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的河南故事|魯山:架好「四根梁」脫貧高質量

2020-12-15 大河網

  □河南日報記者歸欣 河南日報通訊員師紅軍

  西依伏牛群山,東望黃淮平原,中原腹地看魯山。

  魯山是個好地方——堯山風光「中原獨秀」,昭平湖景一碧萬頃,「牛郎織女」留下千年美麗傳說,劉鄧大軍在此縱橫開闔建功立業。

  魯山也是個窮地方——集深山區、水庫淹沒區、革命老區於一體,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8943戶、48856人,是平頂山市唯一一個國定貧困縣。

  脫貧攻堅戰打響,魯山守山不守窮。以實現高質量脫貧為目標,魯山架起產業發展、基層黨建、易地扶貧搬遷、教育扶貧四根「大梁」,苦幹實幹、盡銳出戰,穩紮穩打兩年間,縣域面貌日日新。

  分區域定主業產業發展挺起扶貧「脊梁」

  一進8月,魯山縣董周鄉蔡莊、鐵家莊一帶的五裡嶺上就熱鬧起來。漫山遍野的碭山梨香飄十裡,四面八方的客商蜂擁而至。

  平頂山新城區的商戶曲新告訴記者,他已經連續三年來這兒拉梨了,為了中午能趕回去百裡外的店鋪,他一大早就開著車跑了過來。「這兒的梨皮兒薄個大,味兒還甜,特別好賣!」

  正忙著給曲新裝車的顏滿倉告訴記者:「五裡嶺現在是俺們的瓜果山,大伙兒致富都靠它。」老顏是蔡莊村人,腿有殘疾還要養活家裡4口人,2015年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攻堅戰打響,他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幫助下,種了400棵梨樹,2017年純收入1.5萬元,順利脫貧。

  十年前,五裡嶺還是個荒石坡,如今卻變成了花果山。以其為核心區,魯山沿著242省道,發展起蜿蜒30公裡的特色經濟林長廊,覆蓋了董周、庫區、觀音寺3個鄉38個行政村。區域內有林果種植戶831家,種植酥梨、血桃、石榴等各類果樹5.6萬畝,年產值達1.3億元,帶動近700戶群眾脫貧致富,成為豫西南最為集中的林果經濟帶。

  這個位於縣城南部的林果經濟帶,正是魯山賴以實現產業扶貧的七條經濟帶之一。

  脫貧攻堅,要義在精準;產業扶貧,關鍵也在精準。從平原到丘陵,從淺山區到深山區,魯山縣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將全縣劃分為七個產業區域,「量身」打造了七條扶貧產業帶。

  東部平原力推循環農業,以佳尚農業、豫堯農林等龍頭企業為帶動,發展軟籽石榴、迷迭香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西部山區主打旅遊,四棵樹鄉的昭平湖、文殊寺,趙村鄉的中原大佛,上下湯的溫泉,近年來換擋升級,遊人絡繹不絕;北部丘陵依託傳統的柞蠶和絲綿加工,帶動就業兩萬餘人;中部地區緊鄰城區,服務業日益發展;東北部鄉鎮利用荒坡荒地,光伏電站覆蓋村村寨寨,5500戶貧困戶受益;西北地域瞄準畜牧養殖,目前已有10餘家養殖企業參與,帶動3023戶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100個。

  與此同時,魯山縣依託146個精準扶貧產業基地,形成了土地流轉得租金、資金入股得股金、基地務工得薪金、委託經營得酬金、超產經營得獎金、訂單種植得售金的「六金」產業扶貧模式,使大多數貧困群眾實現產業收益「疊加」,帶動全縣2.5萬人穩定脫貧。

  「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是第一要務。」魯山縣委書記楊英鋒說,只有產業發展了,才能實現貧困群眾的穩定增收;只有產業發展了,才能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只有產業發展了,才能更好地促進縣域經濟和鄉村經濟發展。

  聚民心育頭雁基層黨建築起堅固堡壘

  「寬敞明亮還結實,多虧了咱的駐村工作隊!」站在剛搬進去的新房前,67歲的貧困戶上官長得笑得合不攏嘴。他說,能住新房,最感念的還是駐村好幹部張戈。

  張戈是縣民政局的一名幹部,也是張店鄉張窯村的第一書記。在一次入戶走訪中,張戈看到上官長得住的還是土坯房,一到雨天,屋內漏水嚴重,他隨即找到城建部門,申請了2萬元的危房改造資金,在原址重新建房。

  從2015年駐村至今,張戈跑遍了張窯村所有的貧困戶,用他的話說,「我拿貧困戶當親戚來對待,在這兒認的親戚比在老家都多!」

  「寧可基層幹部脫層皮,也要換得群眾脫了貧。」魯山縣縣長李會良說:「經過脫貧攻堅戰的洗禮,各級幹部成了群眾家的『常客』『老熟人』。」

  這源於魯山縣領導幹部的「身先士卒」。今年4月份以來,縣委書記、縣長帶領縣四大班子領導每人每周在聯繫村住一個晚上,紮實開展了帶一本日誌、扛一卷行李、揣一個扶貧計劃的「三個一」活動,逐村分析問題,制定幫扶措施。此外,全縣抽調3000餘名黨員幹部,成立550個村級責任組,指導村級開展工作,實現「一對一」「點對點」幫扶,大大提升了群眾滿意度。

  一級帶著一級幹,一級做給一級看;作風建設強起來,能力建設提上去。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魯山縣將黨建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打破以行政區域設置黨組織的傳統方式,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以黨建促產業,以產業帶民富,既在黨員幹部中培養了致富「領頭雁」,又有力推動了產業脫貧。

  目前,全縣已建立65個產業黨支部、1000多個產業黨小組,成為脫貧攻堅戰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當地有名的「土專家」、辛集鄉葡萄產業黨支部書記張平洋告訴記者,在產業黨總支的示範引領下,今年全鄉種植葡萄1萬餘畝。「再過些日子,葡萄就要上市了,這兩天來預購的商家就不少,300餘家貧困戶將靠此脫貧致富。」他說。

  今年以來,魯山通過集中培訓、外出學習、專題考察等方式,對第一書記、新任村支書、幫扶責任人進行培訓近兩萬人次,同時,在貧困村培訓致富能手219名,有力提升了黨員幹部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

  搬窮窩奔富路易地搬遷開啟嶄新生活

  8月2日,烈日當頭,儘管濱河苑社區的工地上不停撒著水,戴著安全帽的下湯鎮鎮長李三陽還是汗流浹背。雖然整天忙得腳不沾地,但這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他每周不來幾回就放心不下。「這是咱全縣最大的安置點,涉及13個行政村1060名搬遷群眾,不操心不中啊。」李三陽說。

  我省的貧困人口,有七成集中在「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三山一灘」地區,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幫助當地群眾脫貧摘帽的最直接手段。而對於魯山來說,易地搬遷還有著特殊的意義:作為平頂山唯一的國家級貧困縣,全市所有易地搬遷任務都集中在魯山,今年,該縣計劃搬遷1925戶6885人,佔全省的11%。

  「今年我們新建安置點31個,設計18個鄉鎮,目前主體已經全部完工,預計年底前群眾都能搬進新居。」魯山縣搬遷辦工作人員王留權介紹。

  儘管時間緊,任務重,魯山縣對易地搬遷安置點的施工質量堅決不放鬆。該縣實施第三方監理駐守、村民代表參與、質量巡察組跟進「齊頭並進」,確保工程質量達標、創優,做到施工零事故。7月24日,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質量安全管理觀摩會在魯山召開,當地經驗獲得充分肯定。

  易地扶貧搬遷是一份暖意融融的民生答卷。在落實安置點「四靠」(靠縣城、鄉鎮、園區、鄉村旅遊點)要求之外,魯山縣力爭實現公共服務「五有」(有社區服務中心、義務教育學校、幼兒園、衛生室、綜合文化場所),同時在產業發展、就業安排上及時跟進,真正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在張良鎮周樓村的思源居社區,搬來3個多月的貧困戶侯國強已經漸漸適應了「新生活」。「出門就是澎河,旁邊有文化廣場,還有幼兒園、超市,物業服務,沒想到從山裡一搬出來,咱也變成城裡人了!」他告訴記者。而最令老侯高興的是,左胳膊殘疾的他,在新社區

  當上了公益保潔員,有了一份穩定收入。

  張良鎮黨委書記劉永凱介紹,為了解除搬遷群眾的後顧之憂,鎮裡在思源居社區投建了3座蔬菜日光溫室,和一個標準化扶貧車間。「扶貧車間的客商已經基本談妥了,年底前就能入駐。到時侯國強和他媳婦,還有鄉親們都能在裡面幹活掙錢。」

  扶志氣斬窮根教育扶貧阻斷代際傳遞

  「咋能阻斷貧困代際相傳?主要靠教育。」楊英鋒認為,「只有把教育做好了,才能讓一個家庭從根本上擺脫貧困。」

  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志。魯山縣委縣政府認為,通過教育讓孩子們建立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這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徹底斬斷窮根的根本途徑。

  下湯鎮十畝窪地曾經是方圓幾十裡有名的窮村莊,近幾年卻因為教育在十裡八鄉「聲名鵲起」。僅2016年,這個百來戶人家的小村子就送出去8個重點大學學生、4個碩士研究生。

  這些小「狀元」裡,不乏貧困戶家庭中的孩子,西南民族大學美術系學生王克磊就是其中之一。記者到村裡的時候,他正握著畫筆,一絲不苟地在村委會外牆上繪製扶貧漫畫,身後還綴著幾個好奇的小學生。「我想告訴村裡的孩子們,貧窮不可怕,只要努力讀書,有一天一定能成為有用之人,回報父母,回報社會。」他認真地說。

  家有讀書郎,脫貧有希望。為讓每一個貧困家庭子女通過公平優質的教育擺脫貧困,近年來,面對並不寬裕的財政狀況,魯山縣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教育扶貧。先後組織開展「基礎教育百千萬幫帶春風行動」「脫貧攻堅潤雨計劃」等,籌措資金1495餘萬元,資助16176名建檔立卡貧困生;投入4.36億元,新建學校10所,改擴建學校397所,新建鄉鎮幼兒園10所;投入落實「兩免一補」和營養改善資金8000餘萬元。

  與此同時,魯山縣教育系統發揮人數多、覆蓋廣等優勢,廣泛宣傳扶貧政策,助力脫貧攻堅。去年,縣教體局先後對2500餘名基層扶貧幹部進行了教育資助政策培訓,並組織人員編寫了《魯山教育扶貧順風歌》《申請歌》《回執歌》等材料,將政策化繁為簡,受到群眾歡迎。

  學校教育扶學生,社會教育則扶大眾。去年以來,魯山縣通過開展道德講堂、道德巡講活動等方式,以榜樣力量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其中有對「盲人夫婦」馮國營、劉玉書成為家喻戶曉的脫貧榜樣。

  馮氏夫婦是下湯鎮亂石盤村人,雖然都有說書的手藝,但因行動不便,生活極其困難。去年4月,縣扶貧辦和鄉、村在馮國營家開了現場會,幫他協調無息貸款3萬元,鼓勵他參加養殖專業培訓。

  「說實話,我養豬真作難啊,全靠我哥帶著,不止一次磕碰、摔倒。」馮國營說,「但為了能脫貧,再苦再累我也不會放棄。」今年,他家裡已成功圈養20頭豬,到年底預計收入10000元。前不久,記者去他家採訪又聽到好消息,縣曲劇協會的編劇為夫妻倆量身定做了一段墜子書——「國富民強氣象新」,專門宣傳扶貧政策。由於語言通俗朗朗上口,今年上半年,他倆已經受邀演出30多場,收入近萬元。

  專項扶貧用真力,行業扶貧添助力,社會扶貧聚合力,脫貧群眾生動力。脫貧攻堅,大道朝天,97萬魯山人腳步鏗鏘。

  「魯山縣將緊盯2019年脫貧摘帽目標,以精準施策為主線,以產業覆蓋為抓手,以高質量脫貧為核心,下真功、下實功、見實效,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確保全縣如期脫貧。」楊英鋒說。


相關焦點

  • 講好脫貧攻堅故事 堅定「四個自信」
    作者: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王永斌  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邁向全面小康的重要關口,記錄好呈現好脫貧攻堅的偉大壯舉,講好我國脫貧攻堅故事,唱響「偉大祖國全面小康」的動人旋律,對於我們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 達州:「七大體系」 架構脫貧攻堅「四梁八柱」
    達州:「七大體系」 架構脫貧攻堅「四梁八柱」 ,緊扣打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保障「三大攻堅戰」,建好資金項目統籌管理平臺和建好數據信息智能管理「兩大平臺」,強化黨建引領和督導考核「兩大抓手」,初步構建起「七大體系」,完成了脫貧攻堅「四梁八柱」的架構,為確保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充分保障。
  • 牛汝極:新疆四地州脫貧攻堅挖「窮根」治「亂根」
    中新社北京6月24日電 (李晗雪)新疆師範大學原副校長、民進中央常委牛汝極24日在北京表示,截至2019年底,新疆四地州已摘帽16個貧困縣,脫貧61.41萬戶251.16萬人。脫貧攻堅既挖「窮根」、又治「亂根」,目前穩定紅利不斷釋放,新疆成為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 【河南脫貧攻堅的史詩畫卷】洛寧:決勝脫貧收官戰砥礪奮進奔小康
    「黨建引領」築牢基層戰鬥堡壘  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于堅持黨的領導。  這些年,洛寧縣緊緊圍繞「抓好黨建促扶貧、檢驗黨建看脫貧」的思路,把脫貧攻堅作為錘鍊「四個意識」的大熔爐、轉變工作作風的突破口、檢驗幹部能力的新標杆、推進發展的好機遇,在疫情的嚴峻考驗下,慎終如始、毫不鬆懈,持續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高質量開展。
  • 《河南脫貧攻堅故事會》新書首發式舉行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歸欣  「一篇故事一個理、一組故事一堂課、一個人物一面旗,講好一個故事,能引發創造無數的故事。」
  • 脫貧攻堅故事匯|楊松茂:綠葉對根的情意
    當前,全縣脫貧攻堅已進入決戰決勝、完勝收官的關鍵時期,為全面展現脫貧攻堅取得的巨大成就,廣泛宣傳扶貧一線的感人故事和先進典型,展示社會各界凝心聚力決戰決勝的精神風貌,營造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濃厚氛圍,「清清盧氏」開設「脫貧攻堅故事匯」專欄,聚焦脫貧攻堅重要活動、感人事跡、先進經驗、模範人物、精彩故事,進行廣泛深入地宣傳。
  •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
    原標題: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確保我區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 本報拉薩9月26日訊(常川 陳躍軍)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好新形勢下扶貧工作,24日上午,區黨委書記、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吳英傑主持召開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會議。
  • 用生動語言講好脫貧攻堅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講好脫貧攻堅故事,需要運用好語言的力量,為凝心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營造濃厚輿論氛圍。  (一)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依託。善用語言,一直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反貧困鬥爭的優良傳統和優勢。
  • 留學人員如何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
    這些都是留學人員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的天然優勢,應充分發揮。  留學人員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首先要提高站位,深刻理解其重要意義。對外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既有利於塑造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也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減貧事業發展有積極作用。
  • 譚慶:抓緊抓細抓實脫貧攻堅工作 確保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譚慶在古路鎮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時強調抓緊抓細抓實脫貧攻堅工作確保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12月10日上午,區委副書記、區長譚慶前往古路鎮,深入田間地頭、村社院壩調研脫貧攻堅工作。譚慶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1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抓緊抓細抓實脫貧攻堅工作,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持續發展壯大扶貧產業,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保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副區長顏其勇參加調研。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講好脫貧攻堅故事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
    該劇與張藝謀導演的劇情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同名,僅看劇名很容易聯想到關於農村與貧困的故事,具有極強的代入感,讓觀眾產生一種尋根問底如何「一個都不能少」的想法和衝動。不僅如此,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已經在播出時間上佔得先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之後與全國觀眾見面的第一部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重要指示的具體行動。
  • 留學人員如何對外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
    這些都是留學人員對外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的天然優勢,應充分發揮。  留學人員對外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首先要提高站位,深刻理解其重要意義。對外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既有利於塑造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同時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減貧事業發展亦有積極作用。  留學人員對外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要加強學習,弄明白要講什麼。
  • 睢陽區郭村鎮高質量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11月10日以來,郭村鎮分別黨政班子會、召開脫貧攻堅推進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貫徹落實市、區脫貧攻堅會議精神,高質量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一是提升政治站位,確保責任。始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強化責任,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真正做到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發展全局。二是堅持精準方略,確保措施。把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全面對焦精準要求實施好健康扶貧、教育扶貧、扶貧助殘、危房改造清零、交通扶貧、飲水安全、電網升級、環境整治、社會扶貧、鄉風文明等專項行動。三是抓好基層黨建,確保支撐。
  • 河南新野:念好脫貧攻堅收官「四字訣」
    《民聲面對面》河南訊(通訊員崔國安)2020年,是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今年以來,河南新野縣上港鄉緊緊圍繞脫貧質量,從細處做起、從實處做起,認真念好「學」、「訪」、「幫」、「帶」「四字訣」,使全鄉134戶222人光榮脫貧,全面落實了責任、政策、工作,達到了「兩率一度」要求,完成了脫貧攻堅的光榮任務。一是學,對照標準認真做。
  • ...玉門市「脫貧攻堅宣傳周」發布活動暨脫貧攻堅主題成就展側記
    原標題:築夢新時代 展現新風採 ——玉門市「脫貧攻堅宣傳周」發布活動暨脫貧攻堅主題成就展側記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胡旺弟  擺盤精緻的人參果,各種蜜瓜,五色小雜糧……11月23日,在甘肅日報報業大廈西側文創大廈5樓搭建的玉門農特產品展示體驗區內
  •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決勝戰
    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本期《理論周刊》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教授、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徐祥臨教授、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陳鴻宇教授、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羅明忠教授,圍繞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相關問題展開探討。
  • 海北:一鼓作氣 高質量 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
    海北藏族自治州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近日召開專題會議,圍繞「苦幹六十天,圓滿收好官」行動,分析形勢、查找不足。把各類問題整改、強化產業扶貧、擴大穩崗就業、推進消費扶貧、防止防貧監測等十三項圓滿收官重點工作任務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嚴格落實「四不摘」要求,咬定目標、紮實苦幹,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脫貧攻堅已經進入從注重減貧進度到更加注重脫貧質量的關鍵階段,到了集中攻堅的關鍵時刻。
  • 梁桂在榆林市米脂縣調研脫貧攻堅和黨建工作
    梁桂在榆林市米脂縣調研脫貧攻堅和黨建工作 來源: 陝西日報 發布時間:
  • 新邵縣大新鎮:脫貧攻堅不鳴金不收兵
    紅網時刻9月10日訊(通訊員 劉青莉)9月8日,新邵縣大新鎮召開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防止返貧致貧的重要指示精神,繃緊思想這根弦,嚴格落實「四個不摘」的要求,把防止返貧致貧作為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把高質量脫貧作為扶貧工作的基本準繩。
  • 一鼓作氣 慎終如始 確保如期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一鼓作氣 慎終如始 確保如期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2020-10-27 08: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