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同仁堂集團宣布,去年下半年開始的自查行動基本完成。從今年開始,同仁堂1500家藥店將全部改為直營或控股。同仁堂加盟店將成為歷史。而讓同仁堂大力度清理加盟店的直接原因是,去年有媒體報導「北京昌平某同仁堂旅遊藥店採用欺騙手段將來源不明的中藥標高價賣給外國遊客,導致外國遊客投訴無門」,這個引起軒然大波的「主兒」正是同仁堂的一家加盟店。
有意思的是,就在前不久,國內乾洗行業第一品牌福奈特在北京、廣州等地的多家分店被曝涉嫌違規經營,乾洗變水洗、男女內衣和襪子混洗、醫用服裝和家用服裝混洗、違規使用「三無」洗滌用品等,難以想像的混亂狀況讓消費者「大開眼界」。耐人尋味的是,出問題的又是加盟店!
「加盟店」,這個快速「複製」成功,擴大企業規模的經營模式到底怎麼了?加盟店到底是讓企業和商家雙贏的大餡餅,還是讓整個企業陷入誠信危機的陷阱?讓我們仔細「解剖」福奈特看看。
福奈特作為乾洗行業老大,在全國共有720多家連鎖店,其中加盟店佔到90%以上,直營店不到10%。這不到十分之一的直營店由福奈特總部直接投資,派專業人員管理,嚴格按規範操作,口碑良好。而佔據大半江山的加盟店則採取特許經營模式,由經營者自己投資經營,總部提供的只是福奈特品牌信息和統一培訓,具體到服務、日常經營環節則缺乏有效的管控,店鋪的動作自然也沒那麼「規矩」。
創辦於1997年的福奈特經過3年的市場拓展後,於2000年迎來跨越式擴張。此後,福奈特良好的客戶服務和品牌知名度帶來了90%以上的續籤率,其中由同一個人投資加盟的二店、三店率更是高達25%。一個人代表數家店的利益,那加盟商的話語權自然不斷增大,總部很難理直氣壯地在管理上「多加幹涉」。
更為關鍵的是,作為高端乾洗品牌的福奈特,若想加盟,沒有個六七十萬元是下不來的。而根據這個行業賺「慢錢」的定律,回收投資少則1至3年,多則可能5年。若按照正規洗衣店的乾洗程序,單是一件襯衣的成本花費就已超過10元,再加上人工、機器磨損、水電等費用,總的下來利潤可能只有30%左右。在這種高成本、慢回報的情況下,降低成本無疑成了加盟店的重要目標,那麼各種違規操作對加盟商來說也就成了追逐利益的不得已之舉。
福奈特作為在我國率先推行「歐式洗衣標準」的乾洗業領頭羊,事發之前,其品牌聲譽一直高居榜首。但在以特許經營模式實現快速擴張的過程中,因為其對加盟店的管理「不配套」,而直接導致整個品牌形象受影響。
這些加盟店該何去何從?福奈特是否會像同仁堂那樣將1500家藥店全部改為直營或控股?筆者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能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對旗下加盟店加強整頓,那麼加盟店這塊曾為企業增力不少的「大餡餅」,終會成為拖垮企業的「陷阱」。
(責任編輯:段丹峰)