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通訊員 劉昕晨 黃睿 袁宇紅圖/醫院提供
8月4日下午2點,當護士將手術後的巴桑推出手術室時,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2020年援藏醫療隊的隊員們終於鬆了一口氣。
當回想起剛剛臺上幾度缺氧,醫療隊隊員、骨科梁安靖副教授仍覺得心有餘悸。「高原手術不易,開展骨科內固定術更是對體力和耐力的雙重考驗。」
摩託車側翻壓傷腿,男子重傷急送醫
8月4日早上10點,仲巴縣人民醫院急診科緊急收治了一位46歲骨折患者巴桑。當天上午,巴桑騎摩託車外出時發生了側翻,被緊急送到醫院。經檢查及X光報告顯示,巴桑的左腿股骨下段存在螺旋型粉碎性骨折。在急診閱片會診及醫療隊內部討論後,梁安靖副教授決定立刻為病人開展手術治療。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援藏隊員們立刻分頭準備術前工作。李麗嬌護長和梁安靖教授一起挑選術中適用的器材並滅菌;仲巴縣人民醫院的邊加醫生安排病人做術前的抽血檢查;由於沒有輸血條件,為了減少術中出血的機率,降低併發症的風險,梁安靖副教授與隊員鄭眉光醫生、袁宇紅醫生經過討論,決定首次在術中使用驅血帶和氣壓止血帶,保障手術順利進行。
醫生確定給患者實施手術
邊吸氧邊手術,「硬核」醫生高原教學
中午1點,手術正式開始。仲巴縣人民醫院麻醉師索次醫生熟練地為病人進行腰硬聯合麻醉,梁安靖副教授在邊加醫生和羅傑醫生的協助下,很快就到達了病變部位。
骨折內固定術的關鍵是鋼板固定前要為患者進行骨折復位,而巴桑是一位一米八的壯漢,對復位操作中醫生的體能要求也更高。5000米高原之上,且不說氧含量僅有廣州的一半,稍微運動就會頭疼欲裂;醫護們穿著不透氣的手術衣,戴著口罩,更是加劇了手術的難度。
在高原進行手術,困難重重
手術臺上,邊加醫生託著患者大腿,羅傑醫生維持傷口暴露,援藏隊員鄭眉光醫生和黃圖城醫生負責維持牽引。梁安靖副教授一邊探查骨折形態,一邊向當地醫師仔細講授復位的步驟和技巧。
由於缺氧,梁安靖副教授每講一句話就要停下來喘幾口氣。期間,他更兩次出現心悸和冒冷汗等虛脫症狀,只能暫停手術吸氧,稍稍好轉後又繼續手術。此外,負責牽引的鄭眉光醫生更因用力過猛拉傷了肩胛。
功夫不負有心人,下午5時,在梁安靖副教授的帶領下,以及隊員鄭眉光醫生、黃圖誠醫生、袁宇紅醫生、李麗嬌護長,以及當地醫生邊加、羅傑、索次及護士德確、次珍的全力配合下,這例耗時4小時的骨折復位並鋼板內固定術終於順利完成。
手術未結束,手術室無菌要求下不能掛氧管,醫生只能通過中心供氧吸氧
高原「傳幫帶」,助力精準幫扶
一周內開展兩例骨折內固定術,首次在術中使用驅血帶和氣壓止血帶……高原之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援藏醫療隊實現多項零突破,通過開展「師帶徒」人才培養模式,引領「傳幫帶」共成長。通過幾次手術教學,仲巴縣人民醫院的醫護都表示更有信心獨立完成四肢骨折病人的診治和手術。
高原「傳幫帶」更著眼於助力精準扶貧。此前,仲巴縣的急症患者只能轉運到日喀則市的上級醫院進行治療,長途路程不僅會加劇患者的痛苦,更需要家庭承擔高昂的治療費用。
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援藏醫療隊的幫扶下,仲巴縣人民醫院急症處理水平日益提升,有助於減輕當地群眾的醫療負擔,有效破解「大病返貧」難題。(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敏
審籤 | 謝哲
實習生 | 何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