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育部滇西定點扶貧工作的整體安排,我校自2013年定點扶貧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以來,一直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指導,提高認識、上下一心,務實進取、創新舉措,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校依「鎮康之所需、農大之所能」,以「精準施策、精準推進、精準落地」(三精準)為原則,協調整合校內外資源,建設並依託「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教授服務團」等平臺,做好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培訓、掛職幹部選派、公益捐贈等工作,以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為目標,點對點實打實地做好定點扶貧工作,被當地稱為「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一、學校高度重視,精準施策
1.制定完善定點扶貧方案
學校一直高度重視定點扶貧工作,制定了《中國農業大學定點扶貧工作實施方案(2013-2020年)》,從推動教育扶貧、人才扶貧、智力扶貧、科技扶貧、信息扶貧及學科扶貧六方面提出明確規劃和可操作性實施辦法。建立了校地雙方溝通、年度工作報告、定期工作交流、校內專項工作經費支持等多項機制,加強政策制度保障。
為有效落實定點扶貧工作,我校和臨滄市先後籤訂了校市合作協議、共建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特色農業學院協議、定點幫扶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框架協議、對口支援大理學院食品安全管理相關學科建設框架協議等多項協議,為定點扶貧工作提出了明確方向,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國家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新階段,我校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確保扶貧工作沿著正確方向推進。2016年、2017年,我校6次黨委常委會對定點扶貧工作進行研究,將定點扶貧工作調整到校黨委,成立領導小組,黨委書記姜沛民擔任組長,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張東軍擔任副組長;校黨政辦公室全面協調,校科研院具體負責產業扶貧;制定了全新定點扶貧工作方案;定點扶貧專項工作經費由30萬元/年,增長到100萬元/年。
2.組織開展脫貧攻堅理論研究
支持引導學校相關專業教師進行脫貧攻堅政策理論研究,鼓勵教師多下基層調研,為國家脫貧攻堅政策建言獻策。近年來,我校共發表扶貧理論研究文章23篇,2016年、2017年獲得國家領導人批示調研報告2篇,1人參加撰寫國家《「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人文與發展學院左停教授撰寫的《農村扶貧開發與低保制度的覆蓋差異》和《農村扶貧開發與低保制度覆蓋差異的原因及做好兩項制度分工協作的建議》得到李克強總理批示;經濟管理學院林萬龍教授撰寫的《直接補貼政策向低收入農戶適當傾斜》得到汪洋副總理批示,並撰寫《「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中第五篇「教育扶貧」和第六篇「健康扶貧」)。
二、雙方互訪交流,精準推進
學校與鎮康縣歷來重視領導、專家的交流互訪,加深雙方了解,讓學校及時掌握鎮康縣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與需求,更是將確定的好政策、好項目進行研討,精準推進政策落地與項目實施。雙方領導、校內外專家雙方累計互訪交流20餘次,100餘人次,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1.2016年4月11日至14日,我校黨委書記姜沛民、副書記兼副校長張東軍帶隊一行7人,前往鎮康縣調研,指導我校定點扶貧工作第三階段與第四階段順利銜接,為制定第四階段扶貧工作方案聽取鎮康縣的建議。
2.2016年5月9日,鎮康縣縣長董萬春帶隊來我校交流定點扶貧工作。我校黨委書記姜沛民、副書記張東軍等校領導出席會議。會議確定了2016年我校定點扶貧重點工作,包括對幫東村小學援建、領導幹部培訓,以及多項科技幫扶項目等。
3.2013年7月,我校校長柯炳生、副校長張建華帶隊考察,了解鎮康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情況。柯炳生校長還為臨滄市領導幹部作了 「現代農業發展•挑戰與機遇」的專題報告。
4.2013年11月,我校副校長龔元石帶隊深入鎮康縣,圍繞高原特色農業、農業莊園經濟、農業科技示範園等發展情況開展考察調研。
三、依託建設平臺,精準落地
為推動定點扶貧工作,讓學校定點扶貧工作有抓手,學校先後在鎮康縣成立「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務團」、「科技小院」等平臺,以調動相關專家、整合科技資源,產學研共同發力,實現了「職責精準、需求精準、供給精準」,形成了「教授到鄉村,學生住鄉村」的局面,將定點扶貧政策項目精準落地。
一是職責精準,共建平臺制定職責、指定負責人,校縣明確參與定點扶貧工作的相關部門;二是需求精準,共建平臺梳理需求上報學校,技術需求精準到鄉、培訓需求精準到村、捐贈需求精準到人;三是供給精準,根據鎮康之所需、學校之所能,實現供給精準。
我校在臨滄市和鎮康縣先後建立了「中國農業大學-臨滄教授工作站」和「中國農業大學-鎮康教授工作站」,圍繞鎮康縣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研發推廣適用農業技術;之後,按照教育部指示,落實經費8萬元,成立「中國農業大學鎮康教授服務團」,依鎮康產業發展特點選擇對口專業教授,進行專屬技術服務;學校自籌經費45萬元,建立「中國農業大學鎮康科技小院」,選派博士、碩士研究生,住村進行農業技術示範與推廣。
四、激發內生動力,成效顯著
1.技術示範培育產業
依託「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務團」、「科技小院」等平臺,開展實用適用農業技術示範推廣、新品種引進,培育鎮康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僅2016年、2017年,提交產業報告4份,引進技術7項、蔬菜新品種45個,培訓農技人員、致富帶頭人160人次,培訓農民300人次以上,現場指導農民1000人次以上,輻射帶動2000畝以上。楊柳橋村建檔立卡戶肉牛養殖規模擴大20%,南傘蔬菜協會種植蔬菜新品種佔據鎮康市場2/3以上。
如:楊柳橋村貧困戶自發成立養牛合作社,並使用扶貧資金買牛、養牛。經過一年努力,搭工費料,牛卻越養越瘦,每頭牛賠錢2000多元。貧困戶農民對養牛喪失信心,甚至產生了賠錢賣牛的想法。2016年7月,「教授服務團」成員曹兵海教授(國家產業肉牛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現場為農戶制定了技術方案,提出了「山繁川育」的養殖模式,開出了低成本飼料配方。2個月時間,合作社貧困戶的牛肥了、毛亮了、肉質感增強了,農戶嘗到了科技甜頭,看到了希望。周圍鄉村養殖戶、技術人員,都來學習,討要飼料配方。
如:我校在鎮康 「科技小院」以冬桃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當地作物施肥水平低、施肥技術落後等生產問題,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核心,結合栽培,植保,水分管理等解決方案,重點解決鎮康縣冬桃產量低、品質差,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建立木場鄉冬桃技術示範100畝,輻射帶動2000畝,推廣施肥管理、果樹修剪、疏花疏果、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培訓農民300餘人次,現場指導農民1000人次以上。
2.實施分類教育培訓
「扶貧先扶智」決定了教育扶貧的基礎性地位。充分發揮我校人才、智力與教育優勢,開展針對小學、中學、領導幹部的教育與培訓。
(1)小學——捐資助學
為了讓農村學生從小接受現代科技信息教育,從小養成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的良好閱讀習慣,學校籌措40萬元,為鎮康縣勐堆鄉幫東完小援建多媒體教室和圖書室,2016年6月1日建成並投入使用。共配備電腦36臺、多媒體1套、列印複印一體機1臺、速印機1臺、圖書5000餘冊,書架15個、閱覽桌椅30套。多媒體教室和圖書室還可以開展遠程教育教學、村民農業科技培訓及搭建電子商務平臺,幫助學生完成課外閱讀量,提高學生閱讀興趣。之後,學校又籌集經費10萬元,為幫東村完小捐贈了窗簾、被褥、校服等。
(2)中學——支教助學
2013年,團中央確定鎮康縣為我校碩士研究生支教點,學校每年派遣3-5名碩士研究生到鎮康進行一年的支教工作。2014年7月,我校選派4名學生組成研究生支教團,分別在鎮康縣勐堆中學、鳳尾中學承擔初中數學、地理、生物、歷史等課程的教學工作;2015年7月,選派4名學生赴鎮康縣一中,分別承擔語文、歷史、生物、文藝特長等課程的教學工作;2016年7月,我校再次選派4名碩士研究生,赴鎮康縣一中,分別承擔語文、數學、地理、歷史等課程的教學工作;2017年7月,我校將繼續選派6名碩士研究赴鎮康支教。
研究生支教既補充了當地的師資力量,又促進了當地教育質量的提高,得到了學生和教師的認可,其中我校第十七屆支教團4名老師教授的學生在雲南省高中學業水平測試中全部通過,4名教師被評為鎮康縣優秀教師。
(3)領導幹部——繼續教育培訓
為配合鎮康縣脫貧攻堅工作,要讓「專門幹脫貧攻堅戰的人強一些」,全面提升領導幹部的業務能力與產業政策知識,通過現場授課與遠程教學相補充、學歷教育與短期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對鎮康領導幹部進行培訓,重點放到科級以上幹部,利用3~5年時間,對鎮康縣全部科級領導幹部,免費赴京進行培訓。目前,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6次,採取到學校培訓和在當地培訓兩種形式,培訓市、縣幹部300餘人。
2016年9月,我校專門舉辦「中國農業大學幫扶鎮康縣領導幹部提升發展農業產業能力培訓班」,免費對鎮康縣科級領導幹部34人進行了為期7天的集中封閉培訓。培訓以農業產業化發展為主題,主要分為形勢政策模塊和產業發展模塊。重點安排了農業產業發展的有關知識和運行模式,提升業務工作能力的方式方法等5個專題講座;同時還分享了創意農業典型案例;到中國首個世界級都市農場、北京市典型產業化企業和國際種業科技園區現場參觀交流;堅持集體當日學習回顧和次日交流分享,在小組內根據崗位實際,結合學習成果展開集體研討並在全班分享,達到了學習內容培訓期間消化,及時思考如何將學習成果應用到工作中的目的。培訓期間,校縣組織召開對口精準扶貧座談會,廣泛聽取基層幹部意見,為制定完善幫扶方案做好準備。
3.選好用好掛職幹部
我校雖然面臨著行政幹部人員數量不足、工作繁重的形勢,但仍時刻以大局為重,選拔優秀人才赴臨滄市及鎮康縣掛職,搭建校地雙方溝通交流的橋梁,積極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掛職幹部掛職期間,作為校地合作溝通聯繫的橋梁,盡職盡責、勇於擔當,積極抓好分管工作,為定點扶貧工作做出了貢獻。
2013年4月,我校選派校黨委副書記張東軍、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分黨委副書記劉尚民赴臨滄市掛職,分別擔任臨滄市副市長、鎮康縣副縣長;2014年4月,選派統戰部部長趙竹村、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張浩赴臨滄掛職,分別擔任臨滄市政府副秘書長、鎮康縣副縣長;2015年4月,選派校辦產業辦公室副主任段劉偉、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陳英義赴臨滄市掛職,分別擔任臨滄市政府副秘書長、鎮康縣副縣長;2016年2月,選派校工會副主席李克江任鎮康縣勐堆鄉幫東村第一書記;2016年4月,選派校科研院科研項目處處長卜洪震任鎮康縣副縣長;2017年5月,選派學校研究生院綜合辦主任(副處長級)劉軍任鎮康縣副縣長。
4.積極組織匯聚資源
協調相關資源,鼓勵學校師生心系邊疆,情系鎮康,積極組織公益捐贈,發動校友及相關起來資源,到鎮康投資。
推動龍頭企業與鎮康籤訂「肉牛養殖與屠宰」、「蛋雞養殖與雞蛋深加工」、「中草藥產業化」協議,文本已得到三方確認;落實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項目經費105萬元,用於勐堆鄉中學避險拆遷建設;學校自籌經費10萬元,協調省部級檢測單位免費對鎮康茶、堅果,及水土等百餘項指標進行檢測。
回顧過去,我校累計選派掛職幹部9人,其中局級幹部1人,處級幹部1人,副處級幹部5人,副教授2人;赴鎮康縣考察近100人次;直接投入資金、物資360萬元;幫助引進各類資金1800萬元;幫助上項目數7個;培訓各級幹部70餘人次,培訓農技人員、致富帶頭人160人次,培訓農民300人次以上,現場指導農民1000人次以上。
展望未來,我校將繼續按照教育部的統一部署,真抓實幹,吹糠見米,以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心系鎮康、服務大局,與當地幹部群眾協同作戰,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