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臺灣的經濟總量、人均GDP、物價、健保等等方面,很多大能已經回答過了。
但我想以一個2004年就到大陸,每年只回臺灣幾周,現在快搞不清楚自己是臺灣還是大陸人
(確切地說是我回臺灣時,所有人聽我說話都問「你是大陸/中國來的吧?」,
但在大陸,似乎所有人都聽得出我是臺灣人...)的感性認識來說下。
很多人提到臺灣起薪高,加油站/便利店的服務員隨便都有2萬多臺幣,
臺灣健保很好,看病幾乎不花錢,這些都沒錯,都是臺灣目前有優勢的部分。
但你們知道嗎?臺灣大多數人工資的上限也很低,
我當年是臺灣文科排名第二的大學(地位大致跟大陸的人民大學類似)畢業,
我的同學怎麼說都可以類比大陸985以上的高材生了吧?
然而我2004年到大陸,2008年起在廣州工作,十多年間我的工資漲了差不多5倍,
但在臺灣的同學們卻好像被凍結在時間中一樣,2004年拿多少工資,現在也差不多是那個數,
最基層的服務業起薪2萬多,大學畢業生拿到3萬不成問題,
但你一輩子很可能都突破不了這個數字的兩倍,
我認識有臺灣大學中文系的畢業生,因為接受不了找工作最高不超過3萬,畢業後賦閒在家十幾年,
有從小移民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畢業回臺的,發現所在行業最高也就3萬月薪,差點抑鬱。
有大學畢業就到上海打拼的女生,在上海一家私企做到部門經理,年薪40萬人民幣,
後來因為父母老了希望女兒在身邊,回到臺灣後找到同產業的公司,老闆也很重視,
給了經理的職位,但月薪只有5萬臺幣...老闆說公司總經理也就8萬,
於是她一直不斷地在「臺灣工資太低—回上海」—「父母要求—回臺灣」反覆了好幾年。
臺灣稅務部門有過統計,整個臺灣地區的受薪階層,年收入超過100萬新臺幣的只佔7%,
而這7%幾乎都集中在醫師、律師、機師等特殊崗位,或是臺積電等高科技企業,
至於其他的行業,可以說最基層和最高層次的崗位,收入往往不超過3倍,
我的同學們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月薪都在3萬多臺幣,
十幾年過去了,還是差不多這個水平,大家也感覺很正常,
因為往往一家公司老闆以下的最高管理層也就是月薪7-8萬臺幣,
員工開車上班、經理騎摩託車、副總坐地鐵上班,這種情況並不罕見。
我有同學是在臺灣最大的金融控股公司做HR,他說看過集團副總的收入明細,
也不過300萬臺幣,你沒看錯,世界500強的金融企業,副總的年收入也不過人民幣70萬不到,
放在大陸,我想隨便一家網際網路或金融業巨頭的中層都超過這數字吧!
因此在臺灣,公務員幾乎是最吃香的行業,畢竟雖然工資也就4-5萬臺幣,好歹不怕失業,
名校文科生幾乎都以公務員為第一目標,公務員相親也幾乎在食物鏈頂端(當然,比不上富二代、醫生、律師等,大致跟中小學老師同地位),是不是很像加強版的大陸縣城?
也因此,臺灣人努力的欲望和誘因越來越低,
因為不讀大學去做個服務業月薪3萬多,讀完大學甚至碩士也是3-4萬,花幾百萬出國讀書回來也是3-4萬,讀書實現不了階層躍遷,內卷嚴重;
我有學長讀博士的時候,苦口婆心勸他那高中畢業沒升學,在KTV做領班的弟弟要讀書、要上進,
結果直接被弟弟懟:「我做KTV一個月3萬,你讀到30歲還是流浪博士,做博士後薪水還沒我多,憑什麼說我?」是的,既然讀不讀書、讀好學校爛學校、努不努力結果都差不多,都買不起房子,那還努力做啥呢?
總結來說,臺灣是一個發展幾乎停滯的、相對穩定的社會,好處是底層人民的生活比較安逸,因為基本工資高、物價穩定、商品和服務質量比較有保障,還有實惠的健保。同時因為臺灣少子化,一代比一代的人少,大多數年輕人都有望繼承父輩的一套甚至多套房子,買房的欲望和需求也降到最低,大多數人安安心心過一生大概率沒問題。
然而對於會讀書的、有野心的或者初始資源較多的人來說就很無奈了,因為只要你依然想在臺灣生根,你會發現不管你讀多少書、闖過多少地方、看過多少世面,到頭來你的收入和階層,跟當初鄰村那個沒出過村子的翠花幾乎沒有任何差別。
我現在偶爾也有機會給臺灣的碩博士後輩講大陸的情況,基本上我都會告訴他們:如果你能夠安於一輩子做差不多的事情、拿差不多的薪水,安安穩穩小確幸過一生,那麼留在臺灣還不錯;但如果你還有衝勁和拼搏的欲望,都應該來大陸試試看。
作者:chenzz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