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00米海拔吸氧做手術,廣東醫生援藏實在不容易

2020-12-18 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通訊員 劉昕晨 黃睿 袁宇紅圖/醫院提供

8月4日下午2點,當護士將手術後的巴桑推出手術室時,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2020年援藏醫療隊的隊員們終於鬆了一口氣。

當回想起剛剛臺上幾度缺氧,醫療隊隊員、骨科梁安靖副教授仍覺得心有餘悸。「高原手術不易,開展骨科內固定術更是對體力和耐力的雙重考驗。」

摩託車側翻壓傷腿,男子重傷急送醫

8月4日早上10點,仲巴縣人民醫院急診科緊急收治了一位46歲骨折患者巴桑。當天上午,巴桑騎摩託車外出時發生了側翻,被緊急送到醫院。經檢查及X光報告顯示,巴桑的左腿股骨下段存在螺旋型粉碎性骨折。在急診閱片會診及醫療隊內部討論後,梁安靖副教授決定立刻為病人開展手術治療。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援藏隊員們立刻分頭準備術前工作。李麗嬌護長和梁安靖教授一起挑選術中適用的器材並滅菌;仲巴縣人民醫院的邊加醫生安排病人做術前的抽血檢查;由於沒有輸血條件,為了減少術中出血的機率,降低併發症的風險,梁安靖副教授與隊員鄭眉光醫生、袁宇紅醫生經過討論,決定首次在術中使用驅血帶和氣壓止血帶,保障手術順利進行。

醫生確定給患者實施手術

邊吸氧邊手術,「硬核」醫生高原教學

中午1點,手術正式開始。仲巴縣人民醫院麻醉師索次醫生熟練地為病人進行腰硬聯合麻醉,梁安靖副教授在邊加醫生和羅傑醫生的協助下,很快就到達了病變部位。

骨折內固定術的關鍵是鋼板固定前要為患者進行骨折復位,而巴桑是一位一米八的壯漢,對復位操作中醫生的體能要求也更高。5000米高原之上,且不說氧含量僅有廣州的一半,稍微運動就會頭疼欲裂;醫護們穿著不透氣的手術衣,戴著口罩,更是加劇了手術的難度。

在高原進行手術,困難重重

手術臺上,邊加醫生託著患者大腿,羅傑醫生維持傷口暴露,援藏隊員鄭眉光醫生和黃圖城醫生負責維持牽引。梁安靖副教授一邊探查骨折形態,一邊向當地醫師仔細講授復位的步驟和技巧。

由於缺氧,梁安靖副教授每講一句話就要停下來喘幾口氣。期間,他更兩次出現心悸和冒冷汗等虛脫症狀,只能暫停手術吸氧,稍稍好轉後又繼續手術。此外,負責牽引的鄭眉光醫生更因用力過猛拉傷了肩胛。

功夫不負有心人,下午5時,在梁安靖副教授的帶領下,以及隊員鄭眉光醫生、黃圖誠醫生、袁宇紅醫生、李麗嬌護長,以及當地醫生邊加、羅傑、索次及護士德確、次珍的全力配合下,這例耗時4小時的骨折復位並鋼板內固定術終於順利完成。

手術未結束,手術室無菌要求下不能掛氧管,醫生只能通過中心供氧吸氧

高原「傳幫帶」,助力精準幫扶

一周內開展兩例骨折內固定術,首次在術中使用驅血帶和氣壓止血帶……高原之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援藏醫療隊實現多項零突破,通過開展「師帶徒」人才培養模式,引領「傳幫帶」共成長。通過幾次手術教學,仲巴縣人民醫院的醫護都表示更有信心獨立完成四肢骨折病人的診治和手術。

高原「傳幫帶」更著眼於助力精準扶貧。此前,仲巴縣的急症患者只能轉運到日喀則市的上級醫院進行治療,長途路程不僅會加劇患者的痛苦,更需要家庭承擔高昂的治療費用。

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援藏醫療隊的幫扶下,仲巴縣人民醫院急症處理水平日益提升,有助於減輕當地群眾的醫療負擔,有效破解「大病返貧」難題。(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敏

審籤 | 謝哲

實習生 | 何際紅

相關焦點

  • 海拔5000米藏區 廣東醫生邊吸氧邊做手術
    手術間隙,梁安靖靠在氧氣出口處吸氧。受訪者供圖南方網訊 8月12日,網上熱傳的一張照片,讓很多人淚目。照片中,一位醫生穿著手術服,疲憊地吸著氧氣。手術醫生雙手必須無菌,因此他無法扶著氧氣管,只能靠在制氧機邊,一點點地吸氧。
  • 高原手術實在不易! 援藏醫生邊吸氧邊手術
    高原手術實在不易!援藏醫生邊吸氧邊手術金羊網  作者:張華、劉昕晨、黃睿、袁宇紅  2020-08-13 梁安靖副教授直言:「高原手術實在不易,開展骨科內固定術更是對體力和耐力的雙重考驗。」
  • 5000米高原上救骨折藏民,廣州醫生邊吸氧邊手術
    8月12日,一張「醫生吸氧堅持完成手術」的感人照片在朋友圈刷屏。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獲悉,這張照片拍攝於海拔五千米的西藏仲巴縣人民醫院手術室。主人公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2020年援藏醫療隊的隊員、骨科醫生梁安靖。
  • 雪域高原上潔白的哈達——常德一醫麻醉科醫生雷奇援藏手記
    今年4月,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雷奇醫生成為對口援藏團隊中的一員,開展了為期半年的援藏幫扶工作。援藏期間他寫下了這篇手記。【初到海拔4000米的隆子】2020年4月24日我啟程出發,從常德桃花源機場起飛,途經成都轉機,到達西藏拉薩貢嘎機場時,已是晚上十一點多。
  • 解讀|援藏經驗與抗擊疫情:援藏幹部談科學營「氧」
    民航飛機在萬米高空巡航的那幾個小時艙內海拔(也稱客艙壓力高度)為2200~2400米,高於昆明、低於或等於西寧,空氣比平原稀薄24%~26%(參見《海拔與大氣壓對照表》),身體可能供氧不足(90%≤SpO2<95%)或缺氧(SpO2<90%)發生輕微高反。監測和消除不難,手指上夾上血氧儀幾秒鐘就可看到數據,如果低於95%,就是發生了,腹式呼吸半分鐘即可提升,持續做持續不缺氧。
  • 在「生命禁區」託起生命希望——走訪全國海拔最高縣醫院
    作為全國海拔最高縣,這裡平均海拔5000多米,每年有10個月的漫長冬季,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含氧量約為內地的40%,人均壽命58歲,是醫學界眼中的「生命禁區」。  雙湖縣人民醫院,猶如「生命禁區」的生命燈塔,讓藏北牧民的生命之路越來越長。這裡的醫務人員,也在「生命禁區」不斷託起生命的希望。
  • 杏林春暖阿里人——記「最美支邊人物」陝西漢中籍援藏醫生羅蒙
    阿里地區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約4125米。過高的海拔讓這裡的人們生活異常艱辛:缺氧、高寒、交通不便、人煙稀少……許多人來了又走了,認為這裡是「生命的禁區」。 然而,再艱苦的環境都是祖國的大好河山,都有群眾生長於斯,更需要有人去改變困苦的現狀。 今年47歲的羅蒙,就是這樣一位援藏的婦產科醫生。他從漢中來,在「生命的禁區」裡守護生命。
  • 情灑那曲的援藏幹部:讓那曲因為我們更美好
    今天,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羌塘草原,由浙江援藏幹部傾情譜寫的藏地傳奇依然在延續:他們不顧高寒、缺氧、低壓、強輻射對生命的威脅,忍受著無邊無際的孤獨和對家人無盡的思念,同當地幹部群眾一道,為建設穩定、繁榮的新西藏而奉獻和奮鬥。  本月底,浙江省第七批援藏幹部即將結束3年任期返回家鄉。
  • 福州醫生入藏進行眼科手術幫助藏族群眾復明
    由福州東南眼科醫院8名醫務人員組成的醫療隊前往西藏林芝地區朗縣為藏民進行眼科治療東南網9月1日訊(本網記者 馮川葉)9月1日上午,由福州東南眼科醫院8名醫務工作者組成的援藏復明醫療隊圓滿完成任務援藏復明醫療隊共篩查各類眼病患者158人,成功完成白內障復明手術、翼狀胬肉手術、鼻淚管吻合手術等17例。這也是朗縣當地首次在縣區內開展的手術。此次援藏復明行動是應福建省第七批支援西藏工作隊邀請。 8月21日,福州東南眼科醫院援藏復明醫療隊一行8人,攜帶十三大箱醫療器械藥品和消毒材料進藏。
  • 21名白衣戰士「組團式」援藏記
    在海拔4500多米的醫院工作,齊薛浩每天都需要多次吸氧才能維持正常的工作狀態,嚴重的時候會胸悶、頭暈。如今,他不僅把技術留在了阿里,也把自己的心留在了阿里。「阿里的早產寶寶發病率很高,醫療設備不足,醫務人員緊缺,雖然兒科業務技術不斷提高,但和內地相比還有差距。阿里是我的第二故鄉,真捨不得走,我會持續關注阿里的孩子。」
  • 中國石油援藏幹部梁楠鬱:他們不脫貧,我就不回家
    14小時後,當梁楠鬱第一腳踏上雙湖這片土地時,感覺像踩在了「雲端」:這裡平均海拔5000米,含氧量僅為內地的40%;這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縣,被稱為「人類生命極限試驗場」;在當地人眼裡,雙湖只有兩個季節——「冬季」和「大約在冬季」。他們嚮往著內地的生活。
  • 廣東援藏專家精準助力,林芝市人民醫院成「標杆」
    進藏一年半以來,廣東第九批援藏工作隊積極推動各項醫療援藏工作,成效顯著。即日起,廣東衛生在線推出系列報導,分享廣東對口幫扶林芝7個縣(區)2020年醫療援藏工作情況。林芝市人民醫院位於藏東南地區,是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急救、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
  • ...援藏醫生魏永佳 冒翻車危險進山義診高原反應嚴重也不落下一個...
    16日13時許,當記者採訪7月末剛剛從西藏歸來的哈工大附屬省醫院南崗院區耳鼻喉科援藏醫生魏永佳時,他還沒適應過來平原地區的作息時間,好像沒睡醒一樣,「在西藏高原地區是缺氧失眠,回到哈爾濱又開始醉氧,每天總是迷迷糊糊想睡覺。」魏永佳說。得了健忘症的魏永佳回憶援藏期間的經歷時,還開玩笑地說,「還好,這些高原反應都是可逆的。」
  • 十年輪迴愛心不變,武漢醫生夫妻接力援藏
    楚天都市報7月27日訊(記者李曼英 通訊員周建躍 溫紅蕾 黃潔瑩)10年前,他離別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女兒,在西藏局勢危急時毅然報名援藏;10年後,妻子淚別一雙兒女,繼他之後登上海拔3700米的西藏山南。
  • 醫療援藏:讓群眾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資源——湖南省第九批援藏隊...
    堅持人民至上,守護人民健康曲宗村位於山南市浪卡子縣以南,平均海拔4500米。57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旦增曲達42歲時牙齒就掉光了,但考慮到有3個孩子,老婆手指有殘疾,就放棄了醫治。2019年10月,援藏隊員、中南大學湘雅口腔醫(學)院專家李毅萍了解到情況後,主動提出為其免費修復義齒。「我終於可以吃風乾肉了,而且看起來年輕了不少。」在全口義齒修復完後,旦增曲達欣喜地一遍遍照著鏡子,「我從42歲起,別說風乾肉,連花生米都沒法吃。我發自內心地感謝援藏親人們。」
  • 援藏教授李玖軍:讓希望之花在「生命禁區」綻放
    那曲,位於藏北,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地區,因地廣人稀、高寒缺氧,也被喻為「生命禁區」。據悉,李玖軍隨遼寧援藏醫療人才隊伍兩次走進那曲,僅在第一年就同醫療隊診療那曲地區人民醫院病患5100餘人,開展手術138例,將患者死亡率下降40%以上,治癒率提升30%以上。給那裡的孩子們帶去希望與健康,讓希望之花在「生命禁區」盡情綻放。
  • 西安交大二附院援藏專家接力踐行「老西藏精神」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對「老西藏精神」的闡釋在西安交大二附院引起熱烈反響,特別是六批組團式醫療援藏專家對「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豐富內涵有著更為深切的體會。
  • 書寫在雪域高原上的忠誠——第七批援藏幹部的故事
    「去年在阿里維穩,我們的很多檢查站都設在海拔5000米以上,大家幾乎天天吃泡麵,有時甚至只有糌粑加雪水,但沒有人抱怨,這就是擔當!」劉振偉說。2013年3月29日,海拔4500米的墨竹工卡縣甲瑪礦區突發嚴重山體滑坡災害。劉振偉帶人第一時間趕赴礦區參與現場指揮救援。
  • 援藏醫生「火線救援」,鄰縣產婦起死回生!
    央瑪口中的「好門巴」(藏語好醫生)正是蘇州市第14批援藏醫療隊隊員、太倉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馬金春   來不及脫下白大褂,馬金春趕往50公裡外的達孜縣人民醫院,藏區山路十八彎,4200米的高海拔,加之高速疾馳讓這位蘇州來的醫生幾度「缺氧」。   「馬醫生,快點,產婦不行了。」一路上,急促的電話鈴聲將「缺氧」的馬金春催醒,一邊詢問病情,指導醫生,「用紗布壓迫止血,不要松!」
  • 紹興援藏幹部陳光建:山水相逢 用真情書寫援藏故事
    浙江在線12月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成波 通訊員費必勝)「我希望能多為藏區人民做點什麼。」近日,陳光建被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比如縣教體局作為單位優秀共產黨員推薦至縣組織部,面對組織對他援藏工作的肯定,他說:我時刻謹記,我的一言一行代表的是浙江省第八批援藏幹部人才,代表的是紹興上虞,我將以更高標準要求自己,以更飽滿熱情投入到援藏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