫作學科在劉煒教授的加盟下,能取得更多更重要的成果。
  • 汪壽明教授:憶華東師大中文系的名師們
    撰文:汪壽明(華東師大對外漢語系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1958年秋,我負笈進入華東師大中文系,倏忽至今已過去一個甲子了。自1962年畢業留在中文系任教,後雖從中文系調至對外漢語系,但我在師大的絕大部分時間還是在中文系。
  • 王力銅像安放揭幕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
    當天在北京大學人文學苑中文系辦公樓,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力弟子唐作藩,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力學生陸儉明,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寧,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力助手張雙棣,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黨組書記、主任羅榮莉,廣西博白縣委副書記、縣長孫國梁,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敏,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副會長李旭練,以及王力先生之子、原中關村四通集團執行副總裁王緝志,王力先生之女
  • 讀中文系的人,只是看上去很美?
    或許,沒有哪個專業能比「中文系」更輕鬆而尷尬了。學生好像每天都能生活在詩情畫意中,而且,讀小說、詩歌,也並不是一件需要別人教的事情,培養專業作家也並非中文系的目標。但作為一門人文課程,中文系其實有著自己存在的必要與非功利性的教育方式。
  • 作家能不能培養? 為文化產業培養創意「寫家」
    據有關報導,自1936年美國愛荷華大學創立第一個創意寫作工作坊以來,至今在美國已有超過720個創意寫作相關的專業點和工作坊,由還處在創作中的作家們擔任教職,學員也多是作家,這種相對成熟的作家教作家的模式被視為「世界上從未有過的對當代作家最大的文學支持體系」。  目前在國內,圍繞創意寫作專業最大的爭論仍是寫作是否可以教,作家能否被培養。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2008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大學十講》《學者的人間情懷》《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等。妻子夏曉虹也是北大中文系教授。 陳平原今年將滿六十。在採訪中,「從某一角度上說」之類的用語,他頻頻拋出。面對我的提問:北大近兩年話題頻出,為什麼不見你發言?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
    參與活動:2017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 編號:37 姓名:黃天驥「這輩子我只努力當一座橋」 ——記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在學生眼裡,這位名師既是能就專業問題高談闊論的師長,又是可以就一個熱門社會現象進行一番海侃的老友。先生以自己滿腔的愛,言傳身教,感染每一位學生。    開創百篇作文訓練    愛學生,便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好。
  • 廈大逐條回應中文系教授王諾教授公開信 稱系溝通不暢
    這幾天,廈大出了不少新聞,其中最惹人眼球的要數2月23日該校中文系教授王諾的一封公開信,公開信直指「廈大荒謬博導政策」,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25日晚8點多,廈大研究生院通過廈大官方微博做出回應,稱是「溝通不暢有誤解」。
  • 中文專業:一通百用是書生
    人們常用這句話來形容人文科學專業在就業市場的窘迫。那麼作為「無用之用」的代表,中文專業學生就業時是否有「大用」?其培養方向、就業出口如何?是什麼左右了這一專業的就業質量?畢業生如今都在哪兒?面對中文專業這一志願時,熱衷也好,不感冒也好,都不要輕易下結論,讓我們先看看中文專業的老師和學生怎麼說。想當作家?
  • 北大中文系慶建系110周年 百餘年培養英才上萬名
    新京報訊(記者 楊菲菲)魯迅、周作人、劉半農、胡適、沈從文……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百餘年的發展歷程中,名師大家輩出。11月22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舉辦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93歲高齡的唐作藩等十幾位北大中文系老教授來到現場,北京大學校長郝平也對中文系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新期待。
  • 北京大學程鬱綴教授漫談「古典詩詞與人文精神」
    未來網高校頻道12月16日訊(記者 耿玥 通訊員 林釗宇)12月13日下午,應山西大學邀請,北京大學中文系程鬱綴教授以「古典詩詞與人文精神」為題在山西大學文科樓三層報告廳作了山西大學堂人文通識教育系列首場講座。校長黃桂田出席,副校長杭侃主持講座。
  • 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類各專業簡介
    北京大學法語語言文學系的前身是1919年北京大學設立的法文科,1999年起更名為法語語言文學系,簡稱法語系。本系是國內同學科中最早設立碩士點(1956)和博士點(1987)的單位之一,目前擁有全國一流的師資力量。在這個由14人組成的精幹的教學科研集體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講師2人,另長期聘用兩位法國專家。既有學養深厚的知名學者,又有出類拔萃的青年骨幹。科研碩果纍纍,備受同行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