慄戰書主持召開第七十次委員長會議
聽取有關草案和議案審議情況匯報
本報北京8月10日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十次委員長會議1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慄戰書委員長主持會議。
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李飛向會議作了關於城市維護建設稅法草案修改意見的匯報,關於契稅法草案修改意見的匯報,關於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立法會繼續運作的決定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關於授權國務院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開展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和從事律師職業試點工作的決定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憲法法律委根據常委會會議的審議意見,提出了上述草案建議表決稿。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沈春耀向會議作了關於授予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決定草案審議情況的匯報。
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楊振武向會議作了關於個別代表的代表資格的報告和任免案審議情況的匯報。
委員長會議決定,將上述草案建議表決稿等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曹建明、張春賢、沈躍躍、吉炳軒、艾力更·依明巴海、萬鄂湘、陳竺、王東明、白瑪赤林、丁仲禮、郝明金、蔡達峰、武維華出席會議。
人大常委會聽取今年以來計劃執行情況報告
經濟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
本報記者徐雋
8月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聽取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作的《國務院關於今年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何立峰說,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先降後升,二季度以來經濟運行逐月好轉,積極因素明顯增多,生產需求持續回暖,就業民生較好保障,市場預期不斷改善,經濟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社會大局總體穩定。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56614億元,同比下降1.6%;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8%;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城鎮新增就業564萬人,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7%。
何立峰說,上半年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5萬億元。增加財政赤字規模1萬億元,發行抗疫特別國債1萬億元,上述2萬億元全部轉給地方,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使新增財政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發揮金融支持作用,3次實施普遍降準、定向降準釋放1.75萬億元長期資金,綜合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安排政策性銀行信貸支持等措施,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融資成本明顯下降,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和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分別增長11.1%和12.8%。6月份企業貸款平均利率為4.64%,較上年末下降0.48個百分點。上半年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新增4.86萬億元,同比多增1.37萬億元。強化穩就業舉措,加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落實力度,實施企業穩崗擴崗支持計劃,上半年向435萬戶企業發放穩崗資金636億元,惠及職工1.14億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逐月回升,6月份同比增長4.8%。6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1.5%。6月份主要服務業生產指數(SPI)初值同比增長2.3%,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增長較快,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業降幅明顯收窄。
何立峰說,從目前執行情況看,計劃完成情況總體符合預期。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城鎮調查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率、居民消費價格、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等民生保障指標進展順利,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下降、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地表水質量劣Ⅴ類水體比例等環境保護指標完成較好,居民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外商直接投資、境外直接投資等定性表述指標經過努力基本能夠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等指標完成需付出更大努力。
人大常委會聽取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報告
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
本報記者徐雋
8月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聽取了財政部部長劉昆作的《國務院關於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劉昆說,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各地區各部門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落實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關於預算的決議,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經濟穩步恢復,復工復產逐月好轉,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於預期,三大攻堅戰紮實推進,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明顯加快。在此基礎上,預算執行情況較好。
劉昆說,1—6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6176.07億元,同比下降10.8%,從4月起收入累計降幅逐月收窄,呈現持續向好態勢。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6410.88億元,下降5.8%。收支運行的主要特點:一是隨著推進復工復產和助企紓困成效持續顯現,稅收收入降幅收窄。二是地方多渠道盤活國有資源資產帶動非稅收入增長,涉企收費繼續下降。三是由於復工復產進度和產業結構差異,財政收入回升程度出現地區間分化。四是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1—6月,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收入34809.3億元,下降15.3%,主要是受疫情以及階段性減免社保費政策影響。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支出36089.87億元,增長6.5%。截至6月底,基金累計結餘95151.31億元。
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真貫徹預算法和《關於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導意見》,落實全國人大通過的預算決議要求,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衝疫情影響,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有力維護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截至7月30日,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已全部順利發行,平均發行利率2.77%。地方政府債券4.53萬億元額度已全部下達。截至7月15日,全國各地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2.8萬億元,佔今年新增債券的59%。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461億元已全部下達,此外還下達綜合性財力補助資金290億元,確保完成剩餘脫貧攻堅任務和鞏固脫貧成果。
人大常委會首次聽取國家監委專項工作報告
打造高素質專業化追逃追贓工作隊伍
本報記者徐雋
8月1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聽取了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楊曉渡所作的《國家監察委員會關於開展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工作情況的報告》。據了解,這是根據憲法和監察法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聽取國家監委專項工作報告。
楊曉渡說,加強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工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新形勢新任務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國家監委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認真履行憲法和監察法賦予的職責,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呼聲,組織協調有關單位深入推進反腐敗國際合作,在全球開展追緝腐敗分子行動,決不讓其躲進「避罪天堂」。
報告顯示,2014年至2020年6月,共從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追回外逃人員7831人,包括黨員和國家工作人員2075人、「紅通人員」348人、「百名紅通人員」60人,追回贓款196.54億元,有效削減了外逃人員存量;其中,國家監委成立以來,共追回外逃人員3848人,包括黨員和國家工作人員1306人、「紅通人員」116人、「百名紅通人員」8人,追回贓款99.11億元,追回人數、追贓金額同比均大幅增長,改革形成的制度優勢進一步轉化成為追逃追贓領域治理效能;新增外逃黨員和國家工作人員明顯減少,從2014年的101人降至2015年31人、2016年19人、2017年4人、2018年9人、2019年4人,有力遏制住外逃蔓延勢頭。
楊曉渡說,下一步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健全追逃追贓領導體制和協調機制;依靠全國人大支持、自覺接受監督,不斷健全追逃追贓法治體系;加快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一體推進追逃防逃追贓工作;提升監察機關治理能力,切實加強追逃追贓國內法律適用和國際規則研究;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反腐敗全球治理;打造高素質專業化追逃追贓工作隊伍,從嚴從實加強監察機關自身建設。
「一決定一法」執法檢查報告顯示
濫食及非法獵捕交易野生動物得到有效遏制
本報記者王比學
今年5月至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和野生動物保護法執法檢查。8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作了執法檢查報告。她說,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貫徹實施「一決定一法」態度鮮明、行動迅速、成效明顯。
報告顯示,通過加強執法監管,濫食及非法獵捕交易等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一是嚴格依法取締和打擊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國務院建立了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牽頭、26個部門和單位參加的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省級層面建立了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組織開展一系列保護執法專項行動,著力強化執法監管。市場監管部門強化對農貿市場、超市等重點場所的監督檢查,截至目前,全國檢查經營場所2006萬個次,停業整頓交易市場及經營戶1.2萬餘家。二是依法有效遏制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各地區各部門從供給和需求雙向發力,緊盯獵捕、出售、購買、運輸、寄遞和生產經營、消費等多環節,嚴查非法食用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行為。市場監管等多部門聯合執法,加強餐飲服務經營和網絡訂餐平臺監管,對市場上擺賣食用野生動物的攤位、門店、野味餐館等場所依法進行關閉、查封,對網絡發布的食用野生動物交易信息依法予以清除。三是依法規範野生動物非食用性利用行為。國務院相關部門出臺了實驗動物管理條例,加強麝、熊、賽加羚羊、穿山甲、稀有蛇類等資源保護及產品入藥的通知,大熊貓國內借展管理規定等法規規章。今年以來,相關部門聯合開展了養殖場清理整頓,隔離飼養繁育場所近1.1萬個,加大了對野生動物觀賞展演單位的監管力度。
報告指出,野生動物保護法各項制度規定也得到落實。首先是法規制度體系逐步健全,國務院先後發布了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的行政法規。其次是分類分級保護制度基本落實,國務院相關部門制定出臺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454種野生脊椎和無脊椎動物予以重點保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國家保護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將1591種陸生野生脊椎和無脊椎動物納入保護範圍。同時,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制度基本落實,目前全國共建立自然保護區等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處,逐步建立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野生動物種群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保障。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制度基本落實,截至目前,在全國陸生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區、集群活動區已建立742處國家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1000餘處省級監測站和一大批市縣級監測站,初步構建起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預警和監測體系。
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執法檢查報告顯示
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制約農機化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王比學
今年6月至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對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貫徹實施情況進行了執法檢查。8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吉炳軒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作了執法檢查報告。他說,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現為糧食與特色作物之間、農林牧漁各業之間、平原與丘陵山區之間的農機化發展還不平衡;傳統農機產能過剩與先進適用農機缺門斷檔問題並存,高品質、智能化、複合型農機裝備有效供給還不充分;作物品種、種養方式和農機化結合不緊密,農田作業條件與農機化生產還不協調等。
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是突出短板。農機行業整體研發能力較弱,核心技術有待突破,關鍵零部件依靠進口,基礎材料和配套機具質量不過關,成為影響農機化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制約。
先進適用農機供需仍不匹配。農機裝備供不適需問題依然存在,一方面適用不同立地條件、不同生產領域的新機具有效供給不足;一方面高耗能、低效率農機仍普遍使用,我國農機田間作業畝均動力配置是發達國家的5至6倍,傳統農機領域小馬力、中低端產品扎堆,動力機械行業表現尤為突出,拖拉機與配套農具不匹配。
農機作業服務扶持力度仍待加強。對推動農機作業服務體系建設、提升作業水平的政策扶持仍有待加強,農機農藝融合、農機化信息化融合發展不夠,影響農機作業效益和農機使用效率。目前各地小規模自用型農機戶較多,從事專業化服務的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佔比不高。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還需完善。從檢查情況看,一些地方反映當前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逐年減少,與農民的實際購機需求相比出現一定缺口,一些地方則反映目前傳統農機已趨於飽和、產出效益下降,農民購機意願在降低。
農機監管服務水平尚待提升。面對農業農村各個領域農業機械裝備的廣泛使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管理服務水平還需進一步提升,質量監督管理、安全生產監管責任需要嚴格落實。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1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