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部電影,我又重讀了那篇小說——《七月與安生》。
讀慶山的文,也純屬一個意外。她的文字總是纏繞著黑色的藤蔓,憂傷又迷離,這樣的文字是不適合我的。可是說到底,什麼叫適合不適合呢。
那年的她還不叫慶山。
那年的故事也不是這樣的結局。
這個故事出過漫畫,排過話劇,兜兜轉轉走了一圈以後又重新回到她的手上。這一次,她想和從前來點不一樣的。
以前我一直覺得,這樣的一個故事,如果不是因為慶山的言辭修飾,可能就是一個很狗血的劇情。但看到了不同的結局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是我一直沒有讀懂這個故事的更深層涵義。
(文字有點多,請耐心看完。)
1
家明和安生在地鐵中相遇,他想留住安生,安生卻丟下一句話:別忘了,當初我們三個人中,你是最先逃跑的那一個。家明伸出去遞名片的手僵在了空中,名片隨著車門的關閉散落了一地。一層玻璃門,隔著兩個默默無言的人,漸行漸遠。
別說再見,說了,我怕會真的再見。
這是多年以後他們再次重逢時的情形。
大部分人可能都覺得,安生不應該愛上家明,因為七月和她的家人對她是如此的好,她不該「恩將仇報」,愛上七月愛的男人。當然,我也是這樣覺得的。但我認為,安生愛上家明,是一件意料之外的必然事件。
無論是文中還是影片中都有這樣一句話:「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她們都相信,只要踩到了一個人的影子,那個人就永遠不會離開了。安生雖然叛逆,表面上看起來心是硬的、是冷的,對親情、生活什麼的都不屑一顧,但其實她的內心一直在渴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那天晚飯過後,安生拉著七月一路狂奔,帶著她們的一些生活用品,來到了安生打工攢錢租下的一個出租房,雖然裡邊很破舊,可安生還是很高興的對七月說:我也總算是能有個地方招待你了。她不在乎一切,可她卻在乎七月,期望未來能擁有一個屬於她們自己的家。七月溫馴,是一個從小到大都受到讚揚的好孩子,可她卻和那樣截然不同的安生成為了好朋友。或許在七月的心裡,一直都住著一個小小的安生吧,她叛逆,卻一直被壓制著。安生的到來,才使得七月心裡那個小小的人慢慢成長起來,慢慢的展露,變成了真正的七月。
她們兩個人窩在小小的床上,房間破舊,可心事卻很明亮。那時的她們,心愛的可能是一個小熊、一本漫畫書,或是一條花裙子。她們都可以彼此分享,就像交換自己的心事一般。即便是那天,七月躺在床上羞澀的告訴安生,她喜歡上了一個帥氣的男孩兒,可能那時的她們也從未想過,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分享,但唯獨有一樣不可以。
2
電影裡構造了安生和家明的第一次相遇,那是書裡未曾提及過的。安生鑽進放學的人流,雙手插在褲兜裡,儼然一個小混混。她不停地向周圍路過的同學問道:
「誰是蘇家明?」
「你認識蘇家明嗎?」
直到問到最後一人,她才見到了在人群中的蘇家明。
兩人默默的對視,不知道安生此刻的心裡是否在想,原來七月的愛,是這樣。
「是叫蘇家明吧?」
「以前搞過對象嗎?」
「都是你甩別人還是別人甩你啊?」
「都是你追別人還是別人追你啊?」
安生咄咄逼人的一連串問話,讓家明有些不知所措,但他的臉上並沒有表現出不安,反而是帶著一絲微笑,也不知是無奈,還是覺得好笑。
臨了,安生又拋下一句話:
「告訴你啊,最近有個女孩兒看上你了,你最好老實點。」
「還有,以後別說見過我。」
明明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卻裝的那樣老成。安生太在乎七月,在乎到怕她受到一點點傷害。若非如此,她就不會親自跑去給她把關。若非如此,她也不可能會這樣遇到家明。
「你搶走了我的七月,如果我追到你,你就要把七月還給我。」
那時的安生,只愛著七月。
3
七月聞著風中的花香,看著眼前的兩個站在日光裡的人,她覺得那是自己最幸福的時刻,最愛的人和最好的朋友都在她身邊。但同時她也知道,從那天起他們三人也開始逐步的滑向了那個深淵,不過她並不願意承認。
安生是愛著七月的,不然她也不會和那個吉他手離開,不然她也不會強忍著不舍,怕把離別搞的傷感。
七月是愛著安生的,不然也不會在最後那樣竭嘶底裡的衝著她吼:「你以為那些男人都是真的愛你的嗎?告訴你,這個世界上除了我,沒有人真正愛你。」
她們都愛著彼此,也努力地使他們三個的關係變得清白。可是事情還是朝著那個不可控制的方向發展了。
七月追著火車,邊哭邊叫著:「如果有一天他不愛你了怎麼辦啊?」
安生將身子探出車外衝她喊:「七月,如果你想要我留下來,那我就留下來。」
我想七月一定是打算開口挽留的,倘若不是在那個瞬間看到了安生脖子上掛著的那個本屬於家明的護身符。
七月不再追趕火車,而是哭了起來,哭的那樣傷心。
「安生,我討厭這樣不能愛你比自己更多。」
她終究,還是更愛自己。不像安生那般,愛她更甚於自己。
也許是那一刻她們才意識到,原來愛是真的不能分享的。而這種不能分享的愛,並不只是關於家明,還有她們自己。
我以前想像過的未來,都是有你的。
可能是因為你走了,我的生活變得很平淡,一眼就可以看到一生。
她們對家明的愛都是明明白白的,對彼此的愛卻是隱忍著的。
4
安生令自己拼盡了全力去逃離這場將要發生的鬧劇,於是到了另一個城市流浪,身邊的人換了一個又一個。
她去麥當勞做兼職,到酒吧做服務生和老外聊天,在美院學習油畫。生活似乎從來不給她喘息的機會,讓一個一個的人到來,又一個一個的離去。我不知道她一個人的時候究竟會是怎樣的,她真的很像家明說的那樣,像一棵散發詭異濃鬱芳香的植物,會開出讓人恐懼的迷離花朵。安生每到一處,都會給七月寄出一張明信片,而每張明信片的末尾都寫著:
「問候家明。」
不是說好要離開,那為什麼還要時時牽掛。我想,安生應該是沒有惡意的,她只是想留一個念想給自己懷念,也算是成全了那段「無疾而終」的感情吧。
家明離開前往北京,七月沒有追火車,也沒有多餘挽留,而是轉過身去,邊走邊流淚。那晚,下起了雨。也就是那晚,安生再次見到了七月。
安生帶七月一起去住旅館,一如往常。曾經以為的不會變,但卻偏偏算漏了成長。七月不再願意住那樣破破的旅館,看不上安生和男人們拼酒去換取一瓶免費的紅酒,也不喜歡安生去計較酒吧裡龍蝦的價格是否划算。她們就那樣面對面坐著,卻第一次感覺隔得那麼遠。於是,她們開始有了爭執。
「原來你這麼多年都是這麼過來的!」
「你以為這些年我國得很容易嗎?學不會這些生存的方式,我早就餓死了,根本活不到現在。」
怨恨嗎?責怪嗎?還不是心裡那道坎一直都在,尚未填平。當然,有因為家明。但我覺得七月那樣「反常」的態度,更多的是對安生的心疼,以及羨慕。她心裡那個小小的安生在慢慢長大了,經歷了太久平淡的生活,便開始躍躍欲試。七月羨慕安生,羨慕她可以那樣肆無忌憚的去流浪,去向著自己想要的樣子活著,羨慕她的自由,羨慕她的隨性。可安生能給她的,已經是自己最好的了。
我常常想像,你流浪者的樣子。
說到底,她們還是不太會向對方表達情感,才會讓本該存在的句句溫柔,變成了無形又傷人的利劍。
5
能成為密友,大概總帶著愛。
安生見到七月時 ,總是笑著的。
就算是那晚淋了雨,渾身溼透。
就算是從教室裡出來,忽然對上她的眼神。
就算是在家明的家門口,被七月撞破一切。
三人對手戲的場景很少,可又讓人感覺無處不在。
明明只有三個人,我卻覺得有六個。因為他們各自心裡都裝著兩個人。
七月裝著安生和家明;
安生裝著七月和家明;
家明裝著七月和安生。
一個兩個,都是愛,無差別的愛。
是安生錯了嗎?她只是從小太缺愛。媽媽為了成全自己對一個男人的愛才生下了她,但又對關於她爸爸的那個秘密守口如瓶。電影裡的安生對母親百般的抗拒,但小說卻悄悄的講明了她的內心。她並不是抗拒,而是太渴望,越渴望就會越怕失去,所以乾脆就不要給自己留有希望,這樣決絕的讓人心疼。缺愛的人才會渴望愛,才會在遇到自己愛的人是,把自己關進一個走不出來的胡同。她愛七月,愛到了解她的一切,因此她會那樣輕易的猜出七月喜歡那隻綠鐲子。當然,她那隻也喜歡,但她更愛七月,所以一隻鐲子又算得了什麼。她太愛七月,所以才會「順理成章」的愛上七月愛的人。因此我才覺得,這是意料之外的必然事件。可家明終究不是鐲子,所以只能供她埋在心裡。一個心裡同時裝下兩個人,應該是很痛苦的事吧。
那麼是家明的錯嗎?有人說,總覺得七月與安生是同一個人。我想這就是答案吧。無論是七月還是安生,她們都是同一個人的不同展現,所以家明並不是愛上了七月或是安生,而是愛上了那個完整的她們。可是愛情,哪有那麼完美呢?
至於七月,她只是更愛自己,對安生是這樣,對家明也是這樣。安生為了她,和一個不愛的吉他手遠走。家明為了她,逃婚背負罵名。但不管怎樣,她都是一個從頭到尾不斷受傷的人,因為她最愛的兩個人,卻也愛著彼此。
他們都沒有做錯。如果非要說有的話,那什麼又是對呢?
我恨過你,可我發現我也只有你了。
6
安生說,這個世界很美,可她卻只想活到二十七歲。
最後的最後,卻是七月被永遠的留在了二十七歲。在看影片之前我就已經知道了這個結局,開始時並不明白慶山這樣安排的用意,但看完以後,我懂了。
那年的她叫安妮寶貝,那年的她讓生活永遠的帶走了安生,也似乎只有這樣才會使得一切合情合理,並且順理成章。
後來的她叫慶山,這一次她卻留下了安生,帶走了七月。
這麼多年後,她修改了這個故事的結局。我想,這樣的結局才是慶山應該滿意的。
七月的婚禮上,家明按照劇本上的編排逃婚,但卻不再是因為要去照顧安生,而是因為七月對他說:
「我不想和一個不夠愛我的男人在一起一輩子,只有你逃婚了,我才能名正言順的離開。」
所以,他做了那第一個逃跑的人。
安生和七月最後一次躺在一張床上時,七月已經有了家明的寶寶。七月哭著對安生說:我真的好想,活得像你一樣自由自在。
這才是除了愛以外,七月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她和安生是那樣的截然不同,卻又那樣的相似。她們渴望的,都是對方已經擁有的。所以最後慶山成全了她們,讓她們真正地交換了人生。七月活得像安生,安生活的像七月。說到底,這部影片更重要的意義,就是成長吧。
安生終於有了一個家,她和七月的孩子的家。而七月也終於獲得了解脫,去到了世界各處她想去的地方流浪,不再有家明,當然也沒有安生。
慶山雖然給七月安排了死於二十七歲的結局,卻又通過安生的文字,成全了七月。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相信這句話,一直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