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大躍進期間毛澤東與周恩來的分歧

2020-12-05 騰訊網

1961年,是新中國歷史上不堪回首的三年自然災害的第二年;也是「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下人禍的顯露階段。

從1957年起,神州大地開始發生政治大「地震」,先把50多萬人打成「右派」。到1958年,一曲共產主義「狂想曲」,把一輩子受苦受窮的人民都鼓動了起來,夢想著早日走進糧食成山、食油成河、鈔票作廢的「神仙樂園」。一個比一個大的「衛星」從土疙瘩裡升了天。毛澤東看到這一個個激動人心的「衛星」,由衷地高興。他多麼希望他的人民幸福富裕,一夜之間擺脫貧窮走進共產主義!「浮誇風」像一個巨大的磁場把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人的目光緊緊吸在「衛星」的表層。在中南海肯定和讚許聲中,一系列的「大」出現了:大辦農業、大辦水利、大辦養豬、大辦食堂……好像沒有一個「大」字打頭,就失去了人定勝天的力量。

周恩來不是三年「大躍進」中的得志者,卻是「大躍進」後的苦行者。他在這場熱鬧非凡的大運動中,卻一直處在挨批評的地位。這是他漫長的政治生涯裡少有的長時間的失意。早在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還有一年就要完成,冒進的苗頭開始顯露出來的時候,他就發現經濟建設速度過快,突飛猛進的背後似乎預告著某種災禍,驚人上漲的數字不一定是個好預兆。他開始考察、思考,進而感到不安。

這一年,我已經在新華社中央新聞組工作。一次我被派去拍攝毛澤東參觀日本工業展覽會。我第一次發現毛澤東會像一個孜孜以求的學生那樣,對日本工業的各種展品表現了極大的興趣,特別是重工業的展品,幾乎每個都仔細詢問,還親自上去操作一番。但是走到輕工業展廳,他的目光就匆匆了許多,當他看見一個木頭模特兒時,眼神是那樣驚訝。

我當時就覺得毛澤東非常重視重工業,因為他的目光中透出那種渴望強大的信念。

一年後,就是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開始研究設計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據說周恩來和分管經濟工作的陳雲一同磋商,提出控制建設速度,適當壓縮基本建設規模,保證重點,提防腦子過熱。當他把這個報告提交中央會議上討論時,毛澤東說話了:勁可鼓不可洩,應當鼓舞士氣。合作化一搞,有人叫得不得了,說搞多了,要砍掉10萬個。經濟工作有進有退,主要還應該是進……這話的含意非常明白,叫周恩來不要保守,不要反冒進。

在周恩來身邊的同志都知道,中央許多問題上,總理都是高姿態,委曲求全。他雖然在意毛澤東含蓄的批評,但更關心為之奮鬥了幾十年的革命事業和老百姓的安危幸福。他曾經冷靜觀察形勢,希望讓時間說話。可是全國的經濟建設不但猛烈過熱膨脹,而且迅速演變成了全民性的「大煉鋼鐵」。到了1958年8月後,神州大地已經被星羅棋布的小高爐燻燒得滾燙滾燙,任何冷靜的思考都會遭到無情抵制,甚至批鬥。再說,在人們熱情空前高漲的「熊熊烈火」中,很難有人能不受薰陶不被感染而保持冷靜的頭腦。

此時,中央在南寧召開了會議,總結第一個五年計劃,討論第二個五年計劃和長遠規劃。

會上,毛澤東面對大好形勢,又一次批評了1956年的反冒進,重提周恩來想壓縮基本建設計劃的往事。這次他的不滿是顯而易見的,毛澤東在南寧會議點名批評了周恩來,而且,十分嚴厲。周恩來又一次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但他心裡非常清楚,時間一到,滾燙的鋼水會立即凝聚成冰冷而沉重的負擔,壓在中國人的身上,自然規律是殘酷無情的。一向嚴於律己顧全大局的周恩來,又一次把自己違心的檢查送給了毛澤東。

到了1959年彭德懷在廬山會議直言「犯上」時,毛澤東卻把周恩來架了起來,使他無法回到以前的觀點上。毛澤東說:「在南寧會議、成都會議、黨代大會上講過,1956年、1957年的動搖,不戴高帽子,講成思想方法問題。如果講小資產階級狂熱性,反過來講,那時的反冒進,就是資產階級的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的洩氣性、悲觀性。我們不戴高帽子,因為這些同志和右派不同,他們也搞社會主義,不過是沒有經驗,一有風吹草動就站不住腳,就反冒進。那次反冒進的人,這次站住了。如恩來同志勁很大,受過那次教訓,相信陳雲同志也會站住腳的。恰恰是那次批評恩來同志他們的那一部分人,這次取他們地位而代之。不講冒進了,可是有反冒進的味道……」

對周恩來的批評因為出現了彭德懷而轉移了。但是,周恩來心裡受壓抑的滋味是不好受的。整整三年,他都被視為落後於時代的保守派。

沒有多久,不過幾個月的時間,「大躍進」卻沒有把農民們帶進「共產主義天堂」。冒進後的問題像「兵敗如山倒」似地滾滾湧來。幾乎一夜之間,宣傳家們用最美的詞句描繪的前景海市蜃樓般地不見了。外債、飢餓像瘟疫一樣在全國蔓延,農村首當其衝。

心情一直鬱悶的總理,無法在中南海裡心平氣和閱讀下面反映的材料。他的心在顫抖、在滴血,成千上萬的父老鄉親在新中國政權下並未完全擺脫舊時的窘境……他,人民的總理,怎能深居紅牆視而不見呢?如果接受了三年挨批的教訓,他可以不再出頭露面,因為這種局面不是他造成的;如果他對不公平的批評耿耿於懷,他也有理由冷靜旁觀自然規律給予人類的報應。

然而,周恩來的記憶儲庫裡沒有「個人得失」這個信息,人民的得失就是他的得失,人民的悲喜就是他的悲喜。

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民領袖,可以從容地面對一切嚴酷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惟獨不能從容地面對百姓的飢號。從1960年到1963年,幾年間,總理的足跡遍布中國的大江南北,工業、農業、軍隊、學校,每個行業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相關焦點

  • 1958年的大躍進,是從毛澤東批評「反冒進」開始的。
    1958年的大躍進,是從毛澤東批評「反冒進」開始的。反冒進實際上是針對毛澤東倡導的反右傾保守主義導致的急躁冒進而展開的。對於反冒進,毛澤東一開始就不是十分贊成的,但他採取了相當克制和保留的態度。整風運動開始後,曾有個別人利用黨內反冒進的爭論,攻擊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搞糟了,甚至出現了共產黨不能領導經濟的奇談怪論,從而促使毛澤東認定:反冒進也促進了右派的進攻。
  • 1958年「大躍進」運動成因
    「大躍進」其實就是毛澤東的一個「強國夢」。從毛澤東到許多中國人心裡,始終有一個結打不開,即一方面自豪於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和歷史,一方面又深陷在上百年來貧弱落後受人欺凌的悲情之中。隨著1953年3月史達林去世,韓戰迅速停戰,蘇聯新領導層倡議和平共處,基於現實力量對比的考量,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都曾經設想過與美國通過外交途徑解決臺灣問題的可能性。但是,一年之後,中國外長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受命主動與美國代表團團長接觸,遭到冷遇,再度刺激了毛澤東。
  • 發動「大躍進」的1958年南寧會議
    在莫斯科期間,他提出中國用15年時間實現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趕超英國的目標。「大躍進」運動「超英趕美」口號由此發端。 1958年是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人民日報》發表題為《乘風破浪》的元旦社論。社論強調指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僅僅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的萬裡長徵中的第一步。在我國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基礎和現代化的農業基礎,從現在算起還要10年到15年時間。
  • 毛澤東在大躍進的1958年(上)
    (毛澤東《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1958年1月。見《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49—351頁。)  毛澤東把這個思想概括為「不斷革命」。(毛澤東在南寧會議上的講話記錄,1958年1月12日。)  這以前,周恩來因為工作關係,留在北京,沒有參加會議,沒有直接聽到毛澤東上面的那些講話。一月十三日,周恩來乘飛機到達南寧。當天晚上,毛澤東同劉少奇、周恩來談話,直到深夜。  一月十四日,繼續開會。毛澤東第三次講話,講工作方法問題,共二十四條,比杭州會議的十七條更為系統化。批評反冒進和國務院的工作仍很尖銳。
  • 1958年周恩來為何提辭去總理職務:以退為進?
    毛澤東當著與會的中央有關部門領導人和西南、西北、東北地區各省、市委書記的面,再一次直截了當地批評周恩來。圖為1958年成都會議合影由冒進、反冒進、反「反冒進」,發展到「大躍進」,在短短的幾年裡,中國歷史演繹了一場場難以捉摸的風雲。所幸的是,經過「大躍進」的陣痛,系鈴的人出來解鈴。
  • 周恩來與毛澤東在反冒進問題上的分歧
    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前的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期間,擔負起主持起草《共同綱領》這一歷史重任。為了起草《共同綱領》,周恩來在中南海勤政殿「關」了一個星期左右,親自執筆,寫出全文,以後經過多次反覆討論和修改,廣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見,最後經政協全體會議通過。
  • 1958年「大躍進」運動
    年「大躍進」運動 年大躍進運動,「衛星田」的稻穗竟能託往一位小姑娘   在社會主義改造與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偉大勝利的情況下
  • 「大躍進」中的毛澤東
    5.1958年初已有躍進之勢的苗頭 1958年1月30日上午,毛澤東在中南海主持最高國務會議第14次會議。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討論和通過了劉少奇作的中央委員會的工作報告,正式通過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圖為大會主席臺。左起:劉少奇、鄧小平、毛澤東、周恩來、朱德。
  • 史海:"大躍進"前周恩來的三次檢討
    在莫斯科期間,毛澤東聽到赫魯雪夫「15年後可以超過美國」的豪言,則以中國「15年後可能趕上或超過英國」的話來回應。毛澤東覺得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國可以進一步加快建設速度,把群眾充分發動起來,生產就會出現大的躍進。他在從莫斯科打回北京的一個電話中說:1956年的「反冒進」是不對的,以後不要再提「反冒進」了。
  • 1958年大躍進:民眾捐出鍋盆大煉鋼鐵
    各地紛紛以虛假的高指標、高紀錄相誇耀(圖片來源:人民網) 1958年大躍進運動,「衛星田」的稻穗竟能託往一位小姑娘(圖片來源:人民網)   【前言】  1958年,毛澤東提出「大躍進」想法
  • 毛澤東在「大躍進」中的真實心態
    關於「大躍進」運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從1958年1月南寧會議到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是「大躍進」運動的發動階段;從八大二次會議到1958年11月第一次鄭州會議,是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的「大躍進」髙潮階段;從第一次鄭州會議到1959年7月廬山會議前期,是初步糾正「左」的錯誤的階段;從廬山會議後期「反右傾」到1960年底1961年初,是「繼續大躍進」直至全面結束的階段
  • 「大躍進」前周恩來的兩次檢討
    1956年6月,周恩來和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在中南海懷仁堂。   毛澤東力批反冒進  從1957年10月中共八屆三中全會到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連續不斷地批反冒進,實際上已為「大躍進」的全面發動做了比較充分的思想、輿論準備。
  • 胡喬木談教訓:毛澤東為什麼會提出「大躍進」
    「大躍進」形成高潮,「浮誇風」泛濫,「共產風」颳起。   1958年4月15日,毛澤東在廣州寫了《介紹一個合作社》,推薦「一個苦戰二年改變了面貌的合作社」——中共河南省封丘縣應舉農業合作社。毛澤東在文中說,由這個合作社的事跡,看到「共產主義精神在全國蓬勃發展。廣大群眾的政治覺悟迅速提高」。「由此看來,我國趕上英美不需要從前所想的那樣長的時間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也就夠了。」
  • 沈志華:毛澤東為什麼一定要搞「大躍進」
    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優勢地位逐漸被凸顯出來之後,您在書中也說,中共取代蘇共成為社會主義陣營領袖的最大短板就是經濟實力,而主席對此也很清楚,由此,「大躍進」似乎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沈志華:毛澤東心情比較急切,他想一下子把中國經濟搞上去,想打個翻身仗。從1955年搞「冒進」,他就這麼個想法。後來,1956年讓周恩來給「反」下去了。
  • 揭秘:毛澤東為什麼一定要搞「大躍進」
    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優勢地位逐漸被凸顯出來之後,您在書中也說,中共取代蘇共成為社會主義陣營領袖的最大短板就是經濟實力,而主席對此也很清楚,由此,「大躍進」似乎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沈志華:毛澤東心情比較急切,他想一下子把中國經濟搞上去,想打個翻身仗。從1955年搞「冒進」,他就這麼個想法。後來,1956年讓周恩來給「反」下去了。
  • 揭秘:毛澤東如何首次承認「大躍進」錯誤
    此前,經過三年大躍進,中國的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問題。另外這次會議期間,蘇聯政府單方面決定召回蘇聯專家。主席臺上坐著的都是熟悉的面孔,毛澤東開會時穿著睡衣。早在1958年開始「大躍進」,1959年,毛澤東又錯誤地發動了廬山會議上的鬥爭,那場「反右傾」運動,導致極左思潮有增無減,在短短兩三年內,國民經濟嚴重不平衡,全國糧食大幅度下降,森林遭到嚴重破壞,農民飢餓,疾病接連爆發,非正常死亡人數增加,大大地挫傷了農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毛澤東聽到農村出現饑荒和餓死人的消息,憂心如焚,坐立不安。
  • 1958年5月16日 「大躍進」運動全面展開
    1958年5月16日,中國共產黨八大二次會議舉行以後,「大躍進」運動在全國展開。「大躍進」運動是在不斷錯誤批判1956年反冒進的基礎上發動起來的。中共中央1958年1月在南寧召開的工作會議上,毛澤東把1956年「反冒進」說成是「右傾」、「促退」,進而提出了「大躍進」概念。
  • 1958年與1962年中央財經小組
    第二個不同是:在指導思想上,1958年中央財經小組是在1959年廬山會議後繼續「大躍進」的形勢下,其靈魂人物陳雲不便說與「反右傾」相左的話,又不願說與「反右傾」完全相同的話而無疾而終的。 第三個不同是:在組織程序和組織保證上,1958年中央財經小組是按照毛澤東的想法成立的,毛澤東修改決定其成立的中央文件,規定其諮詢性質,體現了服從開展「大躍進」組織保證的要求。這個財經小組無疾而終,影響不大。
  • 揭秘:毛澤東如何首次承認「大躍進」錯誤
    早在1958年開始「大躍進」,1959年,毛澤東又錯誤地發動了廬山會議上的鬥爭,那場「反右傾」運動,導致極左思潮有增無減,在短短兩三年內,國民經濟嚴重不平衡,全國糧食大幅度下降,森林遭到嚴重破壞,農民飢餓,疾病接連爆發,非正常死亡人數增加,大大地挫傷了農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毛澤東聽到農村出現饑荒和餓死人的消息,憂心如焚,坐立不安。
  • "大躍進"後毛澤東四次提倡領導幹部學政治經濟學
    從1958年11月到1961年6月,毛澤東在全黨範圍內先後四次提倡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學政治經濟學。這四次提倡讀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毛澤東在黨內率先察覺並開始糾正「大躍進」中的錯誤所作出的努力,也反映了他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進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