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西方哲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對立的,不行就打仗,就改造和徵服自然。事實上,我們讀過的名著中,早已經埋藏著答案了。在名著《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小姐迷路了,躲在森林裡。一場大風大雨過後,好多小鳥被吹下來受了傷,奄奄一息。苔絲小姐很同情它們,於是,就把它們一個個掐死了,為什麼掐死?好讓鳥兒不痛苦。在《紅樓夢》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小姐,看見滿地落花,感覺很悲傷,覺得自己就像這一朵朵凋零的花兒一樣,於是,林姑娘把花兒都埋葬了。這就是東西方哲學的不同。
中國哲學關注的問題主要是人在社會上的價值,對於自然界,採取的是一種和諧的視角,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西方特別是古希臘哲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對立的,關注的是世界的本原。同時,中國哲學在闡述問題的時候,往往用比較模糊的、詩一樣的語言去描述,而西方哲學則不同,是用嚴格的邏輯語言去推理論證。這是中西方哲學的不同之處。
西方哲學關注的焦點是世界的本原,所以他們發展出高度發達的物理學、數學和邏輯學等,而中國哲學則關注的是人生的價值和人如何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問題,所以,中國哲學發展出高度發達的倫理學和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也就是說,中國哲學思考的是如何讓人達到一個非常高明的境界,這在古代叫「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國哲學思考的是人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和價值的問題。
總結下來,中國哲學的核心精神有以下但不僅僅只是這四條:
第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中國哲學是現實主義的理性主義哲學,他沒有彼岸世界,只有現實世界。既然生活在現實中,就要腳踏實地的奮鬥。這就是易經中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的精神。
第二,厚德載物的人生精神。厚德載物的理念同樣來自易經,易經告訴我們,在向前跑的時候,也不要跑的太快,要慢一點等等自己的靈魂。要象大地一樣寬容,可以容納萬物,要有大地一樣的胸懷。
第三,是居安思危與時俱進的人生精神。「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同樣是《易經》中所說的,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要小心謹慎,要隨時警醒自己。同時,還要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化,隨時校正自己的行為和想法,這叫做與時俱進。
第三,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國人行事做人的總原則,也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原則。這種人生的精神,是追求不過頭,不偏執,不極端,做人做事要理性,要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