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縣籍臺商回鄉探親並考察家鄉教育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河南新縣籍臺商回鄉探親並考察家鄉教育

  中新網鄭州3月21日電(段曉宇)河南省委統戰部消息,日前,臺商翁水泉及夫人劉女士回家鄉新縣探親並藉機考察教育發展狀況。

  交談中,新縣統戰部、臺辦領導了解了他們在臺灣的工作生活狀況,並向他們及其親人表達了親切問候和美好祝願,還向他們介紹了新縣的風土人情、投資環境及新縣近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闡明了縣委、縣 政府、縣臺辦積極為臺商服務、提供優惠政策和大力保障臺商合法權益的工作理念。請他們回臺之後多宣傳新縣、推介新縣,帶動更多的臺胞來新縣投資興業,並經常帶家人回新縣多走走看看。

  翁先生、劉女士表示,新縣的投資環境非常好,教育市場很有潛力,並對在新縣投資興業充滿信心。他們還說如今的新縣在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和城市面貌等各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感到很高興,爭取在有生之年多回家鄉看一看、走一走,也將盡力介紹更多的新縣籍臺胞回鄉探親,了解家鄉、加深家鄉感情,為家鄉各項事業的發展盡份心、出份力。(完)

相關焦點

  • 河南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員回鄉省親祭祖
    河南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員回鄉省親祭祖 >   中新網鄭州4月7日電(段曉宇)河南省僑聯消息,日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泰國曼谷辦事處官員張金華回家鄉河南正陽縣皮店鄉探親祭祖。
  • 安徽省臺聯歡迎臺灣皖籍新娘回鄉探親參訪
    中國臺灣網11月11日合肥消息 11月9日,安徽省臺聯會長陳清海會見了以臺灣新住民協會副會長韓嶽紅為團長的臺灣皖籍新娘參訪團一行,向返鄉探親參訪的「徽姑娘」們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和美好的祝願。副會長仲宏斌參加了會見。  陳清海簡要介紹了安徽省臺聯的基本情況。
  • 家鄉人懷念河南籍臺灣教育家王廣亞
    原標題:家鄉人懷念河南籍臺灣教育家王廣亞  新華網鄭州12月30日電(記者桂娟)著名河南籍臺灣教育家王廣亞29日在臺北去世的消息,引發家鄉人深切懷念,各界人士紛紛表達哀悼之情。   這位祖籍為河南省鞏義市大峪溝鎮海上橋村的臺灣同胞,一生致力於兩岸教育事業和文化交流,古稀之年仍在家鄉創辦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和鄭州成功財經學院兩所大學,培養大學生數十萬人。   30日上午9時,兩所大學內分別設置靈堂和弔唁廳,接待廣大師生、校友、先生生前好友和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弔唁。
  • 同舟共濟,共築大別山魂——在京新縣籍青年向新縣捐贈抗疫物資
    新縣是河南省的南大門,毗鄰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湖北省,也是這次疫情的重災區,疫情防控任務十分艱巨。作為在京工作的新縣籍青年人士,時刻關注著家鄉的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得知在新縣縣委縣政府的領導指揮下,各級幹部勇於擔當,廣大群眾高度配合,特別是廣大醫務人員衝鋒一線盡心奉獻,讓在京工作的新縣籍青年人士深表欣慰的同時也非常感動。
  • 大別山走出的新縣籍開國將軍
    新縣籍開國上將1名:許世友。 新縣籍開國中將4名:鄭維山、吳先恩、張池明、範朝利。 新縣籍43名開國將軍都是老紅軍,大部分生於新縣,長於新縣,並在新縣參加革命,投身到轟轟烈烈的革命洪流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新縣籍42名開國將軍參與了創建和擴大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 臺灣知名人士李宗奎助力荊門籌建臺商電子工業園
    11月17日,應荊門市委書記別必雄邀請,中國民眾黨副主席、京山旅臺同鄉會會長、東奎國際有限公司總裁李宗奎夫婦一行9人,專程赴荊門市參訪考察,並就高新區·掇刀區籌建臺商電子工業園進行了商洽會談。    李宗奎先生祖籍湖北京山,多年來他一直非常關注家鄉建設,曾多次率京山旅臺同鄉會鄉親回荊門省親,特別是每年「湖北臺灣周」期間,李宗奎先生積極引見臺灣商界朋友,聯絡荊門籍鄉親參與荊門代表團舉辦的經貿活動,表達了對家鄉的大力支持和無限深情。    此次回鄉,李宗奎先生對家鄉荊門的巨變和快速發展驚嘆不已。
  • 潮汕籍僑胞在廣東汕頭的「別樣」春節回鄉模式
    中新社汕頭2月8日電 題:潮汕籍僑胞在廣東汕頭的「別樣」春節回鄉模式中新社記者 李怡青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目前廣東汕頭人的生活形態。原本回鄉探親、看故鄉美景、逛家鄉廟會、看望闊別已久的親朋好友的僑胞們,變成「新」的春節回鄉模式。網絡問候、雲聚會、閱讀、寫字、做傳統糕點,居家共享與親人的團聚時光,生活中更多了一份遙遠的美好祝願。「元宵節了,今年的春節假期特別長,一轉眼就到元宵了。」
  • 開國將軍許友世第三次回鄉探親,祭母痛灑英雄淚,心繫民生濟鄉親
    提起該鄉名字許多人都不知道,但說到河南新縣,馬上讓大家想起這是一個孕育無數英雄豪傑的地方,在著名的黃麻起義和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共從這裡共走出了43位將軍,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開國將軍許世友了,他的故鄉就是此地。圖為我從高空拍攝的河南省新縣田鋪鄉圖片。(李剛)
  • 遂平籍著名畫家楊留義回鄉考察採風
    12月14日,遂平籍著名畫家楊留義先生回到家鄉考察採風。楊留義,現為文化部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秘書長兼書畫委員會主任,中國藝術創作院副院長、山水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在縣委書記何冬、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史光輝等陪同下,楊留義先後對玉帶河、汝河水系綜合治理暨園林景觀工程、原塑機廠工業文化創意產業園進行了考察,對新區「兩河變景區,處處皆美景」的蝶變連連讚嘆,對遂平近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深有感慨,對遂平城市的美景和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對我縣加強文化建設的決心和信心表示肯定。
  • 日本新潟縣燕市向受疫情影響無法回鄉探親的學生寄送「越光米」
    人民網東京4月14日電 據日本《每日新聞》網站報導,新潟縣燕市決定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無法回家探親的本地籍學生寄送大米等食物。 據介紹,市民與當地政府合作捐款捐物,向每位學生寄送出燕市出產的5公斤「越光米」和布制手工口罩、黃瓜、醬、鹹菜等。
  • 香港寧海同鄉會組團回鄉參觀考察 見證家鄉變化
    香港寧海同鄉會組團回鄉參觀考察 見證家鄉變化
  • 河南新縣隆重舉辦烈士紀念日公祭活動
    核心提示:9月30日上午,新縣全體在家縣處級領導、五大家科級幹部、駐新現役部隊官兵、政法幹警、民兵、青少年學生等各界代表500餘人齊聚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英烈廣場,隆重舉辦烈士紀念日公祭活動,深切緬懷13萬餘名浴血奮戰鄂豫皖的革命先烈,虔誠祭奠長眠於大別山的不朽英靈
  • 豫籍臺灣教育家王廣亞逝世 為河南創辦兩所大學
    著名豫籍臺灣教育家王廣亞逝世,享年95歲古稀之年,他為河南創辦兩所大學——王廣亞回饋桑梓,古稀之年在河南創辦兩所大學1922年農曆六月,王廣亞出生於河南省鞏義市海上橋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家鄉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1947年赴臺灣。
  • 河南籍書法家182幅作品描繪家鄉
    原標題:河南籍書法家182幅作品描繪家鄉   【解說】6月16日,河南籍著名書法家王學嶺用詩、詞、賦、對聯的形式對家鄉周口的文化、發展進行描繪,用楷、行書寫出182幅作品,在河南省美術館展出。參觀者稱:他對家鄉的熱愛已經入神。
  • 朱婷回鄉探親,「父母豪宅」引人注目,弓腰推車T恤字眼吸引眼球
    這不,一向忙於訓練的女排成員朱婷也是在最近迎來了自己非常難得假期,而這次假期朱婷選擇回到河南老家看望自己的父母,據網上的消息來看朱婷終於有時間住進了自己的豪宅,並且陪著父母一起去逛超市!很多人知道在春節開始之後,我國女排的集訓已經有4個月之久,但是隨著今年的各項排球相關的賽事取消,更是在奧運會延期一年的影響下,女排隊員面臨著沒有任何實戰檢驗的非常多的困境。
  • 中國美院樂清籍藝術家作品回鄉聯展
    原標題:中國美院樂清籍藝術家作品回鄉聯展   「近鄉情怯——中國美術學院樂清籍藝術家回鄉展」近日在樂清周昌谷藝術館舉辦 陳翔/攝  樂清市委副書記、市長林曉峰(左一)和張遠帆(著名畫家張懷江之子)在參觀畫展 鄭劍佩/攝
  • 臺灣貴州同鄉會:回鄉探親感嘆發展速度
    參訪團在貴州之巔韭菜坪合影 楊子唯 攝中新網貴陽9月10日電 題:臺灣貴州同鄉會:回鄉「探親」感嘆發展「速度」作者 楊子唯 周燕玲「貴陽開始修地鐵了,以前這裡還是天橋呢!」坐在大巴車裡,從臺灣回家鄉貴州參訪的87歲老先生王登景興奮地指著車窗外說。
  • 河南鄭成功部屬後裔分隔300年後將回阿里山探親
    中新社發賈建偉 攝  中新網11月30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三百多年前投效「反清復明」旗幟的臺灣鄒族勇士輾轉落腳鄭州,經歷多年波折後,勇士的後裔們已在河南鄧州市紮根。這批鄒族子孫知道自己真正的故鄉在臺灣,盼望多年,終於有機會到臺灣親眼看一看孕育父祖母們的那片山林阿里山,探視親人以及失散多年的族裔。
  • 臺商義助河南「臺灣村」尋親 故事將改編成電影
    圖:臺商吳天璽(右二)為河南「臺灣村」高山族人尋回在臺血脈 受訪者提供  大公網6月24日訊(記者 戚紅麗)在河南鄧州有一處地方名為「臺灣村」,和遠隔千裡的寶島臺灣有著相連的血脈臺商吳天璽談及自費幫一村村民跨海尋親的初衷,不禁熱淚盈眶。  尋親的主角、鄭州市臺資企業協會理事、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吳姓委員會會長吳天璽,日前在鄭州的住所內,拿出了自己所寫的記錄尋親歷程的書,還挨個講述了照片牆上尋親背後的故事。
  • 河南新縣有什麼特產?這16種新縣特產美食,請告訴別人
    尋訪特產:河南新縣篇扶貧助農,尋訪#河南特產新縣河南新縣,信陽幸福指數最高的縣城,素有「紅色首府、將軍故裡、詩畫江南」的美譽,你去過嗎?新縣特產有哪些?新縣茶葉、新縣板慄、新縣銀杏、黃緣閉殼龜、觀音豆腐、棗鍋盔、大別山幹香菇、田鋪豆腐乳、地膜花生、芝麻、吳陳河掛麵、清香豆麵湯、綠豆丸子、老韓雞蛋餅、山茶油、葛根粉等16種新縣土特產,請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