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作家靠稿費過得怎樣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想入非非】

今天雖不完美,但確是寫作者最好的時代。

作為一名全職寫作者,最近每月到發錢的那幾天總要皺眉頭,今天一時興起算了下繳稅額,發現月入不到一萬的自己,繳稅額居然和收入1.7萬的上班族差不多,不由得悲從心來。

按照一般流行的說法,似乎民國時期是文人賺稿費的好時光,1920年代像魯迅這樣的作家是每千字3-6元,而一般沒什麼名氣的作者是每千字0.5元到2元。

而上個世紀20年代上海工人的月收入多為10-20元。作家們動動筆每月刊登幾篇文章,就已經遠遠超越了普通人。據說魯迅在上海時每月收入達700元,用幾個月的稿費,就能買下一個北京四合院。讀到這裡,今天的作家們不由得心生感慨,要知道就連今天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想在北京買房也不是容易事。

但且慢,我們必須從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問題。

首先,民國時期的北京很難說是一線城市,當時中國房價最高的地區是上海、天津等地的租界區,與租界的洋房比起來,傳統北京四合院根本就不是什麼好房子,賣得相對便宜是很自然的事情。

當時北京的四合院價格在800-3500元之間,而想買一棟上海租界的體面住房卻需要5-6萬元,所以魯迅能買北京四合院,可到了上海卻還是租房住,他的收入雖多但開銷也大,同樣很難在當時真正的一線地區買房。

晚清民國時期中國稿費最高的大概是梁啓超,他的稿費達每千字20元,但這稿費在其他國家完全不值一提。當時日本作家最高的稿費標準是千字500元。

其次,無論魯迅、胡適,還是梁啓超、張愛玲,按現在的話來說,都是當時的「頭部作者」,他們的稿費情況,其實不能代表民國作家的常態。

1905年科舉廢止後,全國僅秀才就有幾十萬人之多,他們一下子失去了前途,紛紛進入各行各業謀職,而文人賣字為生,靠潤筆而活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但殘酷的是,民國的出版業是一個非常小的行業,1932年全國印刷出版業等營業總額,只相當於美國一家雜誌《星期六周刊》年營業額的1/3到1/2。

經粗略統計,在晚清民國時期,出版過書籍的作家和翻譯家只有4500人左右,這個數字本身小得驚人,說明當時大多數的文人,根本沒可能得到賺稿費的機會。

所以我們才能理解,當廢科舉的消息傳來,已經幸運地能靠寫作生活的吳趼人(《20年目睹之怪現狀》的作者),為什麼會既傷感又自得地感慨:「今而後,神嚎鬼哭也」。

而且,在民國時期,能不能成為「頭部作者」,也不是光看文學才能,魯迅就曾經感慨:「其實在……以此得活者,豈誠學術才力有以致之歟?」

21世紀的今天有了自媒體,寫得好的人哪怕實在找不到發表途徑,也可以自己發在公眾號或者頭條號上,真的寫得好不怕被埋沒。但民國時期卻不是這樣。

民國的文學期刊和出版機構規模都不大,多屬於一些文學社團。在稿源選擇上都以圈內稿件或熟人介紹稿件為主,以注重質量著稱的商務印書館為例,早期的作者是以福建和浙江籍佔多數,1949年前,商務印書館出版5種以上書籍的32位作家裡,屬於該館自己成員的就有6位。所以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出版界一直被人批評,說被少數作家給壟斷了。

總的來說,在民國想成為一名靠稿費生活的作家其實是很困難的,你必須混文人圈子,又幸運地得到大家的賞識。

而即使踏入這一行,也不代表你能賺到錢。以魯迅的大文豪身份,也經常會被賴帳或者盜版困擾。他親手協助建立的北新書店,就拖欠他的稿費和版稅十六七萬元,以至於他不得不花大量精力用在碼字以外的事情上。

在2018年,據說網絡文學駐站籤約作者數量達68萬人,其中47%為全職寫作,也就是說僅僅網絡文學就解決了30多萬人的生計,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雖不完美,但確是寫作者最好的時代。

(作者系武漢歷史文化學者)

相關焦點

  • 民國最勤奮的作家,一生寫3000萬字小說,靠稿費養活3個老婆
    導語 民國時期,是中國最為混亂的時代之一,也是文壇茁壯成長的時代之一。魯迅、沈從文、林語堂、老舍、張愛玲、鬱達夫、徐志摩等大名等等的作家都是出生於這個時代。今天,救生圈來介紹一位民國最會掙錢的作家,他就是張恨水。
  • 她出身富貴,是民國著名作家,卻被迫嫁人,離婚後過得窮困潦倒
    她出身富貴,是民國著名作家,卻被迫嫁人,離婚後過得窮困潦倒民國不乏奇女子,尤其是文壇,有性情如水的林徽因,有愛憎分明的張愛玲。民國時期還有一位女子,有一身傲骨,從不願意為別人低頭,她就是蘇青。蘇青嫁人後也沒有經濟來源,全靠丈夫補貼。但是時間長了,有一次丈夫就打了蘇青,嘲諷蘇青一個文化人,為何整天伸手要錢,怎麼不能出書補貼家用。蘇青無意中真的去寫書了,並且真的出了自己的第一本書《產女》。但是後來蘇青的日子就沒有那麼順了。1942年,蘇青與丈夫離婚。蘇青帶著三個孩子離開了丈夫,沒要一分錢就去了上海。後來得遇貴人幫他出版書籍,這才有了生活的經濟來源。
  • 「從沒收到過門戶網站的轉載稿費」·杭州日報
    而李開周說,他從來沒有收到過門戶網站寄來的轉載稿費。  「我一直靠寫專欄養家餬口。」李開周說,以前稿費低,為了維持生活,拼命寫專欄,最多時同時開15個欄目。後來稿費漲了,寫的也少了,現在只在杭州日報、南方都市報、中國經營報、半島都市報、廣州日報、大河報6家報紙開有專欄,另外在四川一家旅遊雜誌、上海一家財經雜誌和鄭州一家地產內刊上開有專欄。  網絡稿費知多少?
  • 延安時期的稿費制度:一人得稿費 大家去消費
    總之,延安時期的其他刊物,如《文藝戰線》(周揚主編)、《文藝月報》(蕭軍、舒群、丁玲等主編)、《詩刊》(艾青主編)等,都刊有說明「付酬」的徵稿啟事。採用來稿而不付稿費的刊物,當時是不存在的。   徵文入選有稿費   為了活躍文藝,促進創作,延安時期組織過幾次群眾性的徵文活動,入選作品均付給稿酬。
  • 民國時期,三位作家的愛恨情仇,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分道揚鑣
    民國時期,湧現出了很多的文人志士,他們率先解放思想,引領民國的思想潮流,今天若彤給大家分享一下民國時期文人們的愛恨糾纏。我們先說說女作家丁玲,上個世紀20年代,沈從文,丁玲,再加上胡也頻,三個從內地來京城的文學青年,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共同打拼,有著共同的理想,就是連報紙對他們的關係,也是描寫得繪聲繪色,能想像出他們的曖昧關係。最終胡也頻被國民黨殺害,丁玲和沈從文各自有了自己的派系,一個稱為激進的左翼作家,另一個走向了自由派陣營。
  • 說吧,稿費
    回望過去120年的稿費變遷就會發現,作家與翻譯家的稿費水平總體呈下降趨勢。20世紀初,稿費制度確立。新中國成立初期,作家與翻譯家靠一本書的稿酬便能買下北京一座四合院。「文革」時期取消稿費制度。改革開放後,文學在80年代迎來繁榮,這也是稿費「最後的好時光」。
  • 民國作家的幸福生活「民國百年」
    具體稿酬多少不是很清楚,但李漁一個人要養活一家50多口人,全憑稿費,想來這稿費也不低。曹雪芹「舉家食粥」,是出版商看走眼,還是曹雪芹壓根兒不屑於跟出版商合作,還是因為作品太少(就一部《石頭記》),不得而知。 到了民國時期,報業和出版業已經完全市場化運作,稿酬形成了很正規的制度,因此催生了一大批職業作家。從一些史料來看,只要是一個作家能把自己的文字變成鉛字,生活應該還是比較滋潤的。
  • 貧窮的作家們靠什麼富起來?
    作者稿酬的徵稅方法,起徵點為800元,35年沒有做過調整,很多作者收入低下生活得沒有尊嚴。許子東回顧,現代文學的發展跟稿費版稅制度有很大關係。作者為誰服務,寫給誰看對文學質量有重大影響。  許子東:各位,這兩天北京在開政協會議,有人說現在政協會議大事不能討論,盡討論一些小事情。我倒不這麼看,國家的事、民眾的事沒有小事。
  •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能買多少東西?看完漲知識了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能買多少東西?看完漲知識了文/珊珊歷史我國貨幣起源至今已經有四千餘年了,每個歷史階段所用的貨幣大不相同,從物品交換到交子到金銀到人民幣,每種貨幣所值的價值也大不相同。現在的一塊錢基本上買不到什麼物美價廉的東西,但你知道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能買到些什麼東西麼,說出來絕對讓你大吃一驚!看完漲知識了。民國時期社會治安可不怎麼樣,那個時期也是我國戰爭最頻繁的時期。但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期經濟發展的不錯,每家每戶的待遇都還挺不錯。
  • 假如我給魯迅開稿費
    竊以為,魯迅對待稿費的態度,為作家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接下來,以魯迅先生的故事為由頭,聊一聊稿費的標準問題,順便將民國時期的稿費標準與今天的相關費用做一個簡單對比。民國時期的稿費是個什麼標準呢?那時,辦報辦刊比較自由,大量不知名的報刊稿費很低,甚至沒有稿費,有名氣的報刊稿費還是不錯的。
  • 天驕:民國時期,上海工人究竟過得怎樣?
    前些日子,一部《黃金時代》又讓神州大地颳起了一股民國旋風,痴心不悔的民國粉們,引經據典地把民國說成了天堂;與之對應的是打臉一族,引用外國記者白修德的見聞錄和蔣介石的講話,把民國說成了地獄。 民國也許是某些人的天堂,圖為等待網球賽開始的三姐妹 其實,要真正看民國時期的生活
  • 民國第一暢銷作家:魯迅排隊買他的小說,張愛玲瓊瑤是他的門徒
    民國第一暢銷作家:魯迅排隊買他的小說,張愛玲瓊瑤是他的門徒 你也許沒了解過張恨水這個名字,但一定聽過鴛鴦蝴蝶派,一定看過《金粉世家》,張恨水就是鴛鴦蝴蝶派作家的代表,《金粉世家》則是他眾多作品中平凡的一部。
  • 標點符號不算稿費被他終結,說起來近現代作家應該感謝他
    當時中國社會處於一個內憂外患的時期,無數的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之路,魯迅作為當時的知識分子也是有著強烈的鬥爭激情,但是通過一段時間後他發現醫學只能解救病人的肉體痛苦,而對於深受幾千年封建思想毒害的中國人,要從根本上解救他們必須要從思想上喚醒他們,打破枷鎖,進而才能改變中國落後挨打的局面。
  • 此人一部書的稿費能買下一座王府,名氣比魯迅還大
    民國時期出了很多著名的作家,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魯迅、巴金、老舍、茅盾、冰心……但有一位作家,雖然對現代人來說,名氣遠不如上述幾位,不過在民國時期,他可以說是婦孺皆知。那個時代的人如果不知道魯迅,不知道茅盾,那都很正常。但如果沒聽說過他的名字,那就可以說是土得掉渣了。
  • 網絡作家眾籌建小說網新成績,頭部作者月稿費破6萬
    網絡作家眾籌建小說網新成績,頭部作者月稿費破6萬如果要記錄2020年網絡文學大事件,那麼5月份的網絡小說作者集體反對壟斷導致的「霸道合同」而造成的「55斷更節」是決定值得被記住的。除此之外,一直廣泛受到圈內外小夥伴關注的,由網絡小說作家月影梧桐牽頭,網絡小說作者和讀者自發眾籌建立的小說網站「息壤中文網」(原名聯合閱讀小說網),也在不停的成長,從眾籌建站發起,半小時籌滿百萬元,自此受到了業內廣泛的關注。
  • 民國時期傳奇的「四大特務」,如今他們的後人過得怎樣?
    眾所周知,民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已,當時的軍閥割據鬧得人心惶惶,復闢的浪潮更是從不止息。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樣的日子真的太難了,幾乎是今天能看到夕陽,明天就不一定能看到朝陽,每天都戰戰兢兢杯弓蛇影。那麼,這四大特務都曾經做過什麼事兒呢?他們的後人生活得怎麼樣?今天就讓我們追溯歷史,剖析最真實的答案。戴笠,出生於浙江省衢州府江山縣,後來任原國民政府軍統局局長。1915年,戴笠與毛秀叢成婚,兩人育有一子名叫戴藏宜。這對夫妻,空有夫妻之名,卻壓根沒有夫妻間的情分。戴笠視妻子為「鄉下人」,而且認為她的生活作風有問題,為人妻子不知道檢點。
  • 學者何兆武回憶:民國好點的技術也才拿二十幾塊,魯迅千字就6元
    由此可知民國稿費確實高。為何民國的稿費如此之高呢?在積貧積弱的民國出現這個現象當真出奇。一、繁榮發展的民國出版業在民國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出版稿費的黃金時期,在那個時候稿費可以說是相當之高,文人作家可以說是當時社會上中產階級的主體。
  • 學者何兆武回憶:民國好點的技工月薪才二十幾元,魯迅千字就6元
    由此可知民國稿費確實高。為何民國的稿費如此之高呢?在積貧積弱的民國出現這個現象當真出奇。一、繁榮發展的民國出版業在民國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出版稿費的黃金時期,在那個時候稿費可以說是相當之高,文人作家可以說是當時社會上中產階級的主體。
  • 民國時期寫作收入如何,魯迅先生一句話為你解惑
    那麼你知道民國時期有沒有像今天自媒體這樣的寫作平臺呢?當時的作家的稿費高嗎?民國時期的報紙在民國時期,當時社會上的報紙和出版社等行業已經完全進行市場化運作,作者寫作拿稿酬的多少已經形成了很正規的制度魯迅那麼民國時期的稿費到底有多少呢?當時的出版社和報社基本上定的價格是千字2至3元。
  • 民國稿費:魯迅千字6元,茅盾月薪50,曹禺的《雷雨》沒錢
    另據作家茅盾、編輯俞頌華等相關「當事人」的回憶,可以判定在20世紀30年代,千字2元至3元是最通行的稿費標準。02每月二十元可維持基本生活1932年,徐鑄成擔任《大公報》特派記者兼駐漢辦事處主任。據他回憶,當時白米3元一石,雞蛋1元可買1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