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集紀錄片,「喚醒」了這些久遠的歷史
我們腳下這片土地,古時候叫楚國。
很多人知道屈原、楚懷王,不少人知道「篳路藍縷」、「一鳴驚人」這些與楚國有關的成語,還有一些年輕人從玄幻小說《尋秦記》裡得到對楚國粗淺的印象。
但要說起楚國800年的文明和變遷,說起楚文化強烈不羈又不失浪漫的風格,大多數人都感到既遙遠又模糊。
連日熱播的《楚國八百年》,讓這段久遠的歷史「活」起來。
首播圓滿收官
反響力壓《舌尖上的中國》
「戰勝了時間,戰勝了歷史,楚文化已經涅盤為一隻浴火重生的鳳凰,永遠翱翔在天地之間。」
昨晚,8集高清紀錄片《楚國八百年》以這樣詩性的語句,在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和湖北衛視,畫上了首播的句號。《初生》、《覺醒》、《受挫》、《稱霸》、《歧途》、《劫難》、《變革》和《涅盤》,該片用8集紀錄片呈現楚國800年歷史的興衰。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完整、全面、生動地解讀楚文化的歷史人文紀錄片作品 。」
一系列數據,能夠說明《楚國八百年》引發的觀眾熱潮——
全國34個中心城市收視率調查:該片收視表現優異,帶動央視紀錄頻道收視率在同一時段明顯提升。
百度搜索關於該片的數據,達到61萬多條。新浪微博有關《楚國八百年》的網評達到1000多條。
央視反饋:該片目前網絡跟帖評論數量,超過《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首播同時段。
讓製片方欣慰的是,《楚國八百年》達到了預期效果,那就是:讓歷史鮮活起來,讓楚國八百年鮮活起來。
時間凝固+情景再現
讓玻璃櫃裡的文物活起來
中國歷史上第一段長城、第一個縣、第一支毛筆、甚至是第一把鐵劍,都出現在楚國大地。
一個個驚人的考古發現證明,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明,與北方的黃河文明雙峰並峙,甚至在許多方面,楚文化一度領先於北方中原文化。
僅湖北荊州一地,楚城遺址就有5座,楚文化遺址73處,大型古墓葬800多座,迄今出土文物逾12萬件。
如此豐厚的歷史遺存,交織著高貴氣度和噴薄活力的眾多文物,卻給《楚國八百年》攝製組出了一個大大的難題。
總導演張曉敏說:「楚國給我們留下尚武的精神、浪漫的文化,但對具體視覺化設計沒有幫助,概念是不能用攝像機拍到的。單單依靠拍攝博物館的文物?拍攝遺址裡的土堆和白骨?這些難以承載紀錄片要表現的內容。」「要讓兩千多年前的文物活起來,讓距今兩千年的遙遠故事活起來。」藝術指導張毓雄介紹,這是該片創作之初就已確定的概念。
攝製組是一個80後年輕團隊,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方法,在畫面表現形式上除了空鏡、文物、歷史遺蹟、專家採訪、情景再現、三維動畫之外,還嘗試了全新的手繪CG動畫,在影像風格上呈現出更多的變化和新意。
他們將拍攝使用的青銅劍,放置於黑背景中的黑色轉盤上,影師手持攝影機模擬揮劍軌跡,逆著主光拍攝在轉盤上做旋轉運動的青銅劍。同時,在鏡頭前放置稜鏡,營造一個迷幻的畫面基調。在逆光光暈中,青銅劍「逆光飛行」,如行雲流水。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驚呼:「你們把劍拍活了!」
以「大寫意」還原歷史。飄舞在夕陽中的衣襟、一把衝破雨幕的利劍,楚人夕陽下舞蹈,楚成王大雨中舞劍,屈原悲憤放逐……這些恍如電影大片的畫面,將觀眾帶入了數千年前的歷史時空和氛圍。不重細節的追求,而重情景的渲染,片中大量運用情景再現,以象徵寫意的手法還原歷史情境。以兵器象徵武力,以風雨象徵困境,以燭火的突然熄滅象徵潛伏的危機,以斷劍象徵恥辱和決心。
大量使用高速攝影,讓微觀的塵埃在動作中飄動,記錄水滴濺起、雨點落下、雪花飄落,而將演員的表情、動作定格在一個瞬間,攝影師手持攝影機升格拍攝,遊走運動在這些人物表情和動作之間,留下每一個動態的情緒高點,讓觀眾能夠最大程度貼近楚文化的浪漫氣息。在歷史典故的表現上,大量使用二維動畫,採取了人物不動、鏡頭移動的風格,而且採用極具楚文化特色的紅黑色調。
張曉敏說,對於歷史題材的紀錄片來說,很難擁有像紀實題材紀錄片那麼多真實鮮活的現實素材。為了讓觀眾能真正走進楚國這段歷史,「我們將歷史定格,放大瞬間,讓觀眾仿佛能夠穿越時空,回到過去,回到楚國!」
「中原化」雙刃劍
讓汗牛充棟的史料活起來
楚國自立國到公元前223年滅國,歷經四十幾代君王。全盛時期的楚國北到黃河,東達東海,西至巴蜀,南抵嶺南。在吸收、融合以及創新之中形成的楚文化,有長達八百多年的盛衰史,上百個關鍵歷史人物行走其間。《楚國八百年》在八集的不長篇幅裡,要呈現如此紛繁複雜的歷史。
最初,湖北衛視請專家梳理楚國歷史、人物、文物及拍攝地點,寫成臺本初稿達10多萬字。如何將浩如煙海的歷史融合其中,而不是簡單的羅列和堆積?
以往歷史紀錄片中,往往只給觀眾留下宏大歷史敘事印象。《楚國八百年》要打破常規,化繁為簡。
攝製組帶著尋找規律的態度開始了兩三個月閱讀《楚史》的工作。同時,大膽聘請知名作家、學者張宏傑擔任總撰稿。因為從他的著作《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等,可看得出張宏傑善於從歷史中總結規律。
那麼,該確定怎樣的主題、選取哪些歷史事件、如何完成片子的架構?
3600多年前,楚人在商朝軍隊的驅逐下,被迫離開中原,向南遷徙。幾百年間,楚人在黑暗中苦苦等待著重回中原懷抱的機會。推翻了商王朝後,他們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國家。然而,周昭王率軍南下攻楚國。楚人回歸中原的滿腔熱情 ,被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澆滅。楚國國君熊渠以封子為王的驚人之舉,發出一個石破天驚的信號:楚國要使天下刮目相看了。
三次伐隨,佔領銅綠山青銅的力量,最終推動楚國成長為一個席捲江漢的強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止戈為武,霸業和仁義兼收並蓄。然而,伴隨著稱霸中原的進程,繁榮的物質文明助長了國君奢靡的欲望。盛世崩塌,只在一瞬。
張宏傑認為,戰國七雄中,秦國文化是最野蠻、最缺乏人道主義精神的。而楚文化的特點是開放性、兼容性和創造性、人道性,楚文化發展到後來,充分顯示了文明之美。然而,正如蠻族滅了羅馬,在這裡也是野蠻戰勝了文明。這就是歷史的詭異之處。
那些本來的邊緣國家一旦充分中原化,從武勇轉變為優雅之後,就必然成為身邊另一個邊緣國家眼中的獵物。楚國最後被秦國所滅,也證明了這個殘酷的規律。「中原化」這把雙刃劍,作用於文明的興衰,成為《楚國八百年》這一主題的創作方向。
在劇本創作中,貫穿「中原化」這把雙刃劍對楚國興衰的影響,以主要人物和事件作為推動故事敘事的主要線索。在主題表達上並不局限於楚國歷史中,往往跳出來,引導人們在更高一個層次上看問題。
張曉敏說:「我們將楚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蟄伏萌芽期、圖強發展期、春秋爭霸期、中衰復興期、變法爭雄期、衰落滅亡期等。每集選取這一歷史時期中一個最為關鍵的人物,講述這個人物最為關鍵的一個故事,充分發掘出那些值得深思的歷史規律。」
假設引發激辯
中國電視對地域文明的創新詮釋
「如果楚國統一中國,中國社會也許就不會出現焚書坑儒這樣的文化大毀滅,也不會有徒刑遍地、民不聊生的秦朝暴政。中國人的文化性格避免受到重大摧殘,楚文化的寬容、人道和創造力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基因,其後中國的歷史,也許會有所不同。」《楚國八百年》第七集《變革》的末尾,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設性觀點,頓時在網絡上引發了激烈辯論。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也證明該片在不同層次觀眾中得到了反響。
該片學術顧問、我省著名學者劉玉堂在全片出鏡60餘次,他說:「片中關於秦楚文化心理特徵的比較、中原化的討論、吳起變法與商鞅變法比較、春秋與戰國戰爭特徵比較等,都比較新穎獨到。在思想性上深入淺出,學者看起來不俗,老百姓覺得好懂。」
攝製組前往湖北、河南、安徽、陝西、上海等地的博物館與考古遺蹟進行了拍攝,採訪楚史專家上百人。劉玉堂表示,這保證了該片史實基本可靠,重大歷史人物、事件沒有出現紕漏,《楚國八百年》可以說是中國電視對地域歷史文明的一次創新性詮釋。
湖北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湖北衛視總監向培鳳介紹,《楚國八百年》應該說圓了幾代湖北廣電人的夢,數十年來大家一直想拍這樣一部全面反映楚國歷史的紀錄片,有的編導至今還珍藏著已經泛黃的構想方案。他說:「湖北有豐富的紀錄片創作題材,除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外,道家聖地武當山,『世界地質公園』神農架都是絕佳的創作題材。此外,三峽工程、移民文化等也是極具現實意義的創作題材。這些題材不僅適合在全國傳播,更具備極高的國際傳播價值。」
中央電視臺總編輯羅明認為,《楚國八百年》為央視與全國省級電視臺的紀錄片聯合攝製,探索並實踐了成功的合作模式。早在2011年,央視紀錄頻道在開播不到一年時,便確立了與湖北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紀錄片的合作意向。他說:「《楚國八百年》已經成為央視與湖北緊密合作的又一碩果,同時也是中國紀錄片聯盟成立以來,央視與省級兄弟電視臺推出的又一部聯合攝製作品。」
楚國起止
公元前11世紀末,周成王封熊繹居丹陽「號為子男五十裡」,儘管疆域不大,爵位也不高,但楚人從此有了正式的國名——楚國。
前223年,秦國大將王翦率部攻入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王被裝在囚車之中,運往秦國。至此,楚國曆時800多年。
「楚」的來歷
2008年7月,清華大學的校友捐贈了一批戰國竹簡,價值極高。《楚居》是其中的一篇,記載楚先君鬻熊的妻子妣厲生子時難產,剖腹產後妣厲死去,孩子存活。巫師用荊條將妣厲裂開的腹部包裹,將她安葬。為了紀念這位為生育後代獻出生命的偉大母親,這個部族後來自名為「楚」,也就是「荊條」的意思。
記者別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