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何寧願打空國庫,冒著窮兵黷武的罪名,也要與匈奴死磕?

2020-12-08 歷史戰爭

提起大唐盛世,人們會想到萬國來朝的氣概,而提到漢朝盛世,人們想到的卻是金戈鐵馬、徵伐四方,威震海內。漢朝真正的盛世是「文景之治」時期,但漢武帝卻憑藉窮兵黷武的方式,硬生生締造出一個偉大的時代。漢武帝在位期間在軍事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就,而其中最為輝煌的,就是將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擊潰,徹底確立漢族人的根基。

不過在輝煌成就的背後,是巨大的付出。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而僅討伐匈奴就花費了他四十四年,可以說漢武帝將他的一生都耗盡在討伐匈奴的戰爭中。為了消滅匈奴,漢武帝共發動數十次大規模戰役,文景之治留下的數不盡的財富都被消耗殆盡,就連國家財政都難以支撐,士兵的軍餉曾一度無法下發,然而漢武帝卻依舊沒有放棄討伐匈奴。那麼,雄韜武略的漢武帝為何不惜打空國庫,也要與匈奴死磕到底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可以追溯到漢高祖時代。每個朝代都有它的宿敵,比如晉朝與鮮卑,隋唐與突厥,兩宋與遼金,而秦漢的宿敵,就是匈奴。在秦朝時,匈奴人就已經成為巨大的威脅,時常對秦朝邊境進行侵擾。秦末漢初時,中原王朝連年徵戰,匈奴人趁機崛起,在漢初時已經可以與中原王朝匹敵。

漢高祖繼位以後,韓王信與匈奴勾結叛亂,劉邦率領數十萬大軍前去討伐匈奴。然而橫掃項羽的高祖卻陷入匈奴人的圈套,被圍困在白登山,史稱「白登之圍」。若不是漢高祖採用陳平計謀賄賂單于妻子,最終是否能回到漢朝猶未可知。在白登之圍以後,劉邦立刻改變對匈奴的政策,他斬殺數十位支持討伐匈奴的使臣,隨後又採取「和親」政策,以籠絡匈奴。若不是呂后堅決不許,劉邦差點連長公主都要嫁給匈奴單于。

漢朝與匈奴說是約為兄弟,但實際上卻是漢朝將公主嫁給匈奴人,將糧食、絲綢、棉絮、金錢等贈給匈奴,這對於漢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恥辱。而更讓漢朝難堪的是,劉邦死後匈奴單于派遣使臣給呂后送信說道:「孤憤之君,生於沮澤,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憤,兩主不樂,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漢書》)匈奴人不僅說呂后是一位寡婦,還說可以與她結為夫妻,他們這樣做明顯是想讓漢人難堪。朝堂上人人激憤,許多武將都主動請纓,希望討伐匈奴,然而呂后卻回信說:「年老色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汚。鄙邑無罪,宜在見赦。」呂后的回答可謂忍辱負重,然而匈奴對於漢朝的羞辱卻已經刻在了所有漢人的心中,包括漢武帝。

文景之治時期,漢朝國力富強,文帝與景帝都想通過和親來維護邊境的和平。然而匈奴人不講道義,他們在娶到漢朝的公主,拿到漢朝的物資以後,轉身便撕毀合約,多次侵略漢朝的邊境。匈奴人一邊享受著漢朝給予他們的好處,另一邊卻得寸進尺,不斷增加要求,即使漢朝滿足他們,他們卻依舊不時侵擾漢朝,對漢人燒殺搶掠。

匈奴人的反覆無常讓漢朝大失所望,滿朝文武都知道和親已經無法滿足匈奴人的要求,只有戰爭才能保衛漢朝的邊境與百姓。在劉邦以及文景之治時期,白登之圍的陰影依舊籠罩在群臣的心中,但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漢朝國力富強起來,因此主戰的呼聲愈發高漲。而且漢武帝想要實現開疆拓土的大業,匈奴人是他最大的障礙與威脅,因此漢武帝必須要剷除匈奴,所以不管匈奴有多麼難打,他也不會停止對匈奴的徵戰。於是漢武帝在他在位的五十多年間,共組織過三次傾全國之力的大戰,數十次大規模戰役,硬生生將鼎盛時期的匈奴打到衰落。

除此以外,漢武帝之所以與匈奴人死磕到底,是因為他已經付出巨大的代價。在討伐匈奴以前,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漢朝非常富足,《漢書·食貨志》云:「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然而在漢武帝討伐匈奴之戰進行到中期時,帝國財政就已經消耗巨大,《史記》記載載:「是歲費凡百餘巨萬」,在戰爭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時,帝國甚至連軍費都難以支撐:「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矣」。

漢武帝的情況與漢高祖不一樣,他舉全國之力討伐匈奴,代價是文景之治積蓄的財富消耗殆盡,帝國財政入不敷出。此時戰爭卻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衛青、霍去病等人在戰場上勢如破竹,匈奴人即將徹底被擊潰,漢武帝不可能讓自己以及漢朝數十年的努力付之東流。太子劉據曾勸說父親不要再討伐匈奴,漢武帝卻回答說:「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資治通鑑》)漢武帝希望自己為後人留下的,是一個沒有外敵進犯的國家,為此他不惜與匈奴人死磕。

漢武帝討伐匈奴,是因為匈奴人巨大的威脅以及它為漢人帶來的恥辱,劉徹相信只有用血與火才可以洗刷恥辱。而漢武帝敢於討伐匈奴,是因為文景之治為他打下的基礎,他掌控的是一個強大的帝國。至於漢武帝為何與匈奴死磕到底,既因為他必須剷除匈奴,也因為他已經沒有退路。

生在漢武帝時代的百姓並不幸運,窮兵黷武的漢武帝也談不上賢明,然而他的一生就如同他諡號中的「武」一樣。也正因為如此,漢武帝才會與匈奴死磕到底,締造出戰爭史上的奇蹟,打出「一漢當五胡」的氣概。漢武帝用盡一生討伐匈奴,是時代的選擇,亦是他自己的選擇。

參考資料:

《史記》司馬遷

《資治通鑑》司馬光

《漢書》班固

相關焦點

  • 漢武帝劉徹,為何搬空國庫,也要派霍去病和衛青去與匈奴人死磕
    當時河西地區盤踞著渾邪王、休屠王等強悍的匈奴人部落,老實說,在當時的局面下,霍去病想要完成這個任務真的很難,要知道,霍去病遠徵屬於勞師以遠,匈奴人則是以逸待勞,而且匈奴人的戰鬥力不容小覷。可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霍去病沒有辜負漢武帝劉徹的信任,硬是打贏了,而且更為誇張的是,還連續贏了兩次,都是大捷。
  • 漢武帝「窮兵黷武」,為何晚年對匈奴連打敗仗
    漢武帝一輩子徵伐不斷,除去對大宛、西羌、西南越族及東北衛滿朝鮮的戰爭,光對付匈奴就先後延續了近44年時間,所以被人貼上「窮兵黷武」的標籤也不意外。但是,窮兵黷武並不等於百戰百勝,反而有時候亦可以看作是歇斯底裡,或困獸之鬥。
  • 漢武帝「窮兵黷武」,為何晚年對匈奴連打敗 仗
    漢武帝一輩子徵伐不斷,除去對大宛、西羌、西南越族及東北衛滿朝鮮的戰爭,光對付匈奴就先後延續了近44年時間,所以被人貼上「窮兵黷武」的標籤也不意外。但是,窮兵黷武並不等於百戰百勝,反而有時候亦可以看作是歇斯底裡,或困獸之鬥。
  • 漢武帝一生開疆拓土,為何被人惡意冠以「窮兵黷武」的罵名?
    很多人以為,罵漢武帝窮兵黷武的是普通讀者,不懂歷史的人,恰恰相反,罵他的大多都是歷史學家們、文人、大師,唐太宗也這樣罵。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裡遍烽煙。何如一曲好琵琶,鳴鏑無聲五十年。這是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寫的,為了讚揚昭君出塞,就貶低漢武帝窮兵黷武。問題是,漢武帝之前打匈奴也和親,卻換不來和平,漢武帝之後和親就可以換和親,難不成漢武帝之後的和親女更美?
  • 漢武帝一生致力於消滅匈奴,他是一位窮兵黷武的帝王嗎?
    漢武帝的一生幾乎都在和匈奴戰鬥,幾乎有四十幾年的時間他都在為了驅逐匈奴而奮鬥,並且匈奴逃亡到了漠北他也是窮追不捨不肯放過,那麼漢武帝為何對於消滅匈奴如此的上心? 漢武帝劉徹本來就是一個有著雄圖大略的君主,他不希望匈奴的騷擾持續不斷,並且他希望國家統一。並且他也深深地知道匈奴給自己家族帶來的羞辱,所以他老早就已經暗下決心要把匈奴打敗。
  • 漢武帝一生致力於消滅匈奴,他是個窮兵黷武的帝王嗎?
    漢武帝是我們大家熟悉的一個皇帝,他的才能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他不僅僅統一了國家貨幣,而且將儒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並且他一直都在致力於反擊匈奴,為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漢武帝的一生幾乎都在和匈奴戰鬥,幾乎有四十幾年的時間他都在為了驅逐匈奴而奮鬥,並且匈奴逃亡到了漠北他也是窮追不捨不肯放過,那麼漢武帝為何對於消滅匈奴如此的上心?其實匈奴對於大漢王朝來說一直都是一個巨大的憂患,漢高祖劉邦就曾率領著幾十萬大軍去攻打匈奴,卻以失敗告終,最後不勞而獲。
  • 漢武帝被詬病窮兵黷武,到底是對抗匈奴的後遺症,還是另有玄機?
    後期的匈奴已經不復當年的彪悍,漢武帝更是四下擴大西漢版圖,連年的徵戰為他帶來無上的榮耀的同時,也被人詬病是窮兵黷武的君主,面對他的功績與貶低之詞,該怎麼評判漢武帝?漢武帝顯然不是安於守成的君主,繼位之後陸續改革朝廷政務,不斷有人才湧入朝廷,為漢武帝日後的規劃布局提供了可能,比如主父偃,桑弘羊,衛青,霍去病等等,也正是因為大漢歷經多朝的發展,一方面讓匈奴認為大漢王朝依舊是昔日的綿羊,想什麼時候宰殺就可以什麼時間宰殺,另外一方面,經過多年的發展,其經濟實力有大幅度提高,特別是鹽鐵專營後的國庫收入,讓漢武帝有了與匈奴硬碰硬的底氣
  • 為什麼漢武帝「窮兵黷武」,到了晚年漢軍對匈奴連打敗仗?
    漢武帝一輩子徵伐不斷,除去對大宛、西羌、西南越族及東北衛滿朝鮮的戰爭,光對付匈奴就先後延續了近44年時間,所以被人貼上「窮兵黷武」的標籤也不意外。但是,窮兵黷武並不等於百戰百勝,反而有時候亦可以看作是歇斯底裡,或困獸之鬥。
  • 千古一帝漢武帝徹底擊敗匈奴了嗎?司馬光為何說漢武帝窮兵黷武?
    提到漢武帝劉徹,歷朝歷代對於他的評價都非常有意思。一方面來說,漢武帝一改劉邦白登之圍後只能對匈奴和親的窘迫情況,在漢武帝統治的55年期間,對匈奴就打了40多年的仗。雖然文景之治為漢朝積累了不少的財富,但是再多的財富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更何況漢武帝幾乎是揮金如土,徵召士兵需要錢,前線傷亡的士兵需要撫恤金,打了勝仗從將領到士兵,都要獎賞。漢武帝揮揮手,就能賞給衛青和霍去病數十萬斤黃金。這些都讓漢朝的財政狀況發生危機,甚至國庫收入都不足以發動戰爭,逼得漢武帝只能另想辦法,獲取更多的收入。
  • 千古一帝漢武帝徹底擊敗匈奴了嗎?司馬光為何說漢武帝窮兵黷武?
    要看一場戰爭是否取得了勝利,除了要看最後的戰果之外,還必須要把其他因素也考慮進去,例如付出的時間,人力成本,以及對於國家財政的影響,綜合了各項條件之後再進行判定。首先漢武帝對匈奴發起的戰爭,並不是短時間的戰爭。從公元前127年起,雙方爆發衝突並且發動了戰爭,一共持續了44年。
  • 不惜窮兵黷武打了匈奴44年,漢武帝跟匈奴為何苦大仇深
    窮兵黷武國力衰退,漢武帝堅持打匈奴半個世紀,主要是因為一人 秦朝建立之後就立馬修建了長城,漢朝後來又加固了長城,並且派遣了更多的將領去防守邊關,從這些動作就可以看出當年匈奴到底有多強大,任何朝代都不敢輕視來自匈奴的威脅。
  • 為何漢武帝寧願選匈奴出身的金日磾為託孤大臣,也沒選擇丞相田千秋...
    在漢武帝去世後,給繼任者漢昭帝留下了四位託孤大臣。分別是首席大臣是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車騎將軍金日磾(jin mì dī),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其中車騎將軍金日磾可謂是身份獨特,不僅是位匈奴人,還是駐牧武威的匈奴休屠王的太子。
  • 漢武帝臨終一言,道盡窮兵匈奴之因,學者:漢武帝不容污衊
    司馬光等儒家批判漢武帝,其中最核心的一點是漢武帝窮兵黷武,一生不改的追打匈奴,以九州之財攻打四夷,以至「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天下虛耗,人復相食」,關東出現數百萬流民,盜匪橫行,天下幾近秦末「土崩」之勢。
  • 漢武帝攻打匈奴,真的是窮兵黷武嗎?其實為了解決內外矛盾
    大家好,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漢武帝。漢武帝大家都知道和秦始皇嬴政被譽為我國五千年歷史上最出名的君主。他們雄才大略為漢民族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其中今天我們要來講的漢武帝在位期間最大的功績就是打敗了漢民族的宿敵匈奴。
  • 漢武帝窮奢極欲,還「窮兵黷武」,為何漢朝沒有在他手裡滅亡?
    因為雄才大略,漢武帝和秦始皇一樣「窮兵黷武」,不斷地發動戰爭,終漢武帝之世,除了北伐匈奴,還開拓西域、徵服朝鮮、南平閩越、收服西南。而一個王朝的滅亡,往往與財政崩潰有很大的關係,那麼,漢朝為何沒有在漢武帝手中滅亡?個人認為,主要有如下三大原因:其一,漢武帝繼承了一筆龐大的「家產」。
  • 漢武帝窮兵黷武所需要的兵員從哪裡來?
    這是杜甫借古諷今的一句詩,生動描寫了漢武帝窮兵黷武的形象。打仗需要將領,更需要無數的兵卒。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我們經常記得那些將領的名字,如衛青,霍去病,李廣,但是打仗可不僅僅只需要將領一個人衝鋒陷陣,將領下面很多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小兵小卒,他們是漢武帝開邊拓土的無名英雄。
  • 漢武帝傾舉國之力要使匈奴亡國滅種,窮兵黷武?還是另有隱情?
    漢武帝劉徹在位54年,其中44年不是在攻打匈奴就是在攻打匈奴的路上。漢武帝劉徹為什麼這麼痛恨匈奴?僅僅是要為他的先祖劉邦洗涮白登山被圍之恥嗎?肯定不是,那到底是為什麼呢?下令徵發民夫修建長城,同時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公子扶蘇監軍。秦始皇如此重視匈奴,說明秦始皇認為匈奴有實力滅亡秦朝。這次派兵也導致了秦始皇死時,扶蘇和蒙恬不在身邊,使趙高和胡亥抓住機會,害死扶蘇和蒙恬。秦的滅亡,匈奴起了間接作用。
  • 在歷史中,為何漢武帝對匈奴不放心,非要置之死地而後快呢?
    秦始皇得140年之功於10年之役,先後滅掉了山東全部的國度實現的大統一,而漢武帝則是得文景之治的壯大財力底子,編練馬隊,在很短的時分內一改對匈奴的和親政策,命令西漢馬隊大範圍抨擊匈奴,只打到匈奴一路北逃,「漠南無王庭」的傳說讓那時的匈奴人感應到畏懼。不過和秦始皇不一樣的事,漢武帝老是喜好和匈奴人較量。
  • 漢武帝時期,匈奴女子為何在春天大量流產?與匈奴人生活習慣有關
    匈奴是漢高祖劉邦一生的心腹大患。劉邦曾御駕親徵,平定匈奴,然冒冒失失,中了匈奴人的埋伏,眼看著要駕崩之際,謀士陳平買通了冒頓單于的老婆,將劉邦放了回來。劉邦之後,漢朝前前後後與匈奴和了八次親,換取了大漢70年的休養生息。當時的匈奴有多囂張?
  • 西漢帝陵-漢武帝茂陵-千古一帝,窮兵黷武
    劉徹登基時,漢朝立國已有60多年,國力蒸蒸日上,國庫中累積的銅錢數以百萬計,用來穿連銅錢的繩子都已朽壞,國家糧倉積蓄的糧食溢出在外,多到腐敗不能食用的地步。劉徹意識到,大漢羽翼已豐,父輩,祖輩所未竟的事業已有機會實現。而這並非只是消除匈奴威脅那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