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山「愚公」
龍山村民笑了。以往山裡人出不去、外面人進不來的偏遠山村,這個國慶黃金周迎來了不少遊客。
龍山村變了。一個曾經偏僻、荒涼的窮困村,成了風景秀美、遠近聞名的先進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是誰給山村帶來了巨變?鄉親們說,他就是龍山「愚公」——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太平。紮根山溝17年,胡太平憑著倔勁、闖勁和韌勁,帶領村民打通了出山路、喝上了自來水、甩掉了貧困帽,走上了幸福路。
創業:大山裡掘路,石縫中找水
在村民眼中,胡太平是個能人。當山裡人還埋頭在山石夾縫中刨食時,30多歲的他,看準當地的「鳳丹」資源,做起藥材營生,跑起了「大碼頭」,一年能有好幾萬元的收入。正當他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時,一場選舉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1996年,村委會改選,他當選為村委會委員。面對村民的信賴,他決定放棄生意,一門心思做起了「村官」。 1999年村裡「海選」,他又以絕對高票當選村委會主任。 2002年,他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要想富,先修路。山裡人對路的渴盼由來已久。「打通出山路,讓村民走出大山。」當上村委會主任後,胡太平修路的念頭強烈而堅定。
沒有線路規劃,缺少施工隊伍,資金尚無著落……得知胡太平的修建盤山公路計劃,村民興奮之餘,更多的是憂慮和質疑。胡太平沒有退縮。為省錢,他拉著村幹部和幾名村民組成施工隊,走向大山,開山劈石。
一桿風鑽,一臺壓縮機,一根安全繩將自己吊在半山腰鑽巖築路。每天天沒亮,胡太平便身著粗布衣,腳踏解放鞋,頭戴舊草帽,肩扛大鐵錘趕往工地,演繹著「新愚公」傳奇。
「一次放炮炸山,爆破點附近有一輛車子沒有及時開走,胡太平冒著生命危險,從洞眼裡拔出雷管引線,將之掐滅。」說起修路時的這件驚險事,村民張關新記憶猶新。過度勞累,胡太平甚至數次暈倒在山上。
錢不夠了,胡太平厚著臉皮,找到同村曾經一起做生意的夥伴,這個幫5萬元,那個出10萬元。
冬去春回。一年後,一條開闊的盤山公路在龍山鋪開。通路那天,胡太平把自己喝醉了。十多年來,他共爭取資金340萬元,先後修建四條水泥路、三條砂石路,建成龍山村環形公路網,通車裡程22公裡,村民出行不再難了。
路通了,但用水難、用電煩,成了困擾村民的兩大鬧心事。
「龍山屬於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奇缺。村裡的電線路也很老化,每到用電高峰,電燈暗如螢火,電器無法啟動。」定點聯繫龍山村的鎮宣傳委員沈志國介紹說。
面對村民的期待,胡太平積極向上爭取專項資金,帶領全村群眾白天鋪水管、晚上抬電桿,硬是更換了8臺變壓器,修建了6座蓄水池,一座日供水150噸的自來水廠順利建成。
「現在用水真是太方便了,以前真是可憐死了,全靠人跑到兩三裡外硬挑。」9月26日中午時分,73歲的村民彭來芝輕輕擰開自來水龍頭,看著流出的清澈自來水,她說吃水不忘引水人,大家都念著胡太平書記的好。
致富:泥土中淘金,石質山造林
得益於獨特的地理條件,龍山村出產的「鳳丹」質量上乘,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和地道藥材。然而,多年沿襲的家庭散種模式,加之信息閉塞,卻讓這朵奇葩始終只是開在山野的小花,難成氣候,村民多年要靠國家調撥糧食度日。
看著鄉親們守著金山,卻吃苦受窮,胡太平決定先從自己熟悉的「鳳丹」上尋求突破。
「鳳丹」即鳳丹皮,是中藥「六味地黃丸」配方中的一味主藥。在對國內重點企業比較後,他將目標鎖定河南的一家國內中藥生產龍頭企業。
憑藉曾經從事藥材經營積累的人脈,他三上河南,聯繫製藥公司的高管。「有時去遇到別人出差,要等好幾天。」為了省錢,胡太平挑最便宜的旅館住,吃最簡單的便餐。
功夫不負有心人。山裡人的淳樸和執著終於感動了對方,一項藥材規模化種植項目花落龍山。該製藥公司重磅投入,採用「公司+農戶」模式,籤訂千畝藥材生產基地協議,實行訂單農業,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當年,全村年鳳丹種植收益超過200萬元。
「以前不僅價格低,還經常賣不出去,白白爛在家裡。 」9月27日,在自家院子裡,孫彩霞熟練地掰著丹皮。 「現在不僅不愁賣不掉,而且價格比市面上高好幾塊錢一斤,坐在家裡就有人上門收。 」
廣闊的山場是龍山的財富,但村民習慣種毛竹等傳統作物。胡太平多次組織村民外出取經,嘗試轉型。「去年,村裡流轉150畝山場給一家製藥公司,種植太子參等中藥新品,並免費為村民提供種子,帶動了10多個村民組開始嘗試。」胡太平介紹說,石質山種經果林,今年已完成500畝。爭取5年,擴展到5000畝。
清澈的溪水,高低錯落的村子,白牆灰瓦的徽式民居……以美好鄉村建設為契機,龍山村美化居住環境,整合資源修建了圖書館、農民健身廣場,不僅讓村民生活得更好,也成為遠近聞名旅遊點。「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有錢可掙,過上像城裡人一樣的生活,是我最大的夢想。 」眼下,胡太平琢磨成立一個公司,讓老百姓參股,發展農家樂、土特產等旅遊經濟,拓寬村民增收致富渠道,逐漸實現龍山村的「富民夢」。
奉獻:踏破百家門,溫暖千人心
「別看現在做群眾工作得心應手。但剛開始時,也常有不夠耐心、方式不得法的時候。 」說起與群眾相處之道,胡太平說,碰釘子,遇到難題,解決好了就積累了經驗。
一次,外地一個旅遊公司來村流轉集體土地。認為是個發橫財的機會,一個村民趁夜偷偷在集體的地上栽上樹苗,敲竹槓。胡太平聞訊趕來制止,對方不僅不承認錯誤,還一口一個「老子」地嚷著。氣不過來的胡太平和他大吵起來,甚至動起手來。
事後,雖然村民一致說「書記做得對」,但胡太平心裡不是滋味,後悔不已。「不能和村民計較,凡事要耐住性子。」當天晚上,胡太平揣起一包香菸,主動到那位村民家中,給他賠不是,化解不快。
踏破百家門,溫暖千人心。緣於心中深厚的百姓情懷,讓胡太平有耐心把雙腿走細,把嘴皮磨薄,把問題一一化解。
村民鄭文清癌症去世,妻子又是精神病人,家中沒有其他親人,留下13歲的女兒無依無靠。看到孩子的困難,胡太平掉下眼淚。「就當我們多養個孩子吧。」胡太平說服妻子,個人資助她從初中讀到了中專。
幹部對百姓感情有多深,在百姓心中分量就有多重。村民的理解、支持甚至甘願犧牲,也常常感動著胡太平。修路時,群眾自發讓出自己辛苦耕耘的自留地;集體山場開荒時,不少黨員義務勞動……
「他要是不當村幹部,早發大財,成千萬富翁了。 」說起自己的繼任者,83歲的老支書蔣根保不住讚賞:「他人緣好,肯幹事,有公心。 」
作為第一批「下海」做藥材生意的「元老」,胡太平的夥伴們大多事業有成,不少人已經成為行業「大佬」,身家過億並不罕見。但胡太平依然拿著千把塊錢的補貼,很多人惋惜地說他損失大了、太虧了。
對於自己當初的選擇,胡太平從不言悔。幹了16年村官,胡太平先後獲評全縣優秀黨支部書記、蕪湖市道德模範、全省新農村建設先進個人等光榮稱號。 「當了村官,就是要讓村民先富起來,因為咱們是領路的。 」胡太平說,「為老百姓做事做成事,受到老百姓擁戴和組織的肯定,這樣的成就感遠高於賺錢的樂趣。 」
【短評】
埋頭苦幹 忠實為民
為了村民沉甸甸的信任,胡太平放棄掙錢發財的機會,紮根基層,無私奉獻,帶領群眾把貧窮落後的山村建設成秀美富裕的美好鄉村,彰顯了一名黨員幹部的價值,不愧為基層幹部的楷模。
基層是服務群眾的主陣地。「欲流之遠,必浚其源。」黨的工作重心在基層,活力源泉在基層。基層幹部的工作關係百姓福祉,體現執政水平,展示黨的形象。身處基層一線,與群眾面對面,基層幹部就要像胡太平那樣做人做「官」,永葆信念堅定、忠於人民的公僕情懷,勤勉踏實、埋頭苦幹的工作作風,任勞任怨、勇於進取的可貴品格,平凡中見偉大、細微中見精神,生動詮釋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忠實踐行「為民、務實、清廉」的本質要求。
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深入開展,廣大黨員幹部要對照先進典型,進一步反省工作之風、待民之道。尤其是處於社會轉型期,基層矛盾多,群眾訴求多,基層幹部更要自警自勵,勤勉務實,不斷增強宗旨意識,不斷增強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幸福。(黃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