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平常去超市或農貿市場買菜、買水果,或多或少都會注意到稱東西的電子秤,或許在你的腦海裡,已經不會再想起我們父輩及他們以前的時代所使用的桿秤了。我記得在我小時候,家裡還有一把木桿秤,好像最重能稱三四十斤。
你知道嗎,這種桿秤已經有千年多歷史了,雖然時代的發展,如今已幾乎無人使用,但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來的這種桿秤,中間藏著很多你可能都不曾注意到的學問。
比如,在古代,我國的度量衡採用的是十六兩進位的,即一斤等於十六兩;直到解放後才改成十兩進位的,然後一直沿用至今,即一斤等於十兩。知道了這一點,「半斤八兩」這個成語就不難理解了吧。
因為這種十六兩進位的度量,所以古代的槓秤在秤桿上有十六個刻度,每個刻度代表一兩,每一兩都用一顆星來表示,即秤星。「秤星」又藏著很大的學問,一共十六顆星,由北鬥七星、南鬥六星以及福、祿、壽三星組成。
北鬥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七星組成,這七顆連起來形似古代舀酒的鬥形。南鬥六星由天府星、天梁星、天機星、天同星、天相星、七殺星組成,外形也像鬥杓形狀。古人認為「北鬥主死,南鬥主生」。
另外的福、祿、壽三顆星,主一個人一生的福、祿、壽;如果做生意的人給顧客稱量貨物少給一兩,則缺「福」;少給二兩,則表示既缺「福」還缺「祿」;少給三兩,則「福」「祿」「壽」都缺。這表達了人們對誠信經營理念的支持態度,人們相信「人在做,天在看」,存有敬畏之心。
而這些秤星的顏色,採用的是金黃色或白色的,不能用黑色,意思是做生意要公平、正直,不能黑心。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稱砣是老百姓,稱稈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你就是定盤的星……」這是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主題曲,相信大家不陌生,朗朗上口的旋律。歌詞中提到的桿秤上的「定盤星」也是很有學問的,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在桿秤上,定盤星看上去比其它的秤星要大一些,它是秤桿上的第一顆星,把秤砣掛在這裡剛好可以與空的秤盤重量平衡,相當於桿秤的零刻度。所以,一把桿秤好不好,關鍵就看能不能選準定盤星,只要確定好了定盤星,這把秤就做成功了一半。
後來,人們也把「定盤星」引喻為事物的準繩,比如宋代理學家朱熹有首詞裡就有「記取淵冰語,莫錯定盤星」的詞句。
還有,桿秤上手提的「繩紐」,古人取了個很文學的名字,叫做秤毫;寓意在秤東西的時候要明察秋毫,不可粗心大意。
你看,一把小小的桿秤,其間隱藏著多少古人的智慧和願望。雖然如今幾乎沒人使用了,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仍然值得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