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來聊一聊始皇帝,為什麼叫也那,因為《樊登讀書》最新一期講得也是《始皇帝》,一個日本學者寫的書。當然,我沒有抄襲他的意思,更何況我說的內容和樊登講的不是一會事。
始皇帝當然就是嬴政了,大家對他的「豐功偉績」應該都耳熟能詳了,書同文車同軌、焚書坑儒、修長城、修地宮、修阿房宮等等,作為中國人應該都不陌生,這些不是今天要講的重點,今天重點聊一聊秦始皇創立的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嬴政登基,成為中國第一位皇帝,公元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在辛亥革命的槍聲中下詔退位,皇帝制度至此終結,歷時2132年,共產生了494位皇帝。
秦朝的命數更坎坷,歷二世而亡,共存續了14年。為什麼作為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命數會如此之短?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劉邦、項羽的起義,劉邦一入關,秦二世便下了臺,項羽入關後又殺了他,秦朝用了短短14年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深層次的原因就在於秦始皇創立的皇帝制度上存在諸多漏洞,導致了秦朝迅速滅亡以及歷朝歷代走馬燈一樣的皇權更替。皇帝制度的漏洞主要有三。
第一,秦始皇吸取東周列國分裂的教訓,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將權利集於中央,沒有分封同姓家族人員為王,導在劉邦、項羽攻入鹹陽城後沒有援軍支援。
第二,沒有立太子制度,秦始皇突然暴斃,大權被趙高、李斯等人控制,立了對自己更有利的胡亥繼位,而非遵照遺囑立扶蘇繼位。
第三,皇權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皇帝一人犯了錯,一個國家的所有百姓跟著遭殃。比如修萬裡長城,修阿房宮,必然會引起全國大規模的起義。
雖然歷朝歷代的帝王對皇帝制度都有一定的改進,但是整體來看,多數是拆東牆補西牆或是按下葫蘆浮起瓢,一個問題解決了,跟著又帶來了其他致命問題,比如確立了太子制度後又帶來了「九子奪嫡」的問題,解決了宦官幹政問題,又帶來了外戚幹政問題,解決了朝廷內部的問題,又帶來了藩鎮割據問題等等。
總之,歷代帝王在皇帝制度上不斷地犯錯與糾錯,歷史的車輪才走到了今天,我們無權評判對或錯,只得留給後人說。當然,帝王犯的錯也是歷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