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力量來自組織,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新時代」,從社會歷史進程的角度看,核心表現是城市時代;「城市治理赤字」,從治理體系的角度看,重點在於社區層面之下最基層、最薄弱、最民生的組織——「小區層面」的源頭治理。
宜昌,是湖北省唯一的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也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西陵區,是宜昌的中心城區,轄區常住人口近60萬,佔城市人口的50%。「服務經濟主導、城市化進程加快、市民社會主體」的城市特徵,是西陵區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主要任務。如何順應城市規律,讓黨的組織體系建在源頭、落地生根?如何發揮城市黨建的引領作用、通過黨建帶動城市治理全面創新?如何讓城市的黨員帶領市民共同參與城市治理、破解「城市病」?
帶著這樣的思考,從2016年初開始,西陵區創新城市基層黨建方式,以「黨建主導型」業委會建設的小區治理為抓手,通過黨建引領,搭建「社區+業委會+物業公司」的三方聯動平臺。全區共有277個小區,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裡,業委會組建率達到了100%,成為了全國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心城區唯一實現了「業委會100%覆蓋」的單位。
一、背景與起因:釐清城市黨建與城市治理的關係的「四大困惑」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做好城市工作,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
2017年底,我國的城市化率達到58.2%。據分析,到2040年,我國的城市化率將上升到75%。然而,我們的城市治理模式卻跟不上城市化時代的步伐,城市黨建引領城市治理創新面臨著「四大困惑」,值得重視和思考:
(一)從黨建源頭看:城市黨建的源頭是「社區」還是「小區」?
社區的屬性,本應是基層群眾性的自治組織。但是,在基層實踐中,社區卻完全成了從屬於街道組織之下的「第6級政府」,人、財、物都來自公共財政的保障,行政「色彩」遠遠大於自治「色彩」。
自從2007年《物權法》頒布以來,小區已成了最基礎的「城市法定細胞」,理應發揮「源頭作用」。小區之上是社區,小區才是市民和黨員全天候生活宜居的主陣地。
當前,城市黨建的源頭,提法上一直停留在「社區」,而沒有下沉到「小區」。面對散落在小區、樓棟的自管黨員和在職黨員,社區黨組織總感覺懸在小區之上,完全形成了「架空層」。
實踐證明:社區黨建再怎麼「高大上」,還是走不進小區、走不進家庭、走不進市民。城市基層黨建的「真正源頭」,在於把黨組織延伸到小區、延伸到業委會,使之成為一個重要的前沿堡壘。
(二)從作用發揮看:黨員在群眾中是「亮身份」還是「躲貓貓」?
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黨員,始終生活在群眾中,日常生活要看得出來、關鍵時刻要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要挺得出來。
但是,城市居民身處「陌生人社會」,人際不熟、人心不通、人情不深。如何組織居民、發動市民,這就需要我們的黨員「先站出來」。然而,現實中回到小區生活的黨員,敢不敢亮出身份、零距離地服務居民呢?值得我們深思。
作為一名合格黨員,無論走到哪裡,就應該自覺地「亮身份」,不能當群眾的「尾巴」,與群眾「躲貓貓」。
(三)從黨員管理看:黨員的先進性是在「8小時內」還是「8小時外」?
黨員,作為黨的肌體的「細胞」,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事關黨的形象。
對於在職黨員來說,在工作的8小時之內,都在單位黨組織過組織生活,自覺接受日常教育和監督管理,保持了黨員的先進性。8小時工作之外,在職黨員回到小區生活,身份是業主,由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
黨組織如何破除時間管理限制?黨員怎樣持續保持先進性?這就需要織密黨的組織體系,在小區建立臨時性的黨組織,把全體黨員組織起來,參與到小區建設、引領小區自治、服務小區群眾上來。
(四)從城市治理看:城市基層黨建的作用是「倡導」還是「主導」?
解決「城市治理赤字」的支點是小區自治,小區自治最根本、最有效的平臺是法定的業委會。
1991年,深圳市羅湖區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業委會。然而,歷經27年的實踐發展,全國業委會的組建率僅為34%。為什麼業委會組建如此之難?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法定程序複雜,不亞於社區「兩委」的換屆;其二,居民的參與熱情低。業委會組建處於一種自主自發的狀態,缺乏一個高效的組織者、引領者。
創新城市治理,最核心的是要加強黨的領導,依靠城市基層黨建來主導業委會的建設。
二、做法與經過:創新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引領的「三大行動」
城市黨建的組織體系建設,基礎在街道社區、源頭在居民小區。
2016年以來,我區創新推進城市基層黨建「三大行動」,建強小區城市基層黨建綜合體,夯實小區黨組織堡壘,引領城市基層治理。
(一)推進「把支部建在小區上」,優化基層組織網絡
堅持將組織體系建設的觸角延伸到小區、覆蓋到樓棟,以小區為單位,以涵蓋小區內居住的全體黨員為主體,在277個小區全覆蓋組建「小區黨支部」,把黨的力量由社區向居民小區下沉,形成了上連街道社區、下連業委會和黨員的組織體系,實現了黨的組織向小區、家庭、居民個人的領域覆蓋。
(二)推進「黨員責任區閃光行動」,激發黨員示範作用
黨的組織體系建設的重點,是把黨員組織起來、群眾動員起來。我區提出要像「農民種地、工人做工」一樣,劃分出黨員「責任區」5179個,發動6837名黨員在「8小時外」帶領所居住的小區居民參與服務,支持業委會組建,僅用一年半時間,實現了277個小區業委會組建全覆蓋,其中有黨員的業委會佔82%。
(三)推進「黨建主導型業委會建設」,凝聚小區治理合力
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機制創新,加強城市基層組織體系建設。我區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建立「小區黨組織+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的黨建主導型小區自治平臺,完善「1+4+N」工作體系,通過整合各類資源和力量共同參與小區自治,逐步構建起了以小區黨組織為核心的城市基層黨建綜合體,逐步探索了黨建引領下的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路徑。2017年以來,通過整合資源、多方籌資2693萬元,有效化解了「小區停車難、社會治安難、環衛管理難、鄰裡關係難、電梯管養難」等突出問題585件。
三、成效與反響:夯實黨建引領城市治理的「五大工程」
我們以小區業委會為支點,堅持「結構性」探索,積極打造社區自治的「城市版」;堅持「基礎性」探索,積極打造城市社會的「主體版」,堅持「源頭性」探索,積極打造城市黨建的「現代版」,構建了黨建引領下的多元共治的社區治理路徑,逐步破解了城市化進程中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所面臨的難題。
(一)建設基層黨建的「源頭工程」,逐步破解了城市黨建中的「前沿堡壘」難題
我區按照「把支部建在小區上」的思路,以街道社區為主導,推動小區「臨時黨支部」全覆蓋,將黨員力量從社區再下沉一級,把小區內自管黨員和在職黨員全部納入支部管理,形成了「街道—社區—小區」的組織鏈條,切實把組織的觸角沉到小區,黨的工作落到小區。
比如:2017年7月,龍騰佳苑小區業委會換屆後,由於小區黨員較多,為了更好的推動工作,成立了小區黨支部。支部一班人經過多方協調,建成全區首個面積達140平米的小區黨員群眾活動中心、改建可停放百餘輛車的停車場,組建了3支黨員先鋒隊,團結小區140多名黨員在「黨員責任區」中發揮作用。正如小區黨支部第一書記、市檢察院幹警王超同志所說:「我們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自信、共同的語言、共同的願景、共同的夢想,都來自於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二)建設小區自治的「支點工程」,逐步破解了城市居民的「組織化」難題
我區以住戶家庭為基點,以小區為單元,以社區、街道為紐帶,實施「業委會組建100%覆蓋工程」,277個小區業委會網絡了家庭9萬個、市民近30萬人,城市居民被全面地、高效地「組織化」。
比如:嘉明花園小區就在區政府大樓對面,長期以來無人管理,亂搭濫建、圈建菜園、停車難、排汙堵塞……2016年初,嘉明花園小區籌備組挨家挨戶敲開「門」,廣泛宣傳發動。6月,小區投票選舉組建業委會。組建後,迅速組織居民開展協商議事,小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引進物業公司,出臺《小區改造方案》《小區拆違通知》,施工隊進場改造……短短一個月內,264戶居民主動交納了27萬多元的小區改造費和物業管理費。11月,一個全新的小區呈現在業主眼前:停車有序、小區環境整潔、物業管理規範,面貌煥然一新。
(三)建設基層民主的「平臺工程」,逐步破解了城市治理體系中的「基層民主路徑」難題
我區依託業委會建立社區協商議事會,組建了277個業主協商議事會、73個居民協商議事會。按照「事前協商突出徵求意見、事中協商突出達成共識、事後協商突出跟蹤反饋」的原則,大力推行「2+N」「5+N」五步協商法,採取「線上+線下」的協商方式,將協商議事會開到業主家中、開到小區門房、開到協商事項現場,變會上「說」為實地「看」、現場「議」,實現了多元協商、相互銜接。
比如:土街頭小區有盲人90多名,分布在10個盲人宿舍單元。由於沒有物業管理,進出大門「無人管」,經常有小偷「光顧」擾民。社區就治安問題召開了「居民協商議事會」,居民投票形成決議:通過自籌資金3萬元,惠民資金配套2萬元,安裝單元防盜門、治安監控設備、大門升降杆,發動小區黨員義務巡防。從此,小區沒有發生過盜竊等治安事件。
(四)建設幸福生活的「鄰裡工程」,逐步破解了城市的「陌生人社會」難題
我區堅持以小區業委會為紐帶,發動居民參與民主議事、文體活動等,引導居民和睦鄰裡關係,拉近「陌生人」之間的感情,促進樓上樓下、街坊鄰居「一家親」。
比如:2016年3月,廖家臺社區美岸長堤小區在組建業委會後,接連舉辦了「結婚證書曬家風·兩學一做展風採」居民鄰裡節、「喜迎十九大·家庭同心圓」家庭文化節兩場大型活動,吸引600餘名居民積極參加。通過這些活動,讓「陌鄰」變成了「睦鄰」,培育了社區良好的「家庭家風」文化。
(五)建設城市治理的「細胞工程」,逐步破解了小區「城市病」難題
我區以業委會為載體,引導組織社區居民自助管理、自我服務,多方籌集資金2693萬元,有效化解了「小區停車難、社會治安難、環衛管理難、鄰裡關係難、電梯管養難」等突出問題585件,有力推進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落地生根。
比如:新世紀廣場小區,是一個商住混合型小區。2017年4月,因物業公司服務管理不善,小區部分高層電梯老化陳舊,電梯最長停運時間曾達22天,極大地影響了小區業主的正常生活。在街道、社區的指導下,小區業委會先後召開6次業主代表會議,積極討論協商,達成廣泛共識,最終136戶業主「眾籌」120萬元對電梯進行了更換維修。
四、經驗與啟示:築牢城市黨建基層組織體系的「五個堅持」
建強黨的組織體系,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優化組織設置,創新活動方式,全面夯實城市基層黨建源頭。通過近年來我區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探索與實踐,抓好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關鍵是要牢牢把握「五個堅持」。
(一)堅持把黨建資源由「碎片化」整合為「一體化」
要樹立「城市大黨建」理念,按照「區級統一組織、融合推進,街道承接落實、統籌整合,社區共駐共建、兜底管理,小區多元參與、源頭治理」的方式,吸納整合「區屬資源、轄區資源、聯區資源」,提高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二)堅持把黨組織的觸角由「城市社區」延伸到「居民小區」
著眼於居民小區這個基層單元,把「支部建在小區上」,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把黨的組織向居民小區延伸,把黨的工作向居民小區覆蓋,把黨的力量向居民小區下沉,在小區匯集形成黨建「微綜合體」,建強城市基層最前沿的戰鬥堡壘。
(三)堅持把黨員先進性由「8小時以內」拓展到「8小時以外」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像「農民種地、工人做工」一樣,為黨員劃分「責任區」,創新開展「黨員責任區閃光行動」,推動「在職黨員回小區」,發動黨員在8小時以外、在居住小區發揮作用,發動居民主動參與小區自治,讓黨員生活在群眾中。
(四)堅持把黨群關係由「單兵作戰」轉變為「共建共享」
以「黨建+」為紐帶,按照「黨建搭臺、部門唱戲,基層統籌、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緊扣「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三大關鍵環節,把黨員與群眾緊密聯繫起來,推動轄區各領域黨建同頻協作、優勢互補。
(五)堅持把「城市基層黨建」融入到「城市治理體系」
樹立「一盤棋」戰略思維,積極應對城市治理赤字,把城市基層黨建和城市基層治理融為一體,大力推動黨建主導型業委會建設,構建以小區黨組織為核心,小區業委會為主導,居民為主體,多方參與、良性互動的小區治理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