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生活了十來年的臺灣人,講出了臺灣經濟的真相

2020-12-08 大叔談旅遊

關於臺灣的經濟總量、人均GDP、物價、健保等等方面,很多大能已經回答過了。

但我想以一個2004年就到大陸,每年只回臺灣幾周,現在快搞不清楚自己是臺灣還是大陸人

(確切地說是我回臺灣時,所有人聽我說話都問「你是大陸/中國來的吧?」,

但在大陸,似乎所有人都聽得出我是臺灣人...)的感性認識來說下。

很多人提到臺灣起薪高,加油站/便利店的服務員隨便都有2萬多臺幣,

臺灣健保很好,看病幾乎不花錢,這些都沒錯,都是臺灣目前有優勢的部分。

但你們知道嗎?臺灣大多數人工資的上限也很低,

我當年是臺灣文科排名第二的大學(地位大致跟大陸的人民大學類似)畢業,

我的同學怎麼說都可以類比大陸985以上的高材生了吧?

然而我2004年到大陸,2008年起在廣州工作,十多年間我的工資漲了差不多5倍,

但在臺灣的同學們卻好像被凍結在時間中一樣,2004年拿多少工資,現在也差不多是那個數,

最基層的服務業起薪2萬多,大學畢業生拿到3萬不成問題,

但你一輩子很可能都突破不了這個數字的兩倍,

我認識有臺灣大學中文系的畢業生,因為接受不了找工作最高不超過3萬,畢業後賦閒在家十幾年,

有從小移民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畢業回臺的,發現所在行業最高也就3萬月薪,差點抑鬱。

有大學畢業就到上海打拼的女生,在上海一家私企做到部門經理,年薪40萬人民幣,

後來因為父母老了希望女兒在身邊,回到臺灣後找到同產業的公司,老闆也很重視,

給了經理的職位,但月薪只有5萬臺幣...老闆說公司總經理也就8萬,

於是她一直不斷地在「臺灣工資太低—回上海」—「父母要求—回臺灣」反覆了好幾年。

臺灣稅務部門有過統計,整個臺灣地區的受薪階層,年收入超過100萬新臺幣的只佔7%,

而這7%幾乎都集中在醫師、律師、機師等特殊崗位,或是臺積電等高科技企業,

至於其他的行業,可以說最基層和最高層次的崗位,收入往往不超過3倍,

我的同學們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月薪都在3萬多臺幣,

十幾年過去了,還是差不多這個水平,大家也感覺很正常,

因為往往一家公司老闆以下的最高管理層也就是月薪7-8萬臺幣,

員工開車上班、經理騎摩託車、副總坐地鐵上班,這種情況並不罕見。

我有同學是在臺灣最大的金融控股公司做HR,他說看過集團副總的收入明細,

也不過300萬臺幣,你沒看錯,世界500強的金融企業,副總的年收入也不過人民幣70萬不到,

放在大陸,我想隨便一家網際網路或金融業巨頭的中層都超過這數字吧!

因此在臺灣,公務員幾乎是最吃香的行業,畢竟雖然工資也就4-5萬臺幣,好歹不怕失業,

名校文科生幾乎都以公務員為第一目標,公務員相親也幾乎在食物鏈頂端(當然,比不上富二代、醫生、律師等,大致跟中小學老師同地位),是不是很像加強版的大陸縣城?

也因此,臺灣人努力的欲望和誘因越來越低,

因為不讀大學去做個服務業月薪3萬多,讀完大學甚至碩士也是3-4萬,花幾百萬出國讀書回來也是3-4萬,讀書實現不了階層躍遷,內卷嚴重;

我有學長讀博士的時候,苦口婆心勸他那高中畢業沒升學,在KTV做領班的弟弟要讀書、要上進,

結果直接被弟弟懟:「我做KTV一個月3萬,你讀到30歲還是流浪博士,做博士後薪水還沒我多,憑什麼說我?」是的,既然讀不讀書、讀好學校爛學校、努不努力結果都差不多,都買不起房子,那還努力做啥呢?

總結來說,臺灣是一個發展幾乎停滯的、相對穩定的社會,好處是底層人民的生活比較安逸,因為基本工資高、物價穩定、商品和服務質量比較有保障,還有實惠的健保。同時因為臺灣少子化,一代比一代的人少,大多數年輕人都有望繼承父輩的一套甚至多套房子,買房的欲望和需求也降到最低,大多數人安安心心過一生大概率沒問題。

然而對於會讀書的、有野心的或者初始資源較多的人來說就很無奈了,因為只要你依然想在臺灣生根,你會發現不管你讀多少書、闖過多少地方、看過多少世面,到頭來你的收入和階層,跟當初鄰村那個沒出過村子的翠花幾乎沒有任何差別。

我現在偶爾也有機會給臺灣的碩博士後輩講大陸的情況,基本上我都會告訴他們:如果你能夠安於一輩子做差不多的事情、拿差不多的薪水,安安穩穩小確幸過一生,那麼留在臺灣還不錯;但如果你還有衝勁和拼搏的欲望,都應該來大陸試試看。

作者:chenzz03

相關焦點

  • 臺灣名人的大陸生活
    在這一波又一波的人潮中,有不少臺灣的知名人士,他們或過來進行交流活動,或過來從事經商活動。他們既是臺灣人,又是中國人,往返於臺灣和大陸之間,他們有怎樣複雜的情感?  臺灣名人的大陸生活  《環球》雜誌記者/章文  接過周荃的名片,你也許會感到新奇。
  • 大陸經濟很依賴臺灣?專家:兩岸互相依賴才是真相
    事實上,臺灣依靠大陸,大陸也需要臺灣,兩岸經貿相互依賴才是真相。 首先,大陸市場對臺灣的重要性眾所周知。自本世紀初兩岸先後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兩岸貿易規模迅速擴張,大陸開始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據統計,2020年1至11月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是2356.9億美元,佔大陸進出口貿易額的5.4%。其中,臺灣從大陸獲得的貿易順差高達1277.3億美元。
  • 臺灣經濟成長率超過大陸的真相
    表面看來這是個好消息,深層觀察卻可能是一個大警訊,臺灣切勿自滿,更不可掉以輕心。首先,臺灣經濟成長未必真能超過大陸,經濟研究機構惠譽日前提高對大陸今年成長率的預測到2.7%,超過《經濟學人》對臺灣經濟成長的預估;就算臺灣今年成長率真的超越大陸,也只會是偶發的特殊,明年大概就會消失。
  • 講起葷段子,臺灣人為何能完敗大陸人
    說起講葷段子的水平,小編私下認為臺灣人不但喜歡講,而且水平要高過大陸人。小編曾經在一家來大陸的臺灣教育服務公司待過兩年,有次公司開年會,一個高級經理(當時中高層都是臺灣人)在會上做培訓式演講,中間談到工作中應該具有的「力」(諸如「勤力」「專注力」)的問題,問一位大陸同事有「幾力」,那位同事說了有什麼什麼,這位經理便接道:「原來你有這麼多力,而我只有兩力(粒)啦。」
  • 臺灣百姓對大陸「好感度」增加的真相
    (據臺灣《中國時報》)「臺灣民意基金會」公布臺灣社會對十個國家或地區的好感度,其中在敏感的兩岸部分,首度出現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多於反感。尤為明顯的是25歲-54歲青壯年、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群對大陸的好感度都超過了50%。這是該機構歷次所做的民調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 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臺灣人真的比大陸人過的好?看看臺灣生活支付,你就知道了
    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樣的功勞自然也有旅遊業發展的一部分在內,現如今,大陸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而且臺灣遊客也是越來越喜歡來到大陸遊玩,觀賞當地的自然風光,還有體驗當地人文文化。而且更方便的是,遊客在玩的過程中,支付方式更加便捷,為旅遊行程節省不少的時間,所以許多臺灣居民紛紛來到大陸遊玩,感受這的便捷生活。在臺灣,還沒有如此便捷的生活方式,這是臺灣羨慕的一點。
  • 大陸遊客去臺灣旅遊直言:臺灣的生活和大陸生活相差這麼遠?
    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壓力也是非常大,平常為了生計到處奔波。那麼人們在滿足物質上的追求後,就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越來越多的人也都會在空閒的時候選擇出去旅遊,來放鬆自己的心情。
  • 大陸和臺灣的距離
    全大陸的人要麼開淘寶, 要麼做微商,要麼做公號,要麼,要麼開實體小店。不管是哪個職業都要想辦法業餘沾點商業。你是個有道德的人,對不起,你比較難賺大錢。中央臺的聲音永遠是維護著ZF利益的,而不是揭露事實真相的。當時的臺灣,如今的大陸。可臺灣已經漸漸的走出來了。
  • 臺媒:臺灣人不想面對的真相
    「中國疫情防控做得好,經濟率先恢復,對德國企業是好消息」,這句話不是出自大陸官媒,也不是臺灣所謂「紅媒」,而出自德國 之聲。第四,始終認為大陸並未控制好疫情,無論是疫情還是經濟,官方數據都是「假的」。今年夏天之前,西方社會對大陸疫情的認知同樣陷入誤區。但8月一段武漢水上樂園3000人參加「電音派對」的影片,讓西方主流輿論猛然驚醒。
  • 國臺辦:臺灣經濟離不開大陸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北京訊(記者楊娜)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針對日前民進黨發言人發表有關,「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證明大陸需要臺灣,而不是臺灣對大陸的依賴加深」的言論,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作出了反駁。
  • 阮次山:大陸一旦經濟制裁臺灣 沒人能救場
    核心提示:臺灣過去三十幾年賴以生存都是經濟,如果現在臺灣經濟大門關起來,沒有任何人能夠救的了臺灣。鳳凰衛視1月20日《新聞今日談》,以下為文字實錄:阮次山:我在經濟上來講,臺灣必須要有一個很清楚的看法,臺灣賴以生存過去三十幾年都是經濟,如果現在臺灣經濟大門關起來,誰能夠救你,誰能夠取代大陸在臺灣的經濟的前途上面仍然能夠給你讓利,只有大陸,所以現在我們倒希望能夠很清醒的看到,面對一個經濟實力可以給你讓利的,面對一個國際外交的空間
  • 大陸很髒很落後?臺灣NO.1?赴陸臺生道出「殘忍真相」
    廣州中山大學大排長龍等候面試的臺灣高中生。(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5月23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學生赴陸求學,近來引發熱議,甚至傳出高中校長遭到臺當局關切。一名在廣州念書的臺灣高中生,近日在《天涯論壇》發表他在當地生活的心得與感受,娓娓道來臺灣人不自覺的真相,引起兩岸網友廣大共鳴,有臺灣網友感慨,「想不到真相如此殘忍」。這名來自高雄的學生,目前在廣東東莞的臺灣學校就讀高二,因父親之前在廣州的臺資企業工作,因此他一出生就常往返兩岸,廣州、上海、臺北、高雄都待過。
  • 臺灣前經濟主管:大陸是臺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要素
    尹啟銘(右)指出,兩岸貿易已成為驅動臺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臺灣網5月14日訊 綜合媒體報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化進展等原因,臺灣內部日前不斷出現與大陸經濟「脫鉤」的議論。對此,臺灣前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尹啟銘表示,2000年以來,臺灣進入以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時代,其中最大動力來自大陸,已是臺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綜合臺灣「中國時報」等媒體報導,5月13日,臺灣前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尹啟銘發表評論指出,1990年10月臺當局開放3353項產品可對大陸間接投資,迄今整整30年。對臺商而言,大陸是生產基地也是重要的市場機會。
  • 臺灣經濟持續增長,蔡英文要與大陸「經濟脫鉤」?臺灣或成孤兒
    抓住這個機會,民進黨當局開始鼓吹,臺灣在疫情中表現優異,經濟持續增長,乃是亞洲四小龍第一。還大言不慚的稱臺灣應當趕快脫離大陸的影響,獨自發展,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臺灣經濟與大陸密不可分換句話說,民進黨當局想要實現其「臺獨」夢想,那麼他們就得把臺灣的經濟和大陸之間聯繫完全隔開,不過終究是痴人說夢而已。
  • 臺灣經濟真能完全脫離對大陸的「依賴」嗎?
    其實,早在2016年初的時候,島內媒體就有說法,臺灣限制大陸遊客對本土產業影響不大,因為錢都被「一條龍」賺走了。而且,還有人認為,兩岸經濟是大陸「賺得多」,而臺灣「賺得少」,對大陸經濟臺灣不應「過度依賴」,並認為大陸旅行團滿世界「爆買」是「有錢的任性」。這種言論,在臺灣確實有一定的市場空間。
  • 民進黨稱大陸經濟「全靠」臺灣
    民進黨當局的統計機構最新發布預計結果稱,臺灣民眾的人均GDP將會在今年第1次突破3萬美元。民進黨當局的自欺欺人民進黨當局如此進行高調宣傳,就是對外聲稱他們"執政有方"。民進黨及其他綠營人士甚至大肆吹噓到蔡英文在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之後因為積極推動經濟的發展,才有了今天台灣經濟建設的"輝煌"。
  • 阿里山事件真相 臺灣人罵「中國人滾出臺灣!」引爭執
    近日,大陸遊客在阿里山和一名臺灣男青年「疑似鬥毆」事件在網絡上熱傳,之前,據臺媒單方面報導稱,起因是大陸遊客喧譁、吐痰、亂丟垃圾遭勸阻被拒。今日,陸客當事人微博發證言澄清事情真相,與臺媒報導大相逕庭,臺灣被打當事人的自述的真實性有待考究。
  • 在大陸工作了十多年臺灣人居然還活在臺灣媒體編造的世界中!
    本文作者:小王子早些年,茶葉蛋這個梗在大陸的網絡上很是火熱過一陣子。臺灣某教授在電視節目上公開宣稱「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視頻一出,全網沸騰,畢竟所謂教授,眼界見識都要超過常人的,鬧出這樣的笑話,實在是匪夷所思。
  • 【臺媒:臺灣人不想面對的真相】
    「中國疫情防控做得好,經濟率先恢復,對德國企業是好消息」,這句話不是出自中國大陸官媒,也不是臺灣所謂「紅媒」,而出自德國之聲。  疫情爆發後,臺灣社會陷入了4個對大陸的錯誤認知:第一,深信新冠病毒「人造論」,這是被「反中大外宣」長期洗腦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