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救國赤子心 出錢出力支援抗戰

2020-12-06 中國僑網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講解員在講述海外僑胞及港澳同胞支援抗戰的故事。南方日報記者 張冠軍 攝

救國赤子心 同心赴國難

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出錢出力支援抗戰,千餘人回國參加東江縱隊

在惠州東江縱隊紀念館裡,有一面牆上掛著數位參與東江縱隊抗戰的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的人物畫像。在東莞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裡,還保存著一枚「中國港僑救護團戰地救護隊第五隊圖記」木質印章。

抗日戰爭爆發後,各地華僑團體用各種方式發動廣大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籌款、募捐,並將所得錢款匯回祖國救濟傷兵、難民,還紛紛回國參戰。據不完全統計,從東江人民抗日武裝建立起,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先後參加的華僑子弟和港澳愛國青年有1000餘人。

發起海外抗日捐款活動

在東莞的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裡,一張1939年出版的《星洲日報》刊載了《惠僑救鄉會第二次代表會宣言》。大會發動第二期募捐,把募捐所得款項40%捐給新四軍,40%捐給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東縱前身),20%作惠州難民教濟費。

這份報紙記載,會後南洋華僑掀起抗日救亡捐獻熱潮。工人、店員、職員捐出每月工資收人的5%至10%,有的婦女把積蓄、首飾甚至訂婚戒指都捐了出來。

「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非常關注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紛紛行動起來,積極參與支持祖國的抗戰。他們陸續掀起聲勢浩大、規模空前的抗日救亡運動。」惠州東江縱隊紀念館館長曾慶香介紹,東江人民抗日武裝在建立初期的經濟來源,一方面依靠當地群眾、自籌夥食費用,另一方面依靠港澳同胞、海外華僑支援。

從1938年8月開始,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先後組織了15個工作隊、12個服務團隊,2個劇團、1個政工隊共500多人回到東江。他們廣泛深入東江城鄉,慰問饑寒交迫、傷病侵擾的同胞,發放救濟糧食和衣物,免費給傷、病員治病,鼓勵受難的同胞行動起來,保衛家鄉。

1938年10月30日,南洋英荷兩屬惠州同僑救鄉委員會(簡稱「南洋惠僑救鄉會」)成立,將分布在南洋英荷兩屬各地的10萬惠屬僑胞組織起來,形成抗日救國力量,對促進華僑救鄉運動廣泛持久地開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不久,南洋惠僑救鄉會和香港惠陽青年會、餘閒樂社、香港海陸豐同鄉會三個愛國團體代表在香港開會,決定成立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簡稱「東團」)。

「他們主要是廣泛開展宣傳工作,通過寫標語、畫漫畫、出牆報、演出抗日救亡戲劇控訴敵人罪行,動員群眾奮起抗日。」省委黨史研究室黨史專家魏法譜介紹,「東團」還負責總團部日常事務及與南洋惠僑救鄉會聯繫,動員和組織愛國青年回鄉參加抗戰,保證「東團」物資供應。

在位於東莞的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記者看到幾張抗戰期間海外華僑支援祖國抗戰的捐款收據,這是當年海外華僑在財力上大力支持祖國抗戰的見證。

據介紹,抗日捐款名目繁多,有月捐、難童捐、救災捐、購機捐、寒衣捐、勞軍捐、特別捐和獻金、義賣義演等。

1939年初,海外華僑通過宋慶齡轉交給曾生部隊的捐款單筆就達20萬港幣,他們此後還多次送回被服、軍服、藥物等物資。僅有300人的紐約惠屬華僑,當年下半年為支持曾生部隊和「東團」,分別匯款法幣5000餘元,港幣6800元。

回國參戰燒掉返程通行證

沙魚湧在深圳市大鵬新區,是一個出海口邊的小村莊。每到節假日,不少遊客慕名來這裡度假。1939年6月,73名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吉隆坡隊的隊員們帶回大批救濟品和藥品及慰勞品在此上岸,赴東江參加抗戰。

隨著南洋各地抗日救亡運動的深人開展,華僑和港澳同胞的愛國熱情不斷高漲,他們紛紛要求回國、回鄉參加抗日救國鬥爭:

香港市工委和香港海員工委以香港「惠青回鄉救亡工作團」的名義,先後組織100多名共產黨員和愛國青年分三批回到惠陽、寶安邊區的大鵬沿海地區,參加抗日救亡的組織和動員活動;1938年3月,以香港海陸豐同鄉會名義,組織「海陸豐旅港回鄉服務團」共20多人……

「有的僑團派出代表回到祖國了解日寇奸淫擄掠屠殺我們同胞的實情,回去向廣大僑胞宣傳報告。」東縱老戰士、葵沙鄉黨支部第一任書記李惠群曾在回憶錄中寫到,回國參加抗日救亡工作的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中,很多是取道香港大埔乘坐大鵬輪輪船從沙魚湧上岸。

「這條航線自廣州淪陷後就成了一條重要國際運輸線。」李惠群回憶錄中記載,當時上級黨委布置沙溪鄉土洋村黨支部,負責設法在沙魚湧接待並轉送回祖國參加抗日救亡工作的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從1938年冬至1940年初,僅土洋村黨支部迎接、轉送愛國的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先後共二十多批,約400餘人。

「他們絕大多數回國的時候不留後路,來的時候把回去的通行證都燒毀了,以表明回國抗戰到底的決心。」惠州市委黨校黨史研究部副主任劉立軍介紹,回祖國參加抗日救亡工作的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文化水平較高,很多人都帶來了武器裝備。

據不完全統計,從東江人民抗日武裝建立起,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先後參加的華僑子弟和港澳愛國青年有1000餘人。

南方日報記者 關喜如意 祁雷 實習生 溫清

相關焦點

  • 千餘名海外赤子回國抗日 | 重走東縱抗戰路⑨
    東江縱隊增龍博羅獨立第三大隊活動……在惠州東江縱隊紀念館裡,有一面牆上掛著數位參與東江縱隊抗戰的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的人物畫像。「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非常關注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紛紛行動起來,積極參與支持祖國的抗戰。他們陸續掀起聲勢浩大、規模空前的抗日救亡運動。」惠州東江縱隊紀念館館長曾慶香介紹,東江人民抗日武裝在建立初期的經濟來源,一方面依靠當地群眾、自籌夥食費用,另一方面依靠港澳同胞、海外華僑支援。
  • 抗日戰爭,看一看海外華僑對抗戰的貢獻有多大?
    凡我華夏同胞,不分南北,不分東西,不分老少,不分男女,都投身到這場偉大的抗日救亡戰爭中去,其中還包括我們的海外僑胞。他們雖身在異域,卻心系華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七七事變爆發後,海外凡有華僑聚居的地方,都有華僑抗日救國團體的出現,例如「全歐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旅美華僑統一義捐救國總會」、「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等。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共有3500多個華僑救國團體誕生。這些華僑抗日救國團體將海外上千萬華僑聯合在一起,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支援國內抗日。
  • 港澳同胞、海外僑胞:支持「一國兩制」,維護祖國統一
    東南網5月31日訊(福建日報App-新福建記者 吳洪)5月29日,《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5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引起港澳同胞、海外僑胞的熱烈反響。他們普遍認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包括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都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但如果「臺獨」分子一意孤行,置中華民族的感情而不顧,侵害祖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那就是觸犯法律的行為,違法分子必將受到嚴懲。
  • 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在粵捐贈金額佔全國僑捐總數約七成
    原標題:愛鄉情濃 粵僑引領慈善風  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在廣東捐贈金額佔全國僑捐總數約七成  編者按  廣東是全國最大的僑鄉。祖籍廣東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佔了全中國總數的2/3以上。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海外關係在這強勁的春風中漸漸回暖。
  • 同心協力抗疫情 海外僑胞獻愛心
    同心協力抗疫情 海外僑胞獻愛心 2020-02-03 2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僑與抗日戰爭」圖片展講述抗戰故事——赤子僑心鑄長城
    國家遊泳中心一樓展廳,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辦的「華僑與抗日戰爭——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年」圖片展正在這裡舉行。從「『七七事變』前華僑的抗日救亡運動」「全面抗戰爆發,華僑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參加僑居地反法西斯鬥爭」到「永恆的紀念」與「牢記歷史、莫忘國恥」,5個部分共百幅珍貴歷史圖片再現了廣大海外僑胞齊心協力、各盡所能,支援祖國抗戰的光輝歷程。
  • 從亞歐美非到大洋洲 僑胞們在海外築起抗日長城
    從溫哥華、華盛頓到馬六甲、曼德勒,我們以腳步串成遙遙萬裡的行程,以濃茶充實苦追深挖的日夜,令那些變得模糊的史實故事和逐漸遠逝的赤子身影又鮮活起來。 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為這是中國抗戰史的一個部分,是海外華僑史的一個部分,是廣東華僑史的一個部分。
  • 毛澤東為僑胞題詞爭取抗戰支援
    毛澤東為僑胞題詞爭取抗戰支援  1938年2月,延安軍民迎來了一支來自東南亞的華僑記者隊伍--「南洋華僑戰地記者通訊團」。它是由新加坡「中華民族解放同盟」組織、派遣回國的,其成員包括新加坡、馬來亞、泰國等國家進步的華文報館的記者,其任務是採訪、報導祖國的抗戰實況,慰問浴血奮戰的抗日將士,聲援和支持祖國抗戰。記者團的領隊叫辜俊英。
  • 「只要祖國戰勝 我餓死無妨」--海外僑胞的捐輸抗戰
    新華網北京8月31日電(新華社記者陳鍵興)從財力、物力上捐助祖國抗日,是華僑抗日救國運動的核心內容,也是海外僑胞對抗戰勝利做出的重大貢獻。  戰時華僑主要從捐款、購債、僑匯等方面直接捐助祖國政府。捐款除逐月義捐外還有航空捐、救災捐、寒意捐等種類繁多的特別捐。
  • 海外僑胞心系統一大業(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徵文)
    習近平主席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指出,臺灣問題「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眾所周知,臺灣問題是國共內戰遺留下來、迄今已屆大半個世紀的歷史問題,牽動著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心。
  • 赤子之心:不能遺忘的華僑抗戰史
    特別是1935年華北事變後,海外僑胞熱切呼籲國內團結抗戰,並在輿論上不斷地對國民政府施加壓力。「七七事變」後,國共兩黨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海外僑胞營造的國際環境和氛圍是分不開的。
  • 抗戰時期潮汕僑批:「特殊紐帶」聯結僑情赤子心
    抗戰時期,僑鄉成田6家僑批局同時運作 「特殊紐帶」聯結僑情赤子心  初冬時節,坐落於汕頭小公園開埠區外馬路的汕頭僑批文物館,在暖陽下靜靜矗立,迎接著一批批前來學習參觀的黨員群眾。館內,一封封僑批背後的奮鬥經歷和感人故事在講解員的解說下躍然紙上,讓參觀人員從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 海外華僑抗日救國 被譽為抗日戰爭四大支柱之一
    從1937年至1945年,世界各地海外華僑不分地域,不分階層,不分派別,共赴國難,以空前的愛國熱情支援祖國抗戰,成為祖國抗日軍民堅持抗戰的宏大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被譽為「中國對日抗戰的四大支柱之一」。  一、廣泛組織抗日救亡團體,領導千百萬華僑抗日救國運動。
  • 東江縱隊:抗日救亡 華僑港澳同胞同仇敵愾
    抗日救亡 華僑港澳同胞同仇敵愾  在東江縱隊的各個紀念館裡,一路走來,記者看到許多華僑和港澳同胞支援祖國抗戰的身影。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除了戰士們自身的艱苦奮鬥、浴血奮戰,東江縱隊能留存下來也與華僑和港澳同胞的支援分不開。
  • 海外僑胞心系統一大業
    習近平主席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指出,臺灣問題「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眾所周知,臺灣問題是國共內戰遺留下來、迄今已屆大半個世紀的歷史問題,牽動著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心。習近平主席的話,不僅讓在大陸學習進修、創業的臺灣同胞更安心,也讓海外僑胞對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充滿信心。西班牙統促會成立於2000年6月。多年來,我們舉辦了大量活動,致力於海峽兩岸和平發展、凝聚兩岸同胞親情。
  • 未曾蒙蔭得報,唯有奉獻犧牲的那些華夏赤子
    而廣大的農村地區,當時,大部分處於貧窮匱乏的原始狀態,往往農民辛勞一年,自己一家人都還吃不飽穿不暖,哪裡來的經濟能力,養活龐大的軍隊和行政系統,支撐廣大國土上的激烈戰爭?要知道,單單正規的戰時軍隊,就高達400萬以上!有人也許知道來自蘇俄美國的外援,但是,另一個主要的來源,卻並不一定知曉。那就是,海外華僑的巨額財富貢獻和經濟支援。當時的海外華僑,主要分布在東南亞。
  • 鄺炳舜:慷慨捐輸 支援抗戰
    抗戰時期,美國愛國僑領紛紛出面組織救國團體,堅持不懈地發起義捐運動,募集美金支援祖國,其中貢獻最著者,當推鄺炳舜及其領導的旅美華僑統一義捐救國總會。  鄺炳舜(1896—1947),廣東臺山人,1918年赴美國史丹福大學留學,後輟學在銀行界任職,事業有成。他熱心參與僑界的社會公益活動,為舊金山華僑商會主席。
  • 「娘家人」做的這些事,溫暖了海外僑胞的心
    海外僑胞的安全與健康時刻牽動著祖國的心。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致電許多國家領導人,希望高度重視並維護好海外中國公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作為海外僑胞的「娘家人」,各級統戰部門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與有關部門通力配合,採取有效措施幫助海外僑胞紓困解難,積極穩僑心、暖僑心、聚僑心。
  •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海外華人華僑積極捐款捐物展現拳拳之心
    在海外生活的同胞們,也有不少熱心人是在格外忙碌中度過。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送來了大量口罩、防護服等國內急需的物資。這樣的行動背後,是海外遊子的拳拳之心。1月23日,武漢宣告「封城」。當天晚上,以武漢大學校友會名義發起的募捐行動,就在法國華人的微信群裡引發了廣泛共鳴。群策群力之下,分工合作的機制很快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