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 煜
「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安寧,收藏災難;為了傳承,收藏民俗」——這樣鮮明的主題,不僅銘刻在建川博物館的牆上,也體現在它的風格和細節中。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博物館,以獨特的眼光,記錄著當下這個偉大的時代。
國之傷痕警醒後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的團隊立即出發將救援物資運進災區,同時馬上開始將地震的相關物品收集運出。「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我為什麼要在救災最緊要的時刻就這麼快收集物品,但我很清楚,如果不快點收集,很多東西過一陣之後就再也看不到了。」樊建川說。
當時,建川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幾乎把災區能帶回來的東西都帶回來了,小到一支筆一本書,大到救災使用的衝鋒舟、卡車、挖掘機,甚至包括許多廢墟中的瓦礫、鋼筋、車輛殘骸。樊建川說:「有人問我:這些磚塊泥土你也搬回來做什麼?我說,這一切就構成了那場地震最真切的記錄。」
走進「5·12-6·12震撼日記館」,迎面而來的是「汶川地震形勢圖」,構成地圖上的山脈的,是來自地震現場廢墟裡的鋼筋,而這些鋼筋還出現在了展館的一些門框裡組成護欄。展區裡的瓦礫,都是真真切切的地震實物。
國家領導人在災區用過的擴音器、解放軍戰士進入災區之前喝壯行酒的酒碗碎片、在拍攝婚紗照時遇難的新娘的婚紗……這些有跡可循的故事,都已經記錄在了展品旁邊的文字裡。而《新民周刊》記者看到,觀眾腳下的長條玻璃展櫃裡還封存著許多廢墟裡的雜物。來自北川的一組物品裡,被砸壞的筆記本電腦上放著一封信,信封上的收件地址和收件人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只能大致看出是寄往某所大學的。它的主人是誰,有著怎樣的故事,或許已經不可考。但可以確定的是,每一件物品背後一定曾聯繫著一個鮮活的生命。
這些有溫度的藏品,都是建川博物館團隊一點一點收集來的。他們在災區的牆上收集抗震標語,看到貼了兩張一樣內容的就撕下一張,不知內情的群眾以為他們是在破壞抗震宣傳,向救災部隊舉報。部隊官兵了解情況後,馬上幫著一起撕:「確實,這些標語以後就被風吹雨淋看不到了,留下來的意義更大。」
樊建川不僅決定建汶川地震紀念館,還決定在地震發生之後的一個月就開館。展館以地震後一個月「日記」的形式組織,哪一天的物品到了就馬上布展。一個月之後的6月12日,展館如期開放。
建川博物館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它還收藏了一件汶川地震中的活物:「豬堅強」。這頭在地震中被埋36天後依然倖存的豬在建川博物館已經待了十二年,儘管已經老得無法獨立站起來,但目前仍堅強地活著。連樊建川自己都說:我也沒想到它能堅持這麼久。
建川博物館收藏的汶川地震實物之多,帶給人們的震撼之深,幾無其他博物館可以比擬。對此,樊建川向《新民周刊》記者表示:民間博物館所做的,是對公立博物館的補白,是為了共同完整地記錄下歷史。
他所希望的,是真切地警示後人。他說,四川從1933年至2008年,75年的時間裡發生了4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但遺憾的是沒有一座記錄大地震的博物館。這個館建起來,希望人們可以吸取教訓,科學防災。
他同時說,在這次大地震中,災區人民艱苦卓絕的抗震救災和重建家園的精神、人民子弟兵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特殊戰爭中的獻身精神、社會各界在這場災難面前所表現出的無私大愛精神,這些值得銘記的歷史,也在博物館裡傳承給後代。
留存歷史的「敲鐘人」
樊建川曾任職過宜賓市常務副市長。後來,他下海從商。1999年,當樊建川打算建博物館的時候,他手裡擁有寫字樓、加油站、商鋪等價值二三十億元的資產。朋友們得知消息後紛紛覺得他瘋了。「四川有兩千家房地產開發商,少我一個沒關係,但博物館還不多。我想做一個留存歷史、喚醒記憶的敲鐘人。」這是樊建川當時的回覆。
於是,他把全部身家用於興建博物館,從「富翁」成了「負翁」。2017年夏天在重慶的一個地鐵站裡,有人拍到一個老人赤裸著雙腳靠坐在地鐵通道的柱子上,他將戴著的眼鏡推到了頭頂,胸前還掛著一個老舊的布袋,身上穿的是一件再也普通不過的襯衫,身旁放著兩瓶飲料,眼睛緊緊盯著手機。這看上去完全像是個普通的流浪漢,但那個人就是樊建川!
有了樊建川這個「敲鐘人」,以歷史的教訓和挫折啟示後人,成為建川博物館聚落的顯著特色。在這個佔地500畝、建築面積10餘萬平方米的聚落,已經建起了抗戰、民俗、紅色年代、抗震救災為主題的32座場館。博物館共有藏品一千餘萬件,其中國家珍貴文物4000餘件。它是目前國內資本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富的民間博物館。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有不少人士呼籲就此建立抗疫博物館。最早在網絡上發出呼籲並引起關注的人,是國家博物館前副館長陳履生。2月14日,他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說:「有必要建立一座國家級的『中國防疫博物館』來記載從SARS到新冠肺炎的歷史。『防疫博物館』是警鐘,是記憶,是緬懷,是悼念,更是一座歷史的紀念碑。」
2020年4月1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焦雅輝接受媒體採訪,提到未來疫情結束後,「將有方艙醫院被作為博物館保留下來,供大家參觀及記住這段歷史」。這是官方層面關於建立「防疫博物館」最為明確的一次表述。
2020年3月18日,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見證物徵集和保存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進行文物徵集的單位包括「各地省級博物館、湖北省地市級以上博物館」,但尚未提及新建「防疫博物館」。在此之前的2月24日,建川博物館就在官網發布了徵集防控新冠疫情見證物的公告。
對於是否建立一座民間的「抗疫博物館」,目前樊建川還沒有明確的對外表示。但他在做的另一件事,進度肉眼可見:2020年8月,成都大邑縣安仁鎮的建川博物館聚落大門,一棟新的展館正在緊鑼密鼓地修建中。旁邊護牆上的宣傳畫明確地寫著:正在修建的是建川博物館綜合樓,即將開辦的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紀念展。展覽的暫定主題,也充滿了建川特色:「苦難與輝煌」。
「大館奴」眼裡的小康
建川博物館的「滄桑巨變」館像一個巨大的時光隧道,讓人置身1978-2018這40年間的時間長河。令人感嘆的是,這條長河中,你隨時可以採擷幾粒砂石,來標記自己的位置:展覽既有每年的國家主題大事,更有專門的百姓生活展示。在一個還原20世紀90年代中國居民家庭生活的場景裡,家庭裡的男主人在玩的「小霸王」遊戲機,觀眾竟然真的是可以操作的。拿起手柄,玩上一盤「超級瑪麗」「魂鬥羅」,仿佛穿越回過去。細細品來,中國人民追求小康的奮進之路清晰可見。
什麼是小康?既可以從展館裡得到切身的感受,也可以從博物館所在地找到答案。
建川博物館自2005年8月15日對外開放以來,累計接待觀眾超過2000萬人次。博物館的建成和開放有效帶動和推進了安仁鎮古街、公館莊園、農業園區的開發利用,使安仁鎮成為特色鮮明的文化旅遊熱點,成為了國內目前唯一的「中國博物館小鎮」和全國首批「中國特色小鎮」,為當地城鄉統籌、產鎮融合做出了積極貢獻。2018年,安仁鎮文創文博集聚區共接待遊客超過65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超19億元;建川博物館在其中關鍵作用不可或缺。
明年,大邑縣還將開通從高鐵站到建川博物館的空鐵線路,一個經濟發展在成都所屬區縣中排名不靠前的縣城可以率先做這樣的嘗試,可見博物館帶給當地經濟社會的活力。
樊建川告訴《新民周刊》記者:「其實很簡單,你看看我們博物館的許多一線的工作人員,他們以前都是這附近的居民,現在天天開著車上下班,這不是最明顯的小康嗎?」
「建100座博物館」是樊建川的目標,因此他自稱「大館奴」。2018年,建川博物館的第一個分館在重慶九龍坡區落成。在幾十個防空洞裡,他建起了8個博物館,一個新的博物館聚落就此誕生。
他的目標,也通過輸出自己的建館理念來實現。在安仁的建川博物館聚落裡,「為您多快好省地建設博物館」的廣告牌十分醒目,它提示人們,建川博物館已經先後完成了海南文昌文化園、青島市青島山一戰遺址公園、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陝西扶眉戰役紀念園、雲南松山大戰紀念園、宜賓李莊古鎮旅遊、綿陽中國兩彈城等數十個項目的策劃、規劃設計和陳列布展工作,除了這些,甚至還可以提供對講解、安保的培訓。
最近,樊建川公布了一些他的具體想法。他說:「幾十年了,我想給我生活過的這個時代,一年建一個館。你沒看錯,就是一年建一個博物館。留住曾經的大事、小事、課本、玩具、服飾、家什、影像、檔案、詩詞、歌曲、票證、帳本、口號、標語、一切激情風雲、一切人間煙火……為此,我拼命拾撿了一千餘萬件歷史『破爛』,幾乎耗盡了自己的一生。」
在他看來,按照年份系列建館存史,這才是他最想建的一座大型博物館。
已經63歲的他,暢想著至少能夠建七十多座年份館,當然越多越好。他向《新民周刊》記者表示:「我們能做成目前這些事,是因為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雲際會的偉大時代。」他說:用更多的博物館來銘記這樣的時代,會好看的,因為這是我們每一位國人的鮮活記憶。(記者 王 煜)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