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超新星財經
編輯| Ray
作為網易雲音樂的資深用戶,不免會擔心,網易雲音樂有朝一日會像蝦米音樂一樣,小眾到「無人問津」。
網易雲音樂,一款讓用戶又愛又恨的產品。
曾經的網易雲音樂,界面清新簡潔,推薦精準到位,充滿了喜怒哀樂的歌曲熱評讓用戶感同身受,在版權「免費」年代裡,用戶嚮往網易雲音樂那樣的簡單純粹和文藝氣息。
時過境遷,隨著數位音樂正版化時代來臨,網易雲音樂的用戶突然發現,歌單中因版權問題下架的「灰色」歌曲越來越多,甚至連周杰倫的歌曲也無法播放,網易雲的用戶紛紛「被迫」下載逼格不足的騰訊音樂APP。
缺少版權,讓如今的網易雲音樂發展身陷桎梏 。
2020年,在拿到阿里7億美元投資後,網易雲音樂開啟了「補課」的模式,在版權市場上四面出擊,試圖抹去用戶歌單中的灰色;同時,網易雲音樂也在嘗試通過直播、電商、社交娛樂等方式創造新的業績增長點,努力跟上騰訊音樂的步伐。
蝦米音樂的意外「倒閉」,為網易雲音樂敲響了警鐘。在用戶尚未做好「為情懷買單」的充分準備前,市場對網易雲音樂的未來愈發擔憂。
01 版權之殤
2020年,可以說是網易雲音樂進入音樂版權正版化時代以來最「忙碌」的一年。
在這一年裡,網易雲音樂完成與滾石唱片、華納版權、少城時代、環球音樂、吉卜力工作室、CUBE娛樂、好多音樂的版權合作,還拿下《歌手·當打之年》《朋友請聽好》《我們的樂隊 》《中國新說唱2020》等音樂綜藝節目的音樂版權。
但即便如此,瘋狂「補課」的網易雲音樂還是未能滿足部分用戶的聽歌需求,「想聽的歌還是沒有!」
事實上,在國內數位音樂市場正版化的過程中,網易雲音樂發展的十分掙扎。尤其是在頭部優質版權的爭奪上,資金雄厚的騰訊、阿里往往更勝一籌,網易雲音樂也無法表現出破釜沉舟的決心。
2018年4月1日,網易雲音樂宣布下架周杰倫的歌曲,直接導致大量用戶流失,這次版權爭奪失利似乎也正是網易雲音樂在版權市場上「畏手畏腳」的縮影。
作為對比,騰訊音樂在版權市場上目標明確、出手果斷,幾乎將國內外能買到的主流歌曲版權全部都收入囊中。
目前,騰訊音樂已拿下華納、環球、索尼全球三大唱片公司的獨家代理、華語樂壇中的桂冠,英皇娛樂、福茂唱片的代理,以及諸如《歌手》《聲入人心》等音樂綜藝類節目的音樂版權。手持3500萬首曲目的授權,佔到中國市場80%以上的音樂版權,而網易雲音樂公開的曲庫量僅為2000萬首。
更致命的是,網易雲音樂在頭部的優質版權爭奪上依然被「按在地上摩擦」,周杰倫、林俊傑、Talor Swift等主流歌手版權的缺失,使得網易雲音樂流失了大批用戶。
有意思的是,為了補充曲庫,彌補用戶聽不到心儀歌曲的遺憾,網易雲音樂平臺「心安理得」的推廣各種主流歌曲的翻唱版本,在法律的邊緣瘋狂試探。
但顯然,「山寨」取代不了正版,網易雲音樂在不捨得「花錢」,缺少版權的情況,很難留下用戶,如今的網易雲音樂似乎已很難挽回音樂版權上的敗局。
02 「迷茫」的多元化探索
在用戶紛紛轉投騰訊音樂懷抱之時,也有人選擇堅守網易雲音樂。
「聽歌就是為了放鬆,我在乎的是對音樂的態度,熱愛曾經的堅持。」他們是網易雲音樂旗幟鮮明的擁躉,把「網抑雲」的稱號傳遍了朋友圈和微博的世界:每一首熱門歌曲的背後,都會有10W+的故事要講給你聽。
這些擁躉,除了為網易雲音樂貢獻了會員收入,還成了網易雲音樂對各類業務的「試驗田」,廣告、直播、票務、音樂周邊等,網易雲音樂從一個簡簡單單的音樂APP逐漸演變成「心思縝密」的賺錢機器。
打開網易雲音樂APP,主頁中除了備受用戶喜愛的「推薦歌單」、「私人訂製」版塊,下欄分別為播客、K歌、雲村等欄目版塊,在頁面上方為直播、數字專輯、唱聊以及遊戲專區等欄目的入口。
圍繞「音樂+社交」的路線,網易雲音樂陸續開發出「音街」「LOOK直播」「聲波」等多款獨立的APP。
但並不是所有的嘗試都能帶來好的效果。
比如,在歌曲的播放頁面,當你聽某首歌的時候就會彈出一個頭像和「直播中」的彈窗,這是look直播的動態廣告,網易雲音樂當然是希望能為自己的直播業務進行引流,但這種設置對於習慣了小清新界面的用戶來說,並不友好。
事實上,網易雲音樂諸多的多元化嘗試都給人一種「畫蛇添足」感覺,造成了用戶體驗的持續下降。
「音樂APP賣演出票我還可以勉強理解,但是雲音樂商城裡邊除了耳機、樂器之外,竟然還賣美妝產品、玩偶、T恤,還開始招募遊戲主播,接入直播,感覺是不務正業。」
值得一提的是,網易雲音樂對於國內原創音樂市場頗具貢獻。其與騰訊音樂、蝦米音樂、抖音、B站等平臺一道推出多項原創音樂扶持計劃,共同推動了國內原創音樂的發展。
截至2019年12月底,網易雲音樂平臺入駐原創音樂人總數超過10萬,音樂人上傳原創作品總數超150萬首,這不失為對版權缺失的一種彌補。
但另一方面,網易雲音樂的合作條款備受爭議。網易雲音樂可以任意使用創作者上傳到網易雲音樂的原創作品,甚至不需要經過創作者同意,並且期限是永久;同時,由於網易雲音樂並不具備專業音樂公司在經紀業務、發行業務方面的專業能力,也很難與優秀的原創作者保持長久的深度合作關係。
網易雲音樂的多元化之路,註定將在爭議聲中繼續探索。
時光不會倒流,版權「免費」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在流失了大量用戶之後,不知如今的網易雲音樂,是否會為當初在版權搶購中「唯唯諾諾」的行為而後悔,在開展多元化業務的過程中,對於用戶體驗的忽視,又將付出怎樣的代價。
本文由「超新星財經」原創出品,如有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