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報導《六盤山下「尋」藥香》(4) 夜訪黃芪種植戶

2021-01-08 央廣網

小編的話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六盤山,中國最年輕的山脈之一。這裡不僅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積澱,也是黃土高原上的「綠色島嶼」。這裡氣候多樣、生態適宜,有著豐富的中藥材資源。資源顯示,六盤山廣泛分布著西北、華北和青藏高原三個區系藥用植物90科、618種,所產黃芪、秦艽、柴胡、黃芩、板藍根等道地中藥材質量享譽全國。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重要的文化元素,中醫藥幾經沉浮。在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時,中醫藥在戰勝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在重新認識中醫藥價值的同時,六盤山區的道地中藥材是否也能迎來發展新機遇?近日,本網記者專程來到六盤山區,尋訪那些歷久彌香的中藥材及其背後的故事。今天推出系列報導《六盤山下「尋」藥香》第四篇:夜訪黃芪種植戶

第四篇:夜訪黃芪種植戶

央廣網銀川4月24日消息 (記者 郭長江、許新霞、彭照) 仲春的六盤山區,晚上八點天已盡黑。從寧夏自治區隆德縣城出發,驅車二十多分鐘,神林鄉辛坪村到了。車開進了一個建有很多平房和一個敞亮大院的院子裡。遠遠看到平房裡的燈亮著。聽到車聲,一位外表憨厚的老鄉出來迎接我們。這裡是隆德縣康普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迎接我們的是合作社監事長樊耀山。談起中藥材種植,62歲的他似乎有很多話。

樊耀山

樊耀山是村裡的種植大戶。上世紀六十年代,父輩們就在自家自留地裡種植中藥材了。作為退伍軍人的他,2008年之前,已開始走上了收購、販賣中藥材的路。他流轉了許多村民們的土地種植中藥材,主要種黃芪、黨參等道地藥材為主。這在當時,令許多村民感到吃驚甚至不能接受。祖祖輩輩土裡刨食的鄉親們還是習慣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收入不高,但覺得地裡種上莊稼,心裡才能踏實。樊耀山卻是個敢想敢幹的人。他想通過土裡刨「金」。在他看來,不試著種藥材,怎能知道好壞?何況政府當年一畝藥材補貼300元,這更增添了他的信心。當年,他種了100多畝中藥材,平均每畝純收入達600元。而當時種植馬鈴薯等作物的收入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他決心沿著這條路上走下去。「即使政府不補貼,我也要繼續種下去。」就這樣,他一種就是十多年。他說,種植中藥材需要看行情,行情好的時候每畝地的純收入可達三、四千元,不好的時候也有個五、六百元。2012年行情好,他種的100多畝中藥材收入就達到二、三十萬元。這些年,國家扶持藥材種植的政策始終沒有變,他也越來越有信心將這項產業發展壯大,成立了合作社,還註冊了公司,吸納了村裡不少種植戶。

合作社組織機構圖

現在他們合作社的中藥材除了銷售到甘肅的一些藥材市場外,主要還供給隆德縣本地的幾家藥企。每家藥廠對藥材的有效含量標準不同,但從他們合作社出去的藥材基本能滿足相關需求。今年初,中藥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作用,又給當地中藥材市場注入了新動力。黃芪等中藥材市場價格高,需求量也大。樊耀山打算今年把藥材種植面積擴大到200多畝。合作社也吸引了十幾戶農民種植黃芪。因為加入合作社,他們不用操心銷售問題,只管一門心思種好藥材就行。合作社裡每年給他們提供種苗、肥料等,「兜底」藥材收購。

篩選藥材(胡鈺/攝)

老樊說,中藥材種植面積越大,成本越高。投資大也成為限制合作社發展的一大原因。近年來,政府的大力扶持讓農民們看到了前景。前段時間,樊耀山還通過縣農村信用社申請了100萬元貸款,從提交申請到貸款下來,前後不到一個月。現在,老樊的兒子樊鵬強接任合作社理事長。看得出來,老樊仍退而不休,對種植中藥材的很多想法正在實現。

合作社成員、50多歲的王旭莊也趕來和我們嘮嘮種植中藥材的心得。他家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現在家裡的11畝地,有9畝種植中藥材。在他看來,種植中藥材效益確實比種小麥、土豆要好得多,現在已成為他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有合作社保底價,我可以大膽地種。」王旭莊說。種植中藥材,自己又不愁銷路,收入相對穩定。家裡的兩個正在上大學孩子的花銷都是靠種植中藥材收入保障的。

加工中草藥(胡鈺/攝)

離開合作社時已到半夜時分。周圍的村莊早已沉寂一片,只有合作社的燈還亮著。借著月光和燈光,依稀可見廠房上的「扶貧車間」幾個大字很醒目。可以想見,這院子裡曾有多少鄉裡鄉親邊說笑、邊忙碌的場景。他們也像樊耀山一樣,對美好生活的希冀隨著這六盤山下的藥香正越飄越遠……

相關焦點

  • 系列報導《六盤山下「尋」藥香》(1)艾草飄香的黃土地
    近日,本網記者專程來到六盤山區,尋訪那些歷久彌香的中藥材及其背後的故事。從今天起,推出系列報導《六盤山下「尋」藥香》,第一篇:艾草飄香的黃土地。第一篇:艾草飄香的黃土地央廣網銀川4月24日消息 (記者 郭長江、許新霞、彭照)艾草,自古有驅邪保平安之說,端午節時家家在門前屋內插艾草,以慶祝端午安康。艾草喜水,為清白色,產生的香氣可以闢邪驅蚊蠅。
  • 系列報導《六盤山下「尋」藥香》(9)結束篇:飄香的六盤山中藥材
    近日,本網記者專程來到六盤山區,尋訪那些歷久彌香的中藥材及其背後的故事。今天推出系列報導《六盤山下「尋」藥香》(9)結束篇:飄香的六盤山中藥材結束篇:飄香的六盤山中藥材 央廣網銀川4月27日消息 (記者 郭長江、許新霞、彭照) 68歲的高級農藝師王玉富儘管早已退休了,可他退而「不休」,還有了一個「新名頭」:寧夏中藥材產業協會、固原市中藥材產業協會秘書長。
  • 系列報導《六盤山下「尋」藥香》(7)隆德:距離中藥材產業崛起有多遠?
    資源顯示,六盤山廣泛分布著西北、華北和青藏高原三個區系藥用植物90科、618種,所產黃芪、秦艽、柴胡、黃芩、板藍根等道地中藥材質量享譽全國。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重要的文化元素,中醫藥幾經沉浮。在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時,中醫藥在戰勝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在重新認識中醫藥價值的同時,六盤山區的道地中藥材是否也能迎來發展新機遇?
  • 系列報導《六盤山下「尋」藥香》(8)固原有個寧夏中藥材企業「龍頭...
    資源顯示,六盤山廣泛分布著西北、華北和青藏高原三個區系藥用植物90科、618種,所產黃芪、秦艽、柴胡、黃芩、板藍根等道地中藥材質量享譽全國。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重要的文化元素,中醫藥幾經沉浮。在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時,中醫藥在戰勝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在重新認識中醫藥價值的同時,六盤山區的道地中藥材是否也能迎來發展新機遇?
  • 張掖民樂扶貧車間讓黃芪「身價」翻倍
    原標題:民樂扶貧車間讓黃芪「身價」翻倍  中國甘肅網12月6日訊  據甘肅經濟日報報導(通訊員 武坤)入冬以來,民樂縣永固鎮西村劉興華的中藥材初加工車間熱火朝天,一片忙碌。
  • 貴德河東鄉:種植黃芪,致富增收
    ←晾曬黃芪。←村民在晾曬黃芪。→清選黃芪。清洗、晾曬、切片……12月2日,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東鄉阿什貢村切什丹種養專業合作社內,幾位當地村民正在合作社裡對中藏藥材黃芪進行加工。河東鄉副鄉長李強介紹,為增加村民收入,阿什貢村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不再選擇種植小麥、青稞等傳統農作物,而是於2018年成立了切什丹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了利潤較高的黃芪、黨參等中藏藥材,今年中藏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6.67公頃。
  • 黃芪藥茶出恆山
    如今恆山黃芪遠銷東南亞、日本、韓國、加拿大、美國等地,廣東麗珠集團、天津賽諾等知名藥企常年訂貨,還通過了國家中藥材協會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優質道地藥材基地認證和國家級中藥材GAP認證。2014年,「恆山黃芪」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7年4月,渾源「國家黃芪種植和加工標準化示範區」被正式列入第九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項目……「這些都是恆山黃芪的金色名片,彰顯出它獨一無二的地位與價值。」
  • ...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以《「千年藥都」的新面孔》為題報導安國
    音頻內容如下:在北京以南100多公裡的 安國曾經有天下第一藥市之稱,1000年後,這裡正在吹響引領本草中國前進的號角,全新呈現數字新面孔,在標準化引領下,從「種好藥」到「賣好藥」做到了全程數字可追溯,保證了中藥材的高質量。
  • 「壟地香」香飄六盤山
    新華社銀川11月28日電題:「壟地香」香飄六盤山新華社記者賈啟龍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窯兒村,地處大山溝,因生產的「壟地香」牌純胡麻油色正、味濃、質淨,在六盤山地區遠近聞名。海原縣人武部政委趙元學介紹,經溝通論證,他們決定在窯兒村重點發展以胡麻、蕎麥為原料的「壟地香」生產加工產業。2019年,海原縣人武部投資40萬元,建起胡麻油生產線,並請示軍地業務部門,將其命名為「壟地香」軍民油坊。油坊投產半年時間,就煉油30餘萬斤,贏利20餘萬元。近日,油坊購置了2套大型淨化設備,胡麻油品質進一步提升。
  • 補氣要藥黃芪,詳細解讀中藥黃芪的神奇之處
    提到黃芪,很多人只知道它有補氣的作用。門診上好多患者會問「李大夫,我感覺我有點氣虛,我喝點黃芪行不行」那氣虛有很多種,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陽氣虛等等,黃芪能補哪些氣虛呢除了補氣的作用,黃芪還有哪一些功效呢?下面給大家詳細介紹下黃芪的作用。黃芪藥性:甘,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補氣健脾,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消腫,託毒生肌。
  • 六盤山下牛氣沖天系列報導五:養蜂釀造甜蜜生活
    記者來到六盤山下,看到一幅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這些忙忙碌碌的「小生靈」的主人叫李軍,從最初的幾群土蜂發展到現在的130多箱中蜂,把「甜蜜事業」做得紅紅火火。在李軍的蜂場,大樹下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蜂箱,勤勞的蜜蜂進進出出,好不熱鬧。見到李軍時,樸素的外表,爽朗的笑容,給人一種樸實的感覺。
  • 胡芳弟教授:當好中藥材種植戶的「高參」
    2010年,胡芳弟在下鄉取樣的過程中發現藥農在中藥材的認識、種植、加工、農藥選擇方面有很多困惑,不知道什麼樣的藥材好,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農藥。於是,基於自己的專業知識,主動提出幫藥農免費做藥材功效成分含量、農藥殘留等檢驗,這一做就是十年。有一年,胡芳弟走到了甘肅省渭源縣中藥材種植戶孫有良家的地頭。
  • 黃芪精當然要選有機黃芪精,因為最好的黃芪是有機黃芪
    選擇黃芪就可以,黃芪具有「補藥之長」、「補氣之要藥」、「補氣諸藥之最」等美譽。而黃芪要發揮補氣的功效,可以選擇使用黃芪精,那選擇黃芪精有什麼「講究」呢?普通黃芪精用的原料是普通黃芪,而有機黃芪精的原料是有機黃芪,那麼為什麼說最好的黃芪是有機黃芪呢?我們首先要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有機黃芪,有機黃芪都具備什麼特點呢?
  • 六盤山下「杏」福來
    炎炎夏日裡,眼瞅著滿園紅梅杏的「臉蛋兒」一天比一天紅潤,寧夏彭陽縣古城鎮劉溝門村東窪隊種植戶馬文心裡樂開了花。「今年種植的3000多棵紅梅杏,果子繁、品相好。」他告訴記者,現在線上的各種預售訂單一天天增多,預計能收入三四十萬元。  位於六盤山東麓的彭陽縣盛產紅梅杏,肉厚多汁、酸甜可口,在寧夏甚至全國都很受歡迎。
  • 山西大同:讓恆山黃芪成為「中華之寶」
    如今恆山黃芪遠銷東南亞、日本、韓國、加拿大、英國、美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東麗珠集團、天津賽諾等知名藥企常年訂貨;通過國家中藥材協會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優質道地藥材基地認證,通過國家級中藥材GAP認證;2014年「恆山黃芪」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7 年4月渾源「國家黃芪種植和加工標準化示範區」被正式列入第九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項目……「這些都是恆山黃芪的金色名片,彰顯出它獨一無二的地位與價值
  • 艾草叢中尋致富路 藥材香裡找脫貧途,榆中縣通過藥材種植為農民...
    據蘭州日報社派駐中連川鄉黃蒿灣村工作隊隊長兼村第一黨支部書記楊貴智介紹,根據產業園的規劃,幫扶工作隊和項目方在梆梆溝、黃蒿灣、佔泉灣、解放社、偏頭溝社成立了五個「產區」(合作社),將全村49戶建檔立卡戶全部納入其中,農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完成產區合作社註冊。
  • 寧夏西吉:六盤山下谷飄香 雜糧地裡話豐年
    新華社銀川9月9日電 題:寧夏西吉:六盤山下谷飄香 雜糧地裡話豐年  新華社記者任瑋  白露剛過,秋風漸爽。驅車行駛在六盤山腳下的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小雜糧地裡處處是一片豐收景象。放眼望去,黃綠色的張雜谷穗、金黃色的莜麥錯落分布,仿佛是一幅田園油畫。
  • ---人行山西渾源支行打造「黃芪金融」做大做強黃芪產業助力精準脫貧
    聞名遐邇的北嶽恆山所在地山西渾源縣,是「正北芪」原產地和國家道地藥材生產基地,素有「中國黃芪之鄉」的美譽。近年來渾源黃芪產業發展迅速,截至目前,全縣黃芪種植面積達28萬畝,全縣圍繞黃芪種植、加工、銷售的企業共有242家。
  • 介休:綿山腳下綿黃芪 鄉村振興致富經
    綿黃芪,藥食同源,是補氣良藥,具有排毒生肌的效果,素有「十藥八芪」之稱。自古以來,綿黃芪在介休就有種植,是介休的道地藥材,品質堪稱上佳,且《本草別說》有記載,「黃芪,本出綿上為良,故名綿黃芪,簡稱綿芪,今《圖經》所繪憲水者,即綿上地相鄰爾。」
  • 環縣 政府開「藥方」群眾發「藥財」
    最近,甜水鎮邱灘村村民劉彥軍將種植的60畝柴胡全部挖出,僱用村上的群眾進行分揀。「劉彥軍是村上出了名的種藥大戶,最近僱用我們分揀柴胡,揀一天130元,在他的帶動下,我也種了10畝柴胡。」村民徐廷說。  「要不是村黨支部書記支招,誰能想起種植中藥材。」提起種植中藥材的起因,劉彥軍很是感慨。2013年,劉彥軍因腰椎間盤突出,做手術花費了近6萬元,從此不能幹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