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如何通過地圖加深對世界的了解?

2020-12-19 不勞而獲勞小姐

「一幅好的地圖真是價值連城,讓人像是從另一個世界觀看自己的世界。」——畫家,薩繆爾

地圖的本質:多角度解讀空間關係的工具

這幾天我的朋友圈被一幅「世界文學地圖」刷屏了。

繪圖者是一位斯洛伐克的年輕人,名叫Martin Vargic。在繪製這幅「世界文學地圖」之前,他已經繪製了「網際網路地圖」、「氣候變化地圖」、「政治地圖」和「國家的刻板印象地圖」等等。

「世界文學地圖」最特別的地方,在於Martin的自定義分類。整幅地圖由不同國家的文學流派、作品類型和文學家三大板塊構成。連考試用書,勵志雞湯和暢銷書的銷量也包含在內。

很多網友認為,Martin繪製的地圖雖然新奇,但精確不足。因為Martin的地圖沒有等距分布的經緯線,也沒有精確的定位。在空間的分配上,Martin更傾向用抽象的圖形來表達,使地圖不再局限於狹隘的幾何學定義。

事實上,Martin繪製地圖的方法,並非創新。早在公元九世紀,古羅馬的歷史學家們,就用概念化的T-O地圖來記錄羅馬的歷史背景。

和Martin的「世界文學地圖」一樣,T-O地圖也沒有精確的定位,只有籠統的分塊和象徵式的表達。

「世界文學地圖」和T-O地圖都是以繪圖者為中心的製圖,旨在提供一個簡化的人文地理學圖解。

倫敦大學教授布羅頓認為,這種「自我中心式」的製圖更接近地圖繪製的本質。他在《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中指出,地圖是表達「世界觀」的完美工具。就像Martin的自定義地圖一樣,地圖不斷地提供新命題,並進行論證。

《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封面圖

《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所展現的12幅地圖,既有描繪景色的文化地圖,有植於信仰的朝聖地圖,有開疆拓土的政治地圖,也有精確坐標的科學地圖。

儘管從紙質地圖到網絡地圖,虛擬地圖的流通讓我們更了解地表上的一切,卻也讓地圖喪失了一部分有趣的功能。

但地圖的本質從未變過,它一直是多角度解讀空間關係的工具。今天,我們將選擇書中的部分地圖,藉由地圖的發展進程,來回顧世界文明的發展歷程。

地圖的誕生:人類探索世界的起點

世界上最早的哲學命題有三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這三大命題,既關於自我定位,也關於自我探尋。它最早由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並在之後的幾千年裡,一次又一次的被詮釋。

定位,也是地圖最主要的功能。

事實上,比柏拉圖更早的時候,人類就已經通過繪圖來思考自我定位了。我們的祖先用不同的符號或圖形,在木頭和石塊上記錄自己曾去過的地方。同部落的人,根據這些約定俗成的標識,來找到目的地和通往目的地的路線。

除了定位,人類還本能地以自己為原點,思考自我與周圍環境的關係。公元150年,天文學家託勒密完成了一部著作《地理學指南》(後稱《指南》)。

託勒密在《指南》中歸納了1000多年以來希臘關於已知世界大小、形狀和範圍的思考。他認為,「地圖應考慮在已知世界普遍存在的事物,還有它的本質和所在位置」。這些事物有「海灣、城市和重要的民族」。

託勒密的《指南》被譽為現代製圖術的先驅,裡面對亞、非、歐8000多個地點的維度和經度進行描述。同時針對地球及區域地圖的製作,給出了數學上的詳細指導。

而世界上第一幅有文字記錄的「地圖」,則出自古希臘詩人荷馬的《伊利亞特》。

荷馬對盾牌的描述是這樣的:「他先打成一面五層厚的盾牌,背面有一個銀把手,鑲上三道金邊。盾面上繪製了大地、海洋、天空、太陽、月亮和閃爍的星星;遠方是兩座美麗的城市,一座城市裡正在舉行集會。」

圓形的盾牌象徵著球形的世界,盾牌上的圖是對希臘宇宙的道德和象徵性的描繪。盾牌的四種金屬代表四種元素,而五層則對應地球的五個地帶。

這段描述是人類對「真實世界」的最早還原,被視作世上第一幅宇宙論的「地圖」。

對希臘人而言,地圖和地理學是對萬物秩序更深入的觀察和探尋。他們開始記錄已知世界,並對宇宙起源做出書面和視覺上的解釋。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是單純地複製世界,而是充滿想像地塑造世界。

地圖的普及:文明與宗教的產物

世界文明的傳承和地圖的普及,要得益於宗教的傳播。最初的地圖包含豐富的聖經和神話的細節,是西方文明和宗教的共同產物。

中世紀時期,基督教徒為了更好地理解神的造物,開始結合地理來研究《聖經》裡的時間和歷史。以廣為傳播的T-O地圖為例,「T」因形似十字架,故被當作是耶穌受難的象徵。其次,太陽代表基督,月亮代表教會。

地圖上的其它地點,也都以耶路撒冷為中心排布。

T-O地圖雖然簡單,但清晰地詮釋了基督教的歷史和信仰,因此也更容易被基督教徒接受。另一幅在西方文明和宗教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是誕生於中世紀的赫裡福德《世界地圖》。

赫裡福德《世界地圖》以百科全書的形式呈現了十三世界基督徒眼中的世界形象。是對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神學、宇宙學、哲學、政治學、歷史學和人種學信念的反思和再現。

赫裡福德的製圖基礎是與特定地點相關的宗教歷史,而非地理空間。因此,當我們垂直閱讀《世界地圖》時,從伊甸園和亞當被逐開始,往下經過亞洲大帝國的成長、基督誕生和羅馬崛起,知道最後審判的預示。

這些關鍵的歷史時刻,都可以通過地理位置來確認。基督教徒用一幅圖像將人類整個歷史具體呈現出來,並在《世界地圖》上讚頌和傳播的是宗教的信仰。

如果我們仔細看,會發現《世界地圖》上的每個相鄰地點的距離都相同。每個地點都是宗教故事的下一階段。每個故事都預示著神的啟示,並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

地圖的發展:精確的定位

每個帝國都不約而同地用地圖來定義自己的勢力範圍。國與國之間為了爭奪心臟地帶的控制權而發生衝突。地圖板塊上的每次擴張和收縮,都意味著戰爭與和平的交替。

18世紀以前,國家的領土和人民一樣,都是君主的所有物。直到18世紀,卡西尼家族製作出第一幅法國地圖。

土地不再是一個皇朝或者君主的所有物,而是全國人民共同擁有。「人民權力」和「國家主權」作為一個統一的理念輸出到整個歐洲,再到世界的其它地方。

《卡西尼地圖》

《卡西尼地圖》丟掉了「自我中心式」的繪製方式,在地圖上加入精確的地名和地形。地圖將國家可視化,讓國民擁有民族感。

與此同時,「投影法」的改良讓我們隨心所欲轉換視角「看世界」。Google地圖的誕生讓人們可以實時觀看整個地球,五大洲、六大洋、國家,甚至特定的街道。

GPS定位技術更是打破了地理空間應用的局限性——只要有網絡,虛擬地圖就能準確地指出我們的位置。

過去地圖上抽象的幾何圖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與當地細節高度匹配的精準地形。地圖也不再是神明或信仰對世界的幻想,而是對局部地理空間的精確還原。

小結

《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不是一本單純描述地圖地勢,或海陸分布等地理因素的地理讀物。它更像是一塊壓縮餅乾,雖然只有400多頁,但書中宏觀的歷史背景和厚重的資料解讀,對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讀者有一定的難度。

畫家薩繆爾曾說過,「一幅好的地圖真是價值連城,讓人像是從另一個世界觀看自己的世界。」而布羅頓在書中所選取的12幅地圖,則分別展現了不同時代人們對空間的洞察和表達。通過解讀每幅地圖呈現的世界觀,我們看到地圖是怎樣通過認知過程來改變信仰和地理想像的。

儘管世界一直在改變,但地圖的本質從未改變。

每一幅地圖的背後,都有著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故事。

地圖濃縮了人們在特定歷史時期對世界的理解,是人們解讀空間關係的工具。

我們用地圖來記錄已知的空間,並用想像填補未知的空間。

我們用地圖來定位世界的中心,並解讀空間之間的關係。

這些彎彎曲曲的路,有可能是通往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和商業中心,也有可能是邁向精神和靈魂的朝聖之路。

但不管哪一種類型的地圖,都在幫助我們從不同的高度和角度,整理世界和理解世界。

只可惜,哪怕是最精確的地圖,也沒有辦法完全複製整個世界。

正如布洛頓所言,「每種文化都有通過地圖觀察及再現世界的特定方式」,但遺憾的是,「我們依靠地圖來了解世界,卻又無法用地圖完美地再現世界」。

相關焦點

  • 《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 每一幅都蘊含某種重大主題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傑裡·布羅頓的《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法蘭克福匯報》評價說,「通過地圖講述世界歷史——為什麼直到現在才有人想出這個妙招?布羅頓這本書不僅博學,而且扣人心弦。」 書中精選的十二幅世界地圖來自不同歷史階段,出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中的製圖師之手。作者向我們揭示,地圖遠非客觀的真實記錄,而是受到一時一地的觀念和動機的左右。
  • 藏書票中的雙瓣心形世界地圖
    01 澤蒂的藏書票 這枚書票的主體圖案是雙瓣心形世界地圖,左瓣心形是北半球,右瓣心形是南半球,用黑色油墨套印在兩個心形半球,利用線條刻畫出大陸與海洋的輪廓,通過經緯線將地表的位置逐一固定。地圖的參考原型是佛蘭德製圖師吉哈德斯·墨卡託繪製於1538年的雙心形投影世界地圖。
  • 地圖的「進化史」世界上第一幅地圖,是什麼時候被製作出來的?
    文藝復興後的地圖 持續了兩個半世紀的文藝復興,不僅弘揚了人類的崇高精神,而且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空間的概念。人們迫切需要更多地了解這個世界。測繪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測繪手段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 宋朝繪製的這幅地圖是世界最著名的12幅之一!
    轉自凡人摸史還入選世界最著名的十二幅地圖之列,珍貴無比。2016-10-06這就是禹跡圖。它繪製於北宋年間,據專家們推測,大概在北宋滅亡的前二三十年。被刻於石碑上,則是北宋滅亡後的偽齊劉豫阜昌(1130-1137)四年。
  • 3幅地圖,看懂古代中國人眼中的世界
    原圖繪於1402年,由一位李姓朝鮮人所繪,而他又是根據兩幅中國人的地圖來繪製的:一幅是李澤民的《聲教廣被圖》,一幅是寧波僧人清睿的《混一疆理圖》。這二人都生活於蒙元時代,所以《混一疆理圖》呈現的是蒙元時期(1271-1368)有關世界的制度和知識。  這幅地圖相當奇特。左邊即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描繪的是今天中亞、西亞、非洲甚至歐洲的部分。圖中的阿拉伯半島的形狀,和今天的形狀非常相似。
  • 肇慶:世界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誕生地(圖)
    肇慶:世界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誕生地(圖)   昨日(2月16日),「中文世界地圖演變研究」課題組主持人、北京師範大學生態哲學博士研究生呂健向本報記者透露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即十六世紀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肇慶繪製了世界第一張中文世界地圖,編寫了世界上第一部歐漢字典,還在肇慶將中國的一些古典傳統文化翻譯後傳入歐洲。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肇慶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城。
  • 【地圖】放眼世界 追求卓越——中圖集團新版《世界地圖集》掠影
    放大尺寸   放眼世界該地圖集是國內少有的大開本綜合性世界地圖集產品,無論是在地圖開幅、圖幅數量、圖面信息載負量、地名收錄數量等各項指標上均領先國內現有的世界地圖集產品,既體現了中圖集團在世界地圖編制領域的綜合實力,也充分展現了我國在世界地圖編撰方面的水準和造詣
  • 地圖學史需要新的書寫方式
    只要認清世界發展的潮流,再加上自身的努力,那麼中國在未來必然會再次追上世界發展的步伐,甚至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地圖學史也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形成的。不過,通過近年來的研究,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意識到,中國古代地圖中缺少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性」,繪製的「準確性」也不是中國古代地圖繪製者主要追求的目標。中國古代的地圖繪製有著自己的一套價值標準,而這套價值標準來源於中國古代的社會和文化傳統。
  • 《地圖上的寧波》首發 300幅地圖全方位展示寧波前世今生
    全書分為「地雄東南」、「域統山海」、「境分鄉邑」、「圖呈萬象」和「港通天下」五個部分,按「全國地圖上的寧波」、「浙江省地圖上的寧波」、「寧波城區地圖」、「各縣市區地圖」、「鄉鎮地圖」、「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圖」、「海防圖」、「交通旅遊圖」、「規劃圖及其他地圖」和部分西方人繪製的地圖等順序編排,將寧波置於中國歷史和浙江地方史的宏觀背景下,系統展示了寧波區域和寧波城市的發展歷程,從不同角度說明了寧波在世界歷史
  • 世界地圖是如何失真的:墨卡託投影的由來
    在一幅世界地圖的上方邊緣有這樣一句拉丁文標題,這幅圖是1569年由佛蘭芒—德國製圖大師傑拉德·墨卡託製作,這句話恰當地描述了這幅最著名地圖的使用目的——以對水手有用的方式在平面描繪球形地球。最終,墨卡託發展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地圖投影法,這種投影法直到今天仍然被廣泛使用。
  • 人類對世界認識的深入:古老的世界地圖
    這幅地圖以三葉草的形狀繪製了整個世界,既象徵著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也象徵著孕育這張地圖的漢諾瓦城,陸地外的大洋,則填充以傳說中的海怪。賈耽少時便關注地理,安史之亂後,懷著訂正謬誤,完整描繪華夏世界的宏願,賈耽組織畫工,耗費17年完成了這幅巨大的中國全圖。《海內華夷圖》遵照裴秀的「製圖六體」,圖上的一寸,對應現實中的百裡,整幅地圖幅面約10平方丈,以黑色標註古代郡國,以紅色標註當代州縣,同時也參考各種資料,描繪了海外數百國的地理方位。
  • 古人眼中的世界什麼樣?答案就在這六幅老地圖裡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除署名外)這幅繪製在一塊泥板上的地圖,誕生於公元前900年-600年之間,是現存最古老的世界地圖。地圖由兩個同心圓構成,最中間的圓點並沒有文字說明。有人認為它很可能是指尼普爾城(Nippur),因為這個城市曾被古代兩河流域的人們視為世界的肚臍眼(最中心)。
  • 【地圖收藏308】世界第一等——看蘇聯出版的巨型世界地圖集
    ,各種圖例的表示法——包括大小、粗細、形式、顏色不同的線畫、符號、字體、色彩等,都須經研究後,選擇使用;版框設計,分幅大小,如何經濟有效地發揮有效畫面的效用,文字說明,地名索引,整個圖集藝術上的整飾和裝幀設計等,也都應講究。」
  • 薦書| 畫給孩子的歷史地圖繪本《地圖上的全景中國/世界簡史》來啦!
    這兩套精裝繪本是特別為孩子們編制的地圖上的中國與世界簡史,通過手繪地圖和圖畫人物,讓孩子們不再枯燥乏味地學習歷史的同時,開拓思維、梳理邏輯、啟迪智慧,在腦海中逐漸搭建起時空的大框架。《地圖上的全景中國簡史》共計繪製了42幅手繪地圖與插畫,建立了290條時間軸事件,提供了393條歷史事件名詞解釋,呈現了174位經典歷史人物。用一幅幅手繪全景歷史場景地圖呈現一段時期的故事,通過圖畫人物的對話與行為形象生動地表現典型人文風貌和特徵,可視化的活潑語言讓孩子們能喜愛繪本、讀懂歷史。
  • 新地圖 古地圖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是朝鮮人於1402年繪製的第一幅世界地圖,主要依據當時兩位來華使臣從中國帶回去的兩幅地圖。「核心問題是這幅圖是如何在永樂之前,將非洲和歐洲畫出來的?」中國地圖史專家、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汪前進對這次展覽讚賞有加,同時也向記者介紹了這幅地圖的來源和價值。
  • 《巴比倫世界地圖》:人類最早的「世界地圖」(二)
    世界的中心 從《巴比倫世界地圖》中可以看出,巴比倫城不僅位於中間地帶,而且被誇大了,亞述則被畫得很小。
  • 德國人提出的這幅世界地圖,讓我認識的世界瞬間都變了!
    在他們要使用的新地圖中,美國顯得沒那麼大,而歐洲大陸也縮了水。非洲、北美洲變得狹窄,但比以往更大。一瞬間,他們眼中的世界都變了。這種地圖叫高爾·彼得斯投影世界地圖,第一張英文版的高爾·彼得斯世界地圖於1983年印刷。
  • 從58幅地圖看人類歷史的變遷
    希望這本包羅萬象的地圖之書,以及這些地圖誕生的故事,能夠闡明製圖文化與其視覺表徵之間千變萬化的二元關係。本書還構不成一部完整的地圖史,也並非一部寫給專業人士的學術作品,但它收錄的地圖,卻能點燃人們對未知世界的憧憬與嚮往。
  • 地圖進化史:你們看到世界地圖其實是假的
    世界上最早的地圖 地圖作為路痴星人的福音,在人類文明興起之初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了,古人也逐漸發現了用嘴指路這件事並不靠譜,於是就繪製出了地圖。 目前世界上的第一份地圖,是在土耳其地區發現的,在公元前6200年繪製完成。
  • 十八世紀的古老世界地圖,朝鮮人繪製的地圖中國是世界中心
    1、這幅 地圖是18 世紀晚期由奧格斯堡出版商出版的世界地圖。這是根據法國地圖繪製師繪製的地圖。該地圖使用彩色色調和邊界來劃定各大洲,歐洲、亞洲和非洲之間的邊界劃分的非常清晰。2、這幅地圖屬於木刻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