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寫了一段文字:《搞不定眼前的苟且,別奢談詩和遠方》,馬上便看到了這樣一篇悲情的報導。
《中國青年網》報導了李幫勇在江南連續快兩個月的冬雨中抱著不到三歲的女兒送外賣的情形,感動了千萬國人。國人也毫不吝嗇,給予他無私的捐贈。
李幫勇的苟且,勝過多少詩和遠方。
生活的平淡和艱辛,是絕大多數人的苟且。面對現實,辛苦拼搏,而不是祥林嫂一樣到處哭訴,才是生活的本真。芸芸眾生,含著「金湯匙」長大的能有幾何,哪有那麼多不勞而獲的「詩和遠方」?
為了生活,為了孩子,許許多多平凡的人,不得不去苟且。而苟且到連續兩個月抱著三歲的女兒在雨中送外賣,又是多麼的難能可貴。苟且,是這樣的擔當和大義。
一個人,觸動的不僅僅是一座城。他觸動的,是對「苟且」和「詩與遠方」的重新界定。
李幫勇之所以這樣苟且,是因為他老婆跑了。也許,他老婆是去追求自己的詩和遠方去了。那麼這樣的「詩與遠方」,除了不道德,還有什麼?
《格言聯璧》曰:「竭忠盡孝謂之人」。「忠」是什麼?「忠」就是大義和擔當,「忠」就是面對現實毫不躲避的苟且。
有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微小挫折,就哀嘆社會不公;也有些人,不願做具體工作,拈輕怕重,輕言放棄;還有些人,沒有真正的技能,卻認為自己被大材小用;更有些人,認為遵守規則是對人性的束縛,決意破「繭」重生。在這些人眼前,時時有一個「詩與遠方」在誘惑。
「苟且」不應該是一個貶義詞,不應該只理解成安於現狀,而更應該被理解成面對現實。
面對現實,拿起自己的大義和擔當,在困境中頑強的生存下去,這樣的「苟且」,難道不比那些不切實際的「詩與遠方」更可貴嗎?
如果李幫勇不是在江南連續快兩個月的冬雨中抱著不到三歲的女兒送外賣,而是丟下女兒也去尋找自己的「詩和遠方」,或者蹲在家裡借酒澆愁,他能感動一座城嗎?
感動一座城的,就是這種面對艱難,頑強的「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