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打敗對手,先要闖過輸贏關,還是先要闖過生死關?
記者在採訪中問過好幾個空軍飛行員:「失速螺旋」等一些高風險動作,在自由空戰中能用上麼?
回答是幾乎用不上。
但為什麼又要去飛呢?或者說,非要有這種體驗呢?
沒有常勝將軍 但有制勝機理
戰場沒有常勝將軍,這是先輩們在軍事實踐中的一個總結。應該說,這句話與「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道理是一樣的,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不失為一個真理。
波譎雲詭的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並不等於說沒有制勝機理。不管是普通士兵,還是帶兵打仗的將帥,不一定要做到「常勝」,但可以做到有自己的追求,最終成就一件大事。
楚漢爭霸,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論帶兵打仗,項羽絕對在劉邦之上,但在用人和成就大事方面,劉邦則在項羽之上。可以說,項羽打了一輩子的勝仗,只是在垓下之戰中敗給了劉邦,結果玩完了。在楚漢爭霸的過程中,劉邦是吃過很多敗仗的,但他善於總結經驗和教訓,注重招賢納士,最終通過關鍵的一戰,建立起了漢王朝。
與楚漢之爭一樣,拿破崙的滑鐵盧之戰也是一個常說常新的戰例。拿破崙一輩子打過的勝仗不計其數,是一個令世人推崇的軍事家,被譽為「戰爭之神」。但是,滑鐵盧一役則毀掉了他的一世英名。很多專家在總結滑鐵盧之戰的教訓時,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觀點:如果拿破崙的左臂右膀能在關鍵時候,助他一臂之力的話,也許滑鐵盧之戰就會是另外一個結果。
在研究了眾多的戰例之後,有人總結道:一個將軍屢戰屢敗沒關係,只要能堅持到最後,贏得關鍵之戰,就能建立自己的功勳;相反,你屢戰屢勝看似很風光,但如果不能贏得人生的最後一役,前面所有的勝利都沒有任何意義。
想在戰場上立於不敗之地,靠自己的聰明智慧、靠自己的團隊、靠自己的「仁者無敵」……這些都靠譜,但有時未必靠得住。真正靠得住的,是戰爭的內在規律和制勝機理。
所以,我們有時沒有必要太看重一時輸贏得失,特別是在實戰化訓練中。在比武或者是背靠背的對抗演練中,如果出現一邊倒的結果,可以說都是不正常的。特別是訓練場上,一定要搞清楚我們需要的是什麼?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打仗需要什麼就苦練什麼,如果我們能在實戰化訓練中做到這一點,眼前這些輸贏可以說都是過眼煙雲。
比較贊成這麼一句話:所有的實戰化訓練,如果不是以尋求制勝機理為目的,都是在「盲人摸象」——都將會成為不是問題的問題。
沒有誰不可以被打敗
——空軍「金頭盔」比武進化史的調查與思考之二
「金頭盔」獎是中國空軍設立的一個競賽性考核獎項,對空軍殲擊機飛行員而言,「金頭盔」被視為最高榮譽。解放軍報特約記者劉應華攝
生死關vs輸贏關
——狹路相逢勇者勝
要想打敗對手,先要闖過輸贏關,還是先要闖過生死關?
記者在採訪中問過好幾個空軍飛行員:「失速螺旋」等一些高風險動作,在自由空戰中能用上麼?
回答是幾乎用不上。
但為什麼又要去飛呢?或者說,非要有這種體驗呢?
記者得到了這樣的回答:狹路相逢勇者勝!有過生死考驗的飛行員心理素質肯定要強一些,飛過高難險技術動作的飛行員在空戰對抗中表現得更為從容。
有這樣一個在「金頭盔」比武中廣為流傳的故事。
那年,飛行員郝井文與搭檔六戰全勝,奪得「金頭盔」。事後,對手虛心請教,問他是如何從眼皮子底下鑽出來的,有何秘密。郝井文一五一十道出當時情形:戰機連續大過載機動,均在對手飛彈邊界,有的甚至被飛彈猛追一陣,機艙內的指示燈持續告警……
「你這是玩命!」對方大吃一驚。
「我這是打仗!」郝井文斬釘截鐵。
在「金頭盔」比武之前,有的年輕飛行員高難險課目飛得不多,飛行時間「含戰量」不高。
很多飛行員參加完「金頭盔」比武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被驚出了一身冷汗。「不參加自由空戰不知道,參加了才知道和別人差距咋這麼大啊!就以這個水平去參加實戰的話,被擊落是正常的,能活著回來是幸運。更可怕的是,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一位飛行員在採訪中這樣說。
空軍某部原大隊長郭曉峰參加完自由空戰,在體會中寫道:說實話,對一個飛行了10年的戰鬥員來講,後怕之後是欣慰。後怕的是曾經的我們居然還敢高喊「首戰用我、用我必勝」;欣慰的是我們終於看到了差距,終於找到了實實在在提高部隊戰鬥力的敲門磚。
如果競賽比武沒有了輸贏之分,就失去競爭性,也沒有了實戰的意義了。但是,你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敢打必勝的血性,恐怕連參賽的機會都沒有。
近些年來,不僅僅是空軍,我軍的其它軍兵種與外軍聯演聯訓變得頻繁起來。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外軍對我軍評價用得最多的三個詞是:聰明、刻苦、勤奮。但有一個詞鮮有用來評價我軍官兵,這個詞就是「血性」。不管是交流溝通也好,組織指揮也罷,有的指揮員一上來就習慣於把「安全」擺在第一位。而對外軍來說,是否貼近實戰才是他們考慮的第一個要素。
對一支軍隊而言,過度地強調自身的安全,那麼國家就不會安全。
某空軍強國曾經做過統計,戰鬥機飛行員前10次出動的戰損率最高,達85%以上。也就是說,新飛行員出動參戰的話,有近九成是回不來的。那麼,你是把這前10次的出戰機會交給實戰,還是交給貼近實戰的自由空戰。結論不辯自明。
特級飛行員周玉川三次參加「金頭盔」比武,三次都鎩羽而歸。問他為何參賽這麼「孜孜不倦」,周玉川的回答很簡單卻很意味深長:為了徹底搞清楚自己在對抗中的「死」法。
賽場上的輸贏為何成為周玉川的「過眼煙雲」。他解釋說,沒能奪得「金頭盔」當然是一個遺憾,但比輸贏更重要的是,通過比武明確了努力的方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頂「金頭盔」。
在競賽比武中,周玉川與對手曾在空中飛出了最為驚心動魄的纏鬥。你拼命咬住我,我拼命地擺脫再咬住你,誰都想去創造尾後六點鐘的獵殺機會。雖然比武有300米安全球體的規則,但他們竟然在空中好幾次接近這個安全球體,纏鬥了五個來回。
這次纏鬥雖然沒有得分,但周玉川覺得自己贏得了最為寶貴的膽氣,也為後來的比武殺出了一條血路。
勇者無懼,智者無憂,仁者無敵。「金頭盔」比武已經舉辦了七屆。在空軍的精心組織下,這項高風險貼近實戰的比武,迄今沒有發生一起飛行事故。經過多年的比武實踐,廣大的參賽飛行員用實際行動證明:安全是打出來的,勝利是拼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