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在網上回復網友,三兆村將於今年內全面啟動拆遷。三兆村被稱為西安千年古村落,10月21日,記者探訪了三兆村。
>>記者探訪——
網傳拆遷消息得到官方確認
村子依舊熙攘 村民稱等待政策
近日,有網友在人民網地方政府留言板提問:「網傳三兆村年底啟動整村拆遷是不是真的?」
對此,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回復,管委會正在詳細制訂三兆村整村拆遷安置方案,計劃今年內全面啟動拆遷工作。
三兆村是西安最大的行政村之一,還是西安的古村落,也是著名的花燈村、社火村。10月21日,記者來到三兆村,村口很是熱鬧,熙熙攘攘,臨街住宅大多經營為酒店。走訪中,大多數村民稱,已從網絡上看到村子要拆遷的消息,正在等待相應的政策。村民陳先生說,村子裡的人基本都在出租房子,房子租得很快,生意不錯,房客一般都是外來打工的人。
>>千年古村落——
相傳村子在漢代便形成
村民認為他們正是守陵人後裔
三兆村地理位置優越,拆遷後原地規劃正在編纂中。
據了解,在三兆村附近曾出土的墓誌中,提到「唐乾符三年九月葬於京兆府萬年縣三兆村」,可見唐時此地已有三兆村。而據村中傳言,三兆村早在漢代便已形成,當時住著杜陵的守墓人。三兆村實為杜陵邑,也就是漢宣帝的守陵人。
三兆村附近除杜陵外,還有墓葬群六十餘座,如王皇后墓、陳道生墓、顏師古墓、呼延蒙墓。以這些墓主的身份判斷,其守墓人應為數不少。許多三兆村村民認為,他們正是這些守墓人的後裔。
>>「燈籠村」——
大多數村民會製作 曾遠銷各地
近幾年只剩少數幾家在堅持
採訪中,村民說代代傳言,因守陵人必須要用燈來照明,所以漸漸有了做燈籠的手藝,然後手藝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如今,三兆村也因此被稱為「花燈專業村」,大家手工製作的燈籠被稱為傳統藝術品。在上世紀80年代初,西安市面上90%以上的宮燈、造型燈,都出自這個村。
雖然現在是秋季,但在村子裡,依然能看到不少村民家大門口掛著紅燈籠。三兆村有世代製作燈籠的傳統,村民中,95%以上的人都會製作燈籠,燈籠不僅在西安有名氣,還遠銷到外地。
陳先生家的大門上也掛著紅燈籠,他說:「我也會做燈籠,但這幾年做得少了,大概近五六年吧,村裡人大都不做燈籠了,受市場衝擊,利潤太薄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裡只有少數幾家村民仍然堅持做燈籠,經營得不錯。」
三兆村村民呼延振元今年72歲,初中文化,他家已有三代都製作燈籠,對燈籠很有感情,也是目前村裡少有的燈籠大戶。
記者來到呼延振元家中,看到他家對面的一處空地上,放著各種燈籠,空地上還放著製作燈籠時用的各類物件。「樓上還有一個燈籠倉庫。」呼延振元說,「我小學時就跟著父母做燈籠,賣燈籠,只要有設計圖紙,我們就能做出來。現在年齡大了快做不動了,女兒女婿繼承了手藝。如果村子拆遷了,我們住樓房上了,還會找地方繼續做。」
>>「社火村」——
過年玩社火都要分為四門
社火高蹺水平都很高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職副主任王智多年來曾多次去三兆村及周邊調研,10月21日,他說,三兆村呼延姓氏多,相傳是匈奴人後代,甚至是在杜陵邑為漢帝守陵後代。
西安城東南這一帶多為帝王陵墓,周圍村莊人多地少,又處在交通要道上,所以歷史上這裡手工業比較繁榮,尤其是與祭祀有關的行業,比如,這一片有制香的村子,有做禮饃的村子,有做棺木的村子。三兆村的燈籠手藝傳統也與祭祀紙紮有源淵。上世紀80年代後發展為一條龍產業,還出訪過韓國晉州。
王智說,三兆村是個大村,過年玩社火都要分為東西南北四門,四個分社鬥社火,社火高蹺水平都很高。正月十六前,家家戶戶都忙著做燈籠、買燈籠。正月十六以後,直到二月二,玩社火、踩高蹺,東西對壘南北助戰,熱鬧非凡,非常有中國農村傳統春節特色。
記者 任婷/文 鄧小衛/圖
編輯: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