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築夢,民俗奇葩:談談剪紙藝術與收藏

2020-12-20 域鑑

「小剪子,剪頭尖,百樣故事都能剪;上剪神,下剪仙,開花容易剪花難……」

一把剪子,一張紅紙,刀口熟練酣暢地遊走於紙張間,紙屑如落葉般翩翩飄落,手指生花的片刻間,小至金榜題名、喜結連理,大至朗朗青天、繁茂盛世,躍然眼前。

剪紙又稱刻紙,是流傳極廣的中國古老民間藝術之一。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寶雞隴縣、敦煌、新疆吐魯番三地考古發現的剪紙實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剪紙悠久的歷史,以及至今仍活態傳承的現實,成為人類文化遺產中獨特的紙文明現象。

剪紙歷史

剪紙的起源來自於先民的圖案記錄方式,在紙張發明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嘗試並且熟練運用一些鏤空雕刻的技法來進行記事和內容呈現,記錄載體由青銅器、獸皮到金箔、皮革、絹帛,再到輕盈的紙張。

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來自,在1967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出土的兩張團花剪紙。剪紙採用麻料紙,都是摺疊型祭祀剪紙,稱為五幅北朝團花剪紙,它們的發現為我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

出土的北朝《對馬》團花剪紙殘片

剪紙在唐代處於大發展時期,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為現存最早的剪紙文物,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經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了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另外還有《菩薩立像》、《持幡菩薩立像》等水墨畫鏤空剪紙,是當時剪紙與繪畫相結合的代表。這些作品表明,唐朝時剪紙技藝的純熟手法,已經開始被普及應用到許多領域。杜甫的《彭衙行》也寫了「暖湯灌我足,剪紙招吾魂」,說明當時民間流傳著剪紙招魂的風俗。

唐代染色剪紙 大英博物館藏
唐代 菩薩立像
五代 持幡菩薩立像

南宋時期紙品名目繁多,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據宋人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當時杭州的「小經濟」多達上百種,其中就專門有「剪鏃花樣」者,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也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彩、茶盞的裝飾,江西吉州窯就將民間剪紙貼花藝術直接運用到瓷器的裝飾上。

宋 吉州窯剪紙貼花小碗
吉州窯剪紙貼花小碗碗心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為廣泛,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全都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進行再加工的。而且在當時,剪紙已經成為一種全民性的藝術。按照滿族人的風俗,皇帝在婚慶之時,宮殿前後窗的窗紙都是裱糊在外面的,四角貼有黑色的「囍」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是黑色的龍鳳團花剪紙。宮殿兩旁的過道牆壁上也貼有剪紙。從剪紙的紋樣、用料、用色來看,與普通農家的頂棚花、牆花相比,除了剪紙圖案差別較大以外,其餘基本沒什麼差別。

清代剪紙作品

到近現代之後,中國民俗學出具雛形。20世紀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藝術家們創作了大量表現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的剪紙,豐富了中國剪紙藝術的形式和內容。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中斷過,它充實了各種民間民俗活動,成為中式傳統技藝中最為豐富的藝術之一。

現代剪紙《回娘家》

剪紙類別

我國的剪紙藝術歷來有「北獷南秀」的特點,南方的作品纖細玲瓏,線條流暢,給人秀美清新之感;北方的作品粗獷,給人以厚重之感。南北各地均有剪紙習俗,風格迥異,題材各有不同,剪紙材料千差萬別。現列舉幾大地區剪紙,以供欣賞。

南京剪紙

江蘇南京剪紙,據史書可考,明代已流傳民間。舊時南京人婚嫁喜慶,多聘請藝人來家用大紅紙剪各式喜花,綴於箱、櫃、被、枕等嫁妝之上。2009年南京剪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剪紙除門箋是刀刻的,多數用剪刀剪成。藝人們以剪代筆,不需底稿,手隨心運,有如「一筆畫」,連綿不斷,一氣呵成,技藝十分高超。

陳耀 《蝶戀花》
張林娣 《甘氏故居》

揚州剪紙

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唐代揚州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相傳嘉慶道光年間,著名藝人包鈞的剪紙,花、鳥、魚、蝶無不神形兼備,故有「神剪」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揚州剪紙得到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視。揚州剪紙題材廣泛,有人物花卉、鳥獸蟲魚、奇山異景、名勝古蹟等,尤以四時花卉見長。為中國南方民間剪紙藝術的代表之一。

張永壽 《百花齊放剪紙集》之牡丹

安塞剪紙

陝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帶流傳的剪紙,不僅造型美觀,剪工精緻,而且具有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包含了美學、歷史學、哲學、民俗、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被譽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2006年,安塞剪紙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曹佃祥《大公雞》

亳州剪紙

早在南北朝時期,亳州剪紙就已經出現。如《木蘭詩》中「對鏡貼花黃」,當時社會上也有「剪紙為錢,以充祭祀」現象。但那時剪紙並不如今天的那般形式多樣,如今亳州剪紙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既有神話傳說、花鳥蟲魚與吉祥喜慶的圖案,也有歌頌祖國、家鄉的現實生活、社會實踐的作品。且亳州剪紙已成為旅遊商品的重要品牌,深受國內外友人的歡迎。

亳州剪紙
亳州剪紙

剪紙收藏

剪紙作品的拍賣始於2004年的深圳高交會,當時陝西藝人曹紅霞的一幅名為《九邊重鎮老榆林》的百米作品以16萬元拍出,轟動一時。

曹紅霞《九邊重鎮老榆林》剪紙

過去剪紙藝術發展緩慢,導致其價值遠被低估,但隨著其與更多的現代表現手法和審美結合在一起,剪紙開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具有很大的升值潛力。

在中國剪紙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剪紙藝術品就頻頻出現在拍賣會上,受到越來越多收藏愛好者的青睞,尤其名家剪紙收藏前景被人看好。從2010年至今,有些名家原創剪紙作品單幅市價已高達上萬元。除此之外,紙張、題材、以及作品的稀缺性,也是決定剪紙身價的重要元素。

《清明上河圖》 成交價:RMB 616,700
西方三聖剪紙 成交價:RMB 30,000
《秋山展瀑圖》 成交價:RMB 396,450

不過,不是所有的剪紙都有收藏價值。很多剪紙雖然都是藝人設計、構思、創作的,但是卻採用機器進行批量生產。從工藝角度講,機器生產突破了原來剪紙工藝的限制,可是這類剪紙不具有手工性和唯一性,收藏時須謹慎。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一紙歲月,一剪人生》記錄韓月琴的剪紙藝術人生
    4月25日下午,由沙河口區文化體育衛生事業服務中心、大連市傳記文學學會主辦,沙河口區作家協會、沙河口區文化館承辦的《一紙歲月,一剪人生》韓月琴紀錄片評介會在新希望社區舉辦。
  • 手工剪紙的民俗文化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郭沫若曾這樣讚美道:「曾見北國之窗花,氣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奪神功,美哉民間永不朽。」
  • 剪紙與民俗密不可分,剪紙的每一步發展,都伴隨著古代風俗
    中國的剪紙,自誕生以來,就與民俗共生共長,隨著迎春、祭祀、驅疫等民俗活動的與日俱增,民俗剪紙也成為民俗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主角,而民俗剪紙的每一步完善發展,幾乎都伴隨著古代風俗。雖然中國剪紙的產生期僅能從有植物纖維紙產生的漢代算起,但直到北朝剪紙,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民間剪紙所用的「剪影鏤空」藝術形式,還是離不開金箔、銀箔、銅箔、縑帛、樹葉等薄片材料;同時也將先進藝術的文化基因、意象造型方法和象徵表現手法傳承運用到紙質剪紙裡。其形式主要有貼花、勝、透雕。
  • 黃少瓊致力潮陽剪紙研究與傳承,巧手剪出「藝術天地」
    從事剪紙藝術30多年來,一直致力潮陽剪紙的研究和傳承工作,運用潮陽剪紙的形式和風格進行題材性創作,融入潮陽剪紙的神韻技法,融合書法、美術、雕刻等藝術,形成自己獨特創作風格。她用一幅幅別出心裁的剪紙作品,帶給人身心愉悅的藝術享受,剪出表達喜怒哀樂的「生活之詩」,也剪出屬於自己的藝術天地。
  • 春華剪紙:唯美剪紙的開拓者
    童年時代對剪紙的認知來源於門聯、窗花,寒風中舞蹈的門聯煞是好看,隨著人們審美的改變,門聯漸漸退出人們的視線,然而這顏色各異、大紅大綠的民俗剪紙深深紮根在她的心中,成為日後瘋長的藝術種子。中國剪紙起源於西漢,到了南北朝已相當精熟,在明清以後廣為流傳,遍及大江南北。
  • 不用「剪」的剪紙藝術,小巧銳利的雕刀刻制,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
    「中國剪紙第一街」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去到那裡時,天色尚早,街兩側的剪紙門市大都還沒有開門。剪紙是中國傳統民間非常普及的一種工藝,在國內眾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區都有「剪窗花」的習俗。但是在這眾多的剪紙藝術中,河北蔚縣剪紙則自成一派,堪稱剪紙藝術中的奇葩,是外地遊客來蔚縣旅行必選的紀念品。
  • 90後剪紙男孩南宮偉「後浪」與傳統民俗文化藝術碰撞新火花
    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中斷過。它充實於各種民俗活動中,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態之一。其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蘊含著豐厚的歷史傳承信息,是中華民族傳統民俗中的燦爛瑰寶。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分化出各具特色、風格迥異的派系和類別。其中,山西剪紙具有北方地區粗擴、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
  • 剪紙:指尖上的剪刀藝術
    陽光透過明亮的玻璃,紅色剪紙窗花的影子倒映在窗臺上格外喜慶。每逢春節,中國人都喜歡貼上窗花,寄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願望。窗花是中國剪紙藝術中最為普及的品種,其他品種都是在窗花基礎上發展與延伸。剪紙是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的藝術形式。2006年,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段彩霞:從農家女到剪紙藝術大師
    □文/張秉文攝影/劉霆昭  騎車十裡拜師祁秀梅  段彩霞的剪紙老師是在中央美術學院做剪紙示範講課、剪紙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祁秀梅。回憶拜師緣起,段彩霞回憶說:「兩人同為臨涇鄉人,兩家相距僅十餘裡,我做夢想投一位名師,沒想到大師近在咫尺。
  • 長白山滿族剪紙藝術溯源:從湮沒到發現
    除滿族剪紙的國家級傳承人倪友芝外,經過傳承與發展,目前通化市已擁有了張杰、徐貴庫等一批極具代表性的滿族剪紙藝術家,開展了面對「全省滿族剪紙傳承人群」人才的培養工作。藝術源於社會生活滿族民間剪紙起源於薩滿教,同時與滿族人日常生活亦息息相關。滿族布帛剪紙。
  • 民俗窗花系列:剪瓜瓞綿綿吉祥剪紙,子孫昌盛,白頭偕老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個民俗吉祥剪紙,名字叫做「瓜瓞綿綿」,過去男女婚配時,都會有一紙婚書,上面會有這樣的一段文字:」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
  • 長白山滿族剪紙:中國剪紙藝術的瑰寶
    2008年1月,「長白山滿族剪紙」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10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作名錄》。  長白山滿族剪紙題材獨特、造型獨特、剪技獨特,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是中國剪紙藝術中的瑰寶。同時,長白山滿族剪紙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與開發價值,是現代藝術賴以汲取營養的藝術之源。
  • 蒼溪非遺‖喚馬剪紙——指尖上的民族藝術
    今日分享喚馬剪紙——指尖上的民族藝術。喚馬剪紙「喚馬剪紙」是指發源並流傳於喚馬鎮境內及川北地區的一種民間藝術。「喚馬剪紙」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載譽海內外。該鎮先後被四川省文化廳授予「先進文化鄉鎮」,1999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2008年再次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喚馬剪紙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喚馬剪紙」順應喚馬人民生活內容和精神追求而產生。據縣誌記載:喚馬原名竹林溪。
  • 科學網—中國剪紙
    雖然在全國各地都可見到剪紙,但其風格也不盡相同。從剪紙現狀看,民俗剪紙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也存在著一定的地域差異。北方和南方的剪紙在風格和用途上就存在這種明顯的區別。北方等地的剪紙藝術多用於喜慶場面的裝飾,而淮河以南地區的民俗剪紙,更多地關注其使用價值,多用來作為枕頭、衣帽、鞋子等繡花紋樣。
  • 膠東剪紙:中國藝術史上的瑰寶
    朱曼華的孫子孫女也傳承了奶奶的老手藝(來源:山東圖片庫 攝影:董理 轉載請註明) 朱曼華之子胡文正在剪紙(來源:山東圖片庫 攝影:董理 轉載請註明)   剪紙是中華民族傳統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古代的重要節日以及婚喪嫁娶中,剪紙都是必不可少的飾品。雖然剪紙派別林立,不過以煙臺剪紙為代表的膠東剪紙還是以其線面結合、精巧別致的特點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剪紙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9月18日,「孔子故鄉 中國山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採風活動走進煙臺山的朱曼華剪紙藝術館,近距離了解了煙臺剪紙藝術。
  • 西安市新城區將生肖剪紙及民俗故事送到孩子們之中
    1月7日上午,在位於西安東尚社區的東尚愛幼幼兒園裡,一群小朋友被「十二生肖」的故事吸引得一個個瞪大了眼睛……當天,由西安市新城區委宣傳部、新城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新城區婦聯主辦,新城區文化館、新城區文化館東尚分館承辦,東尚愛幼幼兒園協辦的「『中國年· 看西安』新城區2020年多彩非遺魅力傳承——十二生肖(剪紙)展及民俗講座」活動在此舉辦,包括知識講座、作品賞析
  • 中國剪紙,真的很中國!
    但如果問我,我想到的是中國剪紙。作為中國國粹之一的中國剪紙,是一種民間藝術,是民間藝術中的瑰寶,還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藏。剪紙那刀味的紙感,奇特的線條,質樸而又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還有各種美好的寓意,都深深地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備受喜愛。
  • 紙間藝術——淺談中國剪紙藝術的歷史文化淵源
    文/舒茸 (剪紙篇)剪紙是中國流傳已久的民俗文化。剪紙,顧名思義:以紙為載體,以剪刀或刻刀作工具,對其進行一場藝術創作。因其材質單薄,成本廉價,用處廣泛,且易上手的特點,成為民間勞動人民,在閒暇之餘,發揮思維創作的一種傳統工藝品。
  • 盧雪:剪紙是從民間走向世界的鏤空藝術
    盧雪為記者介紹的,是她將和山東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合作開辦的剪紙藝術展室的設計。包括該展室設計方案在內,盧雪在她手機裡存著這些年她的主要剪紙作品、設計方案,並仔細地把它們按照不同的屬性分門別類。   盧雪研究剪紙,更多地吸收了其他藝術門類的精華。書法、工筆畫、石刻、木刻甚至油畫,都能被她巧妙地融入剪紙之中,而綢布、皮革、絹、金箔等也是她用的新材料。
  • 非遺印記 之琅琊古郡 臨沂剪紙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