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7 08: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孟雅詩
78歲高齡的高金榮雙手合十、眼目低垂,不經意間就流露出敦煌舞的神韻,堅持親力親為給學生做示範的她25日告訴記者,從壁畫裡「走出」的敦煌舞已成流派,如今,讓敦煌舞在臺灣扎穩根兒是她的心願。
高金榮是大陸敦煌舞教學體系的創建者,7次臺灣行,她把敦煌舞的「種子」灑在了寶島。1993年的那場名為《尋古蹟劈新境》的學術演講會上,高金榮啟蒙了臺灣學界對敦煌舞的嚮往,自此兩岸敦煌舞藝術交流不斷。
「博採眾長,多元多姿。」高金榮這樣定義敦煌舞,她說,敦煌壁畫奠定了這門藝術的深厚底蘊,摻雜著西域、中原、民族、佛教精髓的舞蹈藝術體現出中西文化融匯貫通之美。
談起打造敦煌舞流派的初衷,高金榮說自己受甘肅著名舞劇《絲路花雨》啟發,意識到敦煌舞必須擁有自己的教學體系,才能把這門藝術嚴謹的傳承下去。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高金榮開始隔三差五的到莫高窟腳下「小住」,有時幾天,有時長達兩個月。她如痴如醉的用肢體反覆臨摹壁畫上的細節,在多位敦煌學者的幫助下,她終於將舞蹈的律動融入到畫面的精緻中,「復活」了敦煌壁畫。
如今,敦煌舞發展日漸成熟,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密切,「妙音反彈」、「大飛天」,「千手觀音」這些優美的舞蹈名稱漸為人知。在臺灣民間,更有「熱愛者」運用敦煌舞的理論,提取出「禪味佛學」元素自成一派,稱之為「禪舞」。
2013年年底,高金榮隨中國舞協到臺灣講學,受當地邀請參加了一場「遇上禪」的活動,海報上寫著「當敦煌舞遇上禪,身體和生命重新被開發,生活即是善、即是美」。
「敦煌舞有一種神聖感,看表演會流淚。」一位臺灣觀眾的評價讓高金榮感到欣慰和自豪,也更堅定了她對敦煌舞在臺灣紮根的信心。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教師陳美玲也被敦煌舞的優美風韻所折服,今年她特地到西北民族大學進行了一學期的交流訪問。陳美玲告訴記者,敦煌舞在臺灣民間知名度很高,當地民眾特別推崇其韻味和美感。
「臺灣信奉佛教的人多,他們認為學習敦煌舞有益於禮佛、養生,敦煌舞使其『入道』。」陳美玲說,自己從最初的喜歡到深入了解敦煌舞,越來越感受到敦煌舞細節和內涵的廣博,她渴望親赴敦煌,站在真實的石窟下追尋藝術的真諦。
受臺灣藝術大學邀請,今年4月,高金榮又將啟程赴臺。這次為期三個月的訪問,她將把自己編著的敦煌舞教材帶入臺灣校園。高金榮說,敦煌舞在臺灣的大學立足意義非凡,不但能讓這門藝術更具開放性、創造性,更能以自然的藝術形式促進了兩岸交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