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態更迭潮下,購物中心內的生活服務業態比重增長明顯。據贏商網大數據中心統計,2014—2017年,購物中心生活服務業態佔比自2015年逐年上升,由4.2%上漲至5.8%,在生活服務細分業態中,護理休閒佔比雖然有所下降,但仍佔據生活服務業態的半壁江山,且多為美容美髮美甲業態。
在「女性經濟」的主導下,美發行業也在經歷重大變革,除了傳統的洗剪吹,更多的是在拼各項服務與門店顏值。作為其中一員,曼都國際在大陸已經耕耘13年之久,不僅打破街邊店模式,還打破了美業充卡制,重新制定了美業遊戲規則。
2017年,曼都國際新增12家門店,並在寶山顧村商圈新增「悠匠」品牌,成長率達27%,2018年,曼都國際將持續拓展門店,擴大品牌數量。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曼都國際將如何應對?除了新增門店和品牌數量,曼都國際又想達到怎樣的目標呢?日前,曼都國際董事長賴志郎先生接受贏商網獨家專訪,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行業:服務型業態比重將持續增加
早期的理髮店多在路邊攤或者街鋪,紅白藍燈箱的標誌十分顯眼。隨著生活服務業態在購物中心的比重上升,美發行業的地位也由此上升,越來越多的商場開始引進各種美發、造型品牌,有的商場甚至引進多個美發品牌,以上海愛琴海購物公園為例,大眾點評網顯示,該項目內的美發品牌多達9個,曼都也在其中。
對此,賴志郎告訴贏商網,美發品牌的增多,並不會過多影響曼都的發展。「就像一個商場內有很多餐飲品牌,每個消費者都有自己的選擇,我們應該把重心放在消費者身上」,賴志郎補充道。
基於此,曼都將在門店、技術、服務等方面持續優化,力求在「物競天擇」的環境下生存發展。
不僅對自身實力充滿信心,賴志郎還十分看好美發行業未來的前景。在他看來,市場對該業態的需求很高,加上越來越多的品牌與資本市場結合,開店速度加快,整個美發行業存在很多機會,未來,服務型業態的比重也將持續增加。
對於2017年出現的「新零售」、「黑科技」、「無人店」、「場景革命」等新鮮事物,賴志郎坦言,如果不符合顧客真正的需求點,很容易出現「蛋撻效應」,許多網紅品牌的爆紅和消失就是典型的案例。另外,還需要具備「溫度」這一條件,就像便利店之所以發展很快,除了產品、燈光設計和位置的優勢,還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給予足夠的溫度。
企業:優化升級 走資本上市道路
自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曼都大部分門店選擇進駐購物中心,並且集中在長三角區域,這是因為該區域的城市實力更強,當然,目前在北京和福州也有門店分布。
2018年,曼都計劃再開近20家店,除了北京和杭州各新增一家,其餘門店均以上海為主,與此同時,還將新增一個品牌。據贏商網了解,曼都目前共有12個品牌,包括曼都髮型、曼都佳人、Air Plus、貝絲、點線、M&Y、Bens on、桔剪等,在大陸的品牌僅有7個,為實現「百大品牌」的目標,曼都將持續擴大品牌數量,填補不同的商圈。
除了新增品牌,曼都也在不斷優化升級產品和門店。據賴志郎介紹,曼都的門店每隔三年進行一次局部性的裝修,每隔五年進行全新的翻修,並不斷做系統的優化,如利用支付寶、微信平臺擴大合作,引進更多客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個體店和連鎖的造型沙龍,購物中心內還逐漸興起了快剪、星客多的專注剪髮的門店,實際上,曼都在2016年就成立了類似的品牌——桔剪。與快剪、星客多不同,桔剪不是只有剪髮業務,性價比更高,傾向於進駐社區型商業,2017年,桔剪正式開店,目前已經有3家門店,分別位於上海浦東新區金橋、張江、高行區域。
作為臺灣美發界最先進入大陸及國際美發市場的開拓者,曼都並不僅僅滿足於現狀,而是對標美國Regis集團,走上市之路。賴志郎稱,Regis集團在2003年已經上市,在資本市場和各方面的資源都比較多,曼都一直在學習Regis集團的策略,努力規範,爭取上市,並已經在臺灣獲得部分融資。
個人:阿拉斯加知性之旅
截止到目前,曼都的門店已經達到65家,對於升任為曼都國際董事長的賴志郎而言,企業的目標基本達到預期期望,在個人的時間上卻少之又少。
贏商網了解到,因長期往返於臺灣、上海兩地,賴志郎的個人支配時間特別少,如果有多餘的時間,他更願意進修學習。賴志郎還告訴贏商網,自己平常喜歡看與心境有關或者宗教之類的書籍,閱讀這類書籍,還能應用在生活和工作上,畢竟探討不同的生活,就會有不同的心境,至於經濟、人生觀之類的資訊則多來自於微信。
在電影方面,賴志郎坦言自己很少看電影,但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很推崇,他認為,這是一部講述人在面對自己產生恐懼的電影,是對人生的探討。提及對人生的的探討,賴志郎稱,自己每年5月都會進行尼泊爾心靈之旅,如果今年有足夠的時間,也會出去旅遊,目前暫定阿拉斯加。
編者按:2017年,我們談商業變革、談中國品牌、談渠道創新。萬科收購印力商用的餘音未熄,萬達轉讓資產震驚行業。不可置否,商業企業在謀變;在場所端,消費者追求的也不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所處的場景,及場景中浸潤的情感,商業項目也在變;
另一端,一批民族品牌正在崛起、創新,並在中國的商業地產版圖上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場所端與品牌端正在構建更為持久的共生鏈。2018年,商業地產風向幾何?贏商網全新視角,再度推出——「2018最強音」,建設性,前瞻性探索2018,誰將是意見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