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以說是銀行業資管格局大變動的一年。
從4月27日多部門聯合頒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到9月28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新規」),再到12月2日銀保監會下發《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強監管背景下新政策不斷推出,各家銀行也積極謀劃應對之道。
據澎湃新聞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已至少有22家銀行擬設立或者公開表示有意向設立理財子公司。國有大行「工農中建交」全部就位,其中工商銀行註冊資本金最高,達到160億元,其次是建設銀行(150億元)、農業銀行(120億元)、中國銀行(100億元)和交通銀行(80億元)。
有9家股份銀行擬設立理財子公司,其中註冊資本最高的為浦發銀行。其他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股份行包括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廣發銀行,註冊資本在數十億至百億不等。
城商行、農商行布局理財子公司理財子公司並不只是國有大行、股份行的利好。
擬設立或意向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中,不乏城商行、農商行的身影。有5家城商行公開表示將設立理財子公司,分別為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徽商銀行、杭州銀行。而順德農商銀行也將在12月11日召開的股東會上表決《關於投資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議案》,有望成為首家公開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農商行。
城商行的理財子公司設立資本多為10億-20億元,略高於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規定的註冊資本下限(10億元)。
華創證券資產管理總部總經理屈慶表示,股份制行和理財業務規模較大的城商行、農商行或積極籌備子公司的成立,為了獲取在資管行業更有競爭力的監管條件;國有大行和擁有控股基金公司(附屬機構)的商業銀行則需要考慮成立子公司和現有的基金公司的定位差別和競爭關係,避免出現內部競爭的情況;理財業務規模較小的成農商行則要考慮是否申請理財子公司,包括是否滿足相關成立條件和成本收益比,甚至未來部分小銀行會退出資產管理市場,回歸銀行存貸本業。
而在設立理財子公司之前,不少銀行已加速向淨值化產品的研發和轉型。
杭州銀行今年以來的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總規模佔比為22.4%,比年初提高了16.6個百分點;截至2018年9月末,平安銀行保本理財產品餘額968.76億元,較上年末降幅達25.1%,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為5427.64億元,較上年末增幅為8.3%。而目前唯一一家擬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農商行順德農商行的理財業務也位於高速增長中。年報顯示,2017年,順德農商行累計實現個人理財產品銷售額805.98億元,實現代理開放式基金銷售額14.4億元,代理保險保費9.97億元,代理貴金屬銷售額0.57億元;實現代理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4043.68萬元,同比增長38%。累計發行理財產品601期,累計募集金額2264.34億元,同比增長10.39%。
最大的短板為人才?此前,有不少媒體報導了理財子公司通過獵頭高薪挖人的案例。
目前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某農商行行長告訴澎湃新聞,不是他們不想設,而是客觀條件受限。一方面理財子公司對註冊資本金要求比較高,對銀行的核心資本會造成壓力;另一方面,理財團隊不好找。
「我們之前一直走代銷模式,這種模式大家都知道賺不了什麼錢。所以我們一直琢磨轉型,我們也想打造自己的理財團隊,設計自己的核心產品,但是這樣的人並不好找。」
該行長坦言,由於農商行一般都是在某個縣城裡,受制於城市原因,有專業水準的理財師並不願意來縣城裡工作,「即便給錢多,他們也會覺得一個縣級銀行平臺太小了。」另一方面,從內部培養人才,似乎也不是可行之路。「你想想,一個縣的農商行基本可以算當地非常好的工作了,在這種地方工作很多人就是圖安逸,不想進取了。我們銀行年年鼓勵員工去考理財師的證書什麼的,兩三年了都沒人考出來。」
而監管層面的處罰似乎側面印證了這位行長的說法。12月6日,甘肅銀保監局發布公告稱,陳某某於2018年11月22日參加了甘肅銀行業金融機構高級管理職務任職資格考試,成績不合格,2018年11月29日的補考自主放棄,甘肅銀保監局籌備組根據相關規定,不同意核准陳某某蘭州七裡河新華村鎮銀行董事任職資格。
澎湃新聞記者發現,中小銀行尤其是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出現考試不合格或者專業測試不過關的現象比較多發。據不完全統計,今年8月以來,已有超35名銀行業金融機構董事(理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被「否決」,其中不予核准的董事、理事任職資格為16人次,不予核准的支行行長任職資格為11人次。安徽太和農村商業銀行、永登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雲南西山渝農商村鎮銀行、甘肅西固金城村鎮銀行等農商行「榜上有名「。
農商行受制於銀監會不能在異地設立分支機構的規定,那麼可以「走出去「的城商行呢?
某城商行金融市場部分為資金運營、資管和同業三個部門,該銀行金融市場業務在業內一直做得不錯,口碑和規模都處於行業前列。一名該行金融市場部員工告訴澎湃新聞,行裡一早就宣布了設立理財子公司的事。
「我們應該是把整個資管部挪過去做理財子公司吧,要是我們想過去應該也挺容易,但我和我周圍的同事(除資管部外)好像沒有聽說誰有要過去的打算。」他說。
「主要是待遇差不多。都是做投資,留在現在的部門和去理財子公司待遇上沒有明顯的差別。我已經熟悉和習慣了現在部門的領導風格、同事,去一個新地方還有磨合的過程,這對職業生涯來說是一種時間成本。「
他向記者透露,該行金融市場部跳槽的「前輩」多是去了券商、基金。「銀行的氛圍相對來說比較死板,核心利潤部門已經是待遇最市場化的地方,但是還是和券商、基金有差距,當然今年行情比較差,可能跳過去的人還不如我們呆在銀行的。選擇銀行資管部門的人大概有兩類吧,一種是性格偏安逸,喜歡銀行的穩定和福利好,資管部、金融市場部又是銀行收入相對較高的,他們一般會穩定地在銀行資管部門一直做下去;一種是看重銀行的平臺,畢竟銀行是市場上資金量最大的地方,一般的金融機構很難有幾千億這樣的資金規模,在銀行工作幾年後跳槽一般都能去到不錯的地方。」
該員工說,當年畢業的時候,他也有去國有大行的資管的offer,但是還是選擇來了現在這家城商行。因為城商行的待遇要比國有大行高。
「大行的好處就是平臺更大,資金量多,在市場上話語權比較大,工作的頭幾年可以很好地積累人脈。小行的好處就是氛圍比較靈活,晉升、獎金等激勵機制來說更有誘惑力。我們這裡有好幾個從大行跳過來的,但是好像還沒見到過跳去大行的,一般就去更加市場化的基金、券商了。」
如果說一名工作三年以內的普通員工最看重的是待遇的話,中小銀行要吸引高管可能就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了。
一名上海某城商行資管部總經理今年剛從蘇南某股份行被挖過來。過去二十年,他在蘇南某城市的國有行,股份行的信貸、資管、金融市場、零售等多個部門當過負責人。因為已經在蘇南某城市安家,妻子孩子都在當地定居,放棄過去積累的資源獨自去一個新城市就業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
「待遇是吸引我的一方面,不過絕對不是最重要的。我在當地工作多年,業務很熟悉,人脈也比較廣闊,股份行待遇也不低。」
他說,讓他萌生跳槽想法是因為原東家的老領導調走,新任領導和他的性格、思維方式、理念不是很合拍。「對我這樣的中層來說,會比較看重這個地方是不是有施展才能的空間,領導是不是能夠支持我的想法。」
選擇現在新東家也是因為行長跟他電話聊過好幾次,又安排了兩次見面,很有誠意。「交流了幾次之後發現和領導在觀念、思路、想法上比較合拍,性格上也比較合適,當時挖我的機構有好幾家,我也是充分感受了每個機構領導的風格才決定的,選了一個最適合我的。」
他說,對於城商行、農商行這樣的中小銀行來說,管理層的相對穩定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如果這家銀行隔三岔五董事長被抓了,總經理涉嫌違法被逮捕了,那它基本兩三年都很難走上正軌,更別提開展新業務了。
該資管部總經理坦言,每個領導都有自己的思路,像資管業務,前期需要在投研能力建設上付出人力、時間的巨大成本,相對穩定的經營戰略和管理層能夠保證需要長期投入的這些業務不會突然中斷。
他說,一名資管從業者考慮去哪裡工作,既有個人性格、家庭偏好,也有外部的時機、機緣巧合等等。「每個人看重的東西都不一樣,待遇很重要,但有時候決定性的因素往往並不是薪酬的高低。」
銀行投研能力不強,是事實還是誤解?《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規定,在前期已允許銀行私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和公募理財產品通過公募基金間接投資股票的基礎上,進一步允許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
此前,廣發證券的研報表示,「從長期來看,銀行理財股票投資佔比將趨勢提升,其選擇有長期數據驗證的管理人參與二級股票市場的可行度更大。截至2017年年底, 我國商業銀行理財規模約29.5萬億元,其中權益類投資2.8萬億元,其權益類投資絕大部分是參與的定向增發、結構配資、股票質押等類固收投資,直接二級市場委外投資佔比較低,目前佔整體規模約2%,預計未來有望提升至5%左右」。對於很多人認為銀行在成立理財子公司後欠缺投研能力尤其是對股票的投研能力的擔憂,某城商行資管部負責人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我覺得這方面其實不是太大的劣勢吧。能力都是可以培養的,能力不是一個恆定不動的東西,找到有潛力的人是一方面,花時間和精力去培養他們更重要。但是人才的培養是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個一蹴而就,投入就能馬上產出回報的事情,所以領導等決策層的遠見和眼光就很重要。在前期投入巨大甚至可能頭幾年虧本的情況下,領導不急功近利以短期的成果來論成敗,挺關鍵的。」
他分析道,資管不像是理財或者信貸,大行有網點多、員工多、人手多的優勢,城商行、農商行和大行拼渠道,肯定拼不過,但是資管並不是人海戰術,不是人越多越好,大行的資管部門和中小銀行的資管部門人數可能差異並不大。「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一個城商行理財子公司的投研團隊只有10個人,但這10個人的投研能力很強的話,這就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甚至能彎道超車,超過大行。」
不少城商行部門負責人和員工對澎湃新聞表示,外界對於銀行缺乏投研能力的認識其實是一種誤區。「我們部門下面就有研究部,專門負責研究工作,每年也會花很大力氣在社招、校招中招募投研方面的人才,就拿校招來說,當時和我一屆投研部門招的全是清北復交(清華、北大、復旦、交大)金融、經濟學的碩士以上學歷,還有一兩個博士,而且一年就招四五個,可謂優中選優。和券商、基金比起來,起碼應屆生的學歷和素質上,銀行的投研絕對是不差的。」上海某城商行工作人員表示。
沿海某城商行人士認為,無論是工農中建交這樣的國有大行,還是頭部的城商行,基本都有風控部門和授信管理部門,包括某些銀行還有戰略發展部、研究部。為了控制風險、投放信貸,這些部門本身對股票、債券等市場有研究,對A股的大企業也有跟蹤和研究,所以銀行不會缺乏投研能力。只是這些人分散在好幾個部門,可能需要整合在一起。
設立理財子公司後,大家都很關註明星的投資經理和分析師的去向,認為銀行和基金薪酬體系有差距,挖人有難度。 「頭部的投資經理、分析師在哪兒都是稀缺的,這並不只是銀行的問題,但你不能說銀行整體缺乏投研能力,這是外界的誤解。」某銀行資管部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
中小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真正的挑戰在何處《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規定,設立理財子公司需要最低為10億元的註冊資本。這對大行來說不算難題,但對中小銀行來說是一道不低的門檻。
以商業銀行2017年底資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級資本淨額為基礎進行測算,多家中小型銀行如果出資10億元——也即核心資本淨額減少10億元後,核心資本充足率將降至8.5%以下。這會直接消耗許多中小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帶來「補血「壓力,進而影響拓展其他新業務的能力。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表示,理財子公司新規給大中小型商業銀行創造的機會是平等的,只要符合條件,各類規模的銀行都可以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但從實際情況出發,中小銀行可以選擇合資方式,與境內外金融機構、境內非金融企業聯合出資設立理財子公司,以解決自身資金、人才、投研等能力不足的問題。
何飛認為,對於那些目前沒有能力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來說,善於尋找理財產業鏈上的機會非常重要,即便不一定能夠面面俱到,但可以在部分環節(如特色化產品、特定類型人群)上做精做專,通過渠道創新分享大資管時代的紅利。待時機成熟再考慮設立理財子公司,不失為一種生存之道。
而某擬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城商行負責人表示,對銀行理財子公司尤其是中小銀行理財子公司來說,真正的挑戰遠遠不只是投研能力建設。
他說,《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規定了理財子公司的一些設立的原則、投資的方向,但對於具體操作細節並沒有進行嚴格規定。舉個例子來說,監管層面要求打破剛性兌付,但在操作中銀行或者理財子公司為了息事寧人,事實上會採取一些變通的方式,比如說某個產品讓客戶受損失了,接下來可以構建一個新產品,收益很高,完全覆蓋了之前的損失。類似這樣的操作上的空間究竟能不能存在?如果不允許的話,就有極大可能造成客戶的流失。
過去由於剛兌的存在,推銷理財產品,只要說收益率、年限、保本三個關鍵詞就可以。但是現在這些不能說了,你無法再跟老百姓說它是保本的。新產品層出不窮,銀行不能再拿統一的話術去營銷大部分理財產品,必須要讓營銷人員學習如何跟客戶解釋產品的風險、預期收益以及未達到預期收益率後安撫部分客戶情緒,不造成客戶流失的問題。
「很多城商行,包括我們行在內,目前購買理財產品的人群中60歲以上比例非常高。這些客戶往往風險偏好程度較低,對基金等行業的理財知識又比較缺乏。理財子公司成立以後能否成功把他們轉化為有效客戶,這對銀行也是一種挑戰。」該人士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