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話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六盤山,中國最年輕的山脈之一。這裡不僅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積澱,也是黃土高原上的「綠色島嶼」。這裡氣候多樣、生態適宜,有著豐富的中藥材資源。資源顯示,六盤山廣泛分布著西北、華北和青藏高原三個區系藥用植物90科、618種,所產黃芪、秦艽、柴胡、黃芩、板藍根等道地中藥材質量享譽全國。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重要的文化元素,中醫藥幾經沉浮。在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時,中醫藥在戰勝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在重新認識中醫藥價值的同時,六盤山區的道地中藥材是否也能迎來發展新機遇?近日,本網記者專程來到六盤山區,尋訪那些歷久彌香的中藥材及其背後的故事。今天推出系列報導《六盤山下「尋」藥香》第四篇:夜訪黃芪種植戶
第四篇:夜訪黃芪種植戶
央廣網銀川4月24日消息 (記者 郭長江、許新霞、彭照) 仲春的六盤山區,晚上八點天已盡黑。從寧夏自治區隆德縣城出發,驅車二十多分鐘,神林鄉辛坪村到了。車開進了一個建有很多平房和一個敞亮大院的院子裡。遠遠看到平房裡的燈亮著。聽到車聲,一位外表憨厚的老鄉出來迎接我們。這裡是隆德縣康普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迎接我們的是合作社監事長樊耀山。談起中藥材種植,62歲的他似乎有很多話。
樊耀山
樊耀山是村裡的種植大戶。上世紀六十年代,父輩們就在自家自留地裡種植中藥材了。作為退伍軍人的他,2008年之前,已開始走上了收購、販賣中藥材的路。他流轉了許多村民們的土地種植中藥材,主要種黃芪、黨參等道地藥材為主。這在當時,令許多村民感到吃驚甚至不能接受。祖祖輩輩土裡刨食的鄉親們還是習慣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收入不高,但覺得地裡種上莊稼,心裡才能踏實。樊耀山卻是個敢想敢幹的人。他想通過土裡刨「金」。在他看來,不試著種藥材,怎能知道好壞?何況政府當年一畝藥材補貼300元,這更增添了他的信心。當年,他種了100多畝中藥材,平均每畝純收入達600元。而當時種植馬鈴薯等作物的收入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他決心沿著這條路上走下去。「即使政府不補貼,我也要繼續種下去。」就這樣,他一種就是十多年。他說,種植中藥材需要看行情,行情好的時候每畝地的純收入可達三、四千元,不好的時候也有個五、六百元。2012年行情好,他種的100多畝中藥材收入就達到二、三十萬元。這些年,國家扶持藥材種植的政策始終沒有變,他也越來越有信心將這項產業發展壯大,成立了合作社,還註冊了公司,吸納了村裡不少種植戶。
合作社組織機構圖
現在他們合作社的中藥材除了銷售到甘肅的一些藥材市場外,主要還供給隆德縣本地的幾家藥企。每家藥廠對藥材的有效含量標準不同,但從他們合作社出去的藥材基本能滿足相關需求。今年初,中藥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作用,又給當地中藥材市場注入了新動力。黃芪等中藥材市場價格高,需求量也大。樊耀山打算今年把藥材種植面積擴大到200多畝。合作社也吸引了十幾戶農民種植黃芪。因為加入合作社,他們不用操心銷售問題,只管一門心思種好藥材就行。合作社裡每年給他們提供種苗、肥料等,「兜底」藥材收購。
篩選藥材(胡鈺/攝)
老樊說,中藥材種植面積越大,成本越高。投資大也成為限制合作社發展的一大原因。近年來,政府的大力扶持讓農民們看到了前景。前段時間,樊耀山還通過縣農村信用社申請了100萬元貸款,從提交申請到貸款下來,前後不到一個月。現在,老樊的兒子樊鵬強接任合作社理事長。看得出來,老樊仍退而不休,對種植中藥材的很多想法正在實現。
合作社成員、50多歲的王旭莊也趕來和我們嘮嘮種植中藥材的心得。他家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現在家裡的11畝地,有9畝種植中藥材。在他看來,種植中藥材效益確實比種小麥、土豆要好得多,現在已成為他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有合作社保底價,我可以大膽地種。」王旭莊說。種植中藥材,自己又不愁銷路,收入相對穩定。家裡的兩個正在上大學孩子的花銷都是靠種植中藥材收入保障的。
加工中草藥(胡鈺/攝)
離開合作社時已到半夜時分。周圍的村莊早已沉寂一片,只有合作社的燈還亮著。借著月光和燈光,依稀可見廠房上的「扶貧車間」幾個大字很醒目。可以想見,這院子裡曾有多少鄉裡鄉親邊說笑、邊忙碌的場景。他們也像樊耀山一樣,對美好生活的希冀隨著這六盤山下的藥香正越飄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