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排華騷亂與留美幼童

2020-08-21 探索歷史真相

美國排華騷亂與中國早期留美幼童的命運

經姍姍

導語:19世紀末,美國依然存在著對少數民族與有色人種嚴重的種族歧視。從1873年前後開始,歐洲發生的經濟危機蔓延到美國。美國的少數種族主義者為了轉移經濟危機的影響,製造了多起迫害旅美華工的暴力事件。這股排華騷亂、反華浪潮最終迫使中國早期留美幼童中斷學業,分批回國。


19世紀70年代初中國興起的幼童留美運動,是清政府中少數有識見的洋務派大員如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在容閎的勸說推動下,興辦起來的。從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開始,到1875年(光緒元年),清政府連續四年,向美國派遣留美幼童學生,每年派遣30人,四年共120人。幼童學生的年齡多在9到12歲之間,而11歲的詹天佑則是頭批幼童學生之一。在清政府原初的規劃中,預計學生留美期限為15年,畢業後還要在美遊歷2年,總共17年,然後回國服務。

幼童學生在美國

中國幼童赴美留學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初到美國才十一二歲甚至年齡更小的幼童學生,成長為20歲左右的青年人。從少年到青年,正是一個人求知慾最旺、接受力最強的時期,也是他們人生觀與世界觀形成的時期。詹天佑與他的小夥伴們在這時期,生活與學習在美國的學校、家庭與社會中,在學習各門自然科學的同時,也受到西方近代社會政治思想、生活方式與人生價值觀乃至宗教信仰的影響。幼童學生們到美國後,壓力減輕,束縛放鬆,吸收新思想,學習新知識,參加各項新式體育運動,厭惡繁瑣的封建禮節與四書五經,讀西方小說。正如容閎所說:「彼等既離去故國而來此,終日飽吸自由空氣,其平昔性靈上所受極重之壓力,一旦排空而去,言論思想悉與舊教育不侔,好為種種健身之運動,跳躑馳騁,不復安行矩步,此皆必然之事,何足深怪?」他們甚至換了服飾,剪去長辮,偷偷與美國的女孩子約會,還有一些幼童學生信奉了基督教。

由此,留美幼童們在思想觀念、言行禮儀、生活習慣等等方面,就與清廷為他們設計並規定的「中體西用」的模式和藩籬產生了疏離。

幼童學生留學,「固屬中華創使之舉,抑亦古來未有之事」(曾國藩、李鴻章:《幼童出洋肄業事宜折》(1872年2月27日),《李文忠公全書》奏稿之十九),更因為它不像創辦新式工礦企業與新式陸海軍那樣,與國家的軍事、經濟有直接的關係和迅速見效的作用,反而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有明顯的背離與威脅,因而它在洋務派舉辦的各項新式事業中,基礎最為脆弱,存在與發展最為困難,遭到頑固派官僚們的攻擊最多,隨時都有被扼殺的危險。

到1880年(光緒六年)年底,更為嚴重的事情發生了:清政府中的頑固派官僚們,以當年美國發生排華騷亂為導火線,對留美學生運動發起了一場猛烈的圍攻。

排華騷亂與反華浪潮

自19世紀中葉開始,中國南部的廣東、廣西、福建等地,便有大批華人到美國西部淘金,然後參與興建鐵路。他們勤勞、樸實、聰慧,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付出了血淚和血汗。

在那個時代,美國鐵路事業高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興建橫貫美國大陸東西的大鐵道時,負責修筑西段線路的「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董事長斯坦福為提高建築進度,從1865年開始,從中國廣東等地,招募了約14000多名華工,主要是廣東農民工,來美參加鐵路建築。

招募到「中央太平洋線」鐵路工地的中國工人,在工作初期,很為白人所輕視。誰知這些身材瘦小的華工們,吃苦耐勞與勤勞智慧的程度卻遠遠超過了那些大個子的白人。當時西段鐵路施工條件異常艱難,要跨過高山、深谷和險川,要穿過原始森林和大草原。有些地方,夏天烈日如火,氣溫高達攝氏49度,冬季風雪交加,空氣稀薄。中國勞工們在築路工程中,總是擔負最艱苦、最繁重、最困難與最危險的工作,但工作效率卻十分顯著,從開始每天鋪三四英哩的路軌,迅速提高到每天鋪10英哩。從1865年到1867年,華工用最簡陋的工具、最不穩定的炸藥硝酸甘油,用兩年多時間,打通了絕頂隧道。有許許多多的華工為修建這段鐵路獻出了他們的生命,「平均每修建9公裡鐵路(西段鐵路長1800公裡)就有一個中國人喪生」。而華工們的工資卻很低,每月只有30美元,普遍低於白種人。後來,「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又繼續大量招募廣東農民工與其他華工,前後共達四五萬人。據美國有關資料說,在西段鐵路,華工們「提供了整個鐵路工程五分之四的勞動力」,其實遠不止五分之四,實際達到了百分之九十。華工成為興築中央太平洋線(即西段)鐵路的最主要力量。

因此,當1869年5月10日鐵路建成,在猶他州的波羅蒙特利角舉行東西兩段鐵路接軌儀式時,就由一個華工與一個愛爾蘭人分別釘進一顆金鉚釘。在當日舉行的慶祝宴會上,當資方特地邀請的8名華工代表進入宴會廳時,全體與會者起立鼓掌。「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董事克羅克在祝酒時說:「我願意提請各位注意,我們建造的這條鐵路能及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貧窮而受鄙視的、被稱為中國人的勞動階級—歸功於他們所表現的忠誠和勤奮。」後來,美國有關方面專門在內華達州維吉尼亞市建立了一座華工紀念碑,碑文上刻著:「華人先驅,功彰績偉。開礦築路,青史名垂。」美國的「南太平洋鐵路公司」等也爭相招募華工。華工中有許多人留居美國,成為最早的旅美華僑。他們為中國人爭得了勤勞與能幹的好名譽。

但是,在白人殖民者的統治下,美國始終存在著嚴重的對少數民族與有色人種的種族歧視。從1873年前後開始,歐洲發生的經濟危機蔓延到美國。美國的少數種族主義者為了轉移經濟危機的影響,製造了多起迫害旅美華工的暴力事件,其中規模比較大的有:1871年10月24日,洛杉磯數百名白人暴民在洛城尼格羅巷—帶殺死19名華人;1877年,同一地區的華人住宅全被白人暴民縱火燒毀。美國的報刊也大肆「妖魔化」華工。就在1880年10月13日,即詹天佑進入耶魯大學三年級時,美國西部科羅拉多州首府丹佛(Denver)市爆發了一場殘暴的大規模排華暴力事件:3000多白人暴民在丹佛市鬧區,包圍華人住宅區,一名華人被殺,受傷者無數,房舍財產損失超過5萬美元。丹佛暴力排華事件發生後,中國駐美公使陳蘭彬積極與美方交涉,親自拜會並三度照會美國國務卿,要求美方採取措施,保護華人生命財產安全,並懲辦兇手,賠償損失。但美方卻不顧條約義務和基本的道義準則,蠻橫地拒絕了陳蘭彬提出的合理要求。

消息傳到中國,理所當然地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與抗議。

清政府中的保守派官僚們抓住這一事件,對留美學生運動發動了圍攻。首先發難的是江南道監察御史李文彬,他於1880年12月17日(光緒六年十一月十六日)上奏清廷,稱留美學生們「多入耶穌教門」,要求將他們盡撤回國。中國駐美公使陳蘭彬、管理留學事宜的「駐洋肄業局」委員吳嘉善等急忙上奏清廷,表示極力贊同。儘管容閎四處奔走,力圖挽回;儘管美國有許多友好人士,如前總統格蘭特、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美國駐華公使以及耶魯大學校長波特等,出面呼籲;儘管李鴻章在無可奈何下提出「半撤半留之法」等,但都未起作用。

延至1881年6月19日(光緒七年五月二十三日),清廷最終決定:全部裁撤留美學生,分批回國。

留美幼童被迫中斷學業,提前回國

1881年這年,詹天佑20歲。他與他的留美同學們得到回國的通知時,正值暑假。他們當時「正在班丹湖畔舉行野外宿營,以圖歡聚,不料容博士(按:指容閎)帶來了出洋局停辦之惡消息,學生們聽了都垂頭喪氣,只得怏怏地各自回到寄宿的地方,去收拾行李準備回國」。

如前所述,幼童們當年出洋時,清政府本來規定留美期限為15年,畢業後還要在美遊歷2年,但到1881年,即使是第一批赴美的幼童,包括詹天佑在內,在美國實際也只有9年時間,後三批留美幼童在美國的時間更短。幼童抵美後是從小學讀起,到1881年,在全部100多名幼童學生中,只有約50多人進入各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但進入各大學就讀的留美學生,大多沒有完成大學學業,如在耶魯大學讀法律的梁敦彥,雖成績優秀,但因法律系的學制為4年,他才讀到大學三年級,也不能畢業。只有詹天佑與歐陽賡因為在耶魯大學讀的是工科,學制只有3年,因而他們在回國前,從耶魯大學畢業,取得了大學畢業證書。有一些幼童學生,還在讀中學、小學。

因此,「命令下達,對幼童言,乃一憂傷之日,大多數再過一兩年即可畢業,中途荒廢學業,令人悲憤異常。幼童召集會議,並派代表往見容閎博士,希望他代表幼童向政府交涉。容博士安慰幼童,並告訴幼童此番回華僅是度假,將來再返美完成所學。由於這種『保證』,幼童才同意返回,但是,仍有6名學生始終留美未歸」。

清廷下令撤回全部留美學生的消息,激起了國內一些開明人士的義憤。維新思想家鄭觀應當時即深嘆留美學生「全數遣回,甚為可惜」,指責清廷「淺嘗輒止,貽譏中外」。詩人黃遵憲憤然作長詩一首,題曰:《罷美國留學生感賦》:「新來吳監督,其僚喜官威,謂此泛駕馬,銜勒乃能騎。徵集諸生來,不拜即鞭笞。弱者呼痛,強者反唇稽。汝輩狼野心,不如鼠有皮……郎當一百人,一一悉遣歸,竟如瓜蔓抄,牽連何累累!」

1881年(光緒七年)7月,幼童學生們悽然地整理行裝,準備離美。

7月23日,美國著名的《紐約時報》發表題為《中國在美國》(China in the U.S)的社論,盛讚中國幼童學生「他們機警、好學、聰明、智慧,像由古老亞洲帝國來的幼童那樣能克服外國語言困難,且能學業有成,我們美國子弟是無法做到的」;社論預言這些幼童學生們回國後,將面臨種種尷尬:這些孩子已經學會了電報技術,而眼下中國政府還不準許在天朝聖國的土地上建設哪怕是一英哩的電線;這些孩子已經學會了鐵路建設知識,而中國政府剛剛拆除了國內唯一一條鐵路線(按:指1877年清廷拆毀上海吳淞鐵路);這些孩子深知公民的自由意味著什麼,而他們要把這些危險的學問和念頭,帶回一個不負責任的獨裁政府那裡。

1881年8月21日,熱誠的杜吉爾牧師特地在他的教堂裡,邀請所有尚在此地的中國留美幼童學生與美國各界許多友人,舉辦了一場動人的惜別晚會。詹天佑作為最後一批離美的中國留學生,與他的中國同伴參加了這次晚會。幼童吳仰曾寄住的家庭主人瑪麗·巴特利特在晚會上,給吳的母親寫了封信,在這封信中,這個美國婦女認為:不論在學業,在品行方面,您的孩子一直努力上進。我們堅信他必將成長為一個有用的公民,去為他的祖國服務,同時讓他的父母以他為榮耀。

1881年(光緒七年)8、9月間,在清政府官員的督率下,中國赴美留學的全部幼童學生,「除因事故撤回及在洋病故二十六名外,其餘九十四名,均於光緒七年分作三批回華」。

據第二批幼童學生溫秉忠回憶,有6名留美學生拒絕回國,始終留美未歸。其中有史料可查的,有譚耀勳,他是第一批幼童學生,廣東香山人,已入耶魯大學就讀,他拒絕回國,秘密逃跑,留美幼童學生們集體湊錢幫助他;1883年,他從耶魯大學畢業,獲得了紐約中國領事館的一個職位,但就在這年秋天,他因肺病去世,葬在他曾生活過的美國家庭的墓地裡。另一人是容揆,他是容閎的侄兒,廣東新寧人,第二批幼童學生,到美國後,較早信奉基督教;他也已入耶魯大學雪菲爾德理工學院就讀,拒絕回國。他得到其叔父容閎的資助,繼續求學,於1884年畢業,和一位美麗善良的美國女子結婚、生子;1893年開始供職於中國駐美國公使館,直至1943年去世。

回國的全部留美幼童學生,先從各學校集中,然後乘火車前往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舊金山),從那裡登上輪船,經日本回到上海。第一批學生約21名,於1881年8月8日(光緒七年七月十四日)離美;第二批學生約40人,於8月22日(光緒七年七月二十八日)離美。這兩批學生都由中國駐美公使館派一官員護送到美國西海岸登船。

第三批離美的學生多是年齡稍長的頭批與二批赴美的幼童,共27人,詹天佑是其中之一。除詹天佑外,有資料可查的,還有梁敦彥、歐陽賡、黃開甲、薛有福、溫秉忠等人,連同駐洋肄業局的官員及其家屬,共有48人。這批人由吳嘉善親自率領,於8月下旬離開哈德福特,乘火車,經歷了一個星期的旅行,中途遊歷了美、加邊境的大瀑布,還順道到加拿大南部一遊。8月底,他們到達舊金山,下榻皇宮飯店,受到殷勤周到的接待。他們在舊金山停留了一周,看了許多地方。

在這一周期間,舊金山當地著名的棒球隊—奧克蘭(Oakland Baseball leam)棒球隊,因久聞中國留美學生中有一批水準很高的棒球隊員,遂來向他們挑戰,要求舉行一場中美公開賽。詹天佑與他的中國同學,血氣方剛,球藝又佳,立即應戰,決心在離美前打一場漂亮的棒球賽,以壯國威,並向美國人民獻上一份告別禮。消息傳開後,當地市民,特別是許多華僑,紛紛扶老攜幼趕來觀戰與助威。

中國留美學生棒球隊出場的有9名隊員,其中第一批留美生中有6人,他們是梁敦彥、詹天佑、蔡紹基、黃開甲、陳鉅溶、鍾俊成;其餘3人為第二批留美生,他們是吳仲賢、李桂攀、鄺詠鍾。

球賽開始後,舊金山奧克蘭隊認為中國留學生隊的球技不會很好,又是即將回國、臨時組合的一支球隊,己方定會輕易取勝。但是當輪到中國隊進攻時,中國投手梁敦彥出球之猛,使奧克蘭隊大感意外。這場球賽下來,中國隊獲得大勝。中國留學生與華僑觀眾熱烈歡呼。留美幼童溫秉忠後來回憶說:那時「誰又看過東方人玩棒球呢?中國投手之高招,使奧克蘭隊已感情勢不妙,球場觀眾大譁—中國人打美國的『國球』,且使老美潰不成軍,不可思議!全場終局,中國隊大勝,幼童及華僑興高彩烈」。

1881年9月6日(光緒七年七月十三日)下午,詹天佑與第三批學生一道,登上「北京城」號輪船,離開美國。他們在海上航行了整整一個月,經日本橫濱,回到上海。

詹天佑帶著激動、喜悅與複雜的心情,踏上了已闊別9年的中國土地。去時他尚是稚氣未脫的11歲少年,如今歸來,卻已是才華煥發的翩翩青年。■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

(責任編輯 劉曾文)

相關焦點

  • 晚清最正確的一次投資:派幼童留美,回來都是民國大紅人
    1872-1875年,清政府連續四年,向美國派遣留美幼童學生,每年派遣30人,四年共120人。幼童學生的年齡多在9到12歲之間,而11歲的詹天佑則是頭批幼童學生之一。在清政府的規劃中,預計學生留美期限為15年,畢業後還要在美遊歷2年,總共17年,然後回國服務。
  • 徐國琦 | 留美幼童的提前撤回:竟如瓜蔓抄(上)
    摘要:《排華法案》在1882年正式成為法律。容閎認為,由於這個法案的通過,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外國人和少數族裔的開明友善態度。在中國,李鴻章是幼童留美的主要支持者,美國國內對華人的敵視使他在反對幼童留美計劃的人面前遇到了巨大阻礙。1881年夏,所有清朝留美學童,甚至包括當時已經進入大學學習的中國學生,全部被要求立即回國。
  • 他的曾孫是金髮藍眼的美國記者:留美幼童李恩富的傳奇一生
    當十二歲的李恩富做為留美幼童踏上美國時,根本不會想到,一百四十多年後,他的曾孫馬修·李,這個金髮碧眼的美聯社記者,在中國問題上與政府發言人針鋒相對而被中國網民熟知,並冠上「李大爺」的稱謂。因為「李大爺」,人們好奇他的「李」姓的出處,才知道了李恩富。
  • 出類拔萃之輩――留美幼童的故事(下)
    1884年中法海戰中,就有6名留美幼童參加,4名犧牲,其中3人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至今,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檔案中,還留有他們陣亡的記錄。   10年後,一些幼童已成長為中國最早的新式海軍軍官。他們和清末派往歐洲學習海軍的留學生一起,組成了清末海軍的領導系統。
  • ――留美幼童的故事(上)
    這個經容閎―――中國第一位留美學生―――努力了10年之久,在李鴻章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計劃,原本長達15年之久,卻在進行到第10年時,因保守勢力強烈反對,半途夭折。   留美幼童被「召回」後,經歷了從晚清到民國初年幾乎所有重大的歷史事件。
  • 留美幼童的歷史遺憾
    1872年夏,「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學,此後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繼續遴選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    遙想當年沒人願意出國留學     1871年,為湊足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名額,容閎在上海設立預科學校招生。
  • 有幼童留美,為何沒有幼童留日?
    文|陳卿美幼童留美,是中國近代主動向西方學習的一個重要標誌。雖然留學事業半途夭折,但在眾多留美幼童中,也湧現出了很多棟梁型人才。同樣是留學,為何有官派幼童留美,卻沒有官派幼童留日呢?因為日本是清末中國學生的首選留學之地,沒有幼童留日似乎說不過去。
  • 留美幼童的悲喜劇,是一面歷史的鏡子
    縱觀中美關係的風風雨雨,看看現在美國一些大學對中國赴美留學的學生日漸產生排斥,再想想當年中國第一次官派幼童赴美留學,確實讓人心生感慨,今夕何夕?1872年的今天,8月11日,晚清第一批留美幼童,這50來名來自普通家庭只有12歲左右的孩子,從上海啟程赴美國留學。他們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專有名詞:留美幼童。
  • 留美救亡史:中國人的浴火重生
    但留美幼童的命運,除了取決於清政府的決心外,還取決於大洋彼岸的美國。從1873年開始,歐洲發生的經濟危機蔓延到美國。一些種族主義者為了轉移經濟危機的影響,製造了多起迫害旅美華工的暴力事件。美國的報刊也開始妖魔化華工,排華浪潮逐漸興起……強國夢碎因洋務運動,李鴻章的外交事務越來越多。
  • 留美幼童:祖國親生的「雜種」!
    按照留美幼童的發起者和靈魂人物容閎的設計,這些從十三四歲的孩子中挑選出的幼童,他們將在美國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學業。儘管留美幼童先後有曾國藩和李鴻章兩位晚清巨擘的力挺,但隨著曾的去世和李在政治鬥爭中的屢受攻擊,終於,在首批留美幼童踏上美利堅大地九周年之際,一道旨令從北京通過越洋電報送達位於美國的留美事務局: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國內。其理由是:「該學生以童稚之年,遠適異國,路歧絲染,未免見異思遷。」
  • 留英1.5萬名幼童與留美120名幼童
    第一次聽說120名留美幼童時,我很吃驚。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平均年齡只有12歲,帶著國家的使命,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將來回國報效祖國。中國官派留美幼童第一次聽說1.5萬「留」英幼童是近兩天的事,要不是英國爆發疫情,可能這一輩子都不會知道。
  • 留美幼童後代造訪開灤側記
    踏訪先輩的足跡,是留美幼童後代的夙願。日前,鄺楚鈞和他的父親鄺徵祥以及唐紹明、梁贊勳、吳守浩、周禮達等16位當年赴美幼童的後代來到開灤,參觀開灤博物館和鐵路源頭、中國第一佳礦等唐山近代工業遺址等先輩曾經工作過的地方,追尋他們的中國夢。  為了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1872年到1875年間,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國留學。
  • 關於留美幼童的一樁歷史公案
    1872~1875年,大清政府每年遴選30名少年赴美留學,4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原計劃留學時限為15年,不料進行到第十年時,留美幼童全部被政府強行召回。這一事件史稱「留美幼童公案」。當事者各執一詞,旁觀者盲人摸象,直到今天,莫衷一是,遠非「保守派戰勝開明派」那麼簡單。    被稱為保守派首領的,是大清首任駐美公使陳蘭彬。
  • 他是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百年後被美國追認為加州律師
    1872年8月11日,清政府為實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宏願,派出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學。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美學生容閎,正為招生奔走於京滬粵港之間。母親與容閎同鄉,聽說了容閎的留美計劃後,決定把張康仁託付給他。與張康仁同行的少年還有蔡紹基、詹天佑等。張康仁成為第一位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的中國學生,也是第一位獲得美國律師資格的中國人,是留美幼童中後來唯一一名律師。
  • 中國留美幼童的歷史遺憾
    1872年夏,「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學,此後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繼續遴選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遙想當年沒人願意出國留學 1871年,為湊足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名額,容閎在上海設立預科學校招生。當時以為這事兒很容易:「學生年齡,定為12歲以上,15歲以下,須身家清白,有殷實保證,體質經醫生檢驗,方為合格。」同時制定了考試規則,應考及格,才能進入預科,再學一年,「方可派赴美國留學」。
  • 留美幼童——中國近代史上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一批孩子
    他慷慨激昂地說:「中國沒有死,她只是睡著了,她終將會醒來並註定會驕傲地屹立於世界!」 「他們像久受灌溉培養的樹木,發芽滋長,就要開花結果,難道要摧殘於一旦盡棄前功嗎?」 李鴻章原計劃把留美幼童送入軍事學院和海軍學院,但當若干幼童從美國的高中畢業,準備到大學讀書時,美國政府卻沒有接受中國政府的請求。
  • 留美幼童後代捐珍貴文物
    老西關曾出過3名晚清官派留美幼童  本報訊 老西關曾出過3名晚清官派留美幼童,除詹天佑為人熟知外,其他的卻記載甚少。日前,另一位留美幼童梁普照的後人給廣州荔灣區送來了壽屏、圖冊和繪圖工具等一批珍貴文物,為有關部門對梁普照和中國鐵路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 出國留學專業名詞解釋——留美幼童
    第1頁:簡介 第2頁:出國難  國留美幼童指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幼童學習西方教材,不但學到了許多新的自然科學知識,而且也接觸了較多的資產階級啟蒙時期的人文社會科學文化,這使他們漸漸地對學習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失去了興趣,對煩瑣的封建禮節不大遵守,反而對個人權力、自由、民主之類的東西十分迷戀。他們與美國的女孩子暗暗約會,參加各類體育活動……所有這些新變化都被清政府的保守官僚視為大逆不道,不可容忍,一場圍繞留美幼童的中西文化衝突不可避免。
  • 晚清留美幼童後代捐出珍藏
    時報訊 (記者成小珍 通訊員王崢)廣州西關曾出過3名晚清官派留美幼童,除詹天佑先生外,另兩名即梁普照和梁普時兩兄弟。24日,梁普照的孫子梁贊勳將一批「寶貝」捐獻給荔灣區,包括一套壽屏、一本英文版《京張鐵路技術標準圖冊》及若干繪圖工具。  在西關,一提起留美幼童,人們首先想到的會是詹天佑先生。
  • 中國歷史紀錄片《幼童》,他們都有一個永遠的名字:留美幼童
    中國歷史紀錄片《幼童》, 他們都有一個永遠的名字:留美幼童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因此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