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舒晉瑜)近日,由江蘇省作家協會、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常州市委宣傳部、《中國作家》雜誌社在南京聯合召開範小青長篇小說《桂香街》研討會。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作家出版社社長吳義勤表示,範小青一直是緊貼生活寫作的作者,從未跟時代脫節。她寫了很多短篇小說,簡訊、微信等電子時代最新的題材都進入她的小說,通過高科技進入生活,探討人的精神和人性的變化,這些小說也是體現她對生活的擁抱。
「小說把『桂香街』的前世今生挖掘得很充分,是當今社會一個縮影、一個窗口。雖然是現實題材的主旋律作品,但是可讀性很強,沒有被主題束縛,結構宏大,構思巧妙。」吳義勤指出,對範小青來說,深入生活,深入紮根人民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實踐,這個實踐是非常成功的。
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焦建俊,鳳凰出版社傳媒集團董事長張建康,常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光輝,江蘇省作協主席範小青,江蘇省作協黨組書記韓松林,江蘇省作協副主席汪政及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批評家出席會議。
瀋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賀紹俊認為,《桂香街》可以用魯迅先生的「遵命文學」歸類。「中國當代文學的格局中,這種類型的創作是一種很重要的現象,大量的不是好作品,這個恰好說明我們對它的規律研究不夠。怎麼寫才有真正寫出好的文學作品,範小青提供了成功的經驗。」賀紹俊指出,範小青最重要的經驗,就是要把命題納入到自己的文學思路之中,而不是讓自己的文學思路跟著命題走。
「尋找的主題或者說情結,是貫穿在範小青的整個創作之中的,她的很多小說其實都是尋找的線索,也包含尋找的主題。這種持之以恆的尋找精神,成為範小青的文學動力。她始終有一種尋找的衝動,有一種尋找的精神在推著她往前走。那麼她為什麼要尋找?是因為她對未來、未知充滿了興趣。這也應該是一種基本的文學規律。」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吳俊也認為,範小青可能是中國當代正面挖掘主流價值觀的作家中是最好的一位。這跟她的藝術修養有直接關係,也得益於她在二三十年前對於江南小巷文化的大量積累有關。他說,《桂香街》在藝術上屬創新之作,而且可與範小青整個創作歷程和江南的風韻互相映照:「文學界長期以來不能解決的一個問題是,當我們去正面表達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時候,文學作品的表達方式是遭遇挑戰的,整個作品的形式會顯得比較脆弱,但是《桂香街》在文學性的探索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示範。」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堯注意到,小說由常州引起的,但是超越了桂香街,也超越了常州。「現實非常難處理,小青的優勢就在於從日常特別是世俗生活當中來表達現實的複雜,把世俗生活寫得惟妙惟肖,體貼溫和。」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欒梅健也認為,《桂香街》的出現是當代小巷文學缺失的重要補充。在新世紀其他文學題材,寫鄉土、都市等等,唯獨寫小巷是被作家忽略的,或者作家想寫但沒有這樣的生活和基礎,很難寫好。《桂香街》則為小巷文學提供了非常好的文學範本。
作家範小青將常州市東頭村社區原黨委書記許巧珍感人事跡寫成了長篇小說《桂香街》,自去年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以來,深受業界和讀者熱捧。許巧珍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最美基層幹部、常州鐘樓區東頭村社區原黨委書記。從工廠退休後,她紮根社區21年,任勞任怨,甘於奉獻,直至2015年3月1日因病逝世。
來自江蘇省內外的文學評論家結合範小青近四十年的創作成就,就書中抒寫的一系列反映社區、基層百姓等點點滴滴的民生話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與會者認為,《桂香街》是一部反映現實題材的最新長篇力作,也是作者用極細膩柔婉的筆調,講述百姓故事的世情書,是作家從生活最深處出發,傳達出的來自社區工作者的愛與憂。據悉,為收集素材寫好該書,範小青先後10多次來到常州,走進清潭三社區、荷花池社區以及許巧珍生前工作過的東頭村社區等居委會,和數十位居委會幹部零距離地接觸,全面深入了解許巧珍的先進事跡,經過一年多創作,27章,37萬字的《桂香街》正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