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飯有這個「怪毛病」,家長不制止順應孩子,大腦發育得更好...

2020-12-07 美媽很帥

文丨美媽很帥

細心的寶媽會發現,寶寶到了一定月齡就特別愛用手抓東西吃,不管是細長的米粉還是條狀的蘋果,還是鬆軟的飯糰,逮住機會就用手抓。然而,不少家長怕寶寶弄髒衣服,看見寶寶用手抓取食物,不是直接輕打小手就是告訴寶寶這樣吃東西不禮貌。曾經我也是這樣的家長,但是自從知道寶寶的這個「怪毛病」可以刺激撩撥各個腦區,增進大腦的發育,我就放開寶寶的天性,經常做一些方便用手抓取的食物給寶寶吃。

手抓輔食對大腦發育的意義

人體大腦連接著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在「彭菲爾德地圖」中可以看出,當我們活動嘴巴跟手時,能刺激到的腦區是非常大的。寶寶用手抓取食物時會出現這一系列動作,用手觸摸→用手指捏→放到嘴巴裡→咀嚼(激活口腔肌肉)→用嘴巴品嘗食物的味道感受食物的質地,這一系列動作可以刺激大面積的腦區,可以幫助神經元的建立,讓腦細胞、肌肉與感覺器官之間形成合理而豐富的連接,完善寶寶的腦功能。

另外,寶寶用手抓取食物時,可以充分刺激五官感受器。比如寶寶可以通過眼睛識別食物的顏色與形狀,通過觸摸來感受食物的溫度、硬度與質地,通過鼻子與味蕾感受各式食物的不同味道,咀嚼過程中能感受到不同食物發出的不同的美妙聲音,這些都可以給寶寶帶來廣泛的刺激。

在吃這種手抓輔食過程中,寶寶不但需要眼睛、手及嘴巴互相配合,因為這些輔食是軟的,拿捏力度太大,容易壓碎、散開,所以寶寶還要學會控制力度,這些都可以深度刺激大腦的各個區域。家長如果每天都弄些手抓輔食給娃拿著吃,他的手指會越來越靈活,腦子也會越來越靈光,當寶寶能精準地把控拿捏的力度,那他拿起湯匙、叉子、筷子吃飯就得心應手了,獨立吃飯的時間也會比沒機會自己抓取食物吃的寶寶要早。寶寶學會自己吃飯,能精準地把食物送到嘴裡,掉到地上飯菜越來越少,帶娃自然就更輕鬆了。

9-12個月的寶寶已經可以吃塊狀食物了,對食物的興趣更加濃厚,愛在食物上戳來戳去,這裡抹一下,那裡抹一下,獨立進食的技能已經大大提高,家長應當多做一些條狀輔食給寶寶拿著吃,豐富寶寶的味蕾之餘,還能完善寶寶的腦功能。寶寶愛用手抓取食物的時間跨度還是蠻長的,從9個月齡一直持續到2歲,有些寶寶可能會持續到3歲,雖然部分寶寶在1歲或1歲半就能使用湯匙,但是要熟練掌握至少要到2歲左右。

用手抓輔食太髒怎麼辦?

部分家長之所以不願意給寶寶用手抓取食物,是擔心寶寶弄髒衣服,弄髒飯桌與地板。其實很好辦,讓寶寶坐在高腳椅上,圍上圍兜,用一些舊報紙鋪在地板上,把你做好的輔食放在輔食盤裡,讓寶寶自個兒拿著吃,吃完了稍微收拾一下就好了。

手抓輔食做法

寶寶9個月後手指比較靈活了,也能吃塊狀食物了,烹調時做成便於寶寶抓取的形狀。比如青瓜、胡蘿蔔、麵條可以切成粗條狀,煮熟了給寶寶拿著吃;蘋果、梨子等水果也能切成粗條狀當零食給寶寶磨磨牙;也可以自制蝦條、薯條、一口大小的溶豆或小餅乾。家長可以根據寶寶的喜歡,多做一些花樣輔食,豐富寶寶的味蕾、刺激視覺發展之餘還能鍛鍊手腦協調,提高寶寶的咀嚼力。

美媽寄語

寶寶的發育每個時期都有它獨有的特點,如果寶寶想用手自己抓取食物,家長別圖一時輕鬆,怕髒亂差而壓抑寶寶天性,這樣會讓寶寶喪失自己吃飯的樂趣,無法培養獨立吃飯的意識,同時也喪失鍛鍊精細動作、開發大腦的大好良機。有句話說得好,「出來混始終是要還的」,寶寶吃飯的時候你什麼都給他做,到時你只能追著餵了!想寶寶早點獨立吃飯,9個月之後多做手抓輔食給寶寶吃吧。

相關焦點

  • 孩子3歲前的這些「壞毛病」,暗示大腦發育快,家長不要盲目阻止
    有的孩子天生就非常的聰明,但是就是不在學習上用功,以至於孩子的成績比較差,這並不是說明孩子不聰明,而是孩子的聰明沒有體現在這方面而已。因此家長沒有必要反覆的跟孩子強調成績的重要性,這對孩子而言反而是一種壓力。對於很多人來說,智商上都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發育卻有早晚之分。
  • 哈佛大學:孩子大腦發育高峰有4次,家長儘可能抓住每一次
    為了讓孩子變得更聰明,父母可以挖空心思,將能用上的方法都用上。不過有些父母可能會發現,他們的付出和孩子的智力提升並沒有成正比。其實,想要讓孩子大腦發育得更好,讓孩子擁有強大智力,家長需要把握住關鍵的時間段才行。國外學者指出,人一生中有四個階段可以稱為大腦發育的黃金檔。利用好這四個黃金檔去培養孩子,孩子的智力將會更進一步。
  • 4種行為,是孩子「大腦發育」的表現,家長千萬不要過度幹預
    但是從孩子「大腦發育」的角度看,家長們卻不應該隨意制止孩子的行為,更不能打孩子。而且寶寶還非常喜歡聽撕紙的聲音,不同的紙聲音不同,給孩子帶來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寶寶在撕紙這個過程中,會刺激他的聽覺、觸覺以及手眼協調能力,增加大腦細胞的靈活性。撕紙對於寶寶來說,也是一種特別的認知方式和大腦發育的過程。
  • 哈佛研究:大腦發育的高峰期一生只有1次,家長務必幫寶寶抓住
    各位家長好,我時小婷!今天想和大家說一說「大腦發育」這件事。所以在寶寶0-5歲這個年齡段內,家長要保證孩子詞彙量吸收的足夠多,孩子的表達能力才會好。建議方法:多和寶寶說話、堅持給孩子講繪本,提升孩子的詞彙量。
  • 寶寶大腦發育關鍵期,貝聰8大營養讓孩子更聰明 語言發育更好
    現在普遍存在的偏食、挑食等問題對孩子的大腦發育不好,家長要注意糾正,特別是容易被忽略的早餐,一定要營養均衡。如果寶寶年齡小,大腦的發育不夠會有哪些後果1、產生語言障礙。抓住大腦發育黃金期 錯過後悔一生寶寶大腦發育是不可逆轉的,除了外部刺激和引導,促成大腦良好發育的,最重要的還是營養供給。美國兒科學會(AAP)2018年最新政策聲明:對於生命最初1000天來說,有11種「大腦構建營養素」對於孩子腦發育尤為關鍵,很多是人體不能自由合成的,只能靠外界獲取。
  • 寶寶小手握緊拳頭?家長讀懂寶寶的手勢語言,才能更好地呵護寶寶
    有時吃飯也不消停,拿著勺子不停地敲,把飯揚得滿桌子滿地,孩子奶奶說:「這小閨女成心搗亂,你看她弄得到處都是,自己笑得多開心,真是欠揍。」燕子聽了心裡很不高興,她覺得孩子這麼小懂什麼,哪有什麼成心不成心的,頂多就是孩子覺得這樣好玩,所以才笑,至於說孩子欠揍嗎。
  • 刺激寶寶大腦發育的8個經典遊戲,開發右腦,提升孩子智商
    據研究發現:1歲是孩子一生當中大腦發育最快的一年,這時候若是受到外界的刺激,那麼寶寶的大腦會向多元化發展,根據育兒專家統計,家長只要提供適當的感官刺激,就可以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讓寶寶的潛能轉化為現實能力,提升寶寶的智力。
  • 寶寶用筷子吃飯可以促進大腦發育,多大適合練習使用筷子?
    用筷子吃飯是中國人的一大特點,也是中國文化的象徵,用筷子吃飯對大腦的訓練還有很多好處,目前已經有很多西方人都開始用筷子訓練孩子的手指協調能力了。寶寶出生後10個月左右會用手抓東西吃,1~2歲左右則可以用湯匙吃飯,2歲以後開始使用筷子,從手的功能發展來看,湯匙比叉子筷子更早被寶寶掌握是必然的。
  • 史丹福大學研究發現:想要促進孩子大腦發育,家長要堅持以下事情
    想要促進孩子大腦發育,家長要堅持以下事情。據腦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在嬰兒出生時,大腦有數以百億計的腦細胞,由於胎兒接受很少得環境刺激,因此嬰兒得腦細胞之間的突觸數很少。而在0-2歲隨著孩子接觸外界環境,腦細胞得到應有的刺激,便開始了突觸形成期,從而形成大腦神經網絡。
  • 大腦發育速度決定,家長不焦慮孩子成績更好
    「我家孩子就是不開竅,我都快急死了!」相信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聽過或者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在小學階段,一般來說男孩都要比女孩開蒙晚,學習成績自然也會差一些。那麼他們什麼時候開竅呢?在哪些階段會變得聰明伶俐一些呢?
  •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一生有3次大腦發育高峰期,但都不在「初中」
    孩子一生有3次大腦發育高峰期哈佛大學兒童行為學家理察教授,曾帶隊進行過關於孩子的大腦發育方面的研究,最終得出結論:孩子一生中大腦的發育有三次高峰期,如果家長能根據大腦的發育規律,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就能提高大腦的發育水平。也就是說孩子一生有三次變聰明的機會,如果家長能夠抓住這三次機會,孩子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 李玫瑾:寶寶睡醒後有這3種表現,說明大腦發育快,將來智商很高
    每個父母都希望生一個聰明伶俐的寶寶,長大之後能夠有出息出人頭地,老話說得好「三歲看老」,一個孩子智商高不高,我們從他們小時候的行為特徵就能看出端倪,尤其是寶寶睡醒之後。但有的寶寶則不然,他們在睡醒之後會自己安靜的在那躺著,眼珠四處轉動,就像是觀察周圍的環境一樣,這說明寶寶正在獨立思考問題呢!家長不要立馬上去打斷,讓寶寶自己在那思考一段時間。寶寶年紀小的時候會通過模仿周圍人的行為和觀察去認識這個世界,而周圍的新鮮事物會對孩子大腦造成刺激達到促進發育的效果,而這樣的孩子大腦往往發育的很好。
  • 寶寶「精細動作」怎麼練?0-3歲發育標準,家長別再幫倒忙
    其實比起這些大動作,手部的「小動作」對寶寶的智力發育也很重要,不同月齡的寶寶關於精細動作發育的標準也不同,家長一定不要忽視寶寶精細動作的發育。 不同年齡段的寶寶有不同的標準,寶寶手部動作越精細,證明其大腦發育程度越好。
  • 寶寶大腦發育遲緩有哪些表現?孩子這7個特徵媽媽要重視起來
    沒有父母是不愛孩子的,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平安的成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強健的體魄和智慧的大腦,但是幸運並不會降臨到每個寶寶身上,在生活中有少部分寶寶會出現大腦發育遲緩的症狀,因為大腦發育遲緩的症狀不似普通疾病有很明顯的症狀,所以家長很容易忽視。
  • 神經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閱讀」並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式
    神經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閱讀在1995年初,貝蒂·哈特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做了一個"3000萬字"的調查實驗,實驗證實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對大腦發育有好處,和閱讀相比較比閱讀的效果更好。
  • 孩子在睡夢中有以下反應,暗示其大腦發育得不錯,雙商可能比較高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插畫 | 白露小孩子每天一大半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許多家長知道他們需要如此長的睡眠時間來發育自己的身體,但很少有家長知道孩子睡眠中的小動作,還可以暗示他的發育情況。
  • 寶寶的精細運動越早訓練越好!孩子心靈手巧,促進大腦發育更聰明
    大家可別小看這些「大獎」,從這些獎項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孩子的精細動作做得很好,手眼協調能力和手的靈活性發育得很好。 所謂精細運動就是相對更精準、細微的運動,比如抓、捏、拿、握,以及手眼協調,這能讓寶寶學會更好地控制身體,促進大腦發育。
  • 新生兒這個行為出現越早,說明大腦發育越聰明,你家寶寶有嗎?
    睡前的育兒經新生兒一般在出生10天之後都會微笑,如果大笑幾乎是要到三個月以後才會表現得特別明顯的,由於每個寶寶的身體發育情況不同,所以微笑的時間也存在一定差異。但是根據美國育兒專家調查表明,如果新生兒在產後三天就會笑,那麼就說明寶寶的大腦發育很好,智商也會比其他寶寶高很多。
  • 孩子越早出現這四種行為,說明他大腦發育得越好,你家娃中了幾個
    這個時候就有老一輩的站出來說話了:「羊羊的眼睛真有神,肯定是個聰明的小子,以後升官發財也是必然的。」聽了長輩的話,張洋暗暗竊喜,還好自家寶寶大腦發育好,不僅眼睛有神,拿的東西也說明他機靈。新生兒的到來,會讓整個家都充滿幸福感,自然一大家子也希望自家寶寶有著聰明的小腦瓜,那麼如何確定寶寶大腦發育完善呢?
  • 寶寶吃手吃腳撕紙敏感期,家長學會引導,讓孩子更聰明
    如果我們帶孩子去上過早教,會發現早教其實就是讓孩子玩,比如玩一些感統的訓練,讓孩子玩搭積木,甚至讓孩子自由地塗鴉,還會美其名曰可以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事實上孩子的手腳靈活,確實可以刺激大腦發育。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鍛鍊自己大腦的動作和行為,很多家長沒有注意,可能會錯過孩子這些大腦發育的關鍵期,甚至加以阻攔,妨礙孩子的大腦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