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央視首播收視飄紅 歷史鮮活化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八集紀錄片,「喚醒」了這些久遠的歷史

  我們腳下這片土地,古時候叫楚國。

  很多人知道屈原、楚懷王,不少人知道「篳路藍縷」、「一鳴驚人」這些與楚國有關的成語,還有一些年輕人從玄幻小說《尋秦記》裡得到對楚國粗淺的印象。

  但要說起楚國800年的文明和變遷,說起楚文化強烈不羈又不失浪漫的風格,大多數人都感到既遙遠又模糊。

  連日熱播的《楚國八百年》,讓這段久遠的歷史「活」起來。

  首播圓滿收官

  反響力壓《舌尖上的中國》

  「戰勝了時間,戰勝了歷史,楚文化已經涅盤為一隻浴火重生的鳳凰,永遠翱翔在天地之間。」

  昨晚,8集高清紀錄片《楚國八百年》以這樣詩性的語句,在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和湖北衛視,畫上了首播的句號。《初生》、《覺醒》、《受挫》、《稱霸》、《歧途》、《劫難》、《變革》和《涅盤》,該片用8集紀錄片呈現楚國800年歷史的興衰。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完整、全面、生動地解讀楚文化的歷史人文紀錄片作品 。」

  一系列數據,能夠說明《楚國八百年》引發的觀眾熱潮——

  全國34個中心城市收視率調查:該片收視表現優異,帶動央視紀錄頻道收視率在同一時段明顯提升。

  百度搜索關於該片的數據,達到61萬多條。新浪微博有關《楚國八百年》的網評達到1000多條。

  央視反饋:該片目前網絡跟帖評論數量,超過《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首播同時段。

  讓製片方欣慰的是,《楚國八百年》達到了預期效果,那就是:讓歷史鮮活起來,讓楚國八百年鮮活起來。

  時間凝固+情景再現

  讓玻璃櫃裡的文物活起來

  中國歷史上第一段長城、第一個縣、第一支毛筆、甚至是第一把鐵劍,都出現在楚國大地。

  一個個驚人的考古發現證明,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明,與北方的黃河文明雙峰並峙,甚至在許多方面,楚文化一度領先於北方中原文化。

  僅湖北荊州一地,楚城遺址就有5座,楚文化遺址73處,大型古墓葬800多座,迄今出土文物逾12萬件。

  如此豐厚的歷史遺存,交織著高貴氣度和噴薄活力的眾多文物,卻給《楚國八百年》攝製組出了一個大大的難題。

  總導演張曉敏說:「楚國給我們留下尚武的精神、浪漫的文化,但對具體視覺化設計沒有幫助,概念是不能用攝像機拍到的。單單依靠拍攝博物館的文物?拍攝遺址裡的土堆和白骨?這些難以承載紀錄片要表現的內容。」「要讓兩千多年前的文物活起來,讓距今兩千年的遙遠故事活起來。」藝術指導張毓雄介紹,這是該片創作之初就已確定的概念。

  攝製組是一個80後年輕團隊,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方法,在畫面表現形式上除了空鏡、文物、歷史遺蹟、專家採訪、情景再現、三維動畫之外,還嘗試了全新的手繪CG動畫,在影像風格上呈現出更多的變化和新意。

  他們將拍攝使用的青銅劍,放置於黑背景中的黑色轉盤上,影師手持攝影機模擬揮劍軌跡,逆著主光拍攝在轉盤上做旋轉運動的青銅劍。同時,在鏡頭前放置稜鏡,營造一個迷幻的畫面基調。在逆光光暈中,青銅劍「逆光飛行」,如行雲流水。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驚呼:「你們把劍拍活了!」

  以「大寫意」還原歷史。飄舞在夕陽中的衣襟、一把衝破雨幕的利劍,楚人夕陽下舞蹈,楚成王大雨中舞劍,屈原悲憤放逐……這些恍如電影大片的畫面,將觀眾帶入了數千年前的歷史時空和氛圍。不重細節的追求,而重情景的渲染,片中大量運用情景再現,以象徵寫意的手法還原歷史情境。以兵器象徵武力,以風雨象徵困境,以燭火的突然熄滅象徵潛伏的危機,以斷劍象徵恥辱和決心。

  大量使用高速攝影,讓微觀的塵埃在動作中飄動,記錄水滴濺起、雨點落下、雪花飄落,而將演員的表情、動作定格在一個瞬間,攝影師手持攝影機升格拍攝,遊走運動在這些人物表情和動作之間,留下每一個動態的情緒高點,讓觀眾能夠最大程度貼近楚文化的浪漫氣息。在歷史典故的表現上,大量使用二維動畫,採取了人物不動、鏡頭移動的風格,而且採用極具楚文化特色的紅黑色調。

  張曉敏說,對於歷史題材的紀錄片來說,很難擁有像紀實題材紀錄片那麼多真實鮮活的現實素材。為了讓觀眾能真正走進楚國這段歷史,「我們將歷史定格,放大瞬間,讓觀眾仿佛能夠穿越時空,回到過去,回到楚國!」

  「中原化」雙刃劍

  讓汗牛充棟的史料活起來

  楚國自立國到公元前223年滅國,歷經四十幾代君王。全盛時期的楚國北到黃河,東達東海,西至巴蜀,南抵嶺南。在吸收、融合以及創新之中形成的楚文化,有長達八百多年的盛衰史,上百個關鍵歷史人物行走其間。《楚國八百年》在八集的不長篇幅裡,要呈現如此紛繁複雜的歷史。

  最初,湖北衛視請專家梳理楚國歷史、人物、文物及拍攝地點,寫成臺本初稿達10多萬字。如何將浩如煙海的歷史融合其中,而不是簡單的羅列和堆積?

  以往歷史紀錄片中,往往只給觀眾留下宏大歷史敘事印象。《楚國八百年》要打破常規,化繁為簡。

  攝製組帶著尋找規律的態度開始了兩三個月閱讀《楚史》的工作。同時,大膽聘請知名作家、學者張宏傑擔任總撰稿。因為從他的著作《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等,可看得出張宏傑善於從歷史中總結規律。

  那麼,該確定怎樣的主題、選取哪些歷史事件、如何完成片子的架構?

  3600多年前,楚人在商朝軍隊的驅逐下,被迫離開中原,向南遷徙。幾百年間,楚人在黑暗中苦苦等待著重回中原懷抱的機會。推翻了商王朝後,他們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國家。然而,周昭王率軍南下攻楚國。楚人回歸中原的滿腔熱情 ,被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澆滅。楚國國君熊渠以封子為王的驚人之舉,發出一個石破天驚的信號:楚國要使天下刮目相看了。

  三次伐隨,佔領銅綠山青銅的力量,最終推動楚國成長為一個席捲江漢的強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止戈為武,霸業和仁義兼收並蓄。然而,伴隨著稱霸中原的進程,繁榮的物質文明助長了國君奢靡的欲望。盛世崩塌,只在一瞬。

  張宏傑認為,戰國七雄中,秦國文化是最野蠻、最缺乏人道主義精神的。而楚文化的特點是開放性、兼容性和創造性、人道性,楚文化發展到後來,充分顯示了文明之美。然而,正如蠻族滅了羅馬,在這裡也是野蠻戰勝了文明。這就是歷史的詭異之處。

  那些本來的邊緣國家一旦充分中原化,從武勇轉變為優雅之後,就必然成為身邊另一個邊緣國家眼中的獵物。楚國最後被秦國所滅,也證明了這個殘酷的規律。「中原化」這把雙刃劍,作用於文明的興衰,成為《楚國八百年》這一主題的創作方向。

  在劇本創作中,貫穿「中原化」這把雙刃劍對楚國興衰的影響,以主要人物和事件作為推動故事敘事的主要線索。在主題表達上並不局限於楚國歷史中,往往跳出來,引導人們在更高一個層次上看問題。

  張曉敏說:「我們將楚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蟄伏萌芽期、圖強發展期、春秋爭霸期、中衰復興期、變法爭雄期、衰落滅亡期等。每集選取這一歷史時期中一個最為關鍵的人物,講述這個人物最為關鍵的一個故事,充分發掘出那些值得深思的歷史規律。」

  假設引發激辯

  中國電視對地域文明的創新詮釋

  「如果楚國統一中國,中國社會也許就不會出現焚書坑儒這樣的文化大毀滅,也不會有徒刑遍地、民不聊生的秦朝暴政。中國人的文化性格避免受到重大摧殘,楚文化的寬容、人道和創造力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基因,其後中國的歷史,也許會有所不同。」《楚國八百年》第七集《變革》的末尾,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設性觀點,頓時在網絡上引發了激烈辯論。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也證明該片在不同層次觀眾中得到了反響。

  該片學術顧問、我省著名學者劉玉堂在全片出鏡60餘次,他說:「片中關於秦楚文化心理特徵的比較、中原化的討論、吳起變法與商鞅變法比較、春秋與戰國戰爭特徵比較等,都比較新穎獨到。在思想性上深入淺出,學者看起來不俗,老百姓覺得好懂。」

  攝製組前往湖北、河南、安徽、陝西、上海等地的博物館與考古遺蹟進行了拍攝,採訪楚史專家上百人。劉玉堂表示,這保證了該片史實基本可靠,重大歷史人物、事件沒有出現紕漏,《楚國八百年》可以說是中國電視對地域歷史文明的一次創新性詮釋。

  湖北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湖北衛視總監向培鳳介紹,《楚國八百年》應該說圓了幾代湖北廣電人的夢,數十年來大家一直想拍這樣一部全面反映楚國歷史的紀錄片,有的編導至今還珍藏著已經泛黃的構想方案。他說:「湖北有豐富的紀錄片創作題材,除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外,道家聖地武當山,『世界地質公園』神農架都是絕佳的創作題材。此外,三峽工程、移民文化等也是極具現實意義的創作題材。這些題材不僅適合在全國傳播,更具備極高的國際傳播價值。」

  中央電視臺總編輯羅明認為,《楚國八百年》為央視與全國省級電視臺的紀錄片聯合攝製,探索並實踐了成功的合作模式。早在2011年,央視紀錄頻道在開播不到一年時,便確立了與湖北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紀錄片的合作意向。他說:「《楚國八百年》已經成為央視與湖北緊密合作的又一碩果,同時也是中國紀錄片聯盟成立以來,央視與省級兄弟電視臺推出的又一部聯合攝製作品。」

  楚國起止

  公元前11世紀末,周成王封熊繹居丹陽「號為子男五十裡」,儘管疆域不大,爵位也不高,但楚人從此有了正式的國名——楚國。

  前223年,秦國大將王翦率部攻入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王被裝在囚車之中,運往秦國。至此,楚國曆時800多年。

  「楚」的來歷

  2008年7月,清華大學的校友捐贈了一批戰國竹簡,價值極高。《楚居》是其中的一篇,記載楚先君鬻熊的妻子妣厲生子時難產,剖腹產後妣厲死去,孩子存活。巫師用荊條將妣厲裂開的腹部包裹,將她安葬。為了紀念這位為生育後代獻出生命的偉大母親,這個部族後來自名為「楚」,也就是「荊條」的意思。

  記者別鳴

相關焦點

  • 大型紀錄片《楚國八百年》24日在央視首播
    湖北日報訊 本報北京20日電(記者龔雪、通訊員姜詩斌)昨日,由中央電視臺、湖北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央視紀錄頻道和湖北衛視聯合攝製的大型人文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在北京舉行開播首映式。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尹漢寧出席並講話,中央電視臺總編輯(副省級)羅明致辭。
  •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央視將首播 展示神秘楚文化
    湖北日報訊 本報北京20日電(記者龔雪、通訊員姜詩斌)昨日,由中央電視臺、湖北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央視紀錄頻道和湖北衛視聯合攝製的大型人文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在北京舉行開播首映式。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尹漢寧出席並講話,中央電視臺總編輯(副省級)羅明致辭。
  • 《楚國八百年》湖北衛視首播 首次"復活"歷史
    波瀾壯闊,楚國八百年文化再現;「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從楚人的流離遷徙到逐鹿中原,全面展現起伏鉤沉的歷史,亂世的宏圖霸業,鄰國的世代恩怨,以及王朝的衰落。八集大型高清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由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尹漢寧和中央電視臺臺長胡佔凡擔任出品人,中央電視臺總編輯羅明和湖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湖北廣播電視臺臺長王茂亮擔任總監製。
  • 8集大型歷史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全集視頻分享
    圖註: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宣傳海報一、紀錄片《楚國八百年》介紹:
  •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讓觀眾穿越到兩千年前
    《楚國八百年》大膽運用場景復原和戲劇化再現,讓2700年前的一幕幕故事、一張張面孔再度真切地還原在我們面前在2月20日八集大型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的首映式上從《文明》《戰爭》和《精神》三個不同主題的片花來看,紀錄片場面恢宏,製作精良,還有引人入勝的故事,在畫面、作曲、配音等方面頗具大片氣質。這不由得讓觀眾對2月24日晚間起在央視綜合頻道、央視紀錄頻道、湖北衛視同步播出的《楚國八百年》充滿期待。一直以來,楚辭的浪漫優雅、青銅器的莊嚴厚重、漆器的神秘豔麗……這些極具標誌性的楚文化遺存早已溶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也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標誌。
  • 評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屈原成了「失意改革家」
    《楚國八百年》,已成為2014年開年以來最火爆的電視紀錄片。雖然在央視和湖北衛視首播至今已有兩周,然而在各大網絡論壇上,圍繞著兩千多年前那段風捲雲舒、波瀾壯闊的歷史,人們的熱論仍然在繼續。雖然在歷史學家那裡,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明在先秦時期所佔據的歷史文化地位,足以與當時北方的黃河文明雙峰並峙。
  • 楚國的坐標系——看紀錄片《楚國八百年》
    自2012年以來,《長白山》《江右》《海之南》《大黃山》相繼映現於央視紀錄頻道,讓一向青睞於藉助電視劇來展現本地區歷史文化特色的各省區,部分地轉向了依託紀錄片來書寫地域風物誌、抒發自豪感。各省區「走出去」的媒介倚重策略正在發生戰略性的轉移。在這種創作背景下,甲午初春,湖北又奉獻出了《楚國八百年》。
  • 《楚國八百年》讓歷史「活起來」
    本報訊(記者 李夏至)繼《大黃山》後,央視紀錄頻道再與地方衛視聯手,推出8集紀錄片《楚國八百年》,重現荊楚文明浩瀚歷程。據了解,這部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曾歷經近兩年的策劃和攝製過程,是中國紀錄片聯盟成立以來,央視與省級兄弟電視臺推出的又一部聯合攝製作品。
  •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導演:望揭示歷史規律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再現楚國歷史,總導演張曉敏接受本報專訪  八則故事跨越八百年  有多少人對於楚國的認識只局限於屈原、楚懷王等人物?「楚才晉用」等幾個詞語?甚至是黃易武俠小說《尋秦記》裡讀來的粗淺的印象?  距今三千多年的楚國,以風格鮮明的「楚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保有獨特地位。
  • 預告 今晚20:00大型歷史紀錄片《喋血長平》央視紀錄頻道首播
    請給我30秒時間暫時忘掉刷爆朋友圈的北京大雪陪我一起看一段精彩的預告片再多花一分鐘聽我講講這部紀錄片的來歷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北京五星傳奇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策劃、製作,講述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著名戰役長平之戰的大型歷史紀錄片《喋血長平》將於2月21(今晚)至2月24日晚8點央視紀錄頻道首播。
  • 八部中國歷史題材紀錄片——第一篇「楚國八百年」
    原標題:八部中國歷史題材紀錄片——第一篇「楚國八百年」 楚國歷史是中國歷史的縮影, 有更多思考。 《楚國八百年》第一次完整、 系統地講述楚國8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 以其奇譎瑰麗的文物解讀楚國輝煌燦爛的文明, 以其盛衰榮枯的歷程揭示歷史背後值得深思的規律, 以史為鑑,
  • 央視紀錄片:《楚國八百年》
    以前對楚國的考古發掘多,但是歷史紀錄少,中國研究歷史的方式對史料很依賴,因此對楚國的研究很有限,很多理論也僅僅是猜測。08年清華校友捐贈了一批竹簡——清華簡——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的記載,裡面有楚國的歷史紀錄《楚居》。結合已有的考古發掘,近年對楚國歷史的研究突飛猛進。
  • 評《楚國八百年》:打撈失落的楚文明
    》,已成為2014年開年以來最火爆的電視紀錄片。雖然在央視和湖北衛視首播至今已有兩周,然而在各大網絡論壇上,圍繞著兩千多年前那段風捲雲舒、波瀾壯闊的歷史,人們的熱論仍然在繼續。  雖然在歷史學家那裡,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明在先秦時期所佔據的歷史文化地位,足以與當時北方的黃河文明雙峰並峙。
  • 年度4k紀錄片《穿越絲路雙城記》央視首播
    12月1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承辦的「2020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高峰論壇上舉行了共同體成員間合作年度主題作品——4k紀錄片《穿越絲路雙城記》全球首播發布儀式。
  • 觀《楚國八百年》有感
    《楚國八百年》是央視紀錄頻道前段時間推出的一部歷史記錄片,拍攝精美,製作精良,它向我們重新講述了歷史長河中那段華夏兒女早已淡忘的楚國興衰,重視楚國的歷史。它一度是世界第一大國,中國歷史上第一段長城、第一個縣、第一支毛筆、甚至是第一把鐵劍,都出現在楚國大地。它不僅是華夏大地上文化最燦爛輝煌的諸侯國,也曾經是全世界文明的最高峰。
  • 《楚國八百年》再現楚輝煌 兮谷應勢破土新生
    恰逢3月初,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和湖北衛視連日熱播的《楚國八百年》(以下簡稱「楚八」),也於3月3日畫上首播句號,完美收官。《楚八》將楚國豪邁不失浪漫的文化特點、豐厚的歷史遺存以及高貴氣度與噴薄活力的文化特點展示得淋漓精緻。據全國收視率調查數據顯示,《楚八》帶動央視記錄頻道收視率的明顯提升,該片的網絡跟帖評論數量,已超過《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首播同時段。
  • 4K紀錄片《穿越絲路雙城記》央視首播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西安廣播電視臺及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成員合作的4K紀錄片《穿越絲路雙城記》,12月15日登陸央視科教頻道首播。作為一部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穿越絲路雙城記》源於百集4K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全片50分鐘,從藝術、生活、飲食、建築、法律、商貿等主題切入,講述了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的意義,用平行視角的講述方式,描繪西安與羅馬兩座城市,乃至中意兩國之間的文化共鳴、文明互鑑。
  • 一周臺劇收視:《精忠嶽飛》中視首播開門紅
    ,上周大結局收視成績4.15,趕超《天心女人心》,成為收視亞軍;接檔《蘭陵王》中視開播的《精忠嶽飛》首播成績1.33,成績不錯。網易娛樂10月7日報導 (文/小米)上周(9月23日至9月29日)上周收視率排行榜的名次有了新的變化,《蘭陵王》自開播以來,收視一路飄紅,上周大結局收視成績4.15,趕超《天心女人心》,成為收視亞軍;接檔《蘭陵王》中視開播的《精忠嶽飛》首播成績1.33,成績不錯;《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收視成績超越一直以來佔據周五檔冠軍位置的《廉政英雄》,以1.75的成績奪冠
  • 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 央視科教頻道首播!
    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 央視科教頻道首播!HappyLifestyle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央視科教頻道首播中華武校校長李明治擔任總顧問央視紀錄片導演孫業傑擔任總編導
  • 雲南省拍攝緝毒紀錄片《毒燕》今日央視首播
    原標題:我省拍攝緝毒紀錄片《毒燕》今日央視首播   由雲南省影視產業發展促進會和雲南雲視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的緝毒紀錄片《毒燕》,將於今日22時03分在央視12套社會與法頻道《見證》欄目首播,明日01時32分重播。該片堪稱現實版的「破冰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