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90,加在一起等於240,比250少10。上小學時,我算術學的不好,經常被人瞧不起,說我心智不全,有250的嫌疑。後來我腦補數學,有點進步,但仍在250上下飄浮不定。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怎麼種地?不靠天收,仍需要農民種地。
70後無奈,離開了土地。每個農民兄弟,都不想離開家鄉,離開雙親,離開妻子兒女。70後農民兄弟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人,在60後大哥大姐們外出打工後,他們曾是種地的主力軍。無奈人多地少,無奈糧價太多,無奈物價越來越貴,無奈孩子們的教育,還有漸漸老了的父母親……。他們追尋60後打工的足跡,不再下田,到了城裡。他們不是不願種地,是生活生存所逼,特別是兒女們教育問題,絕不能讓孩子們再窮下去,是他們的決心和動力。
70後農民進城,和60後農民打工相比,區別是他們帶上了妻子兒女,舉家一起,重點是掙錢不再有留守兒童,讓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80後農民出生在城裡。隨著城鎮化加快,拉近了城鄉的距離。農民在城市買房,戶口轉移,孩子入學皆受歡迎。60後,70後農民在城市安居比比皆是,買樓的,租房的有大量農民,豪華的醫院,有了農民孩子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城市學校多了農民子弟。現在,這些孩子們有的上大學了,小學初中高中裡,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身份原是農民。更多的已踏入職場,與打工的父母相比,他們多了自信,也難分清他們的過去了。土地離他們越來越遠,鄉音沒有普通話普及。
90後已不是農民。90後的孩子們,陽光帥氣。你在城市街區,還能分辨誰是農民的孩子嗎,哪裡還有一丁點兒泥巴味。他們談的話題很多,正能量的話題是主流,什麼專業吃香,怎麼穿著洋氣,都是他們的標記。種地是什麼?韭菜還是小麥分不清了,農民還是市民難辨真偽了。更可悲的,有的孩子竟然說自己是市民,有的還討厭農民!
糧食安全是天大的事情,地還是那些地,人還是那麼多,吃飯絕不分年齡。應該感謝仍在耕耘的農民,特別是年長的農民,他們現在是種地的主力軍。
未來種地,要指望新農村建設的成效,指望高科技,指望機械化,更指望集種植、銷售、研發、再生附加值等技能於一身的職業農民,這其中肯定包括70後80後90後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