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是2020年出臺的一項重要的人才選拔培養改革,意在招收能滿足國家戰略需要、有創新潛力的基礎學科人才,不過強基的首秀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驚豔」,甚至個別高校沒有完成招生計劃。
今天小編就結合官方政策和實際招生情況,從專業範圍、入圍門檻、錄取規則、招生人數等幾個方面,對2021年強基計劃進行大膽預測,希望能給各位同學和家長提供參考。
01
除清北外,其餘強基院校招生計劃相對保守
從今年36所強基院校公布的招生計劃數來看,除清北之外,其他各高校招生計劃相對保守,大都分布在30-210人之間。在分省競爭的規則下,部分高校招生計劃數分配到各省之後,往往只有個位數。
▲各強基高校招生計劃數
02
熱度高
「自招取消、試點強基」算得上的高考多元升學路徑的重大變化,自然會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強基總招生計劃在6000人左右,但報名總人次卻高達130萬+。
03
優惠大
強基入圍規則按照各高校劃分在各省的招生計劃數3-5倍入圍。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各院校強基入圍線低於統招線4-37分不等,大多數省份在10-20分之間。
以15分的分差為例:同學A的高考成績比同學B高了15分,但是同學B在校考中發揮更好,經過綜合成績換算,最終同學B的綜合成績反超A同學,通過校考,扳回了高考的劣勢,圓夢名校。
▲註:綜合成績=85%高考成績+15%校測成績
不難看出,即使高考成績被重新重視,校測也有可能是扭轉局面的關鍵一步。因此,強基計劃儼然成為了部分頂尖學生的雙保險,或者是有望衝擊清北考生的第二次機會。
04
強基校考以筆面試為主
強基計劃的校考仍然以筆面試為主。就筆試而言,清北復交浙科、南大、北航筆試難度高於高考低於競賽,而武漢大學水平及以下高校筆試難度與高考難題水平相近。就面試而言,36所強基院校中有16所只考面試,且面試考核重視專業特性。
註:復交2020年無筆試
05
未招滿
強基計劃首年關注度高,但招生卻不甚理想。從最終的錄取情況來看,多所強基院校未招滿計劃數,其中有9所高校發布了補錄通知。
▲9所高校補錄人數
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有二:一是考生對自身成績預估不充分,報低報高現象明顯;二是強基高校堅持高標準遴選的原則、寧缺毋濫。
綜合評價穩中有變
2020年綜合評價穩步開展,部分院校招生計劃數增加,報名異常火熱。如2020年山東省綜合評價整體招生計劃對比2019年增加305人,報名人數相比2019年增加近一倍。
此外,部分重點高校的綜合評價有向強基計劃靠攏的意味:中山大學和浙江大學招生流程發生較大調整,即校測調整到高考出分後,按照高考分數確定考核名單。
預測一
招生專業範圍將擴大
今年的強基計劃中,絕大多數高校都只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基礎學科專業相對「冷門」,而且本科期間不允許轉專業,這也是很多人吐槽強基計劃的重要一點。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地看教育部發布的通知就會發現,強基計劃包含的專業遠不止這些:
在教育部官方文件中,對強基計劃招生專業進行較為詳細的描述,即上文標紅部分。這兩部分的描述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層含義:
一、強基計劃的招生專業,要關注、滿足國家重大戰略的新工科發展等需求;
二、明確發展數、理、化等基礎學科專業。
強基計劃的政策導向是清晰明確的,所以隨著強基計劃的進一步推進,高校在招生專業方面,會有更多高校把新工科、智能科技等戰略需求導向的專業列入強基計劃。
為什麼這麼說呢?
今年強基偏向保守風格
首先,今年招生專業範圍僅限於數學、物理、化學等少數基礎學科,主要是由於強基計劃在今年首次招生,所以高校在制定落地執行方案時,實際上是偏向「保守」風格的,並沒有在政策規定範圍內進行延伸。但在政策層面來講,教育部並沒有把「強基」和「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畫上等號,從措辭上也可以看出,強基的框架實際上是包含新工科、人工智慧科技等國家重點領域涉及專業的。
在這方面,清華大學的方案是個很好的例子:
清華大學五大書院專門為強基計劃設計建立,採取大類招生,如果我們展開來看,每個書院都包含很多清華大學優勢學科。
節選自《清華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難以體現所有高校優勢
其次,由於各校在學科建設、師資力量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少數基礎學科專業,並不能很完整的體現高校的優勢學科,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擴大招生專業範圍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預測二
報名、入圍、錄取門檻將分層
雖然強基計劃明確了選拔培養目標為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不過對於今年的破格入圍的門檻,還是產生了一些質疑的聲音:雖然2019年自主招生的報名門檻已提高至學科競賽省一獎,不過今年各校強基招生簡章中,直接將銅牌以下獎項的「特權」取消,只有銀牌和金牌可獲破格入圍,這也讓一些競賽生感到措手不及,甚至一些低年級競賽生也考慮「退圈」。
不過這種門檻,在之後大概率會進行調整和降低。
銀牌以上破格不適用所有高校
首先從今年實際情況來看,除清北復交外,有銀牌以上獎項的考生報考其它高校的情況很少。
以2019年為例,五項學科競賽共產生465塊金牌、598塊銀牌、523塊銅牌,金牌和銀牌共1063人,除去國集保送的260人後,有803個名額可獲強基破格入圍資格,而其中約有510人以上被清北強基錄取。
其它有破格資格且報考強基計劃的考生,絕大部分都選擇了C9中其它高校。所以「銀牌以上」的破格標準對於其他高校來說,顯得過高,並沒有實際意義。而且如果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同樣是破格入圍強基的資格,誰不想報考層次更高的大學呢?
所以說,所有高校使用統一的破格標準並不合適,而且在學科競賽獲得銅牌甚至省一就不具有價值嗎?這些學生就不能算是在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嗎?小編認為並不能就這樣一概而論。
另外,就在剛剛結束的第37屆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中,金牌、銀牌人數均擴容到120人,這也可以看作是學科競賽與強基計劃聯動的設計,只為了讓更多真正具有學科潛質的優秀考生,獲得更通暢的上升通道。
政策預留放寬標準空間
那麼今年所有高校在強基招生簡章中,統一將「學科競賽銀牌及以上獎項」作為破格入圍門檻的情況,是不是教育主管部門的硬性規定呢?
實際上並非如此。
節選自《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
從教育部官方文件中可以看到,對於破格入圍的條件並沒有直接給出硬性標準,而只是作出了「針對極少數」「突出才能和表現」「高考成績不低於一本線」的要求。如果我們再仔細閱讀這部分要求就會發現,制定破格入圍和破格錄取辦法、標準的權利,完全在於高校。
所以教育主管部門在政策層面,實際上預留了制定「破格標準」的彈性空間,為後續各校根據自身情況適當調整破格入圍標準奠定理論基礎。
錄取規則或將產生區別
和入圍門檻分層、分類的邏輯類似,不同的入圍規則當然要適配不同的錄取規則。
對於憑高考成績入圍的考生,「85%+15%」的綜合成績在一定時期內是不會有變化的,不過對於有破格資格的考生來說,顯然需要有側重的進行考察。
根據官方文件描述:
對於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破格錄取的辦法、標準,並提前向社會公布。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後,由高校組織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對考生進行嚴格考核,達到錄取標準的,經高校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報生源所在地省級高校招生委員會核准後予以破格錄取。破格錄取考生的高考成績原則上不得低於各省(區、市)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合併錄取批次省份應單獨劃定相應分數線)。
也就意味著,理論上高校可以經過嚴格的考核後,將破格錄取者的高考成績門檻下放至一本線,這對於頂尖競賽生來說,是非常大的優惠政策。
預測三
招生人數會進行動態調整
從今年強基招生情況來看,未來各校強基招生人數將大概率進行動態調整,以清北為首的頂尖高校很可能會大幅度提高招生名額。
根據統計,清北今年本科新生總數分別為3500人和2818人,其中強基計劃分別錄取939人、842人,佔比分別為26.8%和29.9%,這一數字和2019年自招+領博計劃總和基本相當。
而且據清華大學老師表示:未來(清華)大學要把三分之一的名額給到強基,數理化、文史哲等專業或將直接併入強基招生。
結合今年清華停止通過高考招收新聞學、會計學本科生的消息,我們能發現關於強基計劃未來的重要信號:
清華大學今年停止從高考統招中招收新聞、會計專業,人文學院相關專業全部轉入強基計劃培養。未來,清華所有文科專業或將全部停止直接由高考統招招生,而全部轉由強基計劃選拔、培養。
同時,為了將三分之一的招生名額供給強基計劃,其它專業招生名額將被不同程度壓縮。也就是說,未來強基計劃或將成為進入頂尖名校的主要方式。
相信未來一段時期內,其它高校也會以清華模式為藍本,通過資源整合和招生模式的改變,在強基計劃中投入更多名額。
預測四
全新培養模式將貫穿強基計劃
除了全新的招生選拔方案外,強基計劃也非常重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導師制、小班化、推免、直博、公派留學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對全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積極探索,避免了考生選擇專業的盲目性,同時也能降低報考壓力、提升報考意願。
END
聲明: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由浩天教育整理編輯,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